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 -> 长城数据库系统 -> 长城文献资料库[ 登录 ]/[ 注册 ]  

 
长城文献资料库

[使用说明]
·带图标的图书,表明在库中有全文。
·带图标的图书,表明有外部参考链接。
·带图标的图书,表明在库中有PDF下载。

RSS 1.0
RSS 2.0

[相关链接]
欢迎访问小站长城数据库系列:
·中国长城建筑数据库
·中国长城地理信息系统
·长城小站谷歌长城专题
·中国长城碑刻铭刻数据库
·历史年表
·长城法律公文库
·长城景区数据库
·长城专家库
·长城视频数据库
·小站图书室
·边墙史料书库 .. 阿伦主编
·小站首页


 长城文献资料库 分类浏览:学科 地域 年代 作者 期刊 排行 最新评论 最新更新

图书信息

《汉代「关」职官体系初探》

     Initially study of “Guan” official system in Han Dynasty
作  者:蔡坤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出  处:中正史学刊 2009年第12期
发表时间:2009-12-00
文  摘:
钱穆云: 「史学有只脚,一只脚是史地,一只脚就是制」 . 诚然有交通线一定有「关」 ,但有「关」则必有交通线经过,而扼守交通线之典型表徵即为关,关与史地息息相关.通关制之一是关 禁,为通过关禁而有通关文书出现以作为缓冲,持通关文书出入关者, 或者中央与地方往(包括政治制之传达) ,途经关皆涉及关内部 职官组织,可史地与政治制虽分据史学二端,实则合而双美, 有如鱼之於水,关研究为典型兼具二者证.本文即以关内部职官制 作一「初探」 ,拟先就汉代中央掌「关」之备尉谈起,次严耕望视关尉为「特种」之涵义,末及地方「关」可推测与明确之武,文职 官,期能管窥汉代「关」职官组织,作为各职官研究起步.

参考链接:
  · http://depthis.ccu.edu.tw/doc/publication/ccuhis12_05.pdf
关 键 词:汉代 职官 关尉 备尉 津关
正  文:
一、 前言
歷史研究核心之一是政治制度,制度又分中央與地方,中央、地方制度各司其職,互相配合,在貫徹制度同時有賴交通連接,政令方能暢通無 ……
您需要在登录后才能查看全文内容,请您点此登录或者进行新用户注册...>>

