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 -> 长城数据库系统 -> 长城文献资料库[ 登录 ]/[ 注册 ]  

 
长城文献资料库

[使用说明]
·带图标的图书,表明在库中有全文。
·带图标的图书,表明有外部参考链接。
·带图标的图书,表明在库中有PDF下载。

RSS 1.0
RSS 2.0

[相关链接]
欢迎访问小站长城数据库系列:
·中国长城建筑数据库
·中国长城地理信息系统
·长城小站谷歌长城专题
·中国长城碑刻铭刻数据库
·历史年表
·长城法律公文库
·长城景区数据库
·长城专家库
·长城视频数据库
·小站图书室
·边墙史料书库 .. 阿伦主编
·小站首页


 长城文献资料库 分类浏览:学科 地域 年代 作者 期刊 排行 最新评论 最新更新

图书信息

《谁主沉浮:农牧交错带城址与环境的解读——基于明代延绥长城诸边堡的考察》

作  者:张萍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西安710062)
出  处:中国社会科学 2009年5期
发表时间:2009-05-01
文  摘:
陕北长城沿线属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沙地交接地带,也是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历史上经常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争夺的地域。明延绥长城及沿线39营堡就是在蒙汉争战过程中构筑起来的。由于营堡与交通走廊互为一体,带动了经济发展,历明清两代三百多年,发挥了重要的政治、经济与交通中心作用。它的废毁是在晚清民国时期,今天大多已沦为荒城。究其原因,城址选择上过多考虑军事防守需要是主因,而边疆内地化及沿边经济结构变动加速了其衰亡。因此,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城堡的兴衰与王朝的政治、军事行动相关联,与民族、部落流转迁徙及文明演进过程相一致,其中的历史成因极其复杂,城址废弃往往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参考链接:
  · http://www.hprc.org.cn/leidaxinxi/jjst/201110/t20111025_1658 ...
关 键 词:明清 鄂尔多斯南缘 农牧交错带 城址 环境
正  文:
  20世纪60年代,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主任侯仁之先生接受中国科学院治沙队的请托,带领历史地理考察小组对内蒙古西部乌兰布和沙漠、伊克昭盟与陕西榆林之间的毛乌素沙地、宁夏河东沙区进行了系统的实地考察。希冀以此为契机,探讨中国西北部广袤沙漠的形 ……
您需要在登录后才能查看全文内容,请您点此登录或者进行新用户注册...>>

简单注册后,即能免费阅读1000多篇长城相关的论文,欢迎您注册为长城小站的用户,参与我们的交流!

