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明长城考实》·点校版
明长城考实
华夏子·著 长城小站·校考
  << 上页 目录 下页 >>  

 

  石嘴山市、平罗县辖长城

  石嘴山市和平罗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滔滔黄河水流经其东,巍巍贺兰山耸立其西。
  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于石嘴山地区,相传因该地有狮嘴山石而得名。在一九六一年成立石嘴山市前,这里从未有过行政建制。石嘴山市,今已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工业重镇。
  平罗县,明时称平虏。据《嘉靖宁夏新志》载:平虏“自古无城。永乐初,始建置军马哨备。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奏拨前卫后千户所十百户军余居之。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居人繁庶,展筑新城,周回共三里,东西倍于南北,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阔倍之。
  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总制、右都御史杨一清奏设守备,为宁夏北路,领威镇堡,自镇城迤北屯堡皆属之”。1
  据《明史·地理志》载:平虏千户所,“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以平虏城置”,属宁夏卫领。2当时整个石嘴山地区皆属平虏守御千户所辖。
  长城由内蒙巴音陶亥,隔黄河和石嘴山市境内辖的旧北长城相接。
  据明魏焕《皇明九边考》载:“宁夏北,贺兰山、黄河之间,外有旧边墙一道。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总制王琼于内复筑边墙一道,官军遂弃外边不守,以致田地荒芜。”3这道旧边即宁夏旧北长城,嘉靖十年所筑的为宁夏北长城。
  这道旧北长城,大致走径为:由黄河西岸起,向西经惠农、尾闸、下营子三个乡境,过石大公路,经石嘴山市四中北,然后越包兰铁路,抵贺兰山扁沟北。这道长城约长三十余华里。
  旧北长城保存状况:由黄河西岸至石大公路以东的地段,因属平原地带,长城遗址早被农民开垦耕地、修建渠道所毁,今已难辨其原址。在下营子乡五渠村,今尚存哨马营城堡遗址。据《嘉靖宁夏新志》中《宁夏境土之图》所标注,此城堡为明黑山营城堡。4城堡呈长方形,东西长二百零五米,南北宽一百九十八米,早已废弃。今城堡内已被开垦为耕地,砌筑的砖石已无,仅存夯土墙,亦圮塌严重。当地农民在城堡内开垦地时,曾挖出不少明、清两代人所遗文物。据《平罗纪略》载,平罗八景中即有“马营远树”,并注有“哨马营在北山坡,树木葱郁。”5可见那时此地树木繁茂曾居全县之首。然今此地已树木稀疏,无以成林。过石大公路,由石嘴山市四中至贺兰山扁沟段,城墙保存较好。
  靠近山脚有约长一华里石砌城墙,其余均为黄土夯筑。夯土墙虽经风雨剥蚀,圮坍严重,其存高仍多在四米左右。在石嘴山市四中北,原有一座较大的夯土墩台,当地农民挖有窑洞,窑洞塌陷后,遂将土移作它用。所存之石砌城墙高三至四米,顶宽二米多。在这段石砌城墙上的一处,有上、下错位和水平错位现象。这段错位城墙目前已引起国内外地质学家的注意。198O年,在召开中国活动断层与古地震学术讨论会期间,一百二十多位国内外的专家到这里进行过考察,认为,长城错位可能是由于断层长期缓慢活动;也不排除1039年大地震所造成的。宁夏地震局在长城北侧跨断层的地方设立了一个观察站,常年监视长城错位之处的断层活动情况。遗憾的是:这段很有科学价值的城墙,曾被当地农民挖石拆毁。现在虽由宁夏地震局重筑,但相对来说已失去了它原有的一部分科学价值。