简单注册后,即能免费阅读1000多篇长城相关的论文,欢迎您注册为长城小站的用户,参与我们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八十三,1998年5月,景印1版),〈序言〉,頁1。
2 楊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5月),頁66。
3 楊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頁70。另陳直云:「關都尉之下,有關長,關尉,關丞。大關分左右丞」,詳參氏著,《漢書新證》(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3月,2版),頁134-135。並云:「關候系統列有『關候』、『關令』、『關佐』,『關候』屬吏有門嗇夫、關嗇夫」,詳參〈居延簡所見官名通考〉,收錄氏著,《居延漢簡研究--居延漢簡綜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1版),頁119。案:陳氏所列關職官計有關都尉、關長、關尉、關候、關令、關佐、關嗇夫、關丞。
4 案:陳文豪教授提出關職官組織是否嚴格區分為文、武分掌?提供筆者多層次思維,進而參改己說。對於楊建「關」職官之文、武分職見解,頗疑存在地方之「關」職官,而非中央職官。因楊氏主要根據《二年律令.津關令》諸簡所載相國上奏內史所呈出入關之奏摺,如簡496—497、502—503、512等,認為「由其民政角度而言,相應津關的通常事務似乎由內史負責」,見氏著,〈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頁65。唯〈津關令〉簡文所示區域是漢初關中,關中部分地區與內史有重疊,內史範圍內之關,由其管理誠可理解,然而,不能以此認為中央「關」文職負責單位為內史。又楊氏認為「軍吏卒」為關職官之一,筆者以為此職不見得就是職官,也包含屬於職役性質的服役者,此類服徭役者,漢代通常以「卒」稱之,如郡、縣服役者之郡卒、縣卒,軍事場合服役者之士卒、兵卒。故此處暫不討論此職。
5 李均明:「關津設有管理機構及駐防人員。關津通常隸屬於軍事治安部門」,參氏著,〈漢簡所反映的關津制度〉,《歷史研究》,2002年第3期,頁27。楊建:「津關究竟由何種機構負責管理,史籍並未明確記載,但津關的設置關乎國家的安全,當有特別的機構負責管理。因津關設置之初,是以軍事防衛為首要功能,故其應當隸屬於軍事系統。就軍事體系角度而言,它當屬都尉管轄」,參氏著,〈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頁64。
6 蔡坤倫,〈關於漢代「關都尉」之隸屬問題〉,《中興史學》,第14期(2008.7),頁39—62。
7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著,《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1版1刷),《二年律令.秩律》簡440-441,頁192。
8 秦漢九卿名稱諸說:「自太常至執金吾,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中二千石九卿者為「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詳參後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1版,新校本),卷19〈百官公卿表〉:頁726—733。錢穆臚列九卿:「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參氏著,《秦漢史》(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4月,北京1版),頁283—286。勞榦則作「太常、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少府、內史、中尉」,參氏著,〈秦漢九卿考〉,《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全二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10月,初版),頁864-865。案:以下九卿名稱博採班、錢、勞三氏之說,至於「少府令」亦屬九卿之一,參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整理小組註解「少府令」即少府,頁193。
9 蔡質《漢儀》曰:「漢興,置大將軍、驃騎,位次丞相,車騎、衛將軍、左、右、前、後,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師兵衛,四夷屯警」,詳參西晉.司馬彪撰,梁.劉昭注補,《續漢書志》,收錄劉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1版,新校本),第24〈百官一.將軍〉,頁3563劉昭注引。後漢.應劭撰,清.孫星衍校集,《漢官儀》,收錄清.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9月,1版),卷上:「將軍,周官也。漢興,置大將軍,位丞相上」,頁126。案:大將軍與丞相位階高低,蔡質《漢儀》認為大將軍、驃騎位次丞相,應劭認為大將軍位階高於丞相。筆者以為丞相與大將軍本屬文武兩系統不衝突,將軍是應軍事需要臨時而設,屬特殊武職。
10 張晏曰:「以太后所居宮為名也。居長信宮則曰長信少府,居長樂宮則曰長樂少府也」,詳參《漢書》,卷19〈百官公卿表〉,頁734顏師古注引。應劭曰:「詹,省也,給也」,參前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2版,新校本),卷11〈孝景本紀〉,頁446裴駰引。
11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津關令》簡488-491,頁205。簡文「乘塞者」之「乘」字有「登城而守」之意。佐證《史記》,卷91〈黥布列傳〉有云:「然而楚王恃戰勝自彊,漢王收諸侯,還守成皋、滎陽,下蜀、漢之粟,深溝壁壘,分卒守徼乘塞」,《索隱》徼謂邊境亭鄣。以徼繞邊陲,常守之也。乘者,登也,登塞垣而守之,頁2600-2601。《漢書》,卷52〈韓安國傳〉亦云:「今以陛下之威,海內為一,天下同任,又遣子弟乘邊守塞,轉粟輓輸,以為之備」,師古曰:「乘,登也。登其城而備守也」,頁2399。「乘」字義亦可見楊建云:「乘,防守、守衛」,參氏著,〈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津關令》簡釋〉,收錄丁四新主編,《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頁320。
