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关于长城-〉历代长城-〉战国长城-〉齐长城
齐长城示意图

暮年壮志 再创辉煌
一个徒步考察者的心声

[ 返回首页 ]


解开齐长城千古之谜
孙立华 2004年7月 发表于长城小站
长城小站提醒旅行者和背包客:长城的存在,源于您我的爱护!

  孙立华 退休干部,齐长城考察队负责人之一,《齐长城》一书第一副主编。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2. 齐长城位置与走向

齐长城置于泰沂山脉上。

  齐长城俗称长城岭,又称大横岭。长城沿山岭起,沿沟壑伏,翻山越岭,跨河过溪,把黄河、泰山和大海连接在一起,成为最具文化内涵的民族象征。

  有关齐长城的建置方位,虽屡见古籍记载,但往往比较简短,仅有只言片语。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说齐宣王,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

  乾隆《博山县志》云:“长城岭,自峨岭之脊,东逾秋谷,接荆山,迤逦岳阳山以东,逾淄水,接临朐沂水界之东泰山”。(注:东泰山即沂山)。

  清代唐仲冕编纂之《岱览》称:“齐长城横绝泰山。”

  以上所引,谓记载齐长城建筑于泰山、沂山。当然是指齐长城的大体位置而非指泰山、沂山主峰。

  泰山,《茅君内传》云:“泰山周回三千余里”。而明代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于慎行在《岱畎图经记》中将泰山范围定义为北至华不注,南至邹峄山,西至陶山、云翠山。据考:华不注位于济水之北,邹峄山为现邹城峄山,陶山在现肥城境内,云翠山今称翠屏山,在平阴境内。山东中部鲁山系亦为泰山山脉的支脉。

  沂山,旧名东泰山,系沂蒙山主脉,主峰周围重要山峰有30多座,沂山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绵延数百里,连接临朐、沂水、沂源三县。

  实地考察证实:长达1200余里的齐长城正是修建在泰沂山脉分水岭上,泰沂山脉是齐鲁大地高高耸起的脊梁,是一条崇山竣岭绵延,河流沟壑纵横的天堑,齐国把长城置于其上,险上加险,来犯之敌难以逾越。

齐长城为齐鲁边界。

  《管子·轻重丁》记载:“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

  《史记·货殖列传》曰:“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

  《战国策·秦策》张义说秦王:“昔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河清浊,足以为限,长城钜防,足以为塞。”这里的“长城钜防”即指齐长城。

  《太平寰宇记》齐州长清县条称:“济水北去县八十里。其山顶上有长城,北属长清县,南接鲁郡”。

  《岱览》记载:“〈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传云:‘詹,至也。’疏云:‘泰山在齐鲁之界,言所詹见其不全属鲁也。’”

  由此可见,历史记载中齐长城与泰山为齐鲁边界是非常清楚的。

  当然,春秋战国有着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诸侯割据,相互兼并,战争频繁,犬牙交错的齐鲁边界也会随着战争的胜负而变化,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齐国南部疆域曾推进到泰山以南的汶水、泗水一带。顾炎武著《山东考古录》称:惠王四十四年灭杞,长城以北的安丘已属楚地。“大约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

  战局变化无常,但泰山岿然不动,宏伟的长城也不可能随时变动。因此张维华先生说:“齐之疆域,自春秋至于战国,其间屡经变迁,而边患之来,亦急缓无常,因时而异;齐城之建,原为备边,何能以时为限?且千里钜工,创置非易,亦非一时之力所可告成。”

  学术界把齐长城以地形和修建时间分为西、中和东部三段。东段临海长城以南曾为莒、吴、越、楚之辖,而非鲁国领地,因此齐长城为齐鲁边界系指西部和中部长城而言。

齐长城经行道里。

  关于齐长城经行道里,古籍中鲜有记载,稍详者还是州县志书,记述各地长城所置位置。至今所见最详者,唯山东大学张维华先生1993年出版之《中国长城建置考》中首篇《齐长城》,张先生广藉历史文献和地方志并加以分析推断,用洋洋万余字详述齐长城自起点到终点的经行道里。但遗憾的是,由于史书作者和地方志修志者多数袭用历史资料相互转抄,未作全面实地考察,不实之处沿袭下来。据称张先生曾准备进行实地验证,终因故未得实现,留下遗憾,所绘《齐长城图》也留下错误。

