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明长城考实》·点校版
明长城考实
华夏子·著 长城小站·校考
  << 上页 目录 下页 >>  

 

  嘉峪关市辖长城

  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其辖境处河西走廊中段,酒泉绿洲西缘。嘉峪关市南、北界于文殊山和黑山之间,中部和西部为戈壁滩地,东部属酒泉绿洲的一部分。
  嘉峪关市,古为西戎地,秦属乌孙,汉初为匈奴地,汉元狩二年后属酒泉郡天(阝衣)县。三国时属魏之酒泉。西晋时,初为前凉所有,继为西凉所据,后归北凉所属。后魏属福录县,唐属酒泉县。宋为回鹘所据,后属西夏,元属肃州路。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虏大将军冯胜平定河西之后,截嘉峪关为限,遂弃敦煌不守。这样嘉峪关一线的战略地位便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了。
  长城过酒泉县边湾滩向西,出酒泉界而入嘉峪关市辖境。长城在嘉峪关市内基本走向为:入境后向西北,至野麻湾堡子北陶家庄,转向西南,经何家庄转南,抵嘉峪关城。由嘉峪关关城,继续向南达讨赖河北。明万里长城终止于讨赖河岸。嘉峪关市所辖长城长约一百二十华里。
  长城入嘉峪关市境至陶家庄段,夯土墙基本残存,多圮坍严重。
  新城乡北的东沟村一带城墙已毁掉。据《肃州新志》载:“新城堡所管边墙一截,东至两山口界起,四至野麻湾止,共长三十里。”1
  新城堡,在今新城乡新城村。《重修肃州新志》载:“新城堡设在临边平川,土城周围二百一十五丈。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与古城等堡,展筑城垣,添设官军。”2但今城堡夯土墙多已毁坏,仅存部分残垣。1972年至1979年在新城堡附近发现了范围约二十华里,墓葬一千余座的魏晋古墓群。此古墓群已为甘肃省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野麻湾堡,据《重修肃州新志》载,为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兵备内江李应魁、参将湟中祁秉忠议呈巡抚祁光宗所筑。设在临边平川,土城周一百四十丈。3据当地老乡介绍说,野麻湾城堡是仿嘉峪关城而建。城堡今已残毁,仅城北面夯土墙尚较好,存高约十米,底宽八米左右,顶宽二至三米。西面存毁各半,而东、南两面城墙几乎已毁平。
  由陶家庄向西南,经小洋连至何家庄段为夯土墙。出野麻湾后墙体尚存高约二至四米。由小洋连至何家庄则仅断续残存墙的痕迹了。
  另外,在小洋连东约八华里的地方,有一条南北方向的夯土墙与主体城墙十字相交。这道南北方向的城墙,今只存断续残墙遗迹。
  长城由何家庄,向南转至嘉峪关段,夯土墙较好,墙体高约三至五米。由何家庄向北过石关峡堡至黑山南侧山崖段,夯土墙多存高三至五米。《重修肃州新志》载,这段长城为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大学士翟銮行边与兵备道李涵建筑。4
  嘉峪关城,素以明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著称于世。它南枕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依连绵起伏的黑山,为古“丝绸之路”的咽喉。嘉峪关城是万里长城现存关城中最完整的一座。关城坐东向西,由内城、外城、瓮城、罗城、城壕等组成。
  据《重修肃州新志》载:“嘉峪关,明初置。洪武五年(公元1372),冯胜下河西,以嘉峪关为中外巨防,西域入贡,路必由此。筑土城,周二百二十丈。”5
  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兵备道李端澄修建了关西城门上的嘉峪关楼。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筑关楼式样、规格,修建了内城和东、西二楼。后来嘉峪关城又经屡次展扩加高。从初建到建成完整的关隘,经历了一百六十余年的时间。整个建关过程,正如《秦边纪略》所说:“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6
  嘉峪关城平面为西大、东小不规则的四方形,实测内城外缘周长六百四十米,东城墙长一百五十四米,内城墙长一百六十六米,南、北城墙各长一百六十米,墙高九米。除城门、城台、敌台、垛口等关键部位用石砌砖包外,其余部分皆为黄土夯筑。内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门额有匾,阴刻横书“光化门”,西门门额有匾阴刻横书“柔远门”。
  明代所筑关隘之城门顶上的平台,一般都筑有城门楼。这既是战斗的据点,又是指挥所。城门楼的建筑分别为一层、二层或三层的木结构及砖结构。其楼顶多为悬山式、歇山式两种结构。整个万里长城大、小关口,仅山海关、嘉峪关的关城门楼,建国后经多次修复尚存。
  嘉峪关城“光化”、“柔远”两个城门的城台上各建有一座城门楼,东西对峙,楼各高十三米。楼为三层、宽三间,围以廊。为三层三檐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嘉峪关的城门楼是整个万里长城上最精美的城门楼建筑。它使楼座关城,显得更加威武庄严。
  “柔远门”外有罗城。罗城为条石砌基,砖包墙,墙内有夯土。
  墙身全长二百八十七米,高十点五米,门西向,为关正门,门额上有石匾,刻“嘉峪关”三字。原来罗城城门城台上也有一个三层的关楼,上悬清代左宗棠题“天下第一雄关”匾。此楼已于解放前拆毁。
  内城东西门外均有瓮城回护。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放着一块青色城砖,相传是当初修建关城时,全城施工完毕后仅剩的一块砖,被放在那里,以作纪念。关城四隅有角楼。
  关城西,立有“天下雄关”碑,碑文高三米,宽零点八五米,为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甘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防务至嘉峪关所书。
  清时,新疆全境归入清朝版图,嘉峪关开始失去其军事防御作用。清仍沿明制,城门常闭不开。到清代末年和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之时,嘉峪关变成税卡,凡出入者必须纳税。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刘雨沛《西戍途中日记》记载:“关由肃州道监督,只派家丁为委员司之,每一人出入关门收税一百二十文,牲畜每头四百文,车马通过,勒索敲诈如俄虎扑食。另有游击一员带兵弁数名驻守。”7
  解放以后,嘉峪关已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中外旅游者越来越多地到这里来领略戈壁瀚海,塞外风光。
  过嘉峪关关城后,夯土城墙继续向南十三华里达讨赖河南岸。这段城墙全部为黄土夯筑,墙体虽有不同程度的圮残,但整体来看尚较为完整,存高三至五米不等。这段长城外有一条与长城平行的外壕遗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重修肃州新志》,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本,第214页。
  2.3.《重修肃州新志》,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本,第36页。
  5.《重修肃州新志》,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本,第218页。
  6.《秦边纪略》,清同治十一年刊本,卷4,第6页。
  7.《西戍途中日记》,载《嘉峪关市文物志》,第34页。

  << 上页 目录 下页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