12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津關令》簡523-524,頁210。
13 楊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頁61。
14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簡440-441,頁193。楊建:「備塞,指守備邊塞,邊塞或關塞的武備、防衛」,「管理邊塞及津關等事務的武官」,詳參氏著,〈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津關令》簡釋〉,頁319。
15 《漢書》,卷29〈溝洫志〉,頁1686。
16 《漢書》,卷94〈匈奴傳〉,頁3805。同書卷94〈匈奴傳〉云:「夫邊城不選守境武略之臣,脩障隧備塞之具,厲長戟勁弩之械,恃吾所以待邊寇」,頁3832。同書卷49〈鼂錯傳〉亦云:「錯復言守邊備塞,勸農力本,當世急務二事」,頁2283。「都」、「尉」字義據《漢書》,卷19〈百官公卿表〉顏師古引張晏語:「主諸官,故曰都。有卒徒武事,故曰尉」,頁735。後漢.許慎:「尉,從上按下也」,參氏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2版),〈火〉部,頁483。《漢書》,卷19〈百官公卿表〉顏師古引應劭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為稱」,頁725。
17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津關令》簡506-508,頁208。
18 前漢關中「關」除簡文所載五關之外,另有嶢關、陸渾關、旬關及不明者夾谿關、湖關、榆中關,共計六關。詳參蔡坤倫,〈前漢關中「關」之地理位置考〉,《簡牘學報》,第20期(2008.12),頁189—246。
19 《漢書》,卷28〈地理志〉,頁1614。案:關層級除「關都尉」與「郡都尉」之外,居延漢簡所見之肩水金關,則屬肩水都尉(府)下屬之肩水候官所轄,相當於縣級以下,可見各關層級皆不同,不可類推。
20 陳夢家,〈西漢都尉考〉,收錄氏著,《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1版),頁130-131。陳夢家,〈漢簡所見居延邊塞與防御組織〉,收錄氏著,《漢簡綴述》,頁39。安作璋、熊鐵基亦云:「為了加強對新闢地區少數民族的統治,往往分部設置都尉。一郡之中有二部或三部都尉」,參氏著,《秦漢官制史稿》(下冊)(全二冊,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6月,1版),頁87。
21 《漢書》,卷28〈地理志〉,頁1561。
22 《漢書》,卷10〈成帝紀〉,頁323。
23 《漢書》,卷28〈地理志〉,頁1566。
24 陳式芬、陳介祺輯,《封泥考略》(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10月,1版1刷),卷4〈漢郡國官印封泥〉,頁4。
25 《漢書》,卷28〈地理志〉,頁1597。
26 《漢書》,卷28〈地理志〉,頁1620。
27 《漢書》,卷28〈地理志〉,頁1610。
28 《漢書》,卷28〈地理志〉,頁1630。
29 《漢書》,卷28〈地理志〉,頁1614。
30 陳夢家,〈西漢都尉考〉,頁134。楊建:「陽關、玉門關的都尉治,當指地方官制中的郡都尉或相當級別的部都尉」,參氏著,〈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頁65。
31 陳夢家,〈漢簡所見居延邊塞與防御組織〉,頁41。
32 《漢書》,卷28〈地理志〉,頁1602。
33 《漢書》,卷28〈地理志〉,頁1603。
34 《漢書》,卷6〈武帝紀〉,頁202。
35 《封泥考略》,卷4〈漢郡國官印封泥〉,頁4。
36 楊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頁65。
37 漢代邊郡用以防備匈奴之障塞職官指揮系統,據吳昌廉師考其諸家:王國維、勞榦、藤枝晃、陳夢家,得出:(郡)太守-(部)都尉-(障)候-(部)候長-(隧)隧長。參氏著,〈漢代邊郡障隧制度之真相〉(抽印本),收錄傅樂成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史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8月,初版),頁275—320。
38 雖說邊郡都尉多稱「部都尉」,相當於內郡「郡都尉」,但邊關都尉層級則有「郡都尉」與「部都尉」二種,境內關則僅有「郡都尉」,邊關郡都尉與部都尉二者層級為何,尚待研究。
39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1版),頁308。
40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編--卷上: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四十五,1974年12月,再版),頁160、166。
41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下冊),頁89。
42 王先謙據《漢書.百官公卿表》:「關都尉,秦官」,認為「此函谷關都尉也」,參氏著,《漢書補注》,頁308。陳夢家:「西漢文獻稱關都尉,皆指函谷關」,參氏著,〈西漢都尉考〉,頁134。孫機:「漢代文獻中凡單言關而不另加關名者,概指函谷關」,參氏著,《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1版),頁199。楊建:「漢代的『關』,若無特別說明,多特指函谷關,這幾處所謂的『關都尉』,從記載內容來看均應指函谷關都尉」,參氏著,〈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頁65。
43 蔡坤倫,〈漢代函谷關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44 《漢書》,卷19〈百官公卿表〉,頁742。
45 關治中,〈關中要塞考序--關中要塞研究之一〉,《渭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頁54。
46 《後漢書》,卷1〈光武帝紀〉,頁55。
