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小站 ::   长城专题 〉长城人物 〉爱家乡、爱长城——蔡世文先生纪念专辑

  蔡先生著作
 
  蔡老师主要作品:《自娱随笔集》《我的家乡——墙子路》

《我的家乡——墙子路》

又名《墙子路村史》 蔡世文著

前言


  墙子路是我的家乡,祖居是乡已历七世。而今我已年逾古稀,生于斯,长于斯,又曾教学于斯。家乡自然风光之山山水水、鸟兽虫鱼;社会景观之一城一楼、一寺一塔、一街一院,以及传统的美德、佳俗,无不喜之深爱之切,无限留恋。
  七十余年之风风雨雨,社会上有翻天覆地的时代更替。自然环境也有沧桑之变化,旧貌将失,新貌渐立。有感于此,故愿将平生对家乡的见闻,新颜旧貌,笔记之以寄后人,亦使后人喜之爱之。发思古优良传统之幽情,启爱国爱乡奋发图强之壮志。果能有益于此,亦我晚年之一乐也。
  本想写出全面真实,有思想性,趣味性的有声有色的文章来,以寄读者,惜我写作水平不高,文笔粗俗,资料不足,望读者见谅。


墙子路城与墙子雄关的地理位置和形势


  家乡墙子路,隶属密云县。位于密云东北八十里,燕山山脉中万里长城脚下的清水河川小平原上,是扼守墙子雄关的一座营城。历史悠久,地位重要,环境优美,古迹颇多。
  在明代顾炎武所著《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中写到:“墙子路城周一里三百一步四尺,有三门,提调一人守之。有水关,水西流入于潮河。”
  确如所载,墙子路有石城,皆千斤以上巨石构筑而成,高二至三丈,宽一丈三尺,城楼为砖石结构,坚固壮丽,三门:东曰永熙,西曰安边门,南曰墙子路。均有汉白玉匾额嵌于城楼,上书建于明万历年三年,南门于1940年重修,匾额是密云宗华辰所书,东西二门匾额,乃明代大学士杨兆所书,刚劲雄健,笔走龙蛇,为墙子路城带来凛凛威风。
  城内街巷,整齐对称,笔直平坦。俱系大河光石垫漫,虽大雨滂沱,街流如河,亦无损街容。
  街北曾有五六十年前遗迹未泯的清都司衙门,还有三堂庙、观音洞和上坡子药王庙、关公庙、真武庙等庙宇,天工人巧庄严雄伟,那九株粗有三四人合围、寿约数百龄之参天古槐点缀其间,与城外东北之北塔二塔,西南塔西坡之一塔,冲宵刺空,相映比高。
  城中心有书香之家的蔡家四合院,金字匾额,石兽守门,砖雕影壁屏门深锁,别有一种中华传统建筑风格。胡同有以古迹命名的北仓胡同,系明代广储仓仓库旧地。曾出土过陈栗和牛腿铁炮等物;四眼井胡同(北胡同)是因井口凿四孔而得名;东营子胡同,是清代把守总衙门和兵营之地,在城东故名东营子,西门外有教军场、演武厅,南山下有南操场,均是古代练兵之地。如今演武厅已讹名为燕窝岭,教军场也只能以教场北沟之名而忆其南西是教军场了。
  墙子路城北连北楼山(古名仓库北山),山顶有敌楼一座,宛如一峨冠巨人,正襟端坐,舒臂拥城,面对南笔架山;三峰相连形似笔架,端庄秀丽,为石城凭添翰墨之香。自城西望,见群峰匍伏,一峰独秀,遍山松柏蔚蔚苍苍,壁立如翠屏者,即传说曾有仙人老祖居其上的锥峰山,与之遥遥相对的城之东山,上有烽火墩台名曰青龙山,其山果状如龙,昂首伸爪,蜷尾,蜿蜒起伏,盘踞于雄关的门口。以上四山即墙子路真武庙碑文中所载之墙子路四景也。
  再望城西南另一主峰,巍峨崇高为诸峰之冠。其上洞壑幽深,岩奇林秀。传说唐代樊梨花,曾安营扎寨于此,因名梨花顶,天阴则其顶云遮雾绕;天晴则顶露真容,绝似墙子路人民的一座天然的晴雨计。有“梨花顶盖帽大雨就到”的民谣。
  墙子路巍然屹立,周围群峰拱问,四景鲜明。南山敌楼、北山敌楼与城东火药楼,三楼鼎立,遥相呼应,虎视眈眈,俨若城之警卫。
  万里长城以曲似龙盘之势,包围城之北方、东方。东方雄关紧锁,万夫莫开。西、南方可连四路枢纽之石匣镇和密云城,一旦有警,应援之师可朝发夕至。
  清水河绕城西流,冲积为一川沃土,两岸垂柳,两旁丘陵起伏。春来山花烂漫,夏到帐起青纱,秋时金黄遍野,冬至白雪皑皑。
  凌晨曙色新而朝霞艳,傍晚则烟光凝而暮山紫。家乡真可谓山环水抱风景如画之乡,形势险要兵家必争之地也。


墙子雄关


  从墙子路城东行三里,就到了墙子雄关。关外就是古之所谓塞外,今日的河北省兴隆县境。古时营设于内,所以屯兵,关设于外,所以御敌,雄关正是两军交锋的战场。
  雄关紧靠长城,亦有小石城。周约二里多,南北长50丈,东西宽100丈,有东西北三门。北门城楼上,高嵌着汉白玉石匾额,上刻着“墙子雄关”龙飞凤舞的四个大字,威武壮观。
  长城自西北方的古北口奔来,驰骋在燕山的万山丛中,经过大小黄崖口,泉水河内山口。转向南折,过家堂沟口,小关门口,跃上青龙山脊,飞下悬崖,渡过清水河,形成留有三个水洞的“水关”,从关城旁直上南山王小庙顶,向着南峪寨口,黄门子口奔去。
  一路上这一带隔四五十丈,就有一座敌楼,垛口相连,像一个个巨人圆睁怒目虎视关外,青龙山脊南北走向的长城,有突向东方伸出半里长的一支触角,上面设有长约一丈的数门铁铸大炮,对着迎面的关外大路,是攻城敌兵的致命对头,再前半里处矗立着一座烽火塾台,就像带着望远镜的哨兵遥望着远方。远方二道河村、五道河村河川窄处,横锁着和长城一样高宽厚的石墙,名拦马墙,只留单骑能通过的道口,以防敌人大队骑兵之冲击,一旦敌来,烽火台上狼烟突起,守关将士可有备无患,关内清水河北岸,还有把守小关门的北堡子小城,与雄关能相互支援。
  面迎关口处约半里地名东大沙子东头,曾于五十年代出土过六尺长的铜铸大炮,那里可能是一道防线,给万一闯进口来之敌以迎头痛击。“雄关漫道真如铁”,古人周密的军事设施,令人敬佩。
  关口之外就是两军交锋的战场,传说故事很多:
  
  一、肉岗沟
  关口外有西沟,传说闯王败兵至此,双军展开激战很多逃难百姓,正在沟中躲避,在混战当中伤亡,尸积如岗,故名肉岗沟。
  
  二、炮打安营寨
  据传说闯王败兵到南峪安营扎寨,青龙山上大铁炮开火了,误中于西崖子上,轰下大堆乱石于崖下,后人故名此处为乱石碴,而南峪寨即为当地人称为闯王安营扎寨的安营寨了。
  
  三、将军坟
  距关口约五里的二道河村旁,有一座庞大的古坟,傲然矗立,古木森林,寒风凛凛,传说古代两军交战,在此有一将军战死,战士每人一兜土,将他掩埋,顷刻就成这座大坟,但不知将军何名,后人故称“将军坟”,而今乱石碴,将军坟,已随新中国的交通建设平为公路,而故事却流传至今。
  
  四、圣泉水
  雄关口处的青龙山,据墙子路真武庙碑文中记载,古时曾有泉,其水饮之能去病,一方百姓常去焚香叩拜,饮水治病称之为“圣泉水”,即今青龙山北支去泉水河村之脉,山下有一清泉,常年畅流不息,大旱不涸,流到青龙山关口处,与清水河汇合西流,泉水河村名即源于此,后人在泉上建一座小龙王庙以纪念之,至今尚存。
  
  五、一水流二关
  南峪寨口内,下梁会梁东的溪水,自南峪寨口门流出,向北一转弯又流入墙子雄关口内,因此得名“一水流二关”之景。
  
  六、水关
  长城自青龙山直下,横锁清水河上,有三座水洞以通流水和人的来往,有的洞门可启可闭,有人把守。不幸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水河发大水,随水冲来大柴,塞住洞口,因而水关被冲毁令人痛惜(据说是二道河村一家大垛柴)。
  
  七、官楼
  即官员住的大敌楼。位于清水河南岸,长阔各二十米,南二层,每面有四个箭窗,各有四拱道,内可容多人,非常壮丽。可惜毁于十年浩劫中。
  
  八、高尖楼
  位于泉水河村东北,因其位置最高而名高尖楼。1943年,八路军干部李茂春被日寇特务包围牺牲于其上,据说特务登梯多方攻楼均被击下,最后特务施诡计,假装离去,茂春探头观望被特务击中,英雄的名字,永留人间。
  
  九、铁铸大炮
  长城上的铁铸大炮六、七尊,均于1942年被日寇运去墙子路又劫去炼铁。
  
  十、王小庙顶
  是雄关的南山,上有长城。传说古代一放牛郎“王小”,在此山修炼成仙。他做饭的是个金锅,曾有人看见挖过,越挖越下陷,永远也挖不出,现在也不知金锅何在,后人在顶上曾修一小庙,故名王小庙顶。其山形似凤凰展翅,又名凤凰山,与青龙山隔河对峙,相映成趣。
  古迹的传说,时移事迁成为有趣故事,令人无限感慨。


墙子路的历史


  墙子路上坡子药王庙石碑碑文中,曾记载着墙子岭的内容,年深日久已忘其详。此后于明史和《方舆纪要》以及明代顾炎武所著之《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等书中,谈到有关墙子路的历史,地理较详。始知家乡小小古城,竟是明清时期名标史册的边防重地,不禁惊喜为之自豪。
  原来古人称长城为边墙。墙子路关口处,有山名青龙山。因为无突出主峰,起伏若岭亦名青龙岭。岭上有边墙,墙字与岭字结合,“子”是墙之谐音,因命名为墙子岭。岭下之关即名墙子岭关。传说古老长城,乃秦始皇及历代所修,自然墙子岭之名可与长城同其古老。
  墙子路历属密云县官辖,若按历史上朔,密云古属幽冀州之地,战国时为燕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密云之地属渔阳郡,至北朝元魏时,始于渔阳郡置密云县,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名称虽各有不同,但墙子路系密云县之一村,自然与密云同其历史,时至今日墙子路已见分晓发展为京承铁路公路中心点,北京市东方门户之一,密云县大城子乡墙子路村。
  