  清代聂剑光著《泰山道里记》对齐长城经行记载较详:“城因山为之,起平阴之防门,沿泰山北冈而东经莱芜、博山、临朐、沂水、莒州、日照、诸城,蜿蜒几二千里,至胶州海中大朱山止焉。”谓之齐长城起自平阴防门,经行泰山、莱芜、博山、临朐、沂水、莒州、日照、诸城,止于胶州大朱山,共10个州县。

  《泰山道里记》“起平阴之防门”之记载,平阴,当指今长清县孝里镇东障村一带,该地系春秋战国时期之平阴邑,而现今的平阴县系隋代所置,早于成书的清朝,若指防门在当时的平阴县则是错误的。泰山区和泰安郊区系1985年由泰安市分设,“城因山为之,……沿泰山北冈,”包括该二区。沂源系1944年划沂水、临朐、蒙阴部分区域设县;五莲系1947年划莒县、日照、诸城三县边区设县;胶南系1946年从胶县分设;黄岛区系1979年从胶南划出。书中自然不会出现泰山区、泰安郊区、沂源、五莲、胶南和黄岛。但《泰山道里记》对齐长城经行的记载,却遗漏掉了汉置肥城、历城、章丘,隋置淄川和秦置安丘等五地。

  实地考察结果是这样的:齐长城自起点至终点,经行现今的长清、肥城、泰山区、泰安郊区、历城、章丘、莱芜、博山、淄川、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诸城、胶南、黄岛共18个县(市、区)。

齐长城的走向

  纵观齐长城,其走向为自西向东偏南方向横亘于山东境内的泰山、鲁山、沂山和五莲山山脉之上。

  其具体走向分为四段∶

  一. 长城从起点跨过古地理学家称之为“平阴地峡”,进入丘陵山地,沿长清、肥城边界东南方向经行三岔沟、狼顶寨,逐步抬高,行至长清、肥城、泰安郊区三地交界地夹子山。这段东南行程约66公里。

  二. 长城自夹子山折向东北,进入泰山西麓,经黄巢寨、五花岩山、长城铺、北顶山,沿历城、泰山区、郊区边界攀越泰山北冈,经摩天岭、清阳台、黄尖子顶、天马顶、梯子山、南天门、到达历城、泰安郊区、章丘交界点的四界首,继续东北经行三平山、天门关、北门关、曹曹峪顶、锦阳关、摩池岭,至章丘与莱芜边界上的九顶山。自夹子山至九顶山这段西南东北方向行程约115公里。

  三. 长城自九顶山转东南方向,沿章丘、莱芜边界经西尖、黄石关、瓦岗寨、霹雳尖,从双堆山进入博山境,横过凤凰岭、黑山,在围屏山改沿博山与淄川边界继续东南方向,经行岳阳山,逾淄河,历经三泰山、黑虎寨、雁门寨、太平山,穿越沂源北部的胡栏顶、龙王崮,临朐南部的双雀山,过弥河到达沂山,继续东南经行安丘西南境,沂水北境穆陵关,越莒县东北境之后峪河,沿五莲县墙夼水库北岸经腾家庄东岭到达分流山。从九顶山至分流山这段西北东南走向的长城,长约318公里。

  四. 长城从五莲的分流山转向东偏北行,经过五莲与诸城交界点马耳山进入海拔500米以下缓丘地带,横越诸城东南部黄牛山、马山、磊石山,逾吉利河,进入胶南中北部,经月季山、铁山水库、曹城山、黄山,从扎营山开始沿胶南与黄岛边界继续东偏北经行大黑涧山、小珠山、鹁鸽山进入黄岛区,过徐山到达黄海之滨的齐长城终点。分流山至终点长约118公里。



[参考资料]
欢迎指正,欢迎投稿!!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20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