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转:关于民间公益组织参与汶川大地震救灾重建的报告及建议(上)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关于民间公益组织参与汶川大地震救灾重建的报告及建议
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民间公益组织主要是指民间自发的以实现慈善或公益目标的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各类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志愿者团队。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民间公益组织稳定有序的发展。而5.12汶川大地震使得这些低调的民间公益组织集体浮出水面,在震后救灾过程中,一方面政府和军队体现出强大的动员能力,另一方面民间救助力量也表达出令世人瞩目的志愿参与的精神和意志。新华网5月27日登载了一篇题为“中国民间救助力量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文章,对志愿者、民间公益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网络给与高度肯定。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海内外媒体对于民间公益组织的参与也纷纷予以好评。不过随着救灾工作的深入,如何规范和引导民间公益组织参与灾后安置和社区重建工作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对民间力量参与前期救灾工作的评估
(一)参与规模、类型和协作关系
据我们的统计,截至2008 年6月5日,志愿者方面仅经四川省团委的渠道进入灾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累计达一百多万人。这些志愿者以个人、团体、或是与其他民间公益组织协同的方式,在一线灾区、医院、临时安置点等地为受灾群众提供各种援助服务。民间公益组织方面所涉及的捐款、物资目前还无法统计,估计超过10亿元。仅以NGO四川救灾联合办公室一个物资渠道为例,所接受的物资价值就超过了1000万元。同时,各民间公益组织的相关人员还积极提供了诸如灾区一线救助、志愿者协调、信息技术支持等直接服务。在灾区,志愿者和民间公益组织的服务范围覆盖了成都地区(都江堰市和彭州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雅安市这六个四川省的主要重灾地区,服务的足迹遍及了汶川、茂县、绵竹、都江堰市、北川等等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在灾区后方,在北京、上海、贵州、广东、厦门等10余个省区,民间公益组织积极开展了后方支援灾区的活动,为灾区筹备物资和捐款,提供志愿者以及信息技术支持。其参与规模、类型和协作关系可见下列图表(所搜集统计资料信息的截止时间为2008年6月3日):

说明:本项统计信息以各民间公益团体在地开展活动为准,信息搜集的时间截至6月5日,其中有部分组织是跨两地或两地以上开展服务。

说明:有很多机构同时开展了多个不同类型的服务。
说明:有的组织可能同时存在于两个协作性网络中,以上统计对这一情况进行了适当的区分。以“NGO救灾联合行动”,响应其倡议的组织数量多达100多家,但是直接提供物资或志愿者协作的机构则为40多家,而其中有的组织或机构本身就处在其他地区性协作网络中。

部分机构在四川重灾区所开展服务的地域分布情况

部分机构和协作网络在全国开展服务的分布情况一览
(说明:绿颜色表示自发形成的地区性民间协作网络。灰色表示自发行为及独立服务。紫色代表响应倡议积极参与灾后重建的NGO组织。)

