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关于长城-〉历代长城-〉战国长城-〉齐长城
齐长城示意图

暮年壮志 再创辉煌
一个徒步考察者的心声

[ 返回首页 ]


解开齐长城千古之谜
孙立华 2004年7月 发表于长城小站
长城小站提醒旅行者和背包客:长城的存在,源于您我的爱护!

  孙立华 退休干部,齐长城考察队负责人之一,《齐长城》一书第一副主编。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3. 发现了齐长城的三条复线

  经考察,齐长城在西段长清、肥城境,中段莱芜、博山境和东段临朐、沂水、安丘境各有南北两条长城,即共有三段双重长城。而史料对这三处的长城,或把两条混为一条,或只知其一,不知有其二。

  西段长清、肥成境复线

  《太平寰宇记》齐州长清县条称:“济水北去县八十里。其山顶上有长城,北属长清县,南接鲁郡”。

  道光《长清县志》云:“长清邑东南九十里有长城,且有孟姜女庙。”又引《旧志》说长城:“县治东南九十里。说者云县治迤南七十里五道岭,岭入东为长城铺,土人因长城而建姜烈祠。”

  光绪《肥城县志》载:“五道岭在城北十二里,南北径八里,南隶肥城,北隶长清,以长城为界”。

  九十年代初新修《山东省志·泰山志》齐长城遗址条称:“肥城段在肥城县境北。西起老城镇北5公里处的项峪北山,经于土村北、刘家山口、……双山、五道岭山口、……东止于窗户岭,全长38公里。”

  以上所引,谓在长清与肥城边界的五道岭,南距肥城老县城十二里,北距长清县城七十里,其上筑有齐长城。

  经考,长清县城南距长清与肥城边界约29公里,与“说者云县治迤南七十里五道岭”接近。双山、五道岭在肥城老县城北6公里。现今肥城县城系1978年因开发老县城地下煤炭南迁约8公里新建。

  实地考察证实,新志所言的项峪北山、于土村北、刘家山口一带根本没有长城遗迹,肥城段长城全长38公里之说也失实,待后文探讨。然而,上述史料记载的五道岭位置比较准确。长清与肥城边界上这条长城西起长清境内马山南端之莲花山,南行600米进入长清于家庄西南、肥城李家庄西北的两县边界,然后沿边界东行,经于家庄南山、双山、五道岭、芦家沟、上峪北山、杨家山、张家花峪北山至三岔沟,全长9900米。

  至于“长清邑东南九十里有长城,且有孟姜女庙。”“ 岭入东为长城铺,土人因长城而建姜烈祠。”记载之真伪,经实地考证,齐长城自泰安郊区与长清边界再次进入长清境后,由西向东穿越桃尖山、长城铺和北顶山到钉头崖,长城铺确有孟姜女庙。长清县治东南距万德镇之长城铺村直线距离约34公里,与“长清邑东南九十里有长城”相差约20里。可以断定此段历史记载当指长城铺一带的长城,不会有误。

  然而考察发现,在长清、肥城边界这条长城之北约10公里的长清境内,还有一条长城,自起点至双泉的石小子寨折向北,经满井峪南山、陈家湾东山、杜庄西山,过崮头水库、螃蟹沟、杨土东山、帽山,绕着马山成半圆形,在三岔沟与五道岭南线长城汇合。这条自石小子寨至三岔沟73华里的北线长城未见古籍所提及。

  中段莱芜、博山境复线

  莱芜和博山境的长城多修建在海拔800米以上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上,并且多有以山代城之处,造成历史资料对其走向记载笼统,尤其对莱芜与博山交界处一带长城走向的描述含混不清。

  康熙《莱芜县志》云:“长春岭在县北九十里,……一名长城岭,岭上有古长城遗址。”

  雍正《山东通志》谓:莱芜境内长城“在县北九十里,与章丘接界。”

  上引记载莱芜与章丘边界长城所在,未提及莱芜与博山边界的长城。

  乾隆《博山县志》称:“长城岭,自峨岭之脊,东逾秋谷,接荆山,迤逦岳阳山以东,逾淄水,接临朐沂水界之东泰山(注:即沂山);自脊西行,跨凤凰山,连原山、王大岭,出青石关之西,接莱芜境”。

  孙廷铨《颜山杂记·长城考》云:“古长城在峨岭之巅,西绝孝水,跨凤凰岭、团山迤南,入泰安莱芜界,东逾秋谷阜而东,皆长城旧迹也。”

  这两段文字记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博山境内凤凰岭、峨岭及其以东长城走向,二是博山境内长城在青石关与莱芜境长城相接。但对长城从何处进入博山境、凤凰岭上的长城是如何出青石关之西接莱芜境却没有记载。这恰恰是历史疑团的关键所在:这两段文字把莱芜、博山境的两条长城当作一条进行描述,造成历史误会。

