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关于长城-〉历代长城-〉战国长城-〉齐长城
齐长城示意图

暮年壮志 再创辉煌
一个徒步考察者的心声

[ 返回首页 ]


解开齐长城千古之谜
孙立华 2004年7月 发表于长城小站
长城小站提醒旅行者和背包客:长城的存在,源于您我的爱护!

  孙立华 退休干部,齐长城考察队负责人之一,《齐长城》一书第一副主编。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8. 齐长城重要关隘与便门

  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筑的军事巨防。它不仅沿泰沂山脉在齐鲁大地的分水岭上修筑了西起黄河,东至大海的1237.8华里城墙,而且在长城沿线设关隘,修城堡,筑烽燧,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关隘

   也称关塞、关口、关门,是长城防守的重点。凡出入长城的重要通衢之处以及容易受到敌人入侵的险要地带,都要筑城、设关扼守要冲,在关内驻兵或在关旁筑兵营守卫,以保卫国家安全。经过对齐长城徒步踏察,发现齐长城重要关隘遗址14处。

防门
   位于今长清县孝里镇广里村一带。遗址荡然无存。

  济水与长山岭之间为一狭长地带,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原各国入侵齐国之咽喉,所以它是齐国最早修筑于长城西端的重要边关。历史资料记载防门在济水东岸,而古济水被黄河所夺,黄河河道逐年西移,故今广里距现在黄河十里左右。(图一:防门一带地貌)


图一:防门一带地貌

  《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冬十月,会於鲁济,寻溴梁之言,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杜预注:“城南有防,防有门,于门外作堑”。

  “城”即春秋时的平阴城,在今广里村东北四里的东障村。现广里包括广里村和广里店两个相接的自然村,由于水患,广里由西北两里处迁移至现址。因此,防门当在现广里处。

  为防御他国入侵,在防门外挖掘宽一里的战壕引济水于其内谓之“堑防门”。春秋时期为车兵作战,山区难以进行,“堑防门而守之广里”在当时作战条件下是难以逾越的坚固防御工程了。著名的晋齐平阴之役便发生在这里。这里记述了公元前555年十月,晋国率领鲁、宋、卫、郑等十二国联军围防门攻打齐国,齐灵公亲自坐镇平阴城指挥抗敌,由于防门坚固,拒联军于防门之外久攻不下。直到十一月初晋军采取散布谎言、拽柴布疑阵的疑兵之计,吓得齐灵公连夜逃走,晋军方得破防门进入平阴,并于十二月追抵齐都临淄,齐国惨败。这就是“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的故事。

  防门东二里余的长山岭上,城墙北侧有兵营遗址,开山凿石垒石屋,遗址大小不一,从3×3米到20×20米不等,共15处。居高临下,对守卫防门非常有利。

大石关
   位于长清与肥城边界五道岭山口上。现在济南至兖州省道所经。西侧为海拔280.8米突兀的双山,东侧为212米的庄科南山,地势险要。此处自古以来为南北驿道,关北1.7公里为长清境的北站村,即系因历史上的驿站而得名。关南1.5公里为肥城境内大石铺村,2.5公里处有因齐长城大石关而得名大石关村。现在关隘建筑已无存,但两侧连接城关的土石混筑城墙遗迹清晰,其中东侧遗迹高5米,底宽10米,坍塌成高大的圆顶土岭。

长城铺
   现名长城村,位于泰山西麓接近泰安边界处的长清境内。东西山峦起伏,中间是宽二里左右的南北狭长平原。现在京沪铁路和104国道在长城村东通过,自古这里是南北交通要道。

  村内南北大街上原有古建筑群,街中央最高建筑为“过街阁”,上下三层,底层拱形石门,门洞高6米,进深20米,阁子宽15米至20米,阁上供奉玉皇大帝,阁下有石碑4通。过街阁在文革中被拆毁,遗址尚能辨认,至今门洞枕石上留有很深的车轧辙痕。

  过街阁是长城的重要关隘,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传说明代万历皇帝的母亲朝泰山过阁时跌下轿来,许愿女儿在此出家。后在阁东南三十多米处建皇姑院。这次考察中,在赵殿义家发现皇姑院残碑。

  过街阁与皇姑院之间是姜女庙,三大间,十九步台阶,内塑孟姜女像,左右童子像,墙壁上画着孟姜女故事,庙前十余通石碑。据传孟姜女投村东红石江而死。五十年代末拆除庙内塑像,改成小学教室,1973年孟姜女庙被毁。

