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关于长城-〉历代长城-〉战国长城-〉齐长城
齐长城示意图


[ 返回首页 ]


齐长城
长城小站提醒旅行者和背包客:长城的存在,源于您我的爱护!

沂水遗址
  沂水境内齐长城有两条:其一,由泰薄顶入入境,至邵家峪东山入境内,再东南行,到三楞山与北线长城相结合后入莒县境,长49850米;其二,分两段,一段由太平山入境后,至青石胡同入安丘境内,长12300米,另一段自县境东北浯河再次入境向南,至三楞山与主线长城会合后出境,长9350米。两条长城合计71500米,历经130座山头,其中有遗址者61150米,占总长度的85.6%。
  沂水境内齐长城遗址以齐南天险--穆陵关遗址最为著名,另外还有泰薄顶齐长城遗址、簸箕山遗址、降量子山等齐长城遗址。

泰薄顶址
  从泰薄顶向东南至邵家峪东山有遗址,长15750米。其间,泰薄顶东坡有城址,宽8米~12米,高1.5米~2米;苗家旺南岭有墙体,底宽13米,高2米~3.5米,土石混筑;桲根腿南山底宽14米,顶宽8米,墙高2米~3.5米,石砌双面墙,中为夯土;后石屋北山有高大的城址土垄,底宽14米,顶宽9米,高4.5米,土石结构,巍然壮观。
  朱家峪之东围子山上有点将台遗址,1988年沂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东于家沟乡在此立"朱家峪子点将台遗址"碑。其址围墙宽1.5米,高1.5米;东、西有门,西门残高2米,宽0.9米,东门残高1米,宽0.8米。
  从富昌到穆陵关一带,城址基础宽厚雄壮,皆为沙土、碎石混合后加盐水夯实,断面层次清楚,有盐渍出露。