  为澄清历史疑案,彻底查清莱芜与博山交界地带齐长城的来龙去脉,考察队先后三赴博山,四奔青石关。实地考察结果是,莱芜境内的青石关在博山境凤凰岭之南约5公里,原山(又名团山)、王大岭在青石关西北约6公里,原山和王大岭皆无长城遗迹。有关峨岭、凤凰岭长城经原山、王大岭出青石关之西接莱芜境长城之描述是错误的,甚至连方向都搞错了。

  博山境的长城主线从莱芜、章丘、博山三地交界点霹雳尖开始沿莱芜、博山边界东南行,至双堆山南悬崖进入博山境内,经宝玉顶、北大岭、老虎头山、一犁地、秀才顶、太平山、龙背峪、凤凰山、峨岭、荆山东去岳阳山,这是长城主线。而青石关一带长城是一条单独复线。这条复线西起望鲁山之北莱芜、博山交界处的729高地,经过桥门,自梯子山西南坡进入莱芜境内,过青石关经青石关南山,至响泉西山改沿两地边界东行止于炮台顶,全长6700米。

  考察结果解开了三个迷底:一是长城从霹雳尖进入莱博边界,在双堆山完全进入博山境内;二是证实凤凰岭以东长城走向与历史资料记载相符;三是莱芜、博山交界处有南北两条长城。

  东段临朐、沂水、安丘境复线

  穆陵关一带为临朐、沂水、安丘三县市交界之地,边界走向曲折,该地是自古以来的军事要冲,东周时期为齐国之南大门,为巩固边陲安全,齐国在此重点设防,不但建有穆陵重关,而且还修建了两道城墙。但由于三地边界犬牙交错,长城出入境界频繁,造成历史资料中既有对长城走向记载错误之处,更有大段长城被遗漏。《中国长城建置考》作者张维华先生也认为这一带的长城走向难以理出头续,感叹说:“非亲至其地考验,恐不易言其究竟。”

  光绪《临朐县志》记载:“长城在大岘山上,今尤宛宛山际,沿沟壑伏,沿崖阜起,西接博山之岳阳山凤凰岭,东随大弁山入安丘界”。又称:“大岘山在县治东南百五里,即《齐乘》穆陵关也”。

  道光《沂水县志》云:“长城在邑北一百里太平山,东西横亘数百里”。又称:大岘山在“县北偏东百五里,上有穆陵关,关之南北为沂、朐分界处。”

  万历《安丘县志》云:“八十里(县治西南)曰太平山,上有长城岭。”又云:“古长城,一名长城岭,在太平山上。”

  嘉庆《莒州志》记载:“城之入莒者,自穆陵关东历太平山,四十里接高柘之岭。转而南,绝浯水,过卧牛城,又南傍高华岭入诸城界”。

  前述引文都记载,齐长城自沂山经大岘山到穆陵关,折向北去太平山(大弁山),东行入安丘境,接高柘,过浯河、卧牛城进莒县。错误的认为临朐、沂水、安丘境只有一条长城。

  实地考察结果是,太平山又称大弁山,南北宽3000多米、东西长4000米,顶平如砥,最高点海拔518米,此处为临朐、安丘、沂水三县交界点,南距穆陵关6公里。太平山与穆陵关之间的临朐、沂水边界上没有长城遗迹。实际上,齐长城在穆陵关西15里处,临朐与沂水边界的脖根腿南山分为南北两条。北线长城进入临朐境内东北行6里过草山亭,续行2里在大关水库折向东,行8里到达太平山,然后沿安丘、沂水边界东行,过青石胡同后进入安丘境内,继续东行至城顶山折向南,经摘药山,过浯河,再入沂水境,过卧牛城、光光山,在沂水、莒县边界上的三楞山与南线长城汇合。全长63.9公里。而南线长城,则沿临朐、沂水两县边界东去穆陵关(注:关址在边界沂水侧),在穆陵关东的邵家峪东山进沂水境内,东行500米在黄墩山折东南,经龙山、簸箕山、鸡叫山、黑墩、牛山,穿过高家石岭经杨廷山在沂水、莒县边界的三楞山南北两条长城汇合后进入莒县境内。

  通过考察,一是纠正了古籍有关穆陵关、太平山一带长城走向的谬误,二是发现了未见史书有记载的沂水境内自邵家峪东山至三楞山长69华里的长城南线。

  有关三条复线位置走向请参阅《齐长城位置走向图》

  

[参考资料]
欢迎指正,欢迎投稿!!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20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