47 「(函谷關)秦法,日入則閉,雞鳴則開。漢初因其制,置關都尉守之」,詳參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全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1版),卷52〈陝西一〉載,頁2488。案:可見漢初函谷關設有關都尉。
48 《續漢書志》,收錄《後漢書》,第28〈百官五.州郡〉,頁3621。
49 《後漢書》,卷1〈光武帝紀〉,頁72。同書卷80〈杜篤傳〉云:「皇帝以建武十八年二月甲辰……明年,有詔復函谷關」,頁2597。
50 案:目前所見備塞都尉僅出現在漢初《二年律令》,關都尉雖然在秦至漢武帝之間曾廢,唯確切時間尚不明確,若關都尉在漢初時不存在,則無從與備塞都尉並呈討論。然而,史書所見關都尉僅與函谷關可作連結(有函谷關是否就有關都尉設置,仍有討論空間,此處認為二者應為一體二面,即同時存在),函谷關出現成為關都尉存在證據。由於文獻所示秦漢時函谷關始終存在,出土資料《二年律令.津關令》亦有關中五關之函谷關載記,函谷關層級為關都尉,說明漢初已有關都尉,這是探討備塞都尉與關都尉隸屬關係之重要前提。
51 《漢書》,卷76〈張敞傳〉,頁3216-3217。
52 「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勳。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大夫掌論議,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諫大夫,皆無員,多至數十人」,詳參《漢書》,卷19〈百官公卿表〉,頁727。
53 《漢書》,卷60〈杜周傳〉,頁2678。
54 《後漢書》,卷32〈陰識傳〉,頁1129-1130。
55 《漢書》,卷74〈魏相傳〉,頁3133-3134。
56 李均明,〈漢簡所反映的關津制度〉,頁27。
57 《漢書》,卷90〈尹齊傳〉,頁3659。
58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上冊),頁69。
59 《漢書》,卷19〈百官公卿表〉,頁743。
60 《漢書》,卷77〈何並傳〉,頁3268。
61 《漢書》,卷89〈循吏傳.黃霸〉,頁3634。
62 《漢書》,卷96〈西域傳.罽賓國〉,頁3885。同書卷84〈翟方進附子宣傳〉云:「宣字太伯,亦明經篤行,君子人也。及方進在,為關都尉、南郡太守」,頁3424。
63 《封泥考略》,卷4〈漢郡國官印封泥〉郡守、郡尉後有「關都尉印章」,頁7。
64 《史記》,卷122〈酷吏列傳〉,頁3145。《漢書》,卷90〈酷吏傳.義縱〉,頁3653。
65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下冊),頁90。
66 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合校,《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全二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月,1版1刷)簡56.7,頁98。
67 陳夢家,〈漢簡所見居延邊塞與防御組織〉,頁41。
68 陳夢家,〈西漢都尉考〉,頁134。
69 楊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頁65。陳直云:「西安漢城遺址出土有『函谷關印』封泥,則為關都尉官署中公用之印章」,見氏著,《漢書新證》,頁134。陳氏並云此封泥:「文字寬博,為武帝時物,蓋在徙關後」,頁34。安作璋、熊鐵基則稱:「公章」,見氏著,《秦漢官制史稿》(下冊),頁89。目前尚未尋獲「函谷關印」出處,暫時轉引陳氏與安、熊二氏。
70 陳夢家,〈西漢都尉考〉,頁130。此七類是部、郡、屬國、農、關、騎、三輔都尉。
71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編--卷上:秦漢地方行政制度》,頁160。
72 陳直,〈居延簡所見官名通考〉,頁120-121。
73 「部(郡)都尉」與「關都尉」差別,據楊建云:「武關、江關(即漢初扜關)、陽關、玉門關的都尉治,當指地方官制中的郡都尉或相當級別的部都尉。儘管這些津關所在的都尉與「關都尉」有所區別,它們的職能當與關都尉有相同之處,兼掌治關塞有關軍事方面的守備防務」,參氏著,〈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頁65。案:武關、江關屬內郡,陽關、玉門關位於邊郡,邊郡郡內一個以上都尉稱部都尉,即內郡郡內僅一個稱郡都尉,部都尉與郡都尉因邊郡、內郡職稱有別,但與稱關都尉(函谷關)在管理關塞職掌相似。
74 楊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頁66。
75 《漢書》,卷6〈武帝紀〉,頁204。
76 《漢書》,卷60〈杜周傳〉,頁2678-2679。
77 孫毓棠,〈漢代的交通〉,收錄氏著,《孫毓棠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3月,1版),頁356—372。
78 朱亮云:「管理諸關的長官稱『關都尉』」,參氏著,〈試論鹽東建築遺址及相關問題〉,《文物》,2001年第6期,頁73。
79 李均明,〈漢簡所反映的關津制度〉,頁27。
80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下冊),頁89。
81 《漢書》,卷69〈辛慶忌傳〉,頁2997。
82 《後漢書》,卷8〈孝靈帝紀〉,頁348。章懷太子注八關謂函谷、廣城、伊闕、大谷、轘轅、旋門、小平津、孟津。
83 「關尉」散見於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8月,第3版,新校本),卷117〈載記.姚興〉,頁2979。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1版,新校本),卷34〈張纘傳〉,頁497。唐.魏徵、令狐德棻,《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8月,1版,新校本),卷27〈百官志.北齊官制〉,頁759。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3版,新校本),卷307〈張雍傳〉,頁10120。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全三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1版),卷11〈滱水〉,頁1052、1057。同書卷20〈漾水〉,頁1719。東晉.常璩撰,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1版),卷2〈漢中志〉,頁91、104。