穆陵关址
  [参见:《穆陵关》 作者:刘世松 2002年10月26日]
  穆陵关位于临朐县大关乡与沂水县马站镇边界处的沂水境内。
  史书称:齐国的疆封"南至于穆陵"。重要关隘"东有穆陵,西有青石关"。称穆陵关为"齐南天险"。是齐国南境的重要门户,是鲁东南通往齐都临淄的咽喉。
  《沂水县志》谓是齐宣王时筑,西起平阴,东至於海,今遗址一线宛宛隐约可辨。西去四十里有铜陵关,险要视此少亚。穆陵关,非但是军事要塞,亦是齐国通往南方的门户,它是齐长城重关之重。关於穆陵,史书记述颇多,《唐书·地理志》云:"沂水县北有穆陵关。"由此可知,穆陵是齐国南境的险关要隘,然古时多谓穆陵或穆陵山,不以关称。至春秋战国时,齐筑长城於陵上,营戍楼,设关防,遣兵守备,始称穆陵关。
  是关,随着齐长城的置废,也早已毁圮,现仅存遗址。据考证,穆陵关一带齐长城为沙土板筑,面积约2600余平方米。
  正中关楼,东西长50米许,南北宽近40米。按其长宽格局和有关史料推究,关楼面宽30米,进深约25米,为二层三拱门建筑,形式歇山。前人瓮门(门外筑垣,以遮城门,加强固守御敌,亦谓这"瓮城"、"月城"),廊道深邃,易於固守御敌。门外大道陡立,其内宽平坡缓。楼之左右近百米处,各有一高台,其残存面积约200平方米,高3.5米,台之北面及东西两侧与城墙连体,南面外凸约4米,似是高於女墙的"裨楼"(镶衬於大楼左右的小楼)或是低於城堞的"厢台",它不但是附属军事设施,也使关楼更加严整壮观。从遗址残存的瓦当陶片、砖块、砌石錾纹,尤其是1913年出土的口径近尺的铜质风铎(大铃,形似钟而扁,悬於檐下,风摇作响,故名),推想可知,该关建筑为砖石结构,设计别出心裁,砌筑坚实严整,工艺精致,崇宏高大,庞然耸立於云表,极其巍峨庄严,堪称"齐南雄关。"关楼毁于"文革"期间,关址在现关顶村委大院内,沂水至潍坊宽阔的公路通过这里。
  穆陵关,地处要道卡口,是历代军事重地,直到近古时代(指历史上宋、元、明、清时期)各朝均遣兵驻守,建置修葺。
  光绪《临朐县志·建置》载:"穆陵关在县南一百五里大岘山上,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武德将军益都路副达鲁花赤帖木,创戍楼、造兵室,扼隘於此。"又云:"明洪武三年,始设巡检官一员,领弓兵百余人,后止领三十人。清朝因之。"据明碑记载,嘉靖年间,穆陵关守兵40人,带家小在关旁垦荒种地,给过关商贾以方便。因此,穆陵关不仅在防鲁、莒、楚国入侵时有战略意义,而且还是历代南北通商发展经济的重要通道。
  关西后石屋北岭坍塌的长城遗址,底宽14米,高4.5米,如同大坝,其上长满野草。关东梳妆台一带土筑城墙,夯层明显,盐渍可见。
  穆陵关东弱5公里许,有大弁山,山高顶平,横绵东去,长达10余公里,如一道天然屏障。为加强国防,保卫重关,又接山之西端,修城垣,筑"烽堠",西去长达数十公里,建造二道防线,名"大关"。穆陵、大关之间,两侧山峦层叠高耸,中为狭谷,雄关扼其口,崇山收其后,左右居高临下,可谓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明嘉靖《青州府志·山川》载:"大岘山,山形峻狭,仅容一轨,即古穆陵关也,为东南天险。"南朝刘宋武帝伐南燕,至大岘山,见其险要,战必利,慕容超败在握中,举手指天而喜曰:"虏已入吾掌中!"即指也。
  古老的穆陵关,是军事要塞,亦是风景风胜区。古今大家名人留下了不少的碑碣题刻。相传有汉碑,已毁无存。《东镇述遗记札》载:"晋、宋(刘)刻石,仅见残石片字。唐宋五碑,倾倒残断,字迹漶脱,难辨其意。立者五石,早为金天德四年(1152年)《重修穆陵关记》,再为元至十二年(1352年)创建戍楼碑,其它皆明碑,一为礼部右侍郎薛瑄(河津人,字德温,号敬轩。永乐进士,宣德中授御史)诗刻,余二为修葺戍楼刻石。"
  现存立者,惟明、清碑各一幢,及建国后所立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标志碑。

簸箕山址
  从邵家峪东山向东南,至簸箕山东端有遗址,长10250米。其间,黄墩山上有城堡及房基,直径9米,墙宽2.5米,高1米;山之东至茅坪村南有400米的墙体,高2米;龙山至簸箕山之间有底宽10米~15米的城址:簸箕山城堡建在平坦而极为开阔的顶巅,东西长1900米,南北宽200米,城墙沿崖环筑,中间有众多的兵营遗址。这一带的长城也是就地取材,全是浑圆形蜂窝状黑色玄武岩,当地人称之为蛤蟆子石。

降量子山
  从马叫旺向东南至团山东山脚有遗址,长13400米。其间,降量子山附近有400米的墙体,底宽12米,顶宽10米,高4米;鸡叫山上有城堡遗址,直径90米,墙宽2.5米,高1米~1.5米,山下有沙土结构的城址土垄,长数百米,底宽13米,墙高2.5米,基础为花岗岩石块垒砌;东大山前100米处有双面墙体,顶宽7米,高3米;团山附近有150米的墙体,宽9米,高3.5米;牛山顶有城堡遗址,东西长120米,南北宽80米,墙宽1.3米,高1.5米,均为泥质灰岩片砌筑。

高家石岭
  从团山东山脚向东转东南至三楞山间有遗址,长9150米。其间,高家石岭村西有250米的城址,其东南长岭上有长100米的石筑墙体,宽4米,高1.5米;垛庄村西有450米的城址,其中100米有墙体,底宽8米,高3米。而团山以东,高家石岭一带2000米和丁丁山以东1000米城址均于60年代末辟为农田。


[参考资料]
欢迎指正,欢迎投稿!!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20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