  一、明代时期的墙子路
  在明代以前并未见到任何有关墙子路的史料,只是到了明代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与女真族的入侵,于明洪武年间开始修建墙子路城,又重建于万历三年。距城三里的墙子雄关,据雄关匾额上记载,建于万历四十五年。
  明代继历代重修的万里长城,采用的完全是砖结构。在军事上,将万里长城边防分为九镇统辖,自山海关经喜峰口至古北口墙子路一带,属于蓟镇总督领导,蓟镇下分三协,每协分为四路:山海关、建昌营、燕河营、古门子口为东协。喜峰口、松棚、太平寨、马兰峪为中协;以石匣为中心兵分四路即:古北口、墙子路、曹家路、石塘路为西协。因此墙子岭所以更名为墙子路,墙子岭关所以名为墙子雄关也。(京东考古录)
  明代曾设参将一人,提调一人,驻兵万人以上守之,管辖范围:南自鱼子山、经南北水峪口、熊儿寨口、镇罗营上关口、再经黄门子口、南峪寨口、墙子路上关、磨刀峪口(即今泉水河村家堂沟口和泉水河村北山口)直到大小黄崖口共计十一处关寨,有敌台七十九座延绵二百三十九里。
  据《方舆纪要》记载:“墙子路在密云之东北,古北口之东南,嘉靖二十四年,诺音二十万骑溃此而入,大掠三河,顺义通州诸县。嘉靖四十二年,俺答复由此入,其东北为磨刀峪,嘉靖时常失守。
  复据明史卷二纪志载“嘉靖四十二年冬十月丁卯,辛爱把都儿破墙子岭入寇,京师戒严,诏诸镇兵入援戊辰掠顺义三河,总兵官孙宾战死,乙亥大同总兵姜应熊,御寇密云败之,十月丁卯解严。”
  另据《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记载:“墙子路距密云七十五里,城周一里三百一步四尺、三门、参将一人,提调一人守之,有水关,水西流入于潮河,崇祯十一年失守,总兵侍郎吴阿衡死焉。”
  又据密云县志中(清孟远·墙子岭记)写道:“明时密云设总制,重兵镇此,计十数万,旌旗蔽天金鼓达旦,月无警报,则玺书劳之,高爵显荣之,国家方竭天下之力以供此镇,居室填密商贾云集洵大都会也……”。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在明代当时墙子路,地处边防前线,即驻有众多官兵,又有填密的居民户,云集的商贾,俨如一座小镇那样繁荣,再从实际考察,东门外有地名东栅子,因有居民故设栅子门,西门外亦有许多地下房基,想见那时墙子路居室填密,遍布城内外的景象,说明了明代的墙子路的繁荣情况,并非虚构。
  
  二、清代之墙子路
  清代统一中国后,边防已远移到黑龙江一带。但墙子路仍是保卫京师和清东陵重地,设有都司、千、把总等官员把守,三十年代时都司署衙门遗迹尚残存未泯,听当年曾当差于都司衙门的老年人说,称都司为总爷。清初隶属古北口提督,因有都司奉令去古北口,到鳌鱼沟马失前蹄,误了点卯而受处分的传说以后归马兰镇统辖,每月都要到马兰镇领饷的事实。
  也是清孟远墙子岭记所载:墙子路都司安邦之伯父,自家乡福建来此探看其侄,当时所见到的情况其中写道:去京一面三十里为渔阳,去渔阳八十里为墙子路,而中外界之关周围皆崇山峻岭,其上延绵壁垒,相传是秦始皇所修之长城也,下通路一线立,有“水关”洞门启闭扃鑰日关,今设一都司守之。辖守备二,骑百,步二百守之,又分守各泛隘,守此者百数十人耳。路无居人,惟兵世居之。故老弱无更替,健儿不数见也。其地皆黄沙砾石,无土田之利,居民之聚,车辙不通,人往采樵者,率皆无赖,时饱虎狼腹中。余犹子安邦为路都司视之日值冬暮,山重水涸,阴风凛冽,惟闻狐哭鸟鸣之声。夜深击柝,明月在天,四顾悲凉,惨焉欲绝。有老兵告余曰。“致此者不过三十余年,明时密云设总制,重兵镇此……洵一大都会也……”
  据此可想见清初之墙子路,竟是如此荒凉凄惨,与明末相比大相径庭。当时正是康熙十数年,距明末恰三十余年,是何原因先后如此不同。据我所见。明末时期明清两军,经常交战,烧杀焚掠,民遭涂炭,兵燹之后,十室九空,自非一朝一夕,所能恢复,故尔当时墙子路如此萧条,自是战后常态,直到经过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恢复,清末民初,才具墙子路现在雏形,自是当然。
  
  三、民国时期的墙子路
  民国初期墙子路已发展为八、九十户的村庄,人口约四至五百口,加上属于墙子路的自然村如:北沟、泉水河、老庙沟、关上南沟、后沙岭,下圈小梯子峪等村户数,也不过二百户,总人口也不过大约壹仟壹贰佰口。
  那时还是土地私有制。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家。地主家生活比较富裕,广大人民得不到温饱,没有民主权利,妇女婚姻不能自由,男尊女卑,文化落后,真正是三座大山压在人民头上翻不了身。
  民国以来,虽然共和代替了专制,但是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土匪猖獗,兵荒马乱,官府横征暴敛,抓丁要粮,墙子路人民饱尝其苦,当时墙子路属于密云县第三区管辖,先后有蔡惟田,李伟唐当过区长。
  1919年遭受口外民变之苦,原因是墙子路口外民众不堪官府横征钱粮,发起民变,纠合男女老少千余人,到墙子路蔡家大户公开抢粮喝粥。经密云县来官兵镇压打死数名群众,此波才平。1921年逃兵与土匪结伙,晴天白日入村,打劫蔡家大户杀死一人,烧伤一人。
  1933年日寇入侵,占领热河省,发生了中日长城之战,先后有蒋介石部队八十三师,四十四师,第七旅等。到墙子路防守,当日寇占领了兴隆县时,这里的部队,竟按不抵抗政策不战而退,可怜墙子路村被日寇狂轰滥炸一番,炸死一名士兵,炸毁民房数处。
  1934年正月,一队日寇军队自兴隆来经过这里,暂住二日而去,这是日寇侵略军第一次来到墙子路。
  1935年春季,大股土匪温蹶尔部三百多人进村三日,奸淫抢掠,无恶不作,村民四散奔逃,财产大遭损失,一少女被强奸身亡。
  同年汉奸殷汝耕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墙子路属于密云县石匣警察第三分局,四分驻所管辖,派来了所长,又安了电话局,还有机察所,开始了敌伪对墙子路的统治。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墙子路
  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抗日战争。在敌伪统治下的墙子路人民,听不到抗日救国的呼声,看不到抗日救国的军队,敢怒而不敢言。
  一九三八年六月(农历五月下旬)霹雳一声振天响,神兵天降,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邓宋支队,以闪电般神速之势,自京西永宁、四海、经北庄、直抵墙子路,带来了万丈光芒,无限希望。八路军身着灰色军装,足踏草鞋,腰掖手榴弹,背后斜插一把红樱大刀,一支步枪,威风凛凛,英武非凡,军纪严明公买公卖。称群众为老大爷、老大娘、同志,为群众劈柴、担水、扫街、扫院,态度亲切和蔼,与老百姓俨如家人,大街上刷着抗日标语“打倒日本法西斯军阀”“团结起来抗日救国”召开群众大会,讲解抗日救国大道理,组织群众选出邵锡光,蔡玉廷为正副主席和武装,民政委员等干部。群众欢欣鼓舞都说:“没见过如此仁义之师,如此的好兵八路军。接着队伍又向兴隆,六道河挺进,截获了六道河伪警的枪支。
  可惜抗日组织刚刚建立,未及开展工作,日寇即尾随而来,村民扶老携幼,背包握伞,四处奔逃,是日夜间耳听得东方枪炮乱响,原来是八路军夜袭九神庙敌营杀得鬼子狼嚎鬼叫。后来听说八路军用大刀砍掉鬼子四十八对足。于是八路军能穿房越脊,飞檐走壁的传说,传遍一方。随后日寇关东军、蒙古军、满洲军接踵而来,遍地禾苗被马践踏,被割喂马家的财物、鸡猪被劫一空。从此墙子路就成了人间地狱一样的日寇据点。
  
  五、日寇统治下墙子路人民的苦难
  自从日寇占领墙子路作为据点以来,也成了汉奸汪伪的密云县塘子警察第四分局,墙子路警察第六分驻所的统治区,日寇驻军与警察特务、矿井队,还有兴隆的日寇宪兵队,特务队勾结在一起,镇压墙子路人民,并不断有日寇华北军、警防队、满州军、讨伐队等来往去留,抓丁要粮,要钞要物,武力威胁,敲诈勒索,扰得人人恐惧,各各惊惶,真个是国破家亡身难保,日日沉沦苦海中。 日寇依仗现代化武器,抱着灭亡中国的野心,口喊日中亲善,实际上却以惨无人道的手段,折磨我人民,残害我同胞。把墙子路三座城门封闭两座只留南门通行。有日寇,警察特务站岗。村民出入都要相他们鞠躬敬礼,否则即遭毒打谩骂、诬陷。他们盘查行人,随时检查户口,奴役老百姓为他们修城墙,在城楼上又建碉堡、挖壕沟、修道路、站岗、放哨。出探,出发背子弹,带路趟地雷,供柴供水,要人要物,敢有不从者,毒打非刑,煤油加凉水灌压,折磨得人们死去活来,对于秘密抗日为八路军办事的,更是置之死地而后已。如李茂春是八路军公开的干部,被日寇特务包围在泉水河高尖楼打死。老庙沟的刘永祥兄弟二人和李连奎还有泉水河的齐朝满,就是因为他们秘密为八路军办事被抓去处死的。下圈的王奉义,大杆沟的吴玉峰、警察刘旭生,就是以通八路的罪名,让洋狗咬得血肉淋漓,被铁条烫得皮焦肉黑,王奉义被割去双耳后用刺刀挑死的;南关马自新陪绑未死,也脱一层皮,黑沟子韩怀青父子给八路军站岗放哨被抓用铁丝拧得双腕血肉双翻,不给水喝,不给饭吃,父子二人互相喝尿而被保释幸存的,南沟赵海泉是八路军秘密办事员,被抓来毒刑拷打,遍体鳞伤,被保释的,关上一妇女就是被日寇用枪挑开裤子强奸的,南关贺庆升老俩口,就因为儿子拿了日寇枪去投八路,房子被拆为平地,老俩口被关押几乎至于死地,他儿子又被抓去挑死的。赵福恒是被抓去背子弹打死的,鲁晓泉是卖烧饼掌柜的,就是被特务勒索毒打而致死的;王永才、赵连根、张文义,是因为给日寇讨伐带路趟地雷而致残疾的,南沟萧某是因为在山上做活被日寇当作练枪靶子打成骨折,还有许多群众被抓去关在地窖里受罪的,三九寒天把抓来的许多群众绑在梯子上放在胡同口受冻的,至于煤油加冷水灌压的就更多了,桩桩罪行难以尽数,这就是自称中日亲善的强盗,仅在墙子路这个小小村庄所犯下的暴行。
  政治上,军事上的屠杀和压迫之外,还有经济上的掠夺。日寇在墙子路城东南角,建起一座火力发电矿沙粉碎厂。有八盘机器碾,由日本高周波,新新九州,兴亚等矿业公司,雇佣工人开采和收买钨钢矿石。将北沟、营盘沟、老庙沟、汊峪等处的宝贵的钨钢矿,开采殆尽,掠去矿砂上万吨。用去制造武器,复来屠杀中国人民,历史无情的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不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不能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小小的墙子路的血的事实,可为我们前车之鉴。