84 《封泥考略》,卷4〈漢郡國官印封泥〉,頁7。
85 羅福頤編,《漢印文字徵》(香港:中華書局,1979年8月,1版),第12〈關〉,頁4。
86 《漢書》,卷19〈百官公卿表〉,頁725。
87 《封泥考略》,卷4〈漢郡國官印封泥〉,頁7。
88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2月,1版1刷),EPT59.89,頁159。
89 《封泥考略》,卷4〈漢郡國官印封泥〉,頁7。《漢印文字徵》,第十二〈扞〉亦輯錄「扞關長印」,頁10,羅氏檢字六畫作「扜」,頁3。
90 吳氏樹滋堂集,王常編,元維校,《秦漢印統》(全二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2月,景印初版),卷之一,頁139。
91 羅福頤主編,《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0月,1版),卷11〈專用印及未詳疑偽印〉「未詳時代官印」,頁458(2532)。
92 《後漢書》,卷44〈張禹傳〉,頁1496。「況遷涿郡太守,時年八十,不任兵馬,上疏乞身,詔許之。後詔問起居何如,子歆對曰:『如故。』詔曰:『家人居不足贍,且以一縣自養。』復以況為常山關長。會赤眉攻關城,況出戰死,上甚哀之」,詳參後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全二冊,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1版),卷16〈張況〉,頁684。
93 「代郡,秦置。莽曰厭狄。有五原關、常山關。屬幽州」,詳參《漢書》,卷28〈地理志〉,頁1622。
94 後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標點本),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全二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卷15〈司關〉,頁385。
95 後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標點本),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全二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卷19〈聘禮〉,頁369—370。
96 《周禮注疏》,卷37〈小行人〉,頁1012-1013。亦可參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修訂本)(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9月,1版),第39〈大聚解〉云:「遠旅來至,關人易資」,頁186。《周禮注疏》,卷15〈司門〉賈公彥疏:「至關,關人告王」,頁383。
97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簡10.6,頁15。
98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簡199.1A,頁311。
99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簡237.25,頁390。
100 楊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頁68。
101 關嗇夫當為候官下屬,「候官之秩略與縣令、長相當,所以肩水關只能設嗇夫,其地位與縣的官嗇夫相當」,參裘錫圭,〈嗇夫初探〉,收錄氏著,《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1版),頁500。
102 「關嗇夫」另參《居延漢簡釋文合校》簡62.20、62.57、97.13、183.15A、539.8,頁109、111、164、294、648。林梅村、李均明編,《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3月,1版1刷)簡366,頁55。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漢簡》(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6月,1版1刷)簡292、796,頁230、250。簡1893、1902,頁293。
103 《漢書》,卷19〈百官公卿表〉,頁742。
104 裘錫圭,〈嗇夫初探〉,頁438。
105 楊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頁68。
106 楊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頁68。
107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簡29.7,頁45。
108 楊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頁68。
109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簡199.1A、1B,頁311。
110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簡183.15A,頁294。
111 大庭脩著,林劍鳴等譯,〈漢代的關所與通行證〉,收錄氏著,《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1版),頁484。
112 李均明,〈漢簡所反映的關津制度〉,頁27。
113 許慎撰,徐鉉校定,王宏源新勘,《說文解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2月,1版),〈左〉部,頁254。
114 後漢.劉熙原著,任繼昉纂,《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11月,1版),卷4〈釋言語〉,頁200。