  这段石墙西面,有两座石砌墩台,各底阔十五米见方,高十多米。由这两座墩台向西南,有长约两华里圮坍严重的土石混筑城墙,蜿蜒入山。
  据《嘉靖宁夏新志》中《宁夏境土之图》所标注,镇远关在旧北长城的中间位置上。6《北路平虏城》中亦载:“宁夏迤北,旧有镇远关。关之东为黄河,关之西贺兰山尽头,山水相交,最为要地,以故设关防守。”7在石嘴山市四中附近一座夯土城堡遗址出土有明代的残砖、残瓦及瓷器片等文物,可能为明初所设“镇远关”遗址。
  嘉靖十年所筑的北长城,在旧北长城南。据《嘉靖宁夏新志》中《朔方天堑边防北关门记》载:“由沙湖西至贺兰山之枣儿沟,凡三十五里,皆内筑墙;高厚各二丈,外浚堑,深广各一丈五尺有奇。墙也堞可蔽,有空可下视以击射。为关门二,东曰‘平虏’中曰‘镇北’。其上皆为党,若干楹;其下各增城三面,为二堡,周遭里百二十余步,徙旧威镇并镇北堡军实之。”8
  北长城的大致定径为:由平罗县境黄河西岸起,向西偏北经头闸、惠北两个乡,过包兰公路,进入高庄乡的幸福村。然后转偏西南方向,经二闸乡的威镇,又转西北方向过包兰铁路至明水湖农场。过明水湖农场后继续向西北,出平罗又进石嘴山市至大武口。过大武口后,向西约二华里,城墙止于一壁立陡崖之下。
  北长城在黄河西岸基本已无迹可寻,仅向西南在幸福、威镇等村,尚有城墙遗址及已残圮的夯土墩台。靠近长城,有一砖厂取长城夯土烧砖。今城墙虽有遗迹,然墙体已毁。未毁的部分,高约二米左右。过包兰铁路向西偏北至明水湖农场段,墙高一般在五米左右,每隔数百米骑墙有一座高大坚固的夯土墩台。然明水湖农场场部所在地却将城墙全部拆毁,今仅有遗址可辨。在这段长城上的北关门(即镇北门),西距明水湖农场场部所在地约三华里,西南距平汝铁路支线潮湖车站不足二华里,关门早已塌坍。
  长城从石嘴山市境至大武口段,在靠近明水湖约有二华里被夷为平地,修了公路;其余部分尚断续有遗址可寻。临近大武口约二华里的长城虽也遭到些破坏,但保存尚属较好,墙高约八米,基宽十余米,顶宽三点五米,一些夯土垛口尚存。
  大武口西的临山堡,紧靠石大公路,圈在新建的大武口电厂院内。堡内成了建筑大武口电厂施工单位的汽车修理场。城堡围墙基本完整,呈长方形,东西长九十余米,南北宽不足七十米。城东侧墙开有城门,北侧墙建有夯土的上下城墙坡道。为架设高压线削去了西墙顶部。
  大武口至前山顶陡崖段,平缓段多为农民取土拆毁,山坡段存有夯土墙和墩台的遗址。
  在石嘴山市辖境,除旧北长城、北长城外,还有一段东接旧北长城向西,经大武口沟转南,过韭菜沟至银川市境三关口的长城。这道长城在石嘴山市境长约五十九华里。
  过旧北长城最西端的扁沟,至大武口沟口的打硙口遗址,在山里因贺兰山险陡未筑墙,现只有几座残存的石砌墩台。由红石顶山向西偏南至大武口村约长十华里,筑于贺兰山南侧的城墙尚有遗址残存,这段墙原为石包砌,包石早被拆光,有几座夯土筑的墩台尚较好。由大武口村北,向西北至海拔一千七百零八米的东白疙瘩山,至大武口沟口的打硙口,因山险未筑墙,其间仅有几座石砌墩台遗址。
  据《嘉靖宁夏新志》载:贺兰山“沿山诸口,虽通虏骑,尚有可凭;北侧唯打硙,南侧惟赤木,旷衍无碍。打硙旧有三关,自正德五年(公元1510)以来,渐至颓圮”。9由此可知,打硙口建于正德以前并且筑有三道关。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巡抚杨守礼,曾对当时就已颓圮的打硙口及沿山四十里的边墙建筑情况,进行过考察,并在其奏疏中写道:“本口旧设石砌关墙三道:头关一道,长二十八丈五尺;二关一道,长三十一丈,各底阔六丈,顶阔一丈八尺,高二丈,女墙五尺……
  里关一道,长二十八丈,倚临南山,半斩半砌。”10
  一九八五年沿大武口沟修建铁路时,打硙口关墙及石城被毁。今仅大武口沟口,汽车监理站西的石城遗址略存残迹,城堡为正方形,周不足百米。