(二)主要参与方式
在本次救灾活动中,本报告所主要涉及的民间力量大致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提供服务:1、物款支持;2、在一线灾区现场开展专项服务和救助,并配合政府进行宣教倡导;3、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4、针对志愿者进行协调管理,以及提供专门的培训。
1、 物款支持方面:
捐款及物资筹集是民间公益组织的主要工作。整体数量目前还很难统计,估计应该超过10亿元。以香港乐施会为例,目前已经在香港筹到捐款7千万元,它自身也将投入4000万元专项预算用于地震救灾。目前,乐施会第一批价值700万元援助物资已经运达四川青川、安县、都江堰、绵竹,以及甘肃武都、文县等地。
成都本地以及分布在北京、贵州、上海等地的20多个专业NGO于5月14日开会共同成立成都5.12抗震救灾民间救助服务中心,为NGO和志愿者有序参与四川的抗震救灾活动提供救助信息服务。同时,该中心设立了北京512联络处,负责筹募援助物资。在震后2周内,筹募救灾物资价值100多万元。
5月13日由40多家来自四川本地以及云南、贵州等地的NGO倡议发起民间救援行动,最后参与倡议的NGO达100多家,5月14日,“NGO四川地区救灾联合办公室”在成都成立,并在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办公室正式开展工作。在5月30日以前的救灾活动期间,联合办公室派遣调查队前往灾区进行基线调查,并按照灾区(灾民)需求,转运紧急救援物资价值1000万元左右,执行广东狮子会、中国民促会、自然之友等委托的救灾项目额度为102.555万元。为全国各地NGO,如厦门绿十字、福建同人等等机构提供救灾物资仓储中心,并协助NGO组织转运物资,派出车辆约150次。
2、一线灾区直接服务
志愿者团体构成了汶川震灾直接救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志愿者团队迅速投入到临时安置点开展医疗、心理救助以及其他援助服务。志愿者们在机场、货站和灾区提供救灾物资运送服务,在临时安置区和医院照顾伤病员,以及安抚受灾群众,以及开展后方的公众救灾宣传等。这批志愿者团队有的来自四川本地(其中像来自四川省义工联、四川大学的义工团队、四川团省委团市委下属的义工队等等),也有来自全国其他地区(例如像深圳青年志愿者、南京抗震救灾志愿者服务队等)。
民间公益组织方面,例如广东狮子会在灾区共派出约160人的团队,奔赴了几乎所有重灾区所在县市,迅速在一些急需物资的灾区已投放了价值200万元的救灾物资,总的预计投入将达700万元。另外,广东狮子会还在绵阳下属的魏城镇迅速帮助当地建起了一批竹结构的临时课室。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在绵竹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于2008年5月24日至2008年6月1日间,在四川省绵竹市灾民安置中心附近建立了灾后首所完备的儿童活动中心-“友成之家儿童活动中心”,该活动中心为受灾群众安置点的儿童提供一处寓娱乐、部分学前教育的场所。
此外,像阿拉善生态协会、多背一公斤、世界自然基金会、四川蜀光社区发展中心、自然之友、梁漱溟乡建中心等许多民间公益组织也迅速在灾区结合自己的专长开展了相应了专项服务(直接救助、心理援助、教育援助等方面),发放了很多救灾、防疫方面的宣传材料,有力地配合了政府方面的工作。
3、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
在一线参与救灾的同时,各种民间力量透过网络搭建起了信息交流的平台,在信息和技术方面为一线的救灾服务提供支持:其中包括及时转发政府在救灾方面所公布的权威信息;发放一些救灾需求信息;提供救灾物资、志愿者信息;发出各种倡议以及提供救灾有关的研究性资料等。
信息平台方面,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如NGO发展交流网(NGOCN),该网站是一个网络公益交流平台,成立于2005年。汶川地震后,NGOCN开设了一个专门网页“512地震灾害救援行动”,为公益组织参与震灾救援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在地震紧急救援期间,月度页面流量达到77万,单贴最高点击量近700万次,提供救灾综合信息共计1100多条。此外,“5.12抗震救灾民间救助服务中心”也开辟了自己的专题网站,其中包括了服务信息、物资配送资料、灾后救助组织名录、物款募集等版块。而“NGO四川地区救灾联合办公室”也将他们的物资及志愿者信息,及时统一通过NGO发展交流网进行发放。此外,联合办公室也同时透过NGOCN的网站直接吸纳物资和志愿者资源,结合联合办公室在一线灾区所搜集到的信息,有效地将资源投放到一些受关注程度较少的灾区,起到对政府的救灾活动拾遗补缺的作用。