115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簡97.10;213.1,頁164。同書簡116.24、131.9、232.10、293.3,頁187、215、380、490。《敦煌漢簡》796、803A,頁250。
116 楊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頁69。
117 大庭脩著,林劍鳴等譯,〈漢代的關所和通行證〉,頁484。
118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簡199.1B:「佐信」。頁311,簡253.4:「令/嗇夫光佐信」,頁419。「嗇夫管理的『佐』的『信』」,參大庭脩,〈漢代的關所和通行證〉,頁483。
119 楊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頁69。
120 《敦煌漢簡》簡796,頁250。
121 李均明,〈漢簡所反映的關津制度〉,頁27。
122 《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394,頁56。同書簡409、511,頁57、65。
123 《敦煌漢簡》624A,頁243。同書簡671、764、949、1930、1944、2042A,頁245、248、255、294、295、299。
124 胡平生、張德芳編撰,《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1版1刷)II0215○3:29,頁28。
125 《漢書》,卷87〈揚雄傳〉,頁3569。
126 《後漢書》,卷88〈西域傳.車師〉,頁2930。
127 陳夢家,〈玉門關與玉門縣〉,收錄氏著,《漢簡綴述》,頁198。
128 李均明,〈漢簡所反映的關津制度〉,頁28。
129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簡585.1,頁667。
130 大庭脩著,林劍鳴等譯,〈漢代的關所與通行證〉,頁484、500注。
131 楊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頁67。
132 《史記》,卷63〈老子傳〉,頁2141。彭年曾云:「《史記.老子列傳》亦載有一個名叫喜的關令尹,看守函谷關(一說散關)」,參氏著,〈漢代的關、關市和關禁制度〉,《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頁52。究竟為「關令」或「關令尹」為關職官之一,從《索隱》引李尤《函谷關銘》云:「尹喜要老子留作二篇」,而崔浩以尹喜又為散關令是也。可知尹喜為人名,關令為職官名。但《漢書》,卷30〈藝文志〉:「關尹子九篇。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頁1730,「關令尹」為職官且與關吏畫上等號,可備一說。
133 楊建據此認為關令:「早在春秋時期,關塞之中即或設有關令一類的職掌」,參氏著,〈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頁67。
134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津關令》簡490,頁205。
135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1版),卷9〈內儲說上七術〉,頁238-239。
136 後漢.趙曄原著,張覺校注,《吳越春秋》(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4月,1版),卷3〈王僚使公子光傳〉,頁40。
137 《漢書》,卷6〈武帝紀〉,頁202。
138 《漢書》,卷64〈終軍傳〉,頁2819-2820。
139 《漢書》,卷74〈魏相傳〉,頁3134。
140 《漢書》,卷90〈義縱傳〉,頁3653-3654。
141 前漢.賈誼撰,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1版),卷4〈匈奴〉,頁138。
142 楊建云:「關吏負責發放吏民出入津關的通行證、徵收關稅等事務」,參氏著,〈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津關令》簡釋〉,頁319。
143 楊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頁69—70。
144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津關令》簡488-491,頁205。
145 《漢書》,卷6〈武帝紀〉,頁190-191。
146 楊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頁69。
147 左丘明撰,鮑思陶點校,《國語》(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5月,1版),卷2〈周語中.定王使單襄公聘於宋〉,頁34-35。
148 《周禮注疏》,卷15〈司關〉,頁385。
149 彭年,〈漢代的關、關市和關禁制度〉,頁52。
150 《漢書》,卷19〈百官公卿表〉,頁724-725。許慎撰,徐鉉校定,王宏源新勘,《說文解字》〈廾〉部釋「丞」云:「翊也。……山高,奉承之義」,頁143。許慎釋丞具奉承之意應即奉承於皇帝旨意,與應劭義近。
151 商鞅原著,張覺校注,《商君書校注》(湖南:岳麓書社,2006年5月,1版),卷5〈禁使〉,頁175。
152 傳世文獻「關丞」見於《隋書》,卷28〈百官志〉,頁788-789。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初版,新校本),卷42〈職官志〉,頁1802、1803。
153 陳直,《漢書新證》,頁134。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下冊),頁89。
154 《居延新簡》EPF22.151A,頁215。
155 李均明,〈漢簡所反映的關津制度〉,頁27—28。並云:「涉及津關事務的官員尚見丞」,頁27。
156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津關令》簡494,頁206。
157 李均明,〈漢簡所反映的關津制度〉,頁28。
158 陳直云:「關候系統列有『關候』、『關令』、『關佐』,『關候』屬吏有門嗇夫、關嗇夫」,詳參氏著,〈居延簡所見官名通考〉,頁119。