  崇寿寺坐落在过街阁西北侧,占地一万余平方米,是这里最大的古建筑群。始建年代无考,明万历年间重修,现存完整的清代康熙廿七年重修碑。崇寿寺有正殿和东西配殿,正殿铜像三尊,每尊重约三千斤,莲花座高一米多。五十年代初搬掉十八罗汉像,五十年代末大殿建筑被拆毁,崇寿寺遗址被学校占用,寺内最后一名和尚现名赵学文,现在学校当瓦匠。

南天门
   位于历诚西营乡与泰安下港乡交界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海拔830余米的山峰,中间有30余米宽的山垭,南天门遗址坐落在南北是川谷的险要山垭处。原貌不详。但南天门建筑遗址尚存,东西长13.5米,南北进深14米,墙基在地面以上高60公分,遗址南侧墙基高 2.8米。

天门关
   又称后关,位于章丘垛庄乡麦腰村与莱芜大槐树乡独路村的边界上。关设在东西两座海拔八九百米山峰中间山口处,地位险要。关南首自然村名“后关”,属独路行政村。此处原有唯一南北相通的羊肠小道,故村名“独路”。1960年左右,为国防工程修路时关门建筑被拆除,现为泰安至章丘公路所经。

  当地老人回忆,原关门为石发碹,门洞高3米,宽4米,进深5米,关门上方有80×40公分“天门关”石刻扁额。关墙与西侧鸡爪顶、东侧陈草洼山的城墙相连。现在天门关西侧尚有五十多米长石砌城墙,残高2米至3米。

北门关
   位于章丘垛庄乡与莱芜鹿野乡的边界上,关西有铜顶(山),关东有阎王鼻子,两山之间山口处即为北门关遗址。东西两侧城墙残存,关址被枣园至莱芜的O九公路所占。

  据当地老人记述:关门为石发碹,门洞高2.5米,宽3米,进深5米,关顶有平台,台上有城墙垛口。

  阎王鼻子山下是鹿野乡毛家林村,便门北阎王鼻子山陡坡上是人工凿成曲折的一脚盘山道,道旁石崖上尚存两处石碑座槽,可惜碑已无处寻找。据称,当年北门关不常开,城墙内外人们往来多经过这道阎王鼻子下的鬼门关,由于爬越艰难,有的甚至拽着毛驴尾巴向上攀登。

锦阳关
   位于文祖镇三槐树村与上游镇娘娘庙村之间的章丘、莱芜边界上。

  锦阳关也叫通齐关,是齐长城上三大重要关隘之一。原为石发碹拱形门,高6米,门洞宽4米,进深8米。门上方在长2米、宽50公分青石上阳刻40×35公分“锦阳关”三个大字,关上平台四周筑有垛口,平台上有关帝庙,内彩塑数尊。两扇关门为铁箍木制,用直径15公分门杠横锁。

  锦阳关于1938年日寇侵华时毁于战火,关址现为莱芜至章丘公路占用,路边有章丘县立“齐长城”标志碑。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为抵御捻军入侵,将锦阳关一带齐长城重新加修,现在关西至大厂村北山一段有756米城墙较完整,高5米至6米,垛口、瞭望孔都较完整。关东长2200米的城墙保存也较好,残高2.5米至4.2米。

黄石关
   位于章丘与莱芜边界东段,关北是章丘阎家峪乡三台村,关南为莱芜茶叶口乡上王庄。

  黄石关建筑在东西两山间之谷地,关旁黄石崖石峰突起,崖下沙河水自北向南流淌,河东现为莱芜茶叶口至章丘普集公路,关址虽无遗存,但关山雄姿犹在。关东1800米处是瓦岗寨(山)遗址,东西宽12米,南北长31米,寨墙残高2米,宽1米,寨门尚存。关西1000米处为北寨(山),遗址南北约百米,东西宽30米,寨墙残高2米,宽0.9米,寨门尚存。除关址处城墙被破坏200米外,黄石关两侧各有千余米石砌城墙保存较好,残高1.5米至2.5米。