4、针对志愿者的管理和培训
在救灾期间,许多民间公益组织结合自己组织的专长以及志愿者工作方面的经验,迅速在各地开展起了相关的志愿者协调、管理和培训的服务。这些工作一方面吸纳和整合了大批志愿者,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志愿者的规范性和服务质量。
从之前的统计信息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在后方灾区开展服务的民间公益组织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提供了针对志愿者方面的服务,要么培训志愿者,要么为有序地向灾区输送志愿者。而在灾区一线服务的组织,则根据实际的情况和需求而推出了多项针对志愿者的服务。
其中比较典型的像“5.12抗震救灾民间救助服务中心”。在救灾阶段的三周时间里,该中心招募1000多名志愿者,培训医护志愿者20多人。其中针对华西医院赈灾志愿者团队,512中心与医院合作开展了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医护专业志愿者培训,建立了一套医护专业志愿者培训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民间公益组织参与救灾的主要作用
1、 这是社会力量参与的一次大胆创新。它推动了国民同舟共济互相扶持的局面,既有利于振奋国人精神,也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上下的团结一致和众志成城。
2、 它所提供的社会服务成为政府救灾力量的有益补充。民间公益组织可以主动拾遗补缺,将资源以灵活、有针对性的方式投放到了灾区。其灵活微观,关注细节的特点对政府的整体救灾工作起到了配合、补充以及拾遗补缺的作用,在传递有效服务方面,降低了政府成本,也提高了救灾的效益。
3、 为救灾工作引入源源不断的社会资源。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灾难损失,民间公益组织可以通过自身的网络和管道积极引入的社会资源,尤其是吸纳了全社会的志愿力量,并为这些志愿力量提供了有效参与救灾工作的途径。这些资金、物质和志愿者人力都可以有效减轻政府负担和压力,同时也为社会资源的筹措开辟多样化的渠道。
4、 推动志愿服务的有效有序的开展。民间公益组织的参与既弘扬了志愿精神,提升公共参与意识,又通过对志愿者的规范、管理和培训,推动了志愿者的有序有效参与,减少无序志愿活动所带来之风险的作用。从整体上,救灾活动中民间力量的参与有利于和谐文化的倡导和传播,国家形象的提升。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国制度环境的限制,中国的这些民间公益组织在这次灾害危机面前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1、民间公益组织的救灾能力还亟待提高。
许多民间公益组织还比较弱小,自身的资源还比较有限。动员力也有一定限度。自身对社会影响力也还比较弱。由于大多数民间公益组织之前也从未参与过这类危机处理活动,因此在救灾过程中,民间公益组织还普遍表现出经验和知识不足。
2、民间公益组织对国家宏观救援体系和运作不够了解,因此在一些具体援助过程中,有的时候还不能为政府和灾区需求提供及时的补充和支持;政府与民间公益组织以及志愿者之间还没有能够形成持续的合作伙伴关系。
例如像开展救灾工作的第一周,在地震重灾区茂县,一些来自民间公益组织(NGO)的志愿者由于手续不全,无法立即参与到前方的救援行动中去。很多志愿者到了一线以后不知该往哪去。目前在各种民间力量之间,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而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前方也没有一个组织机构,有能力统一指挥大量来自民间的人力、物资。而民间力量在迅速行动的同时,有时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政府在救灾安排方面的信息,对国家组织的救援体系的组织和运作也不甚了解,像有很多民间力量在一时间都聚集到了媒体曝光比较多的地方,造成物资和人员在短时间内的“扎堆”。
3、政府虽然对志愿者和民间公益组织给予肯定,但是还没有对民间公益组织给于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和规范。目前对于民间公益组织,还只有相关的管理方面的行政条例,相对于迅猛的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管理上还大大滞后。