参考文献:
  ①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在沙漠考察中的任务》,《地理》1965年第1期,引自《侯仁之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51页。
  ②相关论述参考侯仁之:《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文物》1973年第1期;《从人类活动的遗迹探索宁夏河东沙区的变迁》,《科学通报》1964年第3期;《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考古》1973年第2期;《敦煌县南湖绿洲沙漠化蠡测》,《中国沙漠》1981年第1期,均收入《侯仁之文集》,第256—343页。
  ③王北辰:《库布齐沙漠历史地理研究》,《中国沙漠》1991年第4期;《甘肃黑水国古城考》,《西北史地》1990年第2期;《河西明海子古城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甘肃河西古城骆驼城考》,《西北史地》1991年第2期;《唐代河曲的“六胡州”》,《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甘肃锁阳城的历史演变》,《西北史地》1988年第2期,均收入《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第117—230页。李并成:《残存在民勤县西沙窝中的古代遗址》,《中国沙漠》1990年第2期,第35—42页;《西汉酒泉郡若干县城的调查与考证》,《西北史地》1991年第3期,第71—76页;《西汉酒泉郡池头、绥弥、乾齐三县城址考》,《西北史地》1995年第3期,第7—11页。阎文儒:《河西考古杂记(上)》,《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4期,第135—152页;《河西考古杂记(下)》,《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1期,第130—148页。吴祁骧、余尧:《汉代的敦煌郡》,《西北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孙修身:《唐代瓜州晋昌郡郡治及其相关问题考》,《敦煌研究》1986年第3期,第8—17页。
  ④如李并成:《锁阳城遗址及其故垦区沙漠化过程考证》,《中国沙漠》1991年第2期,第20—26页;《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第71—78页;《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地理学报》1998年第2期,第106—115页;《今天的绿洲较古代绿洲大大缩小了吗——对于历史时期绿洲沙漠化的一些新认识》,《资源科学》2001年第2期,第17—21页;《张掖“黑水国”古绿洲沙漠化之调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2辑,第17—40页,等等。
  ⑤参见冯绳武:《河西荒漠绿洲区的生成与特征》,《兰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第30—38页。李吟屏:《和田地区沙漠与绿洲的变迁——从文字史料与考古资料得到的启示》,《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第70—80页。顾琳:《明清时期榆林城遭受流沙侵袭的历史记录及其原因的初步分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4辑,第52—56页。艾冲:《论唐代前期“河曲”地域各民族人口的数量与分布》,《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第51—60页;《论毛乌素沙漠形成与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3期,第99—105页。宋乃平、汪一鸣等:《宁夏中部风沙区的环境演变》,《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4期,第7—12页。张维慎:《试论宁夏中北部土地沙化的历史演进》,《古今农业》2005年第1期,第94—100页。何彤慧、王乃昂等:《对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沙漠化的新认识》,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11—121页。程弘毅、王乃昂等:《河西地区沙漠古城及其环境指示意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第122—136页。王乃昂、何彤慧等:《六胡州古城址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3辑,第36—46页。桑广书、陈雄等:《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与地貌演变》,《干旱区地理》2007年第3期,第375 380页。何彤慧、王乃昂等:《宁夏河东沙地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新探》,《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108—111页。
  ⑥本部分参见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陕西省榆林地区地理志》第11章《土地类型和综合自然区划》,第242—244页。
  ⑦潘复:《调查河套报告书》,北京:京华书局,1923年,第219页。
  ⑧康熙《延绥镇志》载:“延绥镇在周为猃狁,春秋为白地,战国时属赵,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略河南,拓榆中地千里,属上郡。汉广长榆,为云中郡及五原郡之南兴县地,而榆溪之水出焉。所谓榆溪旧塞是也。东汉因之,晋为九原、云中两县地,属并州新兴郡。隋初置胜州,炀帝初,州废,置榆林郡,统县三,曰榆林、富昌、金河,有榆林宫,东为榆林关。唐武德中没于梁师都,师都平复,置胜州榆林郡,领县二,曰榆大、河宾,宋没于赵德明,为夏境,金元为米脂县地。”(谭吉璁:康熙《延绥镇志》卷1《地理志》,刘汉腾、纪玉莲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⑨魏焕:《巡边总论·论边墙》,《明经世文编》卷250,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629页。