  六、墙子路人民的对敌斗争

  在日寇铁路蹄蹂躏之下,墙子路人民并没有屈服,仇恨潜藏在心底。通过城外抗战区共产党,八路军的感召教育而实现行动的。当日寇初到墙子路时,武器先进凶焰正盛,面对手无武器的老百姓,骄横不可一世。一个日军中尉松田,在他扫荡屠杀抗日起义群众之后,挥舞着战刀,表演他杀人的姿式向群众示威说:“皇军大大胜利,八路大大死了的,”听了令人发指。
  但是不管敌人多么疯狂,阻止不住中国人民的抗日怒火。自从八路军邓宋支队挺进冀东,通过墙子路一带地方之后留下的星星革命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墙子路这一带属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的承兴密县政府,有一位远近闻名妇孺皆知的区长盛斋同志(原名张绍华蓟县头百户村人)和他的战友李满盈,任九林,丁连捷,卜文二等同志,在这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他在这陌生的,群众像一盘散沙一样的,而敌人碉堡林立的地方,开辟抗日根据地,冒着敌人的围追抓捕,枪林弹雨,以黑夜当白日,像把头掖在裤带上一样,顽强拼搏,启发群众阶级觉悟民族意识,宣传抗日救国大道理,组织地方政权,武装民兵,以大刀长矛土枪,土手榴弹,土炮为武器,打击敌人扩大革命队伍。消灭土匪汉奸,捉拿特务,破坏敌人交通线,割断敌人电路、站岗、放哨、监视敌人、伏击敌人,展开轰轰烈烈的游击战争,包围敌人据点,敌人兵力一动,就有人通风报信,岗哨就象活电话一样,从这山头传到那山头,很快传到各村早做准备,敌人就是出兵讨伐,也会中埋伏或扑空。让敌人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太阳还没落山,就紧闭城门,龟缩在炮楼里像浮在海上的孤岛一样,惶惶不可终日。是盛斋区长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敢于到敌人眼皮底下的墙子路南关夜间去开会,深深地教育了城内外各阶层人民。大家都有一个共同信念,拥护八路军,打击日寇,把日寇赶出中国去。
  1941年的正月十五日,日寇正在饮酒作乐,展览从长城上抢来的铁铸大炮,是盛斋区长带领民兵,就在离炮楼不远的南山上,向城内开枪射击,扰敌军心,吓得敌人没敢出城,慌忙向南山还击放空炮。
  42年底由盛斋区长派遣民兵,由郭占恒率领,夜间爬过城墙到墙子路城中,取去矿井队长望远镜一只步枪一支,敌人虽发觉但没敢出城追击,人们称赞郭占恒为郭大胆。
  42年5月端午节,民兵配合部队,在程各庄街口,截击日本矿山汽车,打死日本职员一名,俘虏日本教官一名,缴获物资很多。
  43年6月讨伐队特务殷长明,横行霸道,助敌为虐,欺压百姓,群众恨之入骨,盛斋区长布置李茂春、艾福来等。埋伏在关上村大路旁,当殷特务骑车过来时,突然出来将他击毙,缴手枪壹支,自行车一辆。 44年6月讨伐队去苍木会抢粮,抢牛羊,部队配合民兵,在下圈一带伏击,打死日寇一名,打死讨伐队敌人11名,俘虏特务二名,翻译官一名,亦被愤怒的群众用石头砸死柏崖后山。距墙子路九里的孝台村炮楼,就是在盛斋领导下民兵在四外山头日夜围困,经常向炮楼射击,断其取水之路,逼得敌人无计可施,于44年撤去。
  到45年墙子路四周自然村也都在八路军控制之下,事实胜于雄辩,游击战威力无比强大,敌人迟早会被消灭。1945年8月15日,日本终于投降了。那位盛斋区长在这一带,组织人民打击敌人,立下了不朽功勋,深受这一带人民敬仰。直到五十年后的今天,还有老乡到北京去看望他,他也常来这里看望他的老战友。
  墙子路人民在盛斋区长的教育感召下,首先投奔八路军的是郭占恒父子(他父郭纪林)。他们父子俩在墙子路以卖肉为生,常受到敌人欺辱,怀疑他们私通八路军,要逮捕他们,于是他们就逃出了墙子路,参加到盛斋领导下工作,后又转到县支队工作,智勇善战,以功升为队长,人送绰号郭大胆,令敌人闻之而丧胆。还有贺绍正、贺绍明兄弟二人和张金廷,偷出敌人步枪二支,从城墙水沟爬出,去参加八路军。为了迷惑敌人,张金廷家还造假坟一座,编了张金延已病故的故事。
  村民蔡得茂,是村公所的办事员,他曾把八路军瓦解敌人的信,机智的交到满洲军官手中,又秘密的将村中的大抬杆火枪二支和步枪子弹数百发,献与八路军,还秘密与八路军通风报信,送物资和应征款项等。
  还有广大群众如占发、邓增华、蔡玉廷、邓德荣、崔仲琨、琚宗林等都秘密将八路军的宣传品,胜利消息号外,秘密带到学校交给老师宣传。曹福谦、王庆祥等小学生到城外遇见八路军,也知道把城内敌人情况告诉给八路军。
  城内富户蔡价枕,曾秘密出城去见盛斋区长,因给八路军秘密筹款办事,被敌人发觉,全家逃去北京。
  又如城内蔡五奶奶,蔡世文父之母,勇敢机智热情,敢于以身家性命保释抓来的干部群众,如赵海泉和韩怀青父子是他舍命救出的,被她救出的群众很多受到四乡称赞,秘密地和八路军联系办事。四十年后那位八路军盛斋区长到墙子路时还特地到她家看望,赞扬她爱国精神,赠她一幅字画和礼物,上题“空谷传声”四个大字,她故去时又寄来唁礼。
  校董蔡荣忱和八路军有联系并缴纳应交的粮款(这些活动由掌鞭郭洪禄经办,据说郭是共产党员)所以他的子女,在北京读大学的,去石匣镇读小学的,通过抗战区都往来无阻,引起敌人的怀疑,由此逼他当乡长,正好一年后日本投降了,他任乡长期间,一方面应付敌人暗中却秘密与八路军保持联系,多方设法保释被抓来的群众干部。特别是他的长子蔡世樑(蔡克非)抗日战争前离开家乡到北京读书,他在华北电力学院结识同学中共地下党员,便参加党的各种文件资料和报刊的传播与联络工作等抗日活动。抗日胜利随即到解放区以至建国后,一直担任军工科研机构的领导职务,离休前任国防科工委第二十九基地科技委副主任(副军级)中共党员,他从事军事工程技术工作四十余年,创造性地完成多项科研任务,在我国《航空发展史》中有介绍。经国务院批准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专家”称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并于1998年列入《中国名人大辞典》。解放后,他曾给他父亲来信,让家中把土地房屋都给国家(刘占发支书接到的)现已离休在活阳居住。
  还有许多事实不能尽述,墙子路人民在危城之中敢于把敌人蒙在鼓里对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属于墙子路一会的自然山村,如北沟、泉水河、关上、老庙沟、南沟、后沙岭、下圈、小梯子峪等村,虽然近在敌人眼皮底下,也都在秘密和公开的展开抗日工作,如王安、王方、王荣、赵海泉、刘永祥、刘老六(关上)赵景端、屈世存、张有明、马广青等多人都是抗日的积极分子或办事员,敌人悬赏捉拿他们也抓不到,在这些勇敢无畏的干部带动下,最后(45年)也逐渐摆脱了墙子路敌人的控制,敌人也只好无可奈何花落去,只好龟缩在炮楼里,最终难逃覆灭下场。

  七、解放了的墙子路

  1945年8月15日,日寇无条件投降,墙子路日寇于农历七月仓惶狼狈撤离。中国人民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最后胜利,墙子路人民重见天日,回到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怀抱。
  首先进城接管墙子路的是区长卜文一、区委任九林、民兵大队长丁连捷、还有副区长杨中文。墙子路归属承兴密县县政府第一区领导下,开始了新的生命,公选出蔡德茂为第一任村长,农会主任是赵福坤,建立起墙子路新的政权领导班子。墙子路人民开始了新的生活。
  1945年8月,墙子路先于密云县城得到解放。承兴密县政府,原驻在东庄村,于是于46年迁到墙子路村,当时县长是岳林,县委书记是项一,还有倪介瑜、高长峰、黎明、王长生等领导,都来到了墙子路,直到1948年密云县城解放后才迁去密云。与乙化县合并为密云县。墙子路在人民政府领导下,45年46年47年48年,逐步实行减租减息、复仇、清算、土改、复查、平分土地等各项政策,召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压迫,反剥削的群众大会,群众以如火如荼的高昂热情,无比愤怒的气势,横扫一切封建势力,打倒了过去骑在人民头上的压迫者、剥削者、农民彻底翻身报了仇,分到了土地(每人约二亩)和浮财,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得到了翻身作主人的民主权利,人民安居乐业,互助耕田,旧社会的压迫剥削一去不复返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墙子路划河北省密云县第九区墙子路乡,墙子路村分为五个生产队互助耕田,至1952年人民政府号召由互助组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首先响应组织起来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刘占发,当时入社的仅13家。经过53年54年55年的发展,接着刘胡善、赵有山、王志春等人也成立起初级社。至56年全墙子路统一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58年发展为一大、二公的大城子人民公社。墙子路排行14队,彻底实行了土地集体所有制,个人凭挣工分多少来分粮分款,同时各队又成立起公共食堂,粮食公管,各家按人口领粮票打饭。60年进一步成立起全墙子路的“七一”食堂,个人家庭不必养畜牲,队有猪厂,有管牛、驴、猪的饲养员,公有菜园,个人也不必种菜,也不能搞副业耍手艺。一切服从生产队支配,个人经营就叫做资本主义。
  同时大炼钢铁,西门外建立起小高炉,收集碎钢铁和矿石去炼,结果没有成功。这个时期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每人口粮不足20斤。糠菜、树叶、玉米骨等等都成了食粮,忍饥挨饿,苦熬度过灾荒。61年“七一”食堂解散,又恢复按工分分粮,各家各自起伙,同时又实行个人小片开荒,才解救了这一时期困难,在以上几年里也经历了三反,五反,反右等运动,到64、65、66一年又开展四清运动,接着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开始,墙子路和全国一样遭浩劫之苦。
  自1976年粉碎“四人帮”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本着四项基本原则,发展多种经营,提倡先富帮后进。对过去的遗留问题,该改革的改革,该平反的平反。到了83年墙子路才开始实行土地承包到户制,个人商业也发展。手工业,副业也发展起来。从此以后墙子路才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逐步富裕起来。


