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关于长城-〉各地长城-〉青海的长城

本文作者:寻城


  本专题将随着我们资料的不断积累而更新,我们热诚欢迎您的批评建议和热忱投稿!

· 青海省明代长城主线示意图
· 早期的青海省城址长城地图
中国长城建筑地理数据库青海部分



青海明代夯土城墙遗址  摄影:寻城
长城小站提醒旅行者和背包客:长城的存在,源于您的爱护!

青海明长城防御线路粗探(一)

文/图:寻城 2011-12-28 22:03:23 发表于 长城小站

  一:青海明长城修建的历史背景

  西宁边墙始建于明代中叶,主要是为了防御正德年间游牧于青海湖地区的蒙古卜儿孩部,以及明嘉靖三十八年从内蒙古河套地区进入青海湖的土默特部俺答汗部署对明西宁卫的侵扰。洪武初年明军进入青海,招降纳叛,剿抚并举,社会秩序迅速稳定。从明初到英宗正统四年(1509)的140年间,虽有一些蒙藏部族滋事侵扰,然皆旋即讨平,不致酿成大患,故正德二年有罢西宁兵备官之事。自正德四年起,河套蒙古首领阿尔秃斯·亦不刺部屡次攻入青海湖地区,史称“海虏”。明军虽几经争剿,却难以彻底除患。还诱发一些藏族部落群起效尤。至嘉靖年间,“海寇”多次侵扰,“诸番”也屡屡为患。这时,加强西宁防御就成了当务之急。

  二:青海明长城的修建时间

  第一阶段: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至隆庆六年(1572)。此阶段只是在西海蒙古进犯的要道上修建长城,阻止其进攻。先后在大通县,互助县,湟中县修筑。

  第二阶段:扩建阶段。从隆庆六年(1572)至万历二年(1574)进入大规模修建时期。在湟中县,乐都县都修建了长城主线。还修建了化隆县的杏儿沟,大通黑林榨,湟中县香林口等长城附属设施。西宁卫长城基本框架形成。

  第三阶段:万历二十四年(1596)最后修建西石峡口到娘娘山南麓长城,使西宁北部与西南部长城连为一体,青海明长城最终形成。

  三:青海明长城主线的基本走向

  东端由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楼子坪,经边墙岭沿山脊,大致西北方向进入乐都县芦花乡转花湾村。由转花湾村开始,经冰沟向西北延伸,大致以山险与隘口为主,与互助县松花顶相接。由互助县通过娘娘山山险经雪石岩滩,康烈尖山,卡藏台,花石峡,龙王山等山险抵达柏木峡口。柏木峡口向西经山险与水洞村长城在一山腰烽火台连接。长城为夯土所筑,经水洞村,边墙根,马家村,泉湾抵达黑墩山山险,沿山险主脊到南门峡水库。

  由摩尔沟沿山险至扎板山,在麻家庄一带,山腰荆棘丛中有一道壕沟,在一处较低山脊与夯土所筑城墙连接。经西坡村,毛家寨,老营庄到达大通县城,过河后经下庙沟,上庙沟,元树尔到娘娘山沙尔岭。

  过娘娘山山险到湟中县香林口,由此沿山险西行3里沿主脊转南,山势见低处有一道壕沟向南到后河村,中途山口一段20余米石墙。由后河村转西残存几百米土墙,高1--2米,再向西为断续的壕沟到西拉科。由此大致向南经民族村到拉沙乡峡口,西南到南门村有残存夯土墙,向东南沿山脊壕沟到中村(原拉沙乡)。继续向南到拉卡山村有一道宽约50厘米存高不过2米的夯土墙,长约4里。经一壕沟转折下山进入拉隆营,东南方到加拉山村存夯土墙几百米,沿壕沟到扎麻隆凤凰山脚。自国师营西南经山险到转嘴,经上大柴沟,下马申,李家庄,下扎扎,坡西村,马圈沟转南到丰台沟。

  由元山尔向南经李九村,下营村进入班沙尔,南门村,边墙从塔尔寺西侧环绕而过,到红崖沟,新城村,上新庄,由上新庄南为一道长约10里的壕沟止于拉脊山马鸡岭口。

  四:青海明长城的建筑形式
  大致分为山险墙,边壕,堑墙,石榨,水关,暗门,夯土墙(部分有随墙壕)等组成。

  感谢大通文物局的陈荣老师(特意为老师更正,网上的女性为误传。)刘兴业老师,卢耀光老师的著作。特别感谢湟中县文物局的武老师,汗颜,真名有待确认。经过确认,武老师本名是武海旺。耐心讲解一个多小时,并给指出绘制了详细的线路图,令我省了很多力。还有其他帮助过我的朋友,以及沿途热心的乡亲。

[ 返回顶部↑ ]


[ 返回顶部↑ ]





欢迎指正,欢迎投稿!!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