  ⑩《明史》卷91《兵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37页。
  (11)余子俊:《处置边务等事》,《明经世文编》卷61,第492页。
  (12)《明史》卷91《兵志三》,第2237页。
  (13)《明宪宗实录》卷130,成化十年闰六月乙巳,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第17函,第166册,第5b—6b页。
  (14)参见韩昭庆:《明代毛乌素沙地变迁及其与周边地区垦殖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197页。
  (15)魏焕:《皇明九边考》卷7《榆林镇》,《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79册,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296—299页。
  (16)谭吉璁:康熙《延绥镇志》卷1《地理志》,第10—15页。
  (17)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陕西省榆林地区地理志》,第28—48页。
  (18)《明史》卷178《余子俊传》,第4736页。
  (19)胡汝砺编、管律重修、陈明猷校勘:嘉靖《宁夏新志》卷1《宁夏总镇·边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9页。
  (20)王琼:《北虏事迹》,《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03册,第136页。
  (21)雍正《陕西通志》卷36《驿传》,《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2册,第445—446页;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53《交通二》,《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7册,第464—468页。
  (22)谭吉璁:康熙《延绥镇志》卷1《地理志》,第24页。
  (23)嘉靖《陕西通志》卷9《土地九·建置沿革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413—431页。
  (24)万历《延绥镇志》卷2《边饷·贮所》,明万历三十五年刻本,北京:国家图书馆藏缩微胶卷。
  (25)谭吉璁:康熙《延绥镇志》卷2《食志·运法》,第102页。
  (26)万历《延绥镇志》卷2《边饷·贮所》。
  (27)谭吉璁:康熙《延绥镇志》卷1《地理志》,第44页。
  (28)陆重沐:《香严寺新创万桃山序》,榆林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榆林市志》卷28《附录·碑文》,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817页。
  (29)榆阳绅耆:《重修榆林镇城记》,榆林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榆林市志》卷28《附录·碑文》,第819页。
  (30)榆林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榆林市志》卷11《城乡建设志》,第331页。
  (31)涂宗浚:《重修靖边所儒学记》,谭吉璁:康熙《延绥镇志》卷6《艺文志》,第595页。
  (32)万历《延绥镇志》卷2《钱粮下·关市》。
  (33)谭吉璁:康熙《延绥镇志》卷2《建置志·市集》,第113页。
  (34)涂宗浚:《镇北台记》,谭吉璁:康熙《延绥镇志》卷6《艺文志》,第594页。
  (35)万历《延绥镇志》卷2《钱粮下·关市》。
  (36)参见张萍:《明代陕北蒙汉边界区军事城镇的商业化》,《民族研究》2003年第6期,第76—85页;《从“军城”到“治城”:北边民族交错带城镇发展的一个轨迹——以明清时期陕北榆林为例》,《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第63—71页。
  (37)谭吉璁:康熙《延绥镇志》卷2《建置志·市集》,第113页。
  (38)《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100,雍正八年十一月壬午,《大清历朝实录》第16帙,第7册,第13页b,(伪)满洲帝国国务院发行,日本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承印。
  (39)道光《榆林府志》卷7《建置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8册,第210—216页。
  (40)道光《神木县志》卷3《建置上·城池》,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7册,第487页。
  (41)道光《神木县志》卷3《建置上·衙署》,第37册,第492页。
  (42)雍正《神木县志》卷1《市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7册,第380页。
  (43)雍正《神木县志》卷1《关厢》,第379页。
  (44)谭吉璁:康熙《延绥镇志》卷1《地理志》,第28页。
  (45)乾隆《府谷县志》卷3《驿传》,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41册,第98页。
  (46)俞亮:《重修孤山堡公署记》,谭吉璁:康熙《延绥镇志》卷6《艺文志》,第614页。
  (47)乾隆《府谷县志》卷1《市集》,第30页。
  (48)道光《神木县志》卷3《建置上》,第8页。
  (49)《清圣祖实录》卷108,康熙二十二年三月、六月条,《大清历朝实录》第9帙,第5册,第15、16页b。
  (50)《清圣祖实录》卷181,康熙三十六年三月乙亥,《大清历朝实录》第11帙,第1册,第19页a。
  (51)参见樊士杰编:民国《陕绥划界纪要》卷1,第1—54页、卷2,第1—71页相关文件,民国21年(1932)静修斋印制。
  (52)陕西抚院:《麻地沟请设巡检原奏》,府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府谷县志·附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06页。
  (53)参见张萍:《明清陕西商路建设与市场分布格局》,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第243—259页。
  (54)樊士杰编:民国《陕绥划界纪要》卷1《查界委员府谷县知事会呈文》,第43页。
  (55)康熙《府谷县志》,引自府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府谷县志·商业志》,第411页。