墙子路的自然生态


  家乡墙子路,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无北疆之严寒,有瑞雪之飘舞,无南国之酷热,有花木之繁阴。山清水秀,空气新鲜,五谷成立,禽兽繁殖,虫鱼滋多,堪可谓得天独厚。
  五六十年前,春季较今暖,清明时节即着夹衣,播种较早。农历四月上旬,高粱、玉米已长高径尺,锄耪之期,夏季较今热,中午灼肤烫足,人们常集中城门洞纳凉,或去河中洗澡以避暑热,雨水丰沛不失季节,农民常按委节等雨播种,河水旺盛,每年都发几次大浑水,淤积泥土。秋季气候凉爽,适于收割,农事完毕,寒气到来,冬季较今寒,河水封冻早,坚冰隆起裂缝,人们冻手冻脚,但儿童不畏寒气,常群集力滑冰游戏。
  当地粮食以玉米、高粱、谷子为主,豆类、白薯、棉花、糜蜀、芝麻等为辅,仅有少量稻麦。
  蔬菜以萝卜、豆角、窝瓜、黄瓜、茄子为多,而白菜则仰给于密云、平谷、石匣。 果品有红梨、杏、桃、核桃、茶椒、酸枣,却没有苹果。春华秋实,不须剪枝,打药驱虫,亦结实累累,滋味甘美。红梨亦能结成全红老梨,以杏产量最多,每年县商来此收购杏仁,核皮堆积如丘。
  河边杨柳成阴,四野桑、榆、椿、槐、酸枣棵遍地,山间亦有成片松林,当地修房盖屋,尚可自给。
  春季到来,候鸟群归,给人间带来欢声笑语。你听吧看吧,呢呢喃喃似曾相识的燕子,在衔泥筑巢,嘀啾嘀啾的丽鸡正催人起舞;卟咕卟咕的布谷鸟,呼农民及时播种;吱吱喳喳的喜鹊向人报喜解忧;铮铮铮铮的啄木鸟,为树捉虫;夹夹夹夹的麻雀觅食吵人;有知反哺的乌鸦采食孝母,也有钟于爱情的王干哥昼夜寻呼,有两个黄鹂鸣翠柳的黄鹂留连林际,也有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白鹭(捞鱼鹳)家住西南山,其歌喉嘹亮,声声入耳喜人精神。
  时有雄鹰搏击长空,盘旋上下,停云中的青雁子抖翅吸风;有乌合之众的鸽群东西乱舞,有成行有序的雁阵南北飞行,舞姿翩翩令人目爽神怡。
  夜里你会听到猫头鹰的怪笑,也有蝙蝠飞舞夜空。走到河边能看到成群翻波逐浪的野鸭;还能看到点水雀在点水飞行。如去山中遇到突起惊飞的野鸡,也会听到声如大笑的石鸡,会看到立在山头的大雕,也能捉到像猫头一样的恨虎(鸱鸟)如果你有兴趣饲养禽鸟在田野里就能捕到黄雀、画眉、鹅丽、胡不拉等类善歌的小鸟,家乡的鸟类真个繁多数不清,成群成对成双,在山野林间,空中院中,河边,婉转而鸣翩翩而舞,与家禽鸡、鸭、鹅、鸽等,同为人之好支良朋,为人们解忧除烦增加快乐。
  而野兽则不然它不同于禽鸟,能为人们献歌献舞,也不同于家畜马、牛、羊犬之驯能供人驱使,而是出没林间草莽,似与人为捉迷藏之戏,趁人不备,与人争夺口粮,危害于人,常有凶恶的灰狼、狡猾的狐狸、游闲的黄鼠狼、攫食猪羊,叼走鸡鸭,还有獾、兔、松鼠、花狸棒槌、野鼠等窃到人们食粮,这些野兽都是家乡人所常见。早先也发现过一只金钱豹被猎人打死的故事。一只金钱豹在老庙沟出现被猎人迫入长城敌楼,金钱豹在楼门扑向猎人肩头,猎人以头顶其喉颈相持,猎人之弟以枪对准豹口,将豹击死,救了其兄。解放后六十年代也看到一只狍子混在牛群中,当人们发现时,它自龙王庙地边,几窜就上了北山。这些野兽被家乡人捕捉,亦可收到皮革、肉食的代价,他们为生存而与人争食,亦属自然。
  其形态之美,本领之大,可为人们学习榜样,保护之饲养之可为人之友,又能产生经济价值。
  清水河中鱼翔浅底,红翅白条,黄鱼、浮青、鲇鱼、泥鳅、甲鱼、小虾、蝌蚪……形形色色,千姿百态游戏河中。河边田野青蛙,蟾蜍到处都有,夜间蛙鼓声声,为人添趣,草丛中常有花蛇出没,吓人一跳,河上常有人张网捕鱼,弯腰摸鱼,鱼梁截鱼,孩子以棍打鱼,垂线钓鱼,还有人用簸箕捞虾,用铁叉叉甲鱼,夜间张灯捉青蛙,白天捉蟾蜍,取蟾苏作药材,均能不费大力一饱口福,或售以得利,家乡的清水河既有灌溉田园之利,又能得鱼虾美食之需,更是游泳,滑冰的好地方。
  夏秋之际,天气炎热,万物从生,苍蝇、蚊子、臭虫、蟑螂、蜣螂、蝎子、蚰蜒、蜘蛛、蚱蜢、壁虎等繁殖旺盛给人造成危害,但是蟋蟀、蝈蝈、油胡鲁、金钟、却能给人们奏出美妙的交响乐。蝴蝶、蜜蜂各色昆虫,在花间飞舞,传播花粉,给植物当红娘。蜻蜓抖翅翻飞,为农民报雨情;秋蝉整日为人唱歌,萤火虫整夜闪闪飞动,为勤读者献光,各色昆虫,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与人类和鸟兽并存,与果蔬禾稼共处,凡此五谷粮食,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皆天地之精英,山川之瑞气。家乡的宝藏,家乡人赖以生存和发展如人之良朋好友,爱护他们就是爱护我们人类一样重要。五六十年前家乡的自然生态丰富多彩,令人无限想往。
  遗憾的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向前发展,各地大量使用化肥和剧毒农药,有人甚至进行灭绝性的捕捉,如拆鸟窝、打鸟、粘网捕鸟,大量滥砍滥伐林木,在河上拦河捕鱼、炸鱼、电鱼、药鱼,破坏了生态平衡,大约自六、七十年代以来,各种生物日渐减少,到了八、九十年代有的甚至已经绝迹,林中听不到百鸟争鸣,天空中不见了雄鹰展翅,只有少数麻雀、喜鹊、打破空中的沉寂,那些黄莺、白鹭、丽鸡、画眉等都不知那里去了。
  青水河仍碧碧青青,那些红翅、白条、浮青、小虾、蝌蚪和甲鱼、蟾蜍都不见了,只有少数的泥鳅,老头鱼在闲游。
  山野里狼狐绝迹,野鼠道多起来了,到处糟踏粮食、果树,不打药就难有收成。
  但可庆幸的是臭虫、蟑螂屎克螂绝迹了,毒虫蝎子少了,给人带来益处。
  愿人们养成爱护生态的美德,不做破坏生态平衡的坏事,采用科学方法,防止环境污染,让在自然更加美丽多采,让家乡人充分享受大自然给予的快乐与幸福。


家乡墙子路的古迹


  说起墙子路古迹真多:古老长城、古敌楼、古庙、古山洞、古树、古塔、古青铜佛、古都司衙署、古四合院等等,代表了古老的中华文化,可惜这些古迹。在战争和社会变乱中都损失殆尽,令人扼腕。
  万里长城,墙子路是把守墙子雄关的营城,抬头便可看到北方东方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雄伟壮丽,势若长龙,筑城之砖重10至15公斤,城基石条,都是一至二米长立方形,重约数百至千斤城身是三合土浇灌,在那一切建筑尽靠人力的时代,那高耸陡峭的悬崖峭壁,那整砖石硬是靠人力上去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怎不令人惊为神奇。听奶奶讲的神话常常告诉我们,秦始皇修边那些大石是用赴山鞭把那些大石赶上山去的,故事说一个人拿着神鞭正赶着一群石往前走,遇见一个农夫问他,你拿鞭子赶什么的,那人说我赶着的是一群羊,农夫说那不是一群石头吗?忽然那些石头任凭拿鞭子怎么赶也不动了,这就是被农夫说破了天机的缘故,赶山鞭也不灵了。
  还有传说秦始皇修边要抓大量民兵,修边工程浩大危险,累死的人太多了,有的老百姓就逃到深山老林石洞去躲,吃野果、野菜、野兽、天长地久,浑身长一身白毛,常夜间出来,喊着问,秦始皇修边吗,如你答还修,他就逃跑了,墙子路这一带边墙三十年代时期,还比较完整,到十年浩劫时期,生产队和个人随便乱拆,现在还有少数地残存,大部成了遗迹。墙子路南山敌楼坍塌,完整的北山敌楼和城东火药楼也都无存了,现在铁路的水塔处就是火药楼遗址。
  古石城,墙子路的石城,完全是数百斤至千斤的巨石构筑而成,城周约二华里半,从明代至今已数百年(约7百年)之久,四十年代还比较完整,城内四分之一是连山岗,上尽是古庙,四分之三是平地居民区,有东西南三门,对门都有大影壁,城楼是砖结构均有匾额,到七十年代浩劫时期开始拆城楼,到八十年代因为土地承包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提高,家家盖新房,占城基,城墙大石都成了墙基石,砌线石,到了九十年代即大部拆毁,仅余北城,尚有断墙残壁遗址了,遥基石,砌线石,到了九十年代即大部拆毁,仅余北城,尚有断墙残壁遗址了,遥桥峪石城和墙子路城一样形成,而遥桥峪能保护好,至今已成为旅游之佳境,墙子路石城则令人叹息。
  三座古塔,一座坐落在南沟口龙头塔西坡,一座在东栅子东坡,一座在北沟口西坡乱葬岗,都高约1丈5尺左右,秀丽可爱,大约都建于明末或清初,墙子路药王庙石碑上,曾记载说墙子路有大庙有很多和尚还有尼姑,而古塔可能就是和尚坟,东庵庙就是尼姑庙,可见碑上石刻所言非虚,三座塔都在浩劫中被毁。
  古庙铜佛,在四十年代墙子路古庙尚存15座之多,观音石洞是洞也是庙,解放后逐渐都被毁灭,铜佛连损失带丢失再就当废铜卖了。观音石洞,石洞尚存,而庙已成京承铁路之通途了。
  古砖窑,是在营盘沟口东高岗上,上面尽是黄土层,有古时修长城的砖窖数十座,就地取土烧砖,五十年代曾有挖出过整窖砖,如新出窑一样坚固,在金山岭一段长城上尽是刻着墙子路造的砖,报纸曾载过现在才发现的,八九十年代因为取土垫地窑址无存了。
  古四合院,是蔡家大院,祖上蔡继谦是清朝官员,蔡家还有二名贡生,四合院大门两旁有石兽,两扇大门上分别刻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幅对联,大门外有栓马石桩,大门内金字匾额就是清代陆润庠大学士所书“文元”二字,迎面是方砖磨砖对缝有砖雕影壁,三层大院一层院内有屏门,楼同样是磨砖对缝砖雕木雕,二层院三层院是内宅,堂屋内正壁挂着祖传条幅:“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大门外旋栽杨柳,池塘中新浴沙鸥,半湾水绕竹,几朵云生岫,爱村居,景緻风流”。有回廊,花木掩映,表现出中华传统特色,四十年代初尚完整,到九十年代,大部已变成现代式房屋了。
 古都司衙署,在墙子路东街街北,大门内有大影壁,旁有木结构更楼钟鼓,两旁有古槐二株,院中有石狮(5尺高)二对,中有两道进二门仪门,又有一对石狮迎门,就是大堂三间堂屋旁有两株古槐,大堂后面是五间后堂,官员家属居住,二三十年代,比较完整,据载前大堂曾作学堂教室抗战时警察所在此。后堂处建成小学校。现在都成了寻常百姓家了,其他如四眼井,演武厅,教军场等已叙不再多述了。
 墙子路四景之一的锥峰山
  锥峰山座落在墙子路城西约十华里处地名草茨,是密云县东部高约海拔1000米的高峰,因其顶峰挺拔俊秀其形如锥,故名锥峰山,面积约四百平方里,群峰匍伏一峰独秀,是自古以来的天然林,上面漫山古柏郁郁苍苍,峰峦叠嶂,林壑优美,绝似墙子路城西的一座画屏,墙子路人抬头便能望见的伟形,故称墙子路四景之一,现在是国家锥峰林场所在地,山上有一座古庙名老祖庙,是因为有一位李姓老者在此修炼成仙,救助一方百姓,后人故为之立庙,称老祖庙,上面有他住的古洞和饮水处遗址,还有古塔二座,年年庙会拜祭。传说,有一李姓农民性质豪爽行侠仗义,为救孤弱打死豪强一名,犯了王法,故逃到此山修炼得道,常四出为农民编锅盖,人称之为盖的李。这家有他编盖,那家也有他编盖,大家才知道他成仙会了分身法,后来官府知道他在此山修炼,派两个衙役来捉他。他说等我喂喂狗吧,一声呼叫,却来了两只猛虎,吓得衙役跪地哀告,从此再不敢来捉他了,此山下有一座烈士纪念碑,是纪念1942年在山下苍术会村被日寇屠杀的八路军48位烈士之墓,英魂永留人间,每年清明节,广大人民都去碑前致敬,成一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城子乡政府正在准备开发锥峰山为风景区,实在可喜。
  原来早先锥峰山整个山区被北京一个有势力的官僚领了山照,他强横霸道,派一个姓信的管事的在此看山不许百姓上山砍柴,把百姓惹急了,把姓信的打死,起了官司。把打死人的姓方的关进大牢多少年,那个姓方的老头是高庄村的人(我看见过他),解放以后锥峰山成了国有林场更加美丽了。
  家乡古迹庙宇最多,神灵齐全,塑艺精湛,景观奇古,是一般村庄所不能比拟的。这些庙宇已毁灭五、六十年之久了,但在我印象中,却记忆如新。记得上坡子有:真武庙、火神庙、马王庙、城隍庙、药王庙、文昌庙、关公庙七座。丁字街北有:观音祠、土地祠、三堂庙、观音洞四座。东门外有:东庵庙、龙王庙两座。西门外玉皇庙,南关西头五道庙,共有十五座之多。
  在建筑规模上,除五道庙、观音祠、土地祠是一间小庙之外,其他各庙均有三间正殿,漆梁画壁,兽脊飞檐,堪称雄伟。尤以三堂庙和东庵庙规模较大,正殿之外,还有东西禅堂,关公配殿,两道山门,两层禅院。迎面均有敬神演戏的大戏台,各有看庙和尚一名,东庵庙门外,两棵大傻杨和三堂庙戏台内外的两株古槐,均高有六、七丈,四人合围。戏台外之古槐,年久中空,已存半壁树体,亦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可证庙之古老,约有四、五百年。
  各庙神像雕塑,高大与真人相等,色彩鲜明,衣冠潇洒,风采各异,又如关公,真武威武雄壮。玉皇如来,端庄肃静,观音、文昌、娘娘、药王慈眉善目,文明安详。龙王、火神、判官等奇形怪状,面目狰狞,一尊尊一个个栩栩如生。墙上画壁绚丽多彩,多是神仙轶事。如关公神庙画着水淹七军,五关斩将,药王庙中药王为民间治病故事。三堂庙画的是:十殿阎君,小鬼判官,人的生死轮回,循环报应。形象逼真,呼之欲出。其他各庙亦各有千秋,非大手笔的技艺不能为此。
  各庙还有堪称珍贵文物的铜佛、钟、磬、铁铸香炉、蜡台等供器。如:文昌庙中的大钟,高约六尺,直径三尺悬于梁上,以木柱击之,其声嗡嗡然,远闻数里之外。一次有土匪进村抢劫,有人击此大钟,惊得土匪仓惶逃去。
  三堂庙内数十尊青铜古佛,高数寸至一、二尺不等,铸造精工,多姿多态。还有古磬仰陈桌上,敲之音韵悠扬,余音绕梁,袅袅不绝如缕,此外铁铸香炉蜡台等古气盎然。
  走进上坡子药王、真武、关公等庙,可见到四、五百龄之古槐,粗可数围,枝干参天浓阴蔽日,院中石龟昂首,碑碣傲然挺立,塑像庄严,殿宇雄伟。真武庙石碑上就记载着墙子路四景:仓库北山(北楼)、笔架山、锥峰山、青龙山。药王庙碑文上记载着:墙子路古名墙子岭,有大庙,有众多和尚等事迹。观音洞碑文上记载着:清康熙十八年修建,都司周龙立碑,这些碑文给墙子路人民留下了真实史料。
  最奇而古的是观音洞,它是一座天然石洞,坐落在墙子路城内东大街北头悬崖下,广阔如三间房宇,依崖又建出半壁前廊,天工人巧,相得益彰。由丁字街东街北行,经过槐柳成阴芳草铺地的三十余丈长的两道,就到了围绕红墙雄狮守门的山门,进山门,迎面是蔓草交织的崖壁,曲径东折就进了观音古洞的禅院,三面是画着山水树木仙翁童子的围墙。正南是韦驮执杵肃立的塑像。正北崖下是洞的前廊,绿槅红窗,方砖漫地,一块“别有洞天”的匾额悬在檐间。洞中正中莲花台上端坐一尊五尺高的全身观音菩萨像,旁有男女二童子侍立。座前挂着一盏长明海灯,供桌上陈列着古磬,铁铸香炉和蜡台。跪拜之处,在一步之内漫着十三块汉白玉石砖。旁有石碑镌刻着神仙事迹,上书清康熙十八年都司周龙建立。当你焚香祷告之时,磬音悠悠,香烟袅袅,不觉肃然起敬,有出世离尘之感。更奇的是:步入神像后面,窈然昏黑,泉声叮咚声若鸣琴。入者不可言“好黑”,只能说“好亮堂”,片刻顿觉光明,可看到甘泉从崖缝溢出,滴入小池,用之洗目,可去眼疾。平时只供一人饮用,开光演戏之日,数十人饮用.亦取之不竭。大旱之年,井水干涸,惟此泉畅流不息。每逢朔望,善男信女来此进香者,络绎不绝,都道是有灵有圣。1930年,当地善士,邓云石,蔡荣忱,蔡仲三倡议募捐集资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开光演戏盛况空前,面里之外施舍降重。二月十九日是观音庙会,说书唱戏非常热闹。1956年修京承铁路之前,古洞尚存。现在庙已成为铁路通途,但那奇而古的景观,却永铭心中。