青石关
   位于博山与莱芜边界处的莱芜市和庄乡青石关村。它修建在两侧山峦夹峙的深谷口上。

  青石关是齐都临淄的南大门,自古有“直淄之门,当南之冲,为出兵要路”之称。此处原有城墙并筑有东、南、西、北四个关门,凭据天险,内可屯兵,外可御敌,是齐长城上至今发现的唯有的一座独特的关城,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清咸丰年间曾国藩亲临青石关组织抵抗捻军北进,其当年住所仍在,但原有“曾王所栖处”碑已不见。

  现在东关门遗址已无存。

  南关门距北关门100米。南关门仅存石基,从宽大关门枕石上尚存8公分深的车辙痕,就足见当年车水马龙之繁荣景象。据调查,南关为石拱门,高6米,门洞宽2.5米,进深6米,门上垛口高2米。南关门洞上原建有炮台,方向直指鲁国。关门上方“青石关”青石阴刻关额现镶钳在该村学校山墙上。(图二:南关匾额)门内尚存“奕石流芳”碑卧于地上,碑身完整,碑文清晰。为清代嘉庆二十四年立。记述铺筑南北通衢青石关石路面的功德。


图二:南关匾额

  西关门已毁,4米高的关台上已建成民宅。据称,西关门高5米,宽3米,进深5米,上筑城垛。

  北关门保存完整。门洞高4米,宽2.5米,进深8.5米,门洞上1.2米有平台,东西长9.7米,平台上原有玄帝庙现已毁。关门旁现存明万历四十年《重修玄帝庙记》碑。(图三:青石关北关门)


图三:青石关北关门

  北关北侧是通往博山长6里的关沟,坡道上有20道石坝,宽处10米,窄处仅2米多,沟底石坡道上人工凿出攀登石阶,经测量,中间辙痕深15公分。(图四:关沟石坡道)清人李愿相描写过关沟情形:“朝入瓮中峡,及关日已午”,可见这段关沟行进之艰难。据说,当年商贾往来独轮车排成长队,如若“闹了关沟”,双方互不相让,有时要等候几天方得过关。关隘之重要,商贸之发达,南北交往之频繁,由此可见一斑。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有一首描述青石关的诗:

  身在瓮盅中,仰看飞鸟渡。

  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

  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

  樵者指以柯,扪罗自兹去。

  勾曲上云霄,马蹄无稳步。

  突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

  挑辔眺来往,茫茫积早露。


图四:关沟石坡道

城子
   原名古城,因古代该处有关城而得名。属淄川区口头乡。村西隔河有王堂寨、四座山危峰连理,村东是三泰山、李屋岭巍峨险峻,在这两侧海拔六七百米山峰对峙的峡谷中,淄河水由南而来,转东再折西绕过城子村北而北去,即古城的东面依山,南、西、北三面环水,是一个据险设防的典型。城子至齐都临淄约五十公里,是齐都以南最近、最重要的关隘。现沂源至临淄公路通过这里。

   据城子村77岁魏良亭老人说,原城墙为土筑,两人多高,1956年以后拆毁,村里曾出土过箭头和铜剑。城南隔河二里是博山区源泉乡的郑家庄,郑家庄是鲁国属地,两村虽只相距二里,但许多婚丧民俗却各异。

穆陵关
   位于临朐县大关乡与沂水县马站镇边界处的沂水境内。关楼毁于六十年代文革期间,关址在现关顶村委大院内,沂水至潍坊宽阔的公路通过这里。路边仅存明、清增修穆陵关楼碑两通及“齐长城”遗址标志碑。

   《左传·僖公四年》记载:管仲对楚国来使说,周君子对齐国的疆封“东至于海,西至长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顾炎武《山东考古录》称:“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古藉资料称齐国的重要关隘“东有穆陵,西有青石关”。

  春秋战国时期,穆陵关是齐国南境的重要门户,是鲁、莒、越、楚等国进攻齐都临淄的咽喉,素有“齐南天险”、“齐南雄关”之称。据明碑记载,嘉靖年间,穆陵关守兵40人,带家小在关旁垦荒种地,给过关商贾免税赋等方便。因此,穆陵关不仅在防鲁、莒、楚国入侵时有战略意义,而且还是历代南北通商发展经济的重要通道。所以齐国在此修建重关设重兵把守顺理成章。据关顶村民说,穆陵关原为石砌,宽10米,门洞进深10米,关两侧各筑阁子,整座关楼建筑宏伟。而据1997年《临朐文物专辑》中刘振宗、吉星田之考证文章说:穆陵关原有二层三拱门城楼式建筑,砖石结构,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40米,关口遗址约2500平方米。