二、民间参与灾害管理的机制分析
就此次汶川地震,国际可以借鉴的著名自然灾害及抗灾案例包括:台湾921大地震,日本阪神地震,以及南亚海啸。这些案例大体将灾后工作分为三个阶段:救灾阶段、安置阶段和重建阶段。在三个阶段,不同群体的分工协作有所不同。
如台湾921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工作就具体随着时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指大约在灾难之后的一个月内,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是生命安全的维护,包括“生命救援、临时安置、危机处理以及需求评估”等等。第二个阶段大约是在一个月到半年之间,主要的工作目标是在“安置服务、情绪安抚、赈灾措施、资源协调”等。第三个阶段大约是在半年到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重建过程,整体重建计划分为“公共建设计划”、“产业重建计划”、“生活重建计划”与“社区重建计划”等四大项。
所有的国际经验都强调,在灾后救助和重建中,政府、学界、民间和企业四个方面应该组成通力合作的团队。而不同部门而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需要和角色。 以下是台湾921大地震之后,不同部门在紧急救援、安置和重建三个阶段的不同角色和定位:

政府 学界 企业 民间机构和志愿者
紧急救援阶段 主导者;
执行者 支持者;
信息提供者 资源提供者;
支持者 支援者;
资源调查整合者
安置阶段 主导者;
资源提供者 监督者;
信息提供者 资源提供者;
服务提供商 协调者;
参与者
重建阶段 支持者;
法令制订者 监督者;
支援者 资源提供者;
服务提供商 协调者;
服务执行者