徵引文獻暨參考書目

壹、史料

一、傳統文獻
商鞅原著,張覺校注,《商君書校注》,湖南:岳麓書社,2006年5月,1版。
戰國.左丘明撰,鮑思陶點校,《國語》,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5月,1版。
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修訂本),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9月,1版。
前漢.司馬遷,《史記》(新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2版。
前漢.賈誼撰,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1版。
後漢.應劭撰,孫星衍校集,《漢官儀》,收錄清.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9月,1版。
後漢.班固,《漢書》(新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1版。
後漢.趙曄原著,張覺校注,《吳越春秋》,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4月,1版。
後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全二冊),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1版。
後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標點本),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全二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
後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標點本),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全二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
後漢.許慎撰,北宋.徐鉉校定,王宏源新勘,《說文解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2月,1版。
後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2版。
後漢.劉熙原著,任繼昉纂,《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11月,1版。
西晉.司馬彪撰,梁.劉昭注補,《續漢書志》,收錄劉宋.范曄,《後漢書》(新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1版。
東晉.常璩撰,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1版。
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全三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1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8月,3版。
唐.姚思廉,《梁書》(新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1版。
唐.魏徵、令狐德棻,《隋書》(新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8月,1版。
後晉.劉昫,《舊唐書》(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初版。
元.脫脫等撰,《宋史》(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3版。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1版。
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全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1版。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1版。
陳直,《漢書新證》,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3月,2版。