家乡墙子路的教育


  墙子路在一般村庄中比较是个文化村。民国初期废科举立学堂,但还有清末的两名贡生,四名秀才,三十年代以前,仅有两名中学生,五名高小生。全村男女大部分是半文盲、文盲。特别是妇女百分之九十八是文盲。那时一般认为妇女念了书也是要嫁给人家,也无用武之地。重男轻女和贫困,便是妇女失学根本原因。
  以前村中没有完善的教室,校址。先是在古都司衙门的大堂做教室,后来就在三堂庙东禅堂为学校。当时村学校有三类:一是官学,是由县里派来教师来教学。本村有学田五十亩。其租粮收入,作为教学薪金和费用,由学董负责管理;二是私塾是由许多家长联合,自聘教师教学的经费自酬;三是家塾是少数富户自请家庭教师教自家儿女的。所用教材有国文修订课本,同时也念百家姓,千家文,三字经和三言至六言杂字,更深的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幼学、诗经、古文等等不齐,以外教学珠算和书法。开学先要拜孔圣人,再拜老师。
  在教学方法上,上课不分班级,就是先生讲念学生听,有生字,疑问再请问老师。上了新书,学生自己就像念经一样去念,定时到教师面前去背诵,背诵不熟学生就要受责罚。不守纪律,也要受罚跪打板的处分。一般老师都是以背、念、打为方法,有的学生怕打而不敢上学。
  那时上大学必须去北京。上中学,上师范必须去通州和牛郎山。家中没有十顷、八顷地的是上不起大、中学的,就是上高小六年级的,也必须去密云、石匣、古北口。全密云只有四所高小,什么中学,师范都没有。家中没有一、二顷土地的户,高小也是念不成的。自请家庭教师的必是富户。在村中念官学和私塾的,也必是中庸之家。贫苦儿重要想入学的只能望校门而兴叹了。
  在抗日战争1939年,墙子路沦陷为敌人据点时,县里曾派来潘滨淇,徐长荣两位教师来此教学,学生教室,操场及教师宿舍,都是暂借本村富户蔡进三的房舍。有学生30多名,才开始分班级大复式教课,当时学董蔡荣忱,热心兴学,捐资在古都司衙门后堂处,建起七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从1940年正式迁入新校址。从此墙子路才有了自己的校园。教师也由蔡世文、邵熙光三人担任了,特别是蔡世文一直执教,建国后任校长至1982年退休。
  1945年本村解放,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学生穿校服,胸前佩戴校徽。继续委任蔡世文为墙子路小学教师,有学生50余名,分班大复式教学。1954年经蔡世文老师申请县教育科,在墙子路初级小学建起五六年级高级班,开辟三堂庙大殿和东禅堂为教室,两禅堂和关分殿为办公室,观音洞的西禅堂为学生宿舍。校长蔡世文,教师有王维元、彭明科、王日升、张鹏飞、贺绍培、聂金光等,全校高初级班,共有学生150余名。
  1968年王起老师在南关西头,成立起初级中学,后又添设高中班(1982年撤消),至此墙子路不但有了完全小学,中学也开设到家门口来了。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墙子路中学小学的设备更加完备,教师更多质量更提高。家家子弟都有上中学的机会。可以说普及了中学教育。现在墙子路高小生,初中生,高中生,师范生,大学生越来越多,有的都走上了工作岗位,旧时代的文化落后一去不复返了。扫盲工作,在五十年代各村都开展了扫除文盲工作,选出教文盲的老师,县里也派来专职扫盲老师,中心校兼管扫盲工作学习祁建华速成识字法,一时全村男女老少大部投入了扫盲工作,轰轰烈烈,确实也扫除了大部分文盲。


家乡墙子路的卫生事业


  旧社会时代,墙子路的医疗卫生事业很不发达,贫穷落后和缺医少药,都是人们健康的大敌。全村先后曾有五名医生,如蔡维田,邓增华,蔡信忱,蔡子荣,王朝奎(骨医)等人,完全使用中草药和针灸,再就是依靠偏方和土法,如“刮瘀”,“拔火罐”,“扎静脉”,也有用迷信方法求神问卜,请巫婆单公看香,或写拘魂表等方法。那时常见的疾病有:天花、痘疹、霍乱、中风,疟疾等,还有不治之症干痨,气蛊噎。人死亡率最高的是儿童,常见崖根,树根,墙城根儿等处儿尸暴露,凄惨可怜;其次是妇女难产而产后风者死者不少,所以人称妇女生孩子过一次鬼门关。还有疟疾患者很多,折磨得人面黄肌瘦不能劳动。天花痘疹是人们最可怕的病。那时种牛痘还不大普及,幸免于死亡者也落得一脸大麻子,得霍乱者就得扎静脉。此外还有吸毒抽大烟的,抽得人骨瘦如柴,失去劳动能力、面目漆黑,渐至死亡。人称大烟鬼。
  自从解放以来,政府关心人民健康,发展医药卫生事业,中西医,中西医药并重。培养大批中西医生,普及种牛痘,打预防针。建立起三级医疗制度,在村中建立卫生所,如西医魏桓大夫,卫连如大夫,柄瑞长大夫,徐大夫等医术都很高明,大队有赤脚医生如蔡宝贵、贺淑华、曹秦珍到现在他们对一方民众的保健工作都大有贡献。乡有乡医院,县有县医院,重大病症还可以到北京大医院。
  人民的健康有了保障。特别是禁止吸毒,根绝了这个恶习。现在天花、痘疹、霍乱、疟疾等疾病已经看不到了。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驱走贫困,文化提高。加强了自我保健锻炼,各种营养补品鸡蛋牛奶充分供应,加以医疗条件好,治病及时,痴儿,傻儿和妇女产后中风等症都不见了。儿童生一个,保一个,而且都聪明伶俐。墙子路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寿命普遍提高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古稀的人还下地干活呢!活到九十多岁人也多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健康景象。


墙子路的花会、文化生活


  一、走花会:
  为了敬神求福,墙子路每年都有庙会,如:正月十五日是火神庙,二月十九日是观音洞庙,四月二十八日是药王庙。村里有一档吵子,敬神时吹吹打打。1936年由蔡德茂,蔡仲三,蔡荣忱发起。联合四乡成立十三档花会,命名“同意圣会”,推举蔡荣忱为督官。墙子路的吵子、狮子、开路、小车会、龙灯会、虎斗牛、二达子摔交。南沟的高跷秧歌、后沙岭的大鼓、小梯子峪的十鼓弦、关上的音乐、老庙沟的大筛。大杆沟、北沟、泉水沟的钟帆。各档有头旗、总管有督官各个精神抖擞,化装鲜艳,舞姿潇洒,锣鼓喧天,欢声动地,观者潮涌,填街塞巷,争看花会。大鼓声震天动地,粗犷豪迈,音乐吵子清脆嘹亮响彻云霄,钟帆舞技花样翻新,肩架、肘架、脑架、背架,上下起落,横空招展,高跷秧歌,舞姿翩翩,大抛义、背剑、抱月蹲桥、十八滚、翻跟斗、节节高、载歌载舞、公子、老作(媳妇)醉鬼,打破封建逗的最欢,钢叉上下翻飞,开路技术熟练,浑身乱滚,什么盘肘,过脖、掏月,十字披红,抱月、大背剑、大小翅子、哑巴叉、耍的简直和演杂技的差不多,惊心动魄,狮子舞表演跳台,探海,打滚,啃痒,节节高,摔盘,跳台等动作,摇头摆尾,张牙舞爪,真有狮子大王威风。小车会,十鼓弦的公子,小姐追随调戏,表演爱情,滑稽活泼。此外虎斗牛,二达子摔交,龙灯会,无不妙趣横生。十三档花会由大筛开路威武雄壮,绕街过巷,真个引人欢欣鼓舞。那时墙子路花会远近闻名,一方叫好。
  
  二、求雨:
  每逢天旱不雨,同意圣会就起会,到白龙潭或黑龙潭去求雨。人们抬着龙王神驾,头戴柳圈,顶着骄阳一路不辞辛苦,到了龙潭,用一水瓶蒙上红布。系入潭中少时取出,看瓶内有水无水,水多水少,如有水就说明龙王答应下雨,于是将猪羊、大饼、茶叶等供品投入潭中。说也奇怪,那茶叶包随水旋转,直下潭中,其余供品有的冲下二潭。为鱼鳖享用。有时求雨真灵,求雨的还没回到家,雨就下起来了,可有时求也不下。
  