此次汶川地震之后的处理也基本上分为紧急救灾、安置和重建三个阶段。目前,已经基本上结束紧急救灾阶段,开始进入救灾后期以及安置阶段 。不过虽然也分为三个灾后处理阶段,汶川地震的震后救灾安置和重建工作却面临着比以上几个国际案例乃至唐山大地震更大的挑战和复杂性,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此次地震震级和烈度强,而且覆盖范围主要在山区,余震将持续3到5个月,由此引发次生灾害等严重问题,如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以及已经危及数以百万计群众安危的堰塞湖问题等等,这些因素将直接延缓救灾和安置阶段,为重建规划的制定和落实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和巨大挑战。
其次,考虑到此次汶川地震对地质和生态产生的损害程度,灾后的重建经验将会是全新的。不是像唐山大地震、台湾921大地震和日本阪神地震那样是生计或房屋的重建,更多的是生态层面的重建。由此产生的震后生态移民及安置以及生态恢复问题,也将更为复杂和充满挑战。安置和重建过程也将涵盖从经济、社会到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
再次,此次整个震区具有异常丰富的民族、生态、文化、社会等多样性,在震后的重建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特殊人群和特殊地域的不同需求,以及差异性极大的社区重建和文化重建工作,尤其是羌族、藏族等少数民族问题。此次震中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其中北川羌族自治县(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也受灾严重。惯于分散生活在山区林间的羌族、藏族社区及兄弟同胞,更是因为救援的困难而受创惨烈:人员伤亡折损、大量物质文化遗产损毁。如何在安置物质家园的同时,抢救和保护羌族等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将成为此次震灾后重建的重要课题。
综合以上特殊因素,此次震后安置和重建工作,一方面需要政府主导,大力投入,在大规模的安置区搭建和重建配套设施上给予全力支持,建立一个政府指导下的资源整合系统和网络。另一方面也不可能靠政府承担所有负荷,应该广泛吸纳和整合社会民间的各类力量,尤其是志愿者、社会工作者、专业民间机构和专家、民间团体,配合政府在不同地域和人群探索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安置或重建计划,提高效率,以人为本,避免一刀切。
目前中央提出的争取在三个月内完成的重建规划总体方案主要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市场服务体系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等规划。由此可见,政府主要从宏观面和基础面上考虑,而民间的不同参与力量恰恰可以在政府的基础上拾遗补缺。




本帖由 火箭人2008-11-11 23:33:12发表


转:关于民间公益组织参与汶川大地震救灾重建的报告及建议(下)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三、如何规范和引导民间力量在安置阶段与重建阶段的参与
(一)民间参与力量的定位和主要作用
在救灾安置和重建工作中,民间力量参与的基本原则是:在政府主导下,拾遗补缺。具体而言,在安置阶段,中央政府主要提供基础设施和资金投入,而民间团体和志愿者则可以在地方政府的协调统合下,结合当地特殊情况和需求,为社区以及受灾群众提供更具体化、生活化和更个体关怀的救灾后阶段服务;在重建阶段,公共设施基础建设、城镇规划、宏观产业调整等规划,由中央主导,地方配合,民间支持;而社区重建和生活重建等较为微观并需要考虑地域和人群特殊性的重建领域,则由地方主导,民间参与,中央支持。
民间公益团体和志愿者的主要作用包括:
(1)提供直接社会/社区服务
政府集中资源于提供基础设施、住房、医疗、教育、维护治安及其它公共设施,民间组织(特别是社会服务组织)以及志愿者团队则可为社区中的弱势群体,如孤儿、孤老、妇女、儿童、残疾人 等提供心理救助、康复服务、举办文化活动和协助解决他们生活的问题。
(2)引入资源
大量的国内外民间慈善团体已经在救灾阶段或提供大量的资金和物力支持,或提供有组织的志愿者团队,或在心理救助等特殊领域提供技术知识以及专业人才,如一些民间救助组织如慈济、乐施会、宣明会、狮子会,以及一些特殊领域民间救助机构或协会如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等等。而当前期救灾阶段结束,这类机构更承诺将进一步协助灾民和灾区重建,提供更大更长远的承担。
因此,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民间团体将能够在资金、物力、专业知识和人才方面提供大量的资源投入,在政府协调下帮助灾区的安置和重建工作。
(3)促进信息流通,补充搭设政府和基层的信息渠道和桥梁。
在安置和重建阶段,一些在当地长期进行扶贫、社区发展工作和研究工作的民间机构、志愿者团队和大学学术机构,可以帮助政府了解收集受灾群众的声音和利益表达、以帮助政府了解基层的特殊情况和需求、相应调整策略和手法,提高效率。
进而,重建工作动用大量的资源,如何确保当地政府和其它救助机构合法合理使用资源是重大问题。从上而下的监管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难以实施,较低成本的做法是透过接受服务的民众进行信息反馈,以利上级政府引导地方的工作。民间组织和学术机构可协助灾民评估重建工作的成效和有序向政府表达意见。
(4)协助发展多元化地方产业和创新性公共产业,帮助当地生计和生态恢复
许多国际灾后重建成功经验显示,民间参与力量有利于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使得发展多元化的地方特色产业,重建农村风貌的生活圈,建设与生态、环保并重。提供一定的信息和知识支持,协助地方政府和社区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与产业型态,推动传统产业复兴。
(5)进行志愿者培训和动员,倡扬志愿精神,弘扬和谐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救灾第一阶段,以民间公益团体和志愿者团队为主要部分的各类社会参与力量在政府指导下,自觉地、广泛地、主动地参与救援的行动,汶川地震紧紧等地将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在这一基础上,大量民间公益团队和志愿者参与下一步安置和重建工作,将能持续深化志愿文化和公益精神的全国性传播,进一步发展和谐社会理念,在国际社会进一步树立中华民族同舟共济互相扶持的精神风貌。
具体而言,民间参与力量可以配合政府,在此次汶川地震救灾重建的基础上,发展一个全国性的志愿者网络或管理体系,整合调配各个领域和层次的志愿者资源,提供志愿者的管理和培训工作;为重建工作以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探索一个创新的志愿者资源库,以及志愿者的参与和协调模式。