二、金石簡帛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2月,1版1刷。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漢簡》(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6月,1版1刷。
吳氏樹滋堂集,王常編,元維校,《秦漢印統》(全二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2月,景印初版。
林梅村、李均明編,《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3月,1版1刷。
胡平生、張德芳編撰,《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1版1刷。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著,《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1版1刷。
陳式芬、陳介祺輯,《封泥考略》,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10月,1版1刷。
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合校,《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全二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月,1版1刷。
羅福頤主編,《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0月,1版。
羅福頤編,《漢印文字徵》,香港:中華書局,1979年8月,1版。

貳、近人專書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上冊),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1月,1版。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下冊),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6月,1版。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1版。
鄔學德、劉炎主編,《河南古代建築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
錢穆,《秦漢史》,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4月,北京1版。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編--卷上: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四十五,1974年12月,再版。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八十三,1998年5月,景印1版。
嚴耕望,《錢穆賓四先生與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3月,初版。

參、論文(含期刊、學位論文、論文集)
大庭脩著,林劍鳴等譯,〈漢代的關所與通行證〉,收錄氏著,《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1版),頁475—501。
朱亮,〈試論鹽東建築遺址及相關問題〉,《文物》,2001年第6期,頁72—75,轉77頁。
吳昌廉師,〈漢代邊郡障隧制度之真相〉(抽印本),收錄傅樂成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史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8月,初版),頁275—320。
李均明,〈漢簡所反映的關津制度〉,《歷史研究》,2002年第3期,頁26—35。
孫毓棠,〈漢代的交通〉,收錄氏著,《孫毓棠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3月,1版),頁356—372。
陳直,〈居延簡所見官名通考〉,收錄氏著,《居延漢簡研究-居延漢簡綜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1版),頁110—121。
陳夢家,〈玉門關與玉門縣〉,收錄氏著,《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1版),頁195—204。
陳夢家,〈西漢都尉考〉,收錄氏著,《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1版),頁125—134。
陳夢家,〈漢簡所見居延邊塞與防御組織〉,收錄氏著,《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1版),頁37—70。
勞榦,〈秦漢九卿考〉,收錄氏著,《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全二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10月,初版),頁861-866。
彭年,〈漢代的關、關市和關禁制度〉,《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頁51-61。
彭浩,〈《津關令》的頒行年代與文書格式〉,《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頁15—16。
楊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5月。
楊建,〈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津關令》簡釋〉,收錄丁四新主編,《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頁316—341。
裘錫圭,〈嗇夫初探〉,收錄氏著,《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1版),頁430—523。
蔡坤倫,〈「古函谷關」地理位置新探〉,《中興史學》,第13期(2007.6),頁1-26。
蔡坤倫,〈關於漢代「關都尉」之隸屬問題〉,《中興史學》,第14期(2008.7),頁39—62。
蔡坤倫,〈前漢關中「關」之地理位置考〉,《簡牘學報》,第20期(2008.12),頁189—246。
蔡坤倫,〈漢代函谷關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關治中,〈關中要塞考序--關中要塞研究之一〉,《渭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頁51—55。

肆、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漢典全文檢索系統」: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圖象研究室」:
http://saturn.ihp.sinica.edu.tw/~wenwu/

[ 返回 ]
 评论
发言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用户名: 密码:
若不填用户名,则显示留言者为[匿名]。若填写用户名与密码,则会进行认证并登录(该登录状态不能保留,当浏览器关闭后登录结束,如需保留登陆状态,点此登陆)。如果只写用户名不写密码,则显示为“[未验证] 您输入的用户名。”,匿名或者未验证的留言将不可编辑、删除
验证码:图片由小写字母和数字组成,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请在左侧框中输入右侧图中的字母或者数字,如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标 题:  
评 论:
    [:超赞!:] [:好!:] [:窃笑:] [:笑而不语:] [:汗!:] [:囧!:]
表 情: [:大哭!:] [:鞠躬:] [:耶!!:] [:仰慕:] [:骚!:] [:醒一醒:]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