  长城过打硙口关继续向南,因山势十分险峻,仅在郑官沟、韭菜沟等处截山填谷,断续建有石砌城墙和墩台较好,在沟口的建筑被山洪冲毁。
  过韭菜沟后,长城沿山转向南,进入平罗县崇岗乡境。在平罗县境一直向南,因山势险陡,没有筑墙,仅在汝箕沟口等处,筑有几小段夯土或石砌城墙,今存遗址。
  在干沟和大水口等处的山崖石上,还有明时修长城及守长城将士们所留下的摩崖石刻。
  干沟,在汝箕沟与小峰沟之间,因沟内干涸无水而得名。由沟口入沟向西约四华里,在沟南崖上有一方石刻。石刻下距地表四米,题记刻面高八十五厘米,宽五十五厘米,刻记外廓凿有槽线,为阴刻竖行:
  “设宁青外口关一道墩一座
  饮差平虏守备吉人
  委官督工指挥汪鸾
  镇朔把总指挥宋楫”
  此四行字下刻有十七个人名,最后属有“嘉靖二十七年十月吉日完立”和刊字匠的名字。刻石对面沟北的小山梁上,残存着夯土、石砌关隘和墩台遗址。
  从汝箕口沿沟西进约五华里,在沟谷北侧崖壁上,有五方石刻。
  其中的四方因风化字不可辨;其中一方有外轮廓槽线,阴刻横书“汝箕外口”四字,其竖行刻文:
  “巡镇衙门会委监工指挥朱楫,管领官军三百员,重修关隘,以遏虏道。
  “管工百户李经、郭春,囗囗百户程万里。……
  “嘉靖二十八年四月吉日。”
  汝箕外口西为陡崖直壁,东因山势由高至沟较缓,所以长城建于沟的东侧山上。现残存的主要是夯土墙和墩台,墙仅有高约二至四米。墙体是由一层黄土、一层碎石叠次夯成的。
  大水口也有摩崖石刻。向西入沟约五华里,在沟谷南侧,有一处庙址,当地称上庙,庙后石壁上,自东而西有石刻四方,皆为阴刻竖书。
  第一方刻面,高四十五厘米,宽六十二厘米,下距地表四米,刻文:
  “差分守宁夏北路囗囗囗地方参将囗囗囗囗囗于万历十一年季秋重修,十二年三月囗日同囗囗囗囗囗囗到此囗光。
  “宁夏庠生徐应登、管应春、徐栋、夏元中、刘幼田、陈守论、王囗囗、叶玉。”
  第二方距第一方六米,刻面高八十厘米,宽四十五厘米,下距地表二点五米,刻文:
  “万历癸酉夏五月
  “钦差巡抚宁夏都御史朱管
  “铁差巡抚宁夏总兵张杰统兵巡兵到此刻石以记。
  “参将祁栋
  “游击张玉登。”
  以下还有四个人的名字,因风化已不可辨认。
  第三方距第二方十二米,刻面高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下距地表一点五米。
  第四方距第三方一点二米,刻面高四十厘米,宽二十六厘米,下距地表一点五米。第三、四两方皆因风化字不可辨。
  过大水口后向西南又因山势险峻,长城依山为障,至贺兰县插旗沟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嘉靖宁夏新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卷1,第87页。
  2.《明史·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42,第1013页。
  3.《皂明九边考·宁夏镇》,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卷8,第4页。
  4.6.《嘉靖宁夏新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首页。
  5.《平罗纪略·名胜》,清道光九年刻本,卷2,第7页。
  7.8.9.《嘉靖宁夏新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卷1,第91——93页。
  10.《嘉靖宁夏新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卷1,第16页。

  << 上页 目录 下页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