针对以上民间参与安置与重建的主要作用,我们在此初步梳理出几类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民间参与力量:首先是长期支持中国政府、具有充足资源和专业知识的国际民间机构,如宣明会、乐施会、英国行动援助、国际小母牛项目组织等等。其次是具有较好政府关系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本土机构,如处在灾区范围的四川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蜀光社区发展中心,陕西的妇女研究会、甘肃的兰州大学社区发展中心等等,在灾区之外的如北京的阿拉善生态协会、新富平学校、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广东狮子会、广东廖冰兄人文基金会等等。再次是具有良好政府关系、、没有太强理念导向,脚踏实地做服务的国内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团队和网络。如广州青年志愿网、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各地尤其是四川省义工联、以及各类大学志愿者社团等。

(二)民间参与力量的具体服务途径和模式
1、安置阶段
在安置阶段,民间力量的参与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点:
(1)协助地方发展社区参与的建过渡安置房计划以及其他以工代赈计划
鉴于此次震灾和次生灾害的严重程度,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数百万计甚至千万计的受灾群众必须住在过渡安置屋中。虽然中央已经有效发动各个省市生产和运输活动板房支援灾区,但是因为需求过大,以及四川等主要灾区特殊的生态地质和条件和灾民分布状况,民间力量可结合国际经验 ,协助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群众力量,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自助建设环保抗震过渡房。
此外,民间组织还通过参与建造厕所或其它公共设施,亦可雇用当地灾民。“以工代赈”不单能维持灾民生计,更令他们对社区和政府有更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民间组织可以协作地方政府,尽量雇用当地的灾民向灾区提供服务,借社区自己的力量,帮助当地恢复生计,提供就业机会。
具体参与模式是:在本地社区进行发展和扶贫工作的民间机构在中央主导下 ,配合地方政府,探索更具地方特色的环保低成本建房经验。基层政府、本地社区群众和民间专业慈善公益团体直接建立良性互动和知识分享的关系,强调多元合作、可持续、和最大化运用地方性知识。并且鼓励社区居民一起参与造屋。这一过程不仅是物质(房子)的重建,更是人际、文化与经济纽带的重建。
另外,从生计的角度,灾区的安置房建设过程如果可以让灾民参与,那他们至少有一段时间的工作收入与生活来源,这可以作为他们农业或就业损失的过渡期,而不是让他们坐等救济金。
典型案例——广东狮子会在本次救灾过程中,一方面广泛在灾区投放物资,另一方面也注重搜集灾区当地的实际需求,例如在绵阳市下辖的魏城镇,当地属于非重灾区,但是建筑和房屋受灾情况比较严重,尤其是学校设施。广东狮子及时将救灾物资投放到当地,在这个过程中与当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了解到了当地的一个实际困难,那就是需要尽快建立一批校舍使学生能快速复课。于是狮子会与当地政府合作,迅速援建了一批就地取材、通风条件好于帐篷、坚固耐用的竹结构课室。这既解了一时之急,也符合当地的实际需求。这类探索也直接为下一步的长期重建过程中的建屋计划做准备。
(2)安置阶段的社区扶助和社区能力培育
这方面的具体参与方式包括:一是在文化建设上,通过帮助较偏远或资源匮乏社区营造公共空间以及发展各类文化活动,恢复和培养社区凝聚力和社会网络。二是在教育领域,鉴于大量的当地教师团队在震灾中受到严重损失,因此可以吸引外地专业志愿者进入震区支教、进行教师培训。培养当地人中的积极分子和有潜力者成为支教的志愿者,在长期内实现支教的本土化和持续性;三是在医疗卫生、心理救助、环境等特殊领域,在一些相对资源匮乏社区开展直接间接服务、发展地方力量,并通过倡导教育等方式协助政府宣传相关政策和信息。
目前,已经有一些民间社区发展机构或志愿者团队开始在部分受灾乡镇社区安置点策划或启动相关项目。
例如在某些民间志愿团体的牵线搭桥下,一些志愿者在策划通过支持一定的公共设施(如为尚未通电的乡镇农村安置点配置发电机和电视,搭建专门进行公共活动的竹板房,每个估计需投入5-6万元),来帮助安置点建立社区文化和凝聚力。这一方面能帮助灾民了解整体救灾局势、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倡议,减少因为信息不通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和不安全感,帮助重新恢复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最大化减缓临时过渡性安置点因为物资短缺或者灾后心理困扰而产生的社会紧张情绪和社会问题。
另外,某些妇女团体召集有一定技能的女性志愿者,深入受灾社区,发现个人、家庭、社区的需求,并提出各解决的对策,协助社区妇女、儿童走出震灾阴霾。
部分民间乡村建设机构和志愿团体则联合在几个偏远重灾安置点扎下来,从和村民一起进行生产自救到发展支教活动,在当地建设微笑图书室等等。还有某些机构在彭州的部分村落灾民安置点开始开展社区恢复及心理疏导志愿服务,为安置点的灾民提供水源管理、治安管理、纠纷协调、生产自救、儿童、孤老陪伴等服务,并尽可能地协助当地政府尽快帮助灾民恢复生产和生活。
对这些民间团体和志愿者团队而言。在受灾安置点的直接扶助服务都坚持在政府指导下、提升安置点群众自救和发展能力的原则。也即在救助和重建中推动社区和受灾群众的自发参与个能力建设。通过去减除受灾群众的依赖心理。培养他们对将来重建工作的主动态度,减轻政府负担。也有助于灾民心理的康复,建立灾民互助的网络与参与平台。
2、重建阶段:
在重建阶段,民间力量的参与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点:
(1)建立社区重建示范点,探索经验并推广。
关注社区发展的专业民间机构虽然规模小,但是针对特殊社区具有灵活性、本土化的特点,比较适合参与具有强地域性和多样性的乡村受灾社区的重建。而且最好先选择部分社区作为示范点。因为四川等地的受灾乡村社区多处山区,具较强少数民族背景,也需要针对不同社区的具体情况厘定发展策略。