  三、灯棚:
  说大鼓,舞龙灯。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佳节,村子里在三堂庙大殿前,搭起灯棚,挂上数十盏绘着人物、戏曲、花鸟故事的纱制灯笼,两旁挂上绘有十殿阎君、判官、小鬼在人间奖善惩恶的画卷,画着人的生死轮回循环报应的故事;为善者走金桥,银桥,投生富有之家,为帝王将相;为恶者受尽上刀山,下油锅等苦刑,来生变犬马受人间折磨。人们在元宵佳节的晚上,蜂拥着去看花灯,去听大鼓欢畅之余,又看到画卷受到一次封建道德教育。
  大街上家家门口挂上花灯彩纸,十数人举着龙灯盘旋上下飞舞,一似翻江倒海,看得人欢天喜地,非常热闹。


家乡墙子路的文化娱乐活动及其发展


  一、自发的文化娱乐活动
  在30年代以前,墙子路没有什么文体组织和活动。三堂庙前的剧场,是群众在农闲时期,自发的集中到此游戏的地方。每当冬季或节日农闲的晚上,青年和儿童不约而同地聚集五、六十名之多,他们做争山,闯兵,拽兵(拔河)骑马战,猫捉耗子,丢手绢,碰拐等游戏,直到夜深才散去,很有兴趣。
  
  二、组织花会
  1936——1937年时期,群众为了庙会活动,敬神,求雨,于是由蔡德茂,蔡仲三,蔡荣忱发起,约同四乡(关上、北沟、南沟、后沙岭、小梯子峪、泉水河、老庙沟)组织起一支花会名“同意圣会”。项目有:吵子、狮子、开路(耍叉)、小车会、虎斗牛、二达子摔交、龙灯会,高跷,中幡,大鼓等节目,由王永全发起请求师傅教练学习。大家真是自觉自愿无代价的苦学苦练,技艺学得相当熟练。当时墙子路的花会远近闻名,每年节日和庙会日演出,非常热闹,看热闹的人填街塞巷。
  
  三、看戏、听大鼓书、看影戏等 每年墙子路为了庙会活动,敬神。于春秋两季演两台戏。一台在城内三堂庙前,一台在城外东庵庙前,到时商贾云集,人山人海。此外于正月十五火神庙,二月十九日观音庙等。庙会有唱影戏,说大鼓书的,群众也爱看爱听,直到深夜才散去。还有从外地来的拉洋片的、留声机的、演杂技的、耍猴、耍狗熊的、变戏法的、群众也看起没够。
  1937年会里买来一个进口收音机,放在三堂庙戏台上播放,四乡来很多人听,可惜没有人才会调整,结果没放好。后来1938年八路军到来取去军用。
  
  四、解放前
  贺家曾成立过轿子坊,后来王衡家又请来师傅学吹唢呐、笙笛、锣鼓等乐器、村中谁家有喜事了就去吹吹打打,抬轿子、娶新人。过节时给各家送财神,有丧事也去吹打送殡。解放后五十年代合作化后,轿子坊也散了。到了八十年代王树才、树青等人又组织一伙吹鼓手,正在发展中。
  
  五、解放后的文化活动的发展
  五、六十年代村中有刘汉文等组织起剧团,演活剧、歌剧,也很活跃一时。五十年代有了耳机子、幻灯机、收音机、电影。七十年代又有了半导体收音机,黑白电视机。八十年代有了彩电。九十年代有了录音机、录像机、电子游艺机、遥控电视等。过去的唱大戏、说大鼓等和花会都落伍了,没人爱学了。虽然到九十年代蔡德茂、蔡德孝又重整花会,三、四年也因没人学而将涣散了。此外由蔡世文、刘文艺、剧腊梅组织了一支妇女秧歌队,95、96、97年还存在,现在也兴旺了。


墙子路的民俗


  一、婚姻
  1945年解放以前,墙子路的男女婚姻都不能自主、全凭旧道德规范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门当户对”,男女谁也没见过谁,就由父母把婚姻定了,结婚的过程复杂,首先是托媒提亲,提妥后媒人将女方的生辰八字,写在庚贴上送交男方,这叫做拿贴。男方接受了庚贴,经过考虑认为相当,就算定亲。二、经媒人和双方商定男方给女方的财物叫做彩礼,女方自愿带给男方的财物叫做陪送。送给媒人的财物叫做谢礼。三、男方选择好“吉日良辰”,媒人送交女方送叫做送通书。四、迎娶,男方按通书规定的日期前去迎娶,由娶亲太太为首,以下有催状的一人负责按时催女方上轿。还有打灯笼的。拿火把的,铺毡的,还有花轿和鼓吹,抬着新娘,一路上点着灯笼,燃着火把,锣鼓喧天,女家有送亲的跟随,来到男家落轿,由主持办喜事的总理喊:请请请,请新人下宝轿,请三请之后,由男方女亲友挽拜的挽新娘下轿,夹毡的铺上红毡。新娘头顶红色纱巾,脚踏红毡,迈过象征平安的马鞍,来到预先设置好的“天地神桌”前,于是总理喊:请请请,请新郎拜花堂,三请之后,新郎新娘三跪九叩,叩拜天地神,然后总理又喊三请,请新郎新娘入洞房,请入了洞房,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纱巾,新娘踏着预备好的一升高粮上面放着蒸的发糕上炕梳洗,这是象征步步高升、发家致富之意。炕上放着一桶水,里面放着金钱、栗子、枣,让新娘捞出,以示早生贵子,早发财,新娘梳洗完毕然后拜见祖宗,公婆,家族,亲友,认明长幼辈。
  接着男方设宴贺喜,先宴请送亲太太等和女方来吃酒认亲的朋友,然后再宴请乡亲。新郎新娘随送亲的回到女家拜见岳父母,这叫回门。晚上新娘新郎共饮交杯酒,吃子孙饺子最后安眠。
  早婚 旧社会男女十五、六岁即可结婚,有的父母甚至答应让自己十七、八的女儿和八、九岁的男孩早结婚。的确,本村就有小女婿的故事。
  童养媳 有的女方家境困难,就把七、八岁的女儿送去男家童养,等到十五、六岁再行婚礼,叫做“上头”,童养媳是最受气可怜的人。
  错配 有的家长贪图男方财产,竟把聪明的女儿许配给富家傻小子的,或许配给富户作二房,或许配给老人形成老夫少妻的。
  守节 男女结婚女人必须从一而终,但男人可以写休书休了女人;男人可以娶二房姨太太。女人先故,男人可以再娶;男人先故,女人只能守寡,女人另嫁男人叫做跳槽,受人耻笑。寡妇最受人欺,男人可以抢去了强迫成亲,旧社会男女不平等,女人就是受害者。
  招赘 就是男人嫁到女家成亲,叫做倒插门女婿。
  
  二、丧葬
  父母去世,儿孙们都穿一身白孝衣、孝帽,男穿孝鞋三年。长子要披麻带孝,就是在孝服上围腰系上麻经垂地,见到亲友就扣头报孝,孝子头满地留不用还礼。
  报庙 人死以后,家人要去五道庙烧钱化纸,等于领死者去阴司报到。
  接三 死者要经过三、五、七、九日才能埋葬。第三天家族人在死者灵前烧纸礼,然后送去路上烧纸糊的牛马等,以示死者归西。 点主堂祭 富户之家,请和尚老道念经。请学究讲孔孟之道,致祭灵前,由学究先生在死者牌位上写好死者官职、姓名、生年、终年年月日,永久保存这祖宗牌。
  出殡 从前土葬,棺材都用好木料,以示不朽,事前请风水先生选择风水好的吉地。认为好坟地子孙昌盛,升官发财,否则相反。还要糊很多纸的帜事,如金山、银山、纸人、纸牛马、车、轿等。
  凡是死者生前享用之物都可以糊,越豪华越显得子孙孝敬。然后在坟地一火焚之,作为死者阴间享用。父母过世子女要穿三年白鞋,家族分别按亲疏,分别穿孝日期不等。
  火葬 墙子路村于八十年代开始施行火葬,非常卫生节俭。
  也避免占用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砍伐宝贵的树材。
  
  三、随人情
  乡亲有喜事,如娶媳妇,嫁闺女,老人办寿,孩子办满月,都要带着财物去庆贺,这叫做喜礼。
  乡亲有丧事要去吊唁叫做唁礼,乡亲有病也要去慰问,这都叫随人情。
  
  四、帮工换工
  乡亲盖房子要去帮工,有的一年帮数十工。谁家农活忙了,亲邻都自愿互相帮助或换工,不计报酬,这都是好的传统。
  
  五、孝敬父母
  一般家庭都是老人当家,儿子把老人的话,当作家训,不敢违抗。媳妇对待婆母,更是惟命是从,遗弃老人,虐待老人是要受乡邻耻笑的,为人唾骂。
  
  六、节日活动
  庆新年 是家乡人辞旧迎新,欢聚一堂的日子。一切都讲究吉祥顺利,杀猪、宰羊、蒸年糕、做豆腐、贴对联、张灯结彩、买鞭炮,一连准备十数日。除夕之日,供上天地神位,祖宗牌位。早晨吃合乐(河乐),以示合家欢乐;夜间有“花子”来念喜歌,有吹鼓手吹吹打打来送财神;半夜子时,给神仙和祖宗上大供,大放鞭炮,直到鸡叫才安眠,俗说“三十晚上坐一夜”,就是除夕之夜。
  贺元旦拜新年 初一早晨见到亲族。乡亲都要作揖、行礼,道声新禧发财。放着鞭炮去迎喜神,家家吃饺子,然后给长辈拜年,给乡亲拜年,以示团结,解除旧怨。十五以内,男女都不去做活,休息开心。
  庆元宵佳节 正月十五这天,村里起花会敬神,说大鼓书,立灯棚。三堂庙院内搭灯棚、挂纱灯、挂足子、家家吃元宵、饺子、夜里耍龙灯。
  二月二龙抬头 相传二月初二这天,什么毒虫都出来活动,人们剪有公鸡吃蝎子的窗花,以示灭毒虫之意。早晨不要说起来二字,怕毒虫听见也起来活动,家家用小米加黄豆磨成糊糊摊煎饼。
  清明节 清明节是添坟祭祖之节,儿女离家多远都尽量回家添坟,以示不忘亲恩祖德孝敬之意。做好供品,到坟前上供,人们以此衡量看谁家有后没后,有德元德,都重视此节。
  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为纪念屈原忠君报国,投江而死,家家吃粽子,门上插艾蒿,桃枝桃符,小孩耳后抹雄黄手腕系红头绳,肩上挂五谷粮小口袋,都是避瘟邪之气的。
  七夕牛郎会织女 传统七月初七早晨,喜鹊、燕子都会去天河上给牛郎织女搭桥,好让他们过河相会,放牛的把牛头上插上牛郎花,儿童在夜里去黄瓜架子听牛郎织女相诉衷情。
  中秋节 是人们团圆聚会之日,晚上月亮上来,要用月饼,水果和豆枝上供,向玉兔烧香礼拜。传说月亮上有广寒宫,嫦娥仙女,有玉免,桂树,伐桂树的吴刚。家家在此节日,都要回家团聚,都要吃酒肉、米面、月饼、瓜果、共庆团圆,故又称团圆节。
  十月初一烧寒衣 到十月初一的头一天晚上,因为天气冷了,家家都用彩纸剪成衣裤,向着祖坟方向烧掉,以示子女穿上棉衣,也要让在阴间的祖宗穿上棉衣,不忘祖德。
  腊八节 腊月初八,家家早起刨冰,放在各处。据说能杀虫。
  家家用小米、大米、高粱米、玉米等和各种豆子、大枣、核桃、花生、栗子等做成粥,叫做腊八粥,预示明年各种粮果都丰收之意,传说这天是佛祖的纪念日。
  传说刨冰是纪念黄巢大兵到时,有一孝子背着母亲逃跑,遇见黄巢问知情况,告诉孝子说:“你在腊八这天刨冰放在门口,我的兵就不进去了,孝子把此事告诉全村父老,家家都刨冰放在门口,黄巢的兵果然都没进去,后来成了习俗。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这天,传说是灶王爷上天汇报之日,家家都用糖瓜祭灶王,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所以这天家家买糖瓜吃,同时这天也是旧社会穷人最害怕着急的日子。有句俗话说:捎信的腊八,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饺子。讨债的从腊八开始要帐,到腊月二十三开始就用残酷的手段逼债了,过了腊月三十除夕,正月初一吃饺子,就不许要帐了,所以说救命的饺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又添了“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共产党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七、恶习抽大烟
  就是吸毒,抽烟片烟。不论贫富均以抽烟为应酬,为享乐,入上瘾的人抽得骨瘦如柴、面目漆黑、失去劳动能力,人称之为大烟鬼。倾家荡产,流为乞丐冻饿而死。至解放后,人民政府关心人民,严加禁止,才杜绝了鸦片之害,否则有亡国灭种危险,因为入瘾之人即不能生育,怎不灭种。



