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明长城考实》·点校版
明长城考实
华夏子·著 长城小站·校考
  << 上页 目录 下页 >>  

 

  宣化县辖长城

  宣化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县人民政府驻张家口市宣化区。据《明史·地理志》载:宣化县,元朝为宣德县,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县废,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置宣府左卫、右卫、前卫于此,属山西行都司。1清康熙三十二年改县。
  左卫,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四月改为宣府护卫,属谷王府,三十五年十一月罢宣府护卫,复置左卫,徙治保定。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二月直隶于后军都督府。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六月迁还宣府护卫,属谷王府。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十一月罢宣府护卫,复置右卫,徙治定州。永乐元年(公元14O3年)二月直隶后军都督府。宣德五年六月迁还宣府故治,改属万全都指挥使司。
  长城由赤城县窑湾村西南的大尖山进入宣化县马驹沟村地界后,基本走向为一直向西延伸。由马驹沟过响水沟跨海拔一千九百九十七米的凤凰山后,经常峪口、青边口、羊坊堡关继续向西,至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的人头山张家口电视转播塔止,出宣化县进入张家口市辖范围。宣化县境内长城全长约一百一十多华里,现查有敌楼四十五座,其中较好的十四座,残圮的十三座,仅存基座或残址的十八座。
  长城由大尖山经凤凰山北至常峪口段,筑有城墙的地方多为块石砌筑,坍塌十分严重。凤凰山,为宣化县境内最高山峰,相传山顶经常落有凤凰,俗称“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恰此山又有金矿,山因此而得名。凤凰山千峰挺立,有无数悬崖峭壁,此段多依山为险不筑墙,仅筑有砖砌敌楼以遥相应援。砖砌敌楼,自然及人为破坏虽较为严重,但金矿北向西至猴山段的五座敌楼和常峪口东山上的三座敌楼尽管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从总体来说保存较好。
  常峪口,原名常遇口。相传明洪武初年,大将军常遇春破宣化城,追杀元顺帝残部于此,故得名。现有由宣化经崇礼达内蒙古草原的公路,由常峪口穿过。关口之上有一九八一年建成的小水库一座,将盘长河截断。关口建筑设施全被破坏,只存零星的夯土遗址。口南约七华里处筑有城堡,据《宣化府志》引《宣府镇志》载:城堡为“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展筑,高三丈五尺,方三里四十步。”2《明宪宗实录》载: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冬十月命行展筑,“调葛峪堡骑兵二百驻守常峪口堡”。3今堡城大部分已被拆毁,只存部分夯土残墙。一九八一年在常峪口长城上,曾发现炮身铸有“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制造的四尊铜炮。在常峪口堡南门也曾出土两门铜炮,炮身铸有“常峪口南门防御轰雷大将军”和在炮底铸有“重二百二十斤”字样。这些铜炮收藏于张家口地区博物馆。
  由常峪口至青边口长城为石砌,已坍塌成堆状。其间砖砌敌楼多只存其内部夯土。只青边口西北与崇礼县水晶屯交界处,有一座敌楼较好,此楼南侧墙上有一门,石券门框上有雕刻图案。
  青边口,原筑有一座砖砌关城。据《宣化府志》引《宣镇图说》载:“城高三丈五尺,周五百十五丈,建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4今城堡包砖已被拆光,只存内部夯土残墙,城东墙存砖券门洞,虽拆毁严重,依然可看出原城堡的规模。今青边口城堡外,仍有当年烧制城砖的窑址,残窑中所留残砖同城堡上青砖规格一致。
  由青边口经羊房堡关,至人头山上电视转播台,长城以碎石砌筑多已坍塌。羊房堡关关口已毁,仍有通崇礼的人行小路。堡西为一陡立绝壁,绝壁上存有残圮敌楼一座。羊房堡居关口南约四华里,据《宣化府志》引《宣府镇志》载:城“高二丈三尺,方二里一百八步”,“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筑,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展筑”。5《宣化府志》引《北中三路志》载:“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复修”,又引《宣镇图说》载:“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砖甃”。6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蒙古军队曾由此堡攻入宣府,总兵庄鉴出战,斩敌首七十级。羊坊堡村中有石碑两块,为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所立。碑文记叙了城堡地理位置的重要及修城筑堡的时间等。
  还有一块城门额匾,阴刻楷书“羊房堡”三个大字,并属有“成化五年”等字。
  人头山,原称鳌头山,因山顶有一巨大石峰,远看酷似人头,故得今名。山上长城为石砌,坍成堆状。宣化县同张家口市交界的第一座敌楼为砖砌实心结构,虽有残圮,但南、北侧砖墙较好,顶部有部分垛口残存。
  另外,长城由赤城经大尖山进入宣化县境内后,主体长城西行。
  但由大尖山向南沿山亦断续有坍塌石砌城墙,经关底村至小蛤蟆口村。关底村为砖砌城堡,原名龙门关(又称锁阳城)。相传唐代女将樊梨花曾镇守于此。此城为明万历年重修,周四百一十丈五尺,高三丈五尺,东、西二门。今多被拆毁。
  宣府镇为明长城龙镇之一,镇总兵驻宣化城,在长城南四十华里,今为宣化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宣化城历史悠久,历来为北方军事重镇。素有“北方古城”之称。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在原宣德府土城的基础上,将宣化城扩展为城周二十四里的规模。原城有关门七座:南为昌平门(现在的南城门)、宣德门、永安门,北为广灵门、高远门,东为定安门,西为泰新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发兵“靖难”,驻守宣化的谷王朱穗进京前,将宣德、永安、高远三门堵塞,留下四门。永乐年间(公元14O3年——1424年)修建了城楼四座,角楼四座。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甃砖。城墙底宽四丈五尺,顶宽一丈七尺,高二丈八尺,雉堞七尺,通高三丈五尺(俗称三丈)。
  近些年对宣化城破坏十分严重,有十七处被拆成豁口。现尚存城墙长约一万米左右,其中存包砖的部分,仅北城墙北门以西,西城墙西门以北约二千米较好。其余的地方所残存高低不等,薄厚不一的夯土墙被拆的支离破碎。一九八二年河北省公布宣化城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明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40,第902页。
  2.4.5.6.《宣化府志·城堡》,清乾隆二十二年增刻本,卷8,第13、14页。
  3.《明宪宗实录》,中华民国二十九年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卷208,第2页。

  << 上页 目录 下页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