  (56)乾隆《府谷县志》卷1《市集》,第30页。
  (57)府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府谷县志·城乡建设志》,第474—476页。
  (58)康熙《府谷县志》,引自府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府谷县志·商业志》,第411页。
  (59)乾隆《府谷县志》卷1《市集》,第30页。
  (60)马中锡:《范文正公庙记光绪》,《靖边县志稿》卷4《杂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7册,第345页。
  (61)《清高宗实录》卷206,乾隆八年十二月丙辰:“议政王大臣等议覆:川陕总督庆复疏称,定边协口外之宁条梁、四十里铺、石渡口三处。经前督臣查郎阿请,各筑土堡一座,派弁兵驻守,原为军兴时商民凑集而设。今军需停止,行旅稀少,无需建堡。惟宁条梁有居民三百余家,应请于宁塞堡拨出把总一员,带马守兵四十名移驻。将前督臣奏请移驻之备弁兵丁,撤回原处安设。至四十里铺、石渡口二处,仍照原议派驻巡查。衙署兵房,酌量添建。应如所请,从之。”(《大清历朝实录》第23帙,第10册,第9b—10a页)
  (62)《兴镇靖城中集市告示》,光绪《靖边县志稿》卷4《艺文志》,第358页。
  (63)《拟改修城垣未能筹办通禀由》,光绪《靖边县志稿》卷4《艺文志》,第347页。
  (64)光绪《靖边县志稿》卷1《户口志》,第288页。
  (65)《捐廉创修书院拟抵衙署禀本道府》,光绪《靖边县志稿》卷4《艺文志》,第348页。
  (66)《拟改修城垣未能筹办通禀由》,光绪《靖边县志稿》卷4《艺文志》,第346页。
  (67)参见李大海:《明清民国时期靖边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变与县治迁徙》,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第260—274页。
  (68)榆林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榆林市志》卷23《文物志》,第682—683页。
  (69)靖边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靖边县志·文化志》,第389—390页。
  (70)谭吉璁:康熙《延绥镇志》卷1《地理志·河套》,第45页。
  (71)梁份:《秦边纪略》,赵盛世、王子贞等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51页。
  (72)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陕西省榆林地区地理志》,第68页。
  (73)道光《神木县志》卷3《建置志·城池》,第488页。
  (74)分别为:明嘉靖二年“芦河水涨入镇靖城,淹没房屋”;五年“芦河再次涨水入镇靖城,房屋皆没,仅余城墙”;四十三年八月,“又一次水淹镇靖城”;清顺治十六年(1659)六月,“全天大雨。河水涨入镇靖城,淹没房屋,毁坏城垣”;嘉庆十四年,“镇靖、镇罗、龙州等堡城墙皆被山洪冲垮”;同治七年(1868),“秋雨连下十多天,镇靖堡衙门东西号房全部倒塌”。靖边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靖边县志》第8章《自然灾害·水灾》,第64页。
  (75)梁份:《秦边纪略》,第351页。
  (76)梁份:《秦边纪略》,第363页。
  (77)韩昭庆:《明代毛乌素沙地变迁及其与周边地区垦殖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203页。
  (78)邓辉等:《明代以来毛乌素沙地流沙分布南界的变化》,《科学通报》第52卷第21期,2007年,第2556页。
  (79)《明宪宗实录》卷93,成化七年七月壬申朔,第16函,第160册,第1页b。
  (80)谭吉璁:康熙《延绥镇志》卷1《地理志-河套》,第44—45页。
  (81)曾铣:《总题该官条议疏》,《明经世文编》卷238,第2488页。
  (82)梁份:《秦边纪略》,第347页。
  (83)涂宗浚:《议筑紧要台城疏》,《明经世文编》卷447,第4919页。
  (84)涂宗浚:《修复边垣扒除积沙疏》,《明经世文编》卷448,第4933页。
  (85)梁份:《秦边纪略》,第336—366页。
  (86)梁份:《秦边纪略》,第347页。
  (87)道光《榆林府志》卷5《建置志·城池》,第199页。
  (88)《改修北城大略》,民国《榆林县志》卷5《建置志·城池类》,民国抄本,第2册,第14页。
  (89)《改修北城大略》,民国《榆林县志》卷5《建置志·城池类》,第2册,第15页。
  (90)俞亮:《重修孤山堡公署记》,谭吉璁:康熙《延绥镇志》卷6《艺文志》,第614页。
  (91)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在沙漠考察中的任务》,《地理》1965年第1期,引自《侯仁之文集》,第252页。
  (92)王北辰:《古代居延道路》,《历史研究》1980年第3期,引自《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第69页。
  (93)李并成:《锁阳城遗址及其故垦区沙漠化过程考证》,《中国沙漠》1991年第2期,第25页。
  【作者简介】张萍,历史地理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西安710062)。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京)2009年5期)

[ 返回 ]
 评论
发言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用户名: 密码:
若不填用户名,则显示留言者为[匿名]。若填写用户名与密码,则会进行认证并登录(该登录状态不能保留,当浏览器关闭后登录结束,如需保留登陆状态,点此登陆)。如果只写用户名不写密码,则显示为“[未验证] 您输入的用户名。”,匿名或者未验证的留言将不可编辑、删除
验证码:图片由小写字母和数字组成,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请在左侧框中输入右侧图中的字母或者数字,如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标 题:  
评 论:
    [:超赞!:] [:好!:] [:窃笑:] [:笑而不语:] [:汗!:] [:囧!:]
表 情: [:大哭!:] [:鞠躬:] [:耶!!:] [:仰慕:] [:骚!:] [:醒一醒:]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