因此,民间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在社区重建方面的参与,应该定位在“在中央政策指导下,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在此基础上通过民间不同服务群体在示范点的参与和探索,摸索出一套具有地方特殊性的社区重建发展模式,再在政府的指导协助下,进行有效推广。
具体参与模式:这类社区重建示范点的主要参与方包括:在震区当地乡村社区有长期项目点的国际或本土社区发展机构;相关研究机构;各个领域的志愿者个人或团队。这些民间力量与当地政府配合,结合社区群众力量,形成多元合作和协调平台,连结政府、社会、学界的资源,让资源得以整合进入社区,这个平台适度的扮演不完全替代性的角色功能,在社区尚未能自主之前,协助社区向外取得资源;也适度地协助政府资源有效的进入小区。
示范点重建步骤大致如下:各参与方共同制定发展定位与愿景;厘清社会经济与环境现况,进行详细震灾损毁调查分析,明晰重建课题与对策,以及整体重建策v与方针。
目前,已有数家四川本土和海外社区发展机构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在原有长期项目点工作经验及与当地政府的良好沟通网络基础上,设计出乡村社区灾后重建和社区生计及传统文化恢复的三年-五年计划。
(2)针对特殊领域和人群的长期服务和救助。
这方面的服务主要是针对灾区内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的“生活重建”过程,包括心灵救助和重建、教育(支教)、社会救助及福利服务(针对孤儿孤老残疾人等)、就业服务、医疗服务及公共卫生、生态保育和生态文化重建、少数民族文化恢复等工作。
以上生活重建的工作尤其要求有针对性和“以人为本”,因为这类重建工作不仅仅是外部原貌的重建,更重要的是内部的重建,即教育、文化、心理等,因此,宏观的一刀切的规划很难完成这类重建工作。这也要求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民间机构、研究机构、社工以及志愿者深入了解震区当地情况、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多样性,获得地方政府及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才能发展出切实有效的服务方法。
具体模式是,由国际国内专业机构提供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支持,结合本土的可以参与灾区持续性救助和服务的专业性志愿网络(如支教、心理救助、弱势和特殊人群等领域)、大学生志愿团体和研究机构,前者为后者提供信息知识和培训,后者则通过具体的救助服务过程将这些知识和研究成果本土化,并进而在地方基层政府的指导协作下,发展当地社区自身的助人自助服务型团体和能力。
如下几方面的服务,在下一步重建的工作中,尤其值得民间公益团体和志愿者团体关注:
首先是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培训服务。因为汶川地震本身带来极大的生态次生灾害,由此产生大量不得不离开故土、在新的环境下谋生的原农业人口。这类失去土地也由此失去谋生技能的群体,急需再就业方面的咨询和培训。尤其是一些弱势群体如灾后丧偶的中年妇女、残疾人等等。由于这些人群的特殊性,以及再就业渠道的多元和分散性,因此需要相关领域的民间团体配合地方政府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和咨询工作。
其次是灾后心理援助和心灵重建。这即是一项急迫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部分国内外专业心理救助组织或研究机构如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IACMSP)等,已经开始建立对四川灾区的五年心理援助工作计划,定期安排海外心理学家和心理卫生学家到四川指导心理危机干预,并展开培训和讲学工作,讲授心理援助、心理创伤急救、心理危机干预等。而一些国内或本土的小型民间心理救助机构和志愿团体,则可通过将外来经验和知识本土化,实现长期持续地为灾区群众提供心理援助、危机干预、心理治疗和心灵重建等等。并进一步将心灵重建和其他生活重建领域以及社区重建结合起来。比如某些国内民间心理救助机构已经和乡村教育助学机构展开合作,准备将心理救助和青少年的教育和支教活动、社区的社会网络建设相结合,以实现配套持续的效果。
另外,在生态保护和生计方面,一些国内外专业环保民间组织、环境教育机构也正在探讨与地方政府、本土社区发展机构以及社区的合作,在灾区内一些保护区以及邻近社区开展生态规划、生态旅游以及可持续生计项目,争取将生态保护和当地居民的生计相结合,探索灾后可持续性重建的新思路。
(3)协助政府搭建和培育灾后重建志愿者平台
救灾第一阶段让我们看到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无论在具体救援还是在弘扬志愿和谐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在更为艰巨复杂长期的安置和重建阶段,所需人力物力和知识技术投入无比巨大,同样需要在不同方面、不同阶段积极发挥利用民间各领域志愿者的力量。
这就需要由相关政府部门(如团中央或各级团委)指导协调,由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和民间志愿者专业团体协作,搭设一个面向灾后重建的志愿者能力建设和协调管理体系和网络平台。大致实现如下功能:
(a)对积极报名参与灾后安置重建的全国志愿者个人和团体进行登记整理,形成一个志愿者数据库,在重建的不同阶段和领域可以及时抽调调配所需的志愿者资源;
(b)针对安置重建阶段的特殊救助领域和特殊人群的特殊技能需求,以及针对志愿者的特殊素质和纪律要求,建立一个配套完善的、专业性的志愿者选拔和培训机制和平台:
(c)对志愿者的服务参与过程和效果提供有效灵活的跟踪和管理。
(d)通过这一创新性的联合政府和社会各阶层民间力量的志愿者平台的搭建,为外国今后大型公益活动和紧急志愿救援活动提供一套完整有效的机制、志愿者资源以及相关知识和技能支持。
鉴于在此前的救灾第一阶段,部分民间机构或者志愿者团队已经各自发展出一些志愿者管理和培训机制,并有了初步的实施经验和案例,再加之近5年社会上已经涌现出大量的针对志愿者和社工服务的专业性能力建设和培训机构。因此,这类民间力量可以协助有关政府部门,对这一全国性志愿者平台的搭建发挥积极良性的重要作用。