墙子路的交通


  墙子路是通往兴隆、承德口外的一条要路,但山重水复崎岖难行。过去车辙不能,只靠人们肩担,背背和利用驴骡运输代步。
  在三十年代以前,墙子路只有一辆木轮大车,只是富户用来拉粪拉土。还有一顶骡驮轿,是富户媳妇带着娃娃去住娘家所用。前后两个骡子用轿杆连在一起,当中驮着一顶轿,人坐其中山地也能通过。那时北京、天津的货物,除利用骡驴之外大部靠骆驼运输;口外的煤,木材。大缸等重量货物又靠骆驼运到口里,骆驼力大能负重六、七百斤,能驮两套大缸,是驴骡比不上的。墙子路是中心,常有成帮骆驼来来往往,住到王春芳、赵荣骆驼店中,驼铃叮当,许多乡亲都爱骆驼。自从墙子路成了日寇据点,就再也看不到骆驼来往了。
  墙子路西南通密云有沙岭粱,南通平谷有桃岭粱,东通兴隆有青沙岭粱,都崎岖难行不能通车,1933年中日长城之战时期重修了公路,仍难通行汽车,直到1937年以后抗日战争时,日寇为了战争目的,强迫民工为他们修公路,才通了汽车大车和自行车。那时墙子路才有少数人有了自行车一至二辆。
  1945年墙子路解放之后,每年都要修公路,1956年开始修京承铁路,1959年通车。1968年南山根又修了沥青公路,往来汽车络绎不绝。墙子路居然成了京承铁路和公路的中心点了,同时自解放之后也通了邮政,通信也方便了。
  纵观墙子路的交通发展,三十年代之前依靠步代、驴骡、骆驼;四十年代通了汽车、大车、自行车;五十年代末期有了火车;六十年代后期有了拖拉机和大车;七十年代有了四轮三马子;八十年代中有人买了130汽车;九十年代有了小卧车、大小客车。发展之速实在惊人。96年又增加了郊区火车。墙子路的交通,四通八达去北京,密云、兴隆、平谷都能通行火车和汽车了。


家乡墙子路的农林牧副和人民的生活


  一、农业
  家乡墙子路因地处燕山山脉中,清水河川上,山环水绕。既有山坡地,也有丘陵黄土地和河川冲积沙土地。清水河有灌溉之利,是中稻的基地,但也有泛滥之灾。传说在189O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一次特大洪水,冲毁了雄关的水上长城的“水关”,也冲毁了很多良田,水堵南城门,南关大街成齐腰深的大河。到1955年,我目睹又一次特大洪水,水面与南岸沿齐平,南关大街也是成了大河,庄家院中漂起大缸,东大沙子五十亩地冲去一半。1994年7月12日,第三次洪水,稍小于前两次,冲毁过河道子五十丈的拦河大坝,连绵五里之遥的稻畦,一扫而光,关上和墙子路南沟口的桥粱(水泥桥)均被冲断,中间的树木连根拔冲下,若不是人民政府帮助于九五年,重新垫上黄土层,凭家乡人力是难以恢复的。
  家乡的主要农作物是谷子、高粱、玉米、豆子,红薯、其次是棉花、糜、蜀等,而稻麦却因水利开发不够条件,种的很少,如麦子在菜园子种植,亩产最多200斤,普通地种只能产七、八十斤;稻子只是在有泉水的香磨桶子种一些。方法是直播、间苗,只管水不管追肥,费力多而每亩产量不过二百多斤,其他作物要经过深翻,播种,施土肥约2000斤,间苗锄三遍,耕三遍,芟荒一遇,最后收成每亩不过150公斤,最多300斤,种玉米株距要求达一米,有爱苗抱瓢的想法,以稀植为贵。
  自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民政府提倡科学种田讲究土、肥、水、种、密、保、工、省八字宪法,作物产量逐渐上升。
  六十年代后期,墙子路有了水轮机、拖拉机,又可用柴油机来带动,轧草机、脱粒机、扬场机、小钢磨,代替了人力、畜力、轧刀、轮轴、碾磨等工具。
  到了七十年代,71年又有了电灯。用电力带动抽水机,办到了人力畜力所办不到的引水上山,用拖拉机播种,机耕,更方便多了。电力、机械力发展的同时,墙子路开始平整土地,开挖沟渠,各队都挖大口井一至二口,都买发电机安水管子,引水上山,大种稻麦。首先是平整土地。如大河西、北塔、东大沙子和东岭、鲁家大地等处,都是七十年代数年中平整的。其次是筑坝,在过河道子筑起五十丈长的一座拦河大坝,把河水拦到南山根流去,开出南河套百余亩稻田。架起高压线,把北山龙王庙上黄土,传送到大河套平整垫好,大种稻田,改变过去直播,间苗方法,另用育苗插秧措施、选种、除虫、追肥等办法,亩产一跃800——1000斤。于是从东石鼓子到西大桥西,新老稻田连成一片,五里之遥稻花飘香,年产约十数万斤。墙子路家家吃上了自种的稻米。
  与此同时也开始大种麦田,打破过去麦子不能高产,本地不适于种麦的保守想法,从大口井引水上山,打畦种麦,畦埂是密植玉米,施行机播,追肥打药,按时灌溉,经过上级政府的推动和实践,到了麦收和秋收,玉米麦子双丰收,都获得四、五百斤产量。七十年代后期,墙子路粮食亩产达千斤,虽然墙子路人口比过去多了,粮食反而富裕有余,真是墙子路人民过去所梦想不到的事情。
  
  二、林业
  1949年解放前,家乡果树仅有一些红梨、桃杏、核桃、花椒等,山多光秃,缺少柴林。好些荒山,河滩,因为属于个人私有,想因地制宜栽植果树和柴林也办不到。三十年代时期,只有一富户蔡价忱较有远见。在他的荒山河滩大栽红梨、杏子、红果和杨柳。初步得利,也给家乡人一种要致富,多栽树的一点启发。解放后到1952年墙子路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土地归集体所有,才能因地制宜的栽果树、选柴林、南山王小庙顶,北楼山的青松,都是初级社时栽植的。北门的杨槐林,就是七十年代刘占发林业组栽植的。早已郁然成林了。青松给家乡带来美景,杨柳也方便了家乡的木材之用,杨槐林更是解决了多少年来烧柴难的问题。
  从前家乡人每年都要到十五里外的长城那边深山里,起五更睡半夜的打一冬柴,以备春耕。翻山越岭劳累不堪。自从有了杨槐林,枝干为柴,叶做饲料,可保持水土,可说是一举三得。
  墙子路果树发展热潮,以四队最先进。由蔡世文和队长齐殿有发起,与刘占发、赵洪才、刘汉勤一起自种树种育苗,初次采用芽接法嫁接。自67年开始育成苹果,密桃、香白杏、红果等树苗,又种植核桃,栗子等,68年开始栽上,到72年开始结果。营盘沟北山,漫山遍沟成了树海。到78年十年光景,苹果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产量逐年增加到900篓,红梨在原300篓基础上达1100篓,蜜桃50篓,香白杏10篓,核桃2000斤。栗子也开始结果,一、二、三、五队和各村队都向四队学习,都栽上了大批苹果和鸭梨,到了八十年代,各队果树相继投产,仅四队每年能产苹果约14万斤,梨约七万斤,还有核桃等等产量也都增加。墙子路五个队产量就更多了。不过到了九十年代,苹果腐烂病严重泛滥,大批苹果树死亡,现在虽已承包荒山,新的果树尚待发展。
  
  三、牧业
  在解放前,还没有化肥农药,家乡人种田全靠饲养牛、马、驴、骡、猪、羊造粪肥田、运输、翻地和代步,所以大部分家庭都饲养着大小牧畜,牧业比较发达,自解放后有火车、汽车运输、拖拉机、耕田、代步、代替了畜力。又有了发电机和使用化肥。加工和肥料,也都不用畜力了。同时果树的发展也与牧业有矛盾,特别到八十年代,个人承包田。每家地少了,也不便养牧畜,因此牛马驴骡就很少有人养了。但因粮食的增加,养猪的多起来,玉米和饲料是猪的饲料。从前养猪一年的也超不过一百四、五十斤,而现在只养七、八个月就能育二、三百斤,有的五、六个月也能育肥。同时养鸡鸭的也多起来了,但养鸡鸭专业户并没有持久,到九十年代养羊的又多了。
  禽畜的发展主要是靠人民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从前牲畜有病只知灌药不知打针,有了鸡瘟、猪瘟大批死亡,解放后对牲畜也讲打针吃药,打预防针控制猪鸡瘟,到了八十年代改良品种,而且能用科学方法人工配种,多生雌性,更能促进禽畜的发展。同时村有兽医员,乡有兽医站,更有利于牧业的发展。
  
  四、工商业
  墙子路从前就没有什么工业,也没有大商店。因为地处通往兴隆县口外的大道,在二、三十年代,开始开发兴隆到口外谋生的群众和商贩络绎不绝,故那时墙子路开店和卖小吃的很多。如南关大街就有五家客店,还有两家骆驼店,卖烧饼、麻花、煎饼的就有三家,如鲁家店烧饼铺,全家是从石匣镇一担迁来的,经过数十年光景,就发家了置了一处大宅院,还置了百亩地。还有三家小商铺,经营日常生活用品,烟酒油盐酱醋纸张等货物。有三家药铺两家铁匠炉,一家小炉匠,一家轿子坊,一家肉铺。此外还有两家卖豆芽菜的,一家油坊,一家卖咯咋,一家卖豆腐,还有一家卖花生糖果的。但是要买布匹买粮食和其它杂货,就要远到密云、石匣去办货。
  解放后,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墙子路也立过集市。政府号召成立供销合作社,每人15斤米为一股,家家都有股,就是现在供销社的前身。人民公社时期,取消私人经营的商贩,买物有供销合作社,买粮有粮站。
  在工业上,墙子路只是在五八年大炼钢铁。在西门外成立小高炉,收集碎铜烂铁和矿石,自己冶炼,结果没有成功。70年代又成立拔管厂,至80年代又承包给个人,只有赔帐没有发展而告终。90年代又有个体户成立蜂窝煤厂,很受欢迎,但也三数年而散。墙子路企业不发展,在致富路上还须探索经验,加强兴办企业,工农结合,致富才有希望。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有了个体经营的商贩。92年又开辟集市,有旅店、饭店、糖店、杂货店、缝纫部、卖菜摊、卖肉摊、杂货摊和供销社并存。每到大集商贩云集小摊小贩摆满一里长街。服装布匹、杂货、蔬菜、鸡鸭、鱼肉、家具用品应有尽有,村中好多家庭都摆摊卖货,寻求致富之道,一片繁荣景象,俨然一座小镇那样热闹了。
  