   穆陵关一带齐长城为沙土板筑。关西大岘山上坍塌的长城遗址,底宽14米,高4.5米,如同大坝,其上长满野草。关东梳妆台一带土筑城墙,夯层明显,盐渍可见。发生在穆陵关一带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内容丰富,待后文详述。

大 关
   位于大岘山以北的临朐境内,遗址在现大关水库处。关北2公里处为乡驻地大关村,再北3.5公里有小关村。该关西临海拔1031米沂山和东镇庙,自脖根腿经草山亭而来的北线长城,经过大关后东去海拔518米太平山进入安丘境。此处南距穆陵关5.5公里,区区十里之遥两条长城、两座关口据守,可谓重点防御,固若金汤。

城顶关
   位于安丘境内城顶山上。原有城门,近现代战争中多次遭破坏,1979年最后拆除,尚有遗迹可辨。这里是历代军事要塞,至今山上城墙纵横,防御工事随处可见。

西峰关
   位于胶南与黄岛边界上小珠山西峰脚下。东依陡崖壁立的小珠山西峰,西为怪石林立的大黑涧山,两峰并峙间的山谷中为西峰关遗址。现有山路南北相通。

  关门已无存,但两侧与关门连接的城墙遗址尚好,关门西坍塌后的城墙遗迹底宽20米,顶宽8.5米,高3米,阳侧石砌,阴侧土石混筑。关门东城墙遗迹宽10米,石墙残高2米,直至西峰峭崖下。

  西峰关门内东侧有兵营遗址,南靠城墙而建,呈长方形,南北宽20米,东西长40米,墙体虽毁,基础尚存。

便门

   实际考察中发现,重要关隘在军情紧张时不能随便通行,即是平时长城内外居民虽近在咫尺,却要通过关隘交往诸多不便。为方便长城内外人民交流和商贾经贸往来,除重要关隘之外,还在关门附近或交通要道处,在城墙上修筑较简单的城门,有的为拱形门洞内设门,有的直接在城墙上留个豁口。这类城门未及考证其具体名称,不妨称之为“便门”,并就其附近地名相称。考察中发现这种便门9处。

阎王鼻子便门
   北门关东150米即前述莱芜鹿野乡毛家林村北攀登困难的阎王鼻子山坡城墙的便门,城门虽不完整,但遗址清楚,门宽5.5米,两侧石墙残高2米。

胡多萝便门
   北门关东北4500米处又有一座便门。便门西800米是海拔603.2米的曹曹峪顶,东520米有胡多萝寨,城门就坐落在两山之间山垭处,门宽3米,进深5米,门两侧城墙残高2米。山垭北是章丘下秋林村,山垭南为莱芜胡多萝村,之间现有便道来往。

鲁地便门
   距锦阳关东1800米处的鲁地村北岭口,至今保存着完整的便门。由花岗岩块石、条石砌筑拱形门,门洞高2.5米,宽2米,进深3.3米。城墙从门上而过,这是齐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两个便门之一。(图五:鲁地便门)


图五:鲁地便门

北栾宫便门
   章丘的东张庄与莱芜的北栾宫之间有便门,便门遗址宽2米,残墙高2米,进深2米;便门内依城墙筑有圆形兵营遗址,直径12.5米,营墙残高1.5米,北端设门,门宽1米;南端依城墙筑2.2×2.5米石屋三间。(图六:北栾宫便门遗址)


图六:北栾宫便门遗址

珍峪便门
   章丘石匣南的相峪与莱芜阁老寨的珍峪之间城墙上有便门,宽2米,残高3米,进深4米。

石门
   博山石门乡与莱芜茶叶乡卧铺村间,风门道西450米处有便门,宽1.7米,残高1.8米。

桥门
   青石关西1900米,博山樵岭前村南,在梯子山与望鲁山之间山谷中有桥门横跨山涧溪流,桥门下潺潺流水,桥门上城墙横过,城墙虽已坍塌,城门却保存完好。门为石砌拱形,门洞高4米,宽3.8米,进深3.6米。拱碹上残高1.5米。门洞内两壁上门耳及门闩孔洞也很完整。(图七:桥门)


图七:桥门

黑山便门
   博山东、西黑山之间山凹处原有城门,现遗址无存。

风门
   安丘境内城顶关西800米处有便门,当地称风门,遗址处现为公路占用。

[参考资料]
欢迎指正,欢迎投稿!!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20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