本帖由 火箭人2008-11-11 23:33:44发表


这是汶川之后参加的一个问卷调查的回馈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参与地震援助的民间组织调查表

5.12地震巨难,全民戮力同心。在以政府和军方为主的援助工作中,民间力量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受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委托,我们开展此项调查,希望籍此而有效沟通民间援助组织和政府、企业、媒体等各界,促进建设一个更加有效、合作和彼此理解的救灾与重建系统,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回信请发至:gzics512@gmail.com。谢谢您的支持与帮助!
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2008.05

一、 组织基本信息
1、 组织名称:__长城小站_______________
2、 成立时间:______1999年5月8日_______
3、 组织类型: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
A、 独立注册民办非企业单位 B、 工商注册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C、 大学、研究所、事业单位批准成立的志愿性或公益性机构
D、 民众自发形成的志愿者小组
4、 组织目标:____利用影像和网络的力量保护长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工作领域范围: ___长城保护,长城科普与宣传,长城沿线公益活动_________
6、 地域范围:_______中国北部长城地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年度运作资金:
A、 人民币5万元以下 B、人民币 5—50万元之间
C、 人民币50—100万元 D、人民币100万元以上
8、 人员情况:全职人员 0 名,兼职人员 0 名,志愿者 > 50 名
9、 办公地址:_________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网址/邮箱;___http://www.thegreatwall.com.cn____rocketman_gw@yahoo.com.cn_
11、 联系电话:________1300114124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在救灾中的工作
1、 贵组织何时开始进行地震救灾工作?在地震发生后的___A_____________________  
A、1天至内     B、3天之内    
C、7天之内     D、超过一周        
2、 在救灾中你们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________A 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筹款和筹集物资并运送到救灾前线 B、参与直接的人员搜救与医疗救治
C、为搜救与医疗人员提供后勤支持 D、协助安排和照顾灾区疏散出来的人员
E、为救援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和知识支持 F、调查和评估灾情以及灾区冲重建需求
其他,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贵组织是如何开展救灾工作的?___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在后方开展支援工作          B、直接派出人员在救灾前线驻点工作
C、和灾区的本地民间组织合作开展援助工作 D、和灾区政府部门合作开展援助工作
E、和政府事业单位如红十字、慈善总会、共青团等合作
F、和本地的民间组织形成联合行动
其他,例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到目前为止,贵组织的工作成效有哪些?
A、运送援助物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斤 ,价值______70,030.9 _ 元;
B、捐助资金 :_11,500___ 元;
C、直接帮助受灾人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次
D、其他:__明细:汇给中国红十字基金会2,900元, 汇给中国红十字总会8,600元, 购买奶瓶661个,支出8,584.1元. 购买尿不湿10包,支出446元. 购买奶粉215箱,支出61,000.8元. 其他实物捐赠奶瓶150个____
5、 贵组织在参与救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不能及时筹集所需资金或物资 B、不能及时将资金/物资送达灾区
C、救灾专业知识/技能不足 D、 组织没有做好救灾工作的准备
E、得不到救灾管理机构的支持,工作开展困难
其他,例如:__________无专职人员,时间精力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你们认为应当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______________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贵组织下一阶段在救灾方面的工作计划/期望是什么?______C_____________
A、完成当前的救灾计划就结束 B、继续帮助受灾人群重建家园
C、还不能确认,要看工作空间和条件而定
其他,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对当前政府救灾与重建工作的建议
1、 贵组织对政府当下的救灾与重建工作有何建议?
_____后期的工作路漫漫,工作方法上要更细致与透明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组织之间要互相深入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贵组织对于与政府合作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积极配合政府救灾与重建工作,接受政府统筹计划
B、在遵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开展相对独立的工作
C、现在不确认,看具体情况
其他,例如:___________A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帖由 火箭人2008-11-11 23:35:44发表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0066299438476562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