  五、家乡墙子路人民的生活
  自我童年记事时起,就看到贫困农民把土地,房产卖到大地主手里,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国内军阀混战,土匪,逃兵横行,弄得乡里鸡犬不宁。再加日寇入侵,烧杀抢掠,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那时墙子路地主家庭生活优裕,而无地少地的农民得不到温饱,大人给人扛活,小孩给人放牛羊,妇女给人家洗衣,做针线活。如租种土地,则每亩要交三、四斗粗粮,除给地主家外所剩无几,要借钱需付五分利,滚利盘剥,贫困终生,难以翻身。
  那时的穿着,富户人家能穿上市布、洋布、绸毛、呢绒,而一般家庭和贫户,大都穿土布和自种棉花自纺线织成的家织布,穿衣真正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人穿过改为孩子穿,哥哥穿过弟弟穿,有的家小孩从光屁股,到只穿一个兜肚。光脚丫不穿鞋,到解放后虽然分了房地生活提高了,但是六十年代前期,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布匹统购统销,苏联逼债。国家一时困难,每人仅七尺布票,孩子给二尺半,还得自己去织布,穿的实在困难。
  在吃的方面,少数富裕家庭,能吃上大米白面,鸡鸭鱼肉,而中庸之家和贫户,只能粗粮细作,过年蒸馍馍做点豆腐,自买点肉,就是最好了。至于贫困户,真是糠菜半年粮。过年有的吃白薯面饺子,有的什么也吃不上,到了春天,杨叶、柳芽、榆叶、杏叶、野菜,连糠带秕都吃了。到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白薯成了主食。从五八年吃食堂还能吃的饱。到六零年墙子路成立了“七一”食堂,好劳力指标才不过二十斤,小孩也就六、七斤,每天打粥时,每人半勺,到家还必须掺上野菜等还吃不饱。人们连白薯叶、糠秕、玉米瘿、玉米包、玉米骨、高粱秆、谷莠子、菜根都当好的吃。吃的人大便干燥排泄不下,疼得直叫,面目浮肿,幸得人民政府发下大枣、黄豆面、才治好人们的浮肿。六一年大食堂解散,又恢复按人口工分分粮的制度,每人360斤口粮之外,再按工分分粮,再加上小片开荒,各家粮食才逐渐多起来,又许可饲养禽畜,卖一头猪可得饲料票70斤和10斤肉票,还可买到个人剩余粮票。过年过节,人民政府发给每人二斤面票、一斤大米票、一斤肉票、半斤油票,这些都要用自己指标粮去换。从7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生产发展,粮食也增多了。
  在住的方面,解放前富户之家能住上四合院大瓦房,门楼、影壁、砖雕、屏门、磨砖、非常讲究,而一般中庸户,能住上普通瓦房,贫户只能住草房,有的没房,租房和串房沿住。就是有了钱想盖房,购买房基地也非常之难。自从解放后,人民政府施行土地改革,分房分地,人们才都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房产。又由于施行集体批给房基地的制度,开始批给了房地四分地,后来批给二分五厘地,旧社会没有住房没有房基地之苦才结束了。
  在行的方面,解放前人们出门都是步行或骑驴骡翻山越岭行路难,家家照明都是麻油、豆油灯、蜡烛、最好是煤油罩灯。做衣服、鞋都是手工缝制,加工粮食都是笨重的碾子磨、碌轴、种地都是人工锄耪、耕耘。烧火做饭,要到深山去打柴,买粮买物,要八十里去密云赶集,一切都困难。解放后有了火车、汽车。六十年代有了拖拉机。七十年代有了电灯、扬场机、粉碎机、打稻机、抽水机、轧草机等机械化工具,烧火有了煤、煤气,一切方便多了。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家乡是突飞猛进的发展进步。家家都有了余粮,大米白面是家常便饭,鸡鸭鱼肉能常吃,蛋、奶、茶、营养品、饮料也不稀奇,更能吃到四季常鲜的蔬菜,水果。
  人们在穿着上,西服革履,绸、毛、呢、绒,时装艳服都成了寻常百姓之衣,美的享受向城市化急起直追。
  从八十年代开始大建新房,越建越豪华,越讲究,越高大,漆梁画栋,玻璃门窗,磨石漫地,花板吊顶,瓷砖贴壁,走廊暖气,为其外观,室内陈设冰箱、彩电、沙发、靠椅、八仙桌、穿衣镜各式陈设,不亚于城市之家。
  用的方面更方便,电灯、电话、闭路电视、加工粮食都是电气化,火车昼夜不停,大路上客车往来穿梭,有少数家中买了小卧车去北京开车。有的买了摩托车、小客车、小四轮、三马子、满街跑。
  92年村里立了集市,商贩云集,摊位摆了一里路长,百货俱全,十分方便。95年人民政府救济水灾,修起了五十丈长的拦河坝,恢复了水灾冲毁的一百多亩河套地。96年又扶助规范化的小学校,延伸了灌溉渠,田野里稻麦金黄,玉米碧绿,与村里的红墙兰瓦,鳞次栉比的新房相映成趣。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令人欣喜,特别是男女公民都能享受民主权利,受到法律保护,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妇女真正成了半边天。生活中每项工作都离不开妇女,儿童们健康活泼,计划生育,儿童生一个保一个,成群的上幼儿园学习玩耍,家家都有中小学生读书,可以说是普及了中学,广大群众都说,特别是老人说:哪个社会也比不了现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好。
  人民真正是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家乡的巨变也是和历届的大小队干部的正确地执行党的政策分不开的,广大群众的齐心努力的结果。历届的队干部如刘占发,齐胡善、刘占才、邓福田、琚宗茂、王荣起、王荣文等不一一列举了。现在墙子路人民正在继承邓小平遗志,在江泽民总书记领导下和全国人民一道向小康之途大踏步前进。



附:蔡世文老师整理搜集的碑文

  (墙子路)观音洞碑文
  
  新建观音殿记
  盖闻自古有佛,但为佛者难以考据,妙喜公主生而智慧觉之,立志修行成佛,佛呼观世音菩萨,降凡人间点化众生,普渡婆裟,芳年花上奇持素三旬,遇风波而得鲍三娥,信心诵观音宝号,全身现渡于五莱海岛,系昆虫蚯蚓下凡,有心听说经典,获成正果,皆系大士点化之灵感,历历不爽也,能修得本来面目,在世争名夺利一场大梦,如浮云过太虚,惟你实积工夫,逢道崎岖而修,遇水成桥,见庙倾颓补修不辞难瘁,实亦敦修,则善念由此而生,善行由此而勉,故人世男女皆诚,焚香顶礼,无不从世人之愿,无不报应之因果,看人能修不能修耳,但直隶密镇墙子路街内,其久矣,石壁巍峨生成圣境,山岫参差似飞来之峰,倒插之天空,碧水流音如钟鼓铿锵笙簧,身叠翠微交横,不时莺啼凤语,虎啸猿鸣,虽蓬莱仙境不过于此也,奈乌鸦燕雀喧栖吞吐,尘污佛境清净之本面目,壬子之冬莅任兹土,即发斯念,尺累余之胸中,非一日矣,今于丁巳清和之月,捐俸募资,夙兴夜寐,手胼足胝,月余工告峻,题绣栋斗拱星帘,四壁云雾天花辉映,云堂法净,宝殿琉璃常明,香烟不绝,从此尘烟永遁,而已,余之夙愿至今日而始偿也。
  钦差直隶分守墙子路等处地方游击管都司事 周龙 立
  大清康熙十六年丁巳仲夏吉立
  (内有词义不明之处,因系原文,不能改正,姑且疑之。)
  
  清会稽孟远墙子岭记——康熙十九年
  
  去京百三十里为渔阳地,去渔阳八十里为墙子路。而中外界之,关周围皆崇山峻岭,其上延褒壁垒,相传始皇时所筑之长城也,下通路一线立,洞门启闭扃合为关。今设一都司守之,辖守备二,骑百,步二百人,又分守各汛隘,守此者百数十人耳。路无居人惟兵世居之,亦无愿隶此兵者,居此之兵世隶之,故老弱无更换,健儿不数见也。其地皆黄沙砾石,不可耕种,无土田之利,居民之聚,车辙不通,人往采木者任之,率皆无赖,时饱虎狼腹中。余犹子安邦为路都司,视之时值冬暮,阴风凛瑟,山童水涸,惟闻狐嚎鸟哭之声,夜静击柝,明月在天,四顾悲凉,惨焉欲绝。有老兵过余曰致此者不过三十余年,明时密云设总制,重兵镇此计十数万。旌旗蔽天,金鼓达旦,月无警报则玺书劳之,高爵显荣之,国家方竭天下之全力而供此路,居室缜密商贾往来,洵一大都会也,无何时移世殊,聚者忽散,今之土屑瓦砾,昔之殿台亭榭也;今之山椒崖麓,昔之妓楼歌院也;今之白骨青磷,昔之斩将蹇旗钟鸣鼎食之家也。有盛有衰天道夫,实有人事哉,余虽未获遍历边塞之外,而登高远望,峰错壁削,车不克展,骑不克骋,实无所以界中外也,苟得其人而守之,则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何须费百万之供亿以养债帅,竭百姓之膏血,以资奢淫,亵国家之名器,以授羊头狗尾,乃见敌而风鹤惊,闻风而鸟兽散。迄今不四十年,荒烟蔓燕一望悲凄,即一欲寻一征伐战争之迹而不可得,谁为之乎,今中外一统,无所用兵,余犹子以孺雅莅之,信有余裕,而不能无今昔盛衰之感也,特为记,俾后之观者,亦有鉴于斯文。
  
  墙子路观音洞记——蔡世文
  
  墙子路城内北有悬崖,高约五六丈,其下有一古洞,洞形半圆,外广内狭,长阔各二丈有余,高约一丈五尺,地平,顶如华盖,俨然一天然石府,此即远近闻名之墙子路观音洞也。
  自南门进城到丁字街,转向东街,街北有一敞门,数层石阶,登而前行,右为古都司衙门遗址,左为衙门养马之处,名曰马号。中间一条长四十余丈的甬道,两旁槐柳成行,浓阴铺地,芳草如茵,于绿阴掩映中露出一面粉墙,两扇山门,有一对石狮子扼守门前。进山门有小院,迎面石壁蔓草交织,隆然前倾,状若迎宾。西有三间禅房,沿曲径东折,入一角门,即观音洞之禅院也。幽深寂静,杳然无声,东西两壁绘有松竹山林,仙翁童子梅花鹿,栩栩如生。南面一佛龛,一护法韦驮,持戟肃立。正北面半山悬崖处,突出半壁前殿,雕梁画栋,兽脊飞檐。崖上山花烂漫,鸟雀争鸣,殿廊秀格红窗,方砖漫地,帘前悬一匾额,上书“别有洞天”四个金字。进洞中,正中台上设有纱帐,一尊五尺多高的金身观音神像,赤膊跣足,端坐莲台,旁有男女侍者立。上面又悬一匾:灵鉴我心。下挂着不灭海灯,供桌上陈列着古磬、铁铸香炉、烛台。跪拜之处,漫着十三块汉白玉方砖,这就是所谓“一水流二关,一步十三砖”二景之一。焚香击磬,其声嗡嗡然,余音绕梁,袅袅不绝,置身此境,不觉肃然起敬,仿如出世离尘。旁有六七尺高的石碑,镌刻着观音灵应事迹,落款是康熙十六年仲夏重修,都司周龙吉立。算来此庙是建于三百年前,可谓古庙矣。
  最奇的是,步入神像后面,窈然昏黑,但闻泉水叮咚,声若鸣琴。入者不能说“好黑”,只应说“好亮堂”,片刻顿觉光明。可见崖缝中溢出甘泉,下注小池,叮咚之声即源于此,探之凉沁肌骨。据传说,洗眼能愈眼疾,去云翳。来此进香者,无不一洗眼目,宿疾若失。平时此水可供数人饮用,但此庙重修开光唱戏时,供数十桌饮用亦源源不绝,大旱时,墙子路井水干涸,唯此泉畅流不竭,左右农家到此取水,当年曾溢流街上,人称之为圣水云。
  每逢朔望,方圆数十里外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来此进香,都说灵应异常。民国十九年当地善士邓云石、蔡仲三、蔡荣忱,倡议募捐,集资兴建、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开光演戏,盛况空前,百里之外施舍隆重,重修后更名为圣主洞。
  1945年墙子路村解放,破除迷信,推翻神像。1956年修建京承铁路,庙遂毁灭,如今古洞尚存,而庙宇处已成京承铁路之通途。谁能想到这里曾是盛极一时,古雅秀丽的观音洞古庙?故记之以发后人思古之幽情也。
  
  1992年7月22日重记
  
  墙子路北上坡子真武庙碑文一段
  (真武庙四景)
  
  南有之山笔架山,北靠仓库为主山。东近墩台青龙山,其山每出圣水普济群生,西看锥山上有龙禅寺,后有古圣先贤在处隐居。



点此查看蔡世文先生著作《自娱随笔集》
Prev. Page点击此处返回专题首页 [Home Page]
媒体报道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