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墙子路村史——蔡世文(1)
积雪庐 于2003-03-11 18:19:13发表于长城小站
前言

  墙子路是我的家乡,祖居是乡已历七世。而今我已年逾古稀,生于斯,长于斯,又曾教学于斯。家乡自然风光之山山水水、鸟兽虫鱼;社会景观之一城一楼、一寺一塔、一街一院,以及传统的美德、佳俗,无不喜之深爱之切,无限留恋。
  七十余年之风风雨雨,社会上有翻天覆地的时代更替。自然环境也有沧桑之变化,旧貌将失,新貌渐立。有感于此,故愿将平生对家乡的见闻,新颜旧貌,笔记之以寄后人,亦使后人喜之爱之。发思古优良传统之幽情,启爱国爱乡奋发图强之壮志。果能有益于此,亦我晚年之一乐也。
  本想写出全面真实,有思想性,趣味性的有声有色的文章来,以寄读者,惜我写作水平不高,文笔粗俗,资料不足,望读者见谅。

墙子路城与墙子雄关的地理位置和形势

  家乡墙子路,隶属密云县。位于密云东北八十里,燕山山脉中万里长城脚下的清水河川小平原上,是扼守墙子雄关的一座营城。历史悠久,地位重要,环境优美,古迹颇多。
  在明代顾炎武所著《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中写到:“墙子路城周一里三百一步四尺,有三门,提调一人守之。有水关,水西流入于潮河。”
  确如所载,墙子路有石城,皆千斤以上巨石构筑而成,高二至三丈,宽一丈三尺,城楼为砖石结构,坚固壮丽,三门:东曰永熙,西曰安边门,南曰墙子路。均有汉白玉匾额嵌于城楼,上书建于明万历年三年,南门于1940年重修,匾额是密云宗华辰所书,东西二门匾额,乃明代大学士杨兆所书,刚劲雄健,笔走龙蛇,为墙子路城带来凛凛威风。
  城内街巷,整齐对称,笔直平坦。俱系大河光石垫漫,虽大雨滂沱,街流如河,亦无损街容。
  街北曾有五六十年前遗迹未泯的清都司衙门,还有三堂庙、观音洞和上坡子药王庙、关公庙、真武庙等庙宇,天工人巧庄严雄伟,那九株粗有三四人合围、寿约数百龄之参天古槐点缀其间,与城外东北之北塔二塔,西南塔西坡之一塔,冲宵刺空,相映比高。
  城中心有书香之家的蔡家四合院,金字匾额,石兽守门,砖雕影壁屏门深锁,别有一种中华传统建筑风格。胡同有以古迹命名的北仓胡同,系明代广储仓仓库旧地。曾出土过陈栗和牛腿铁炮等物;四眼井胡同(北胡同)是因井口凿四孔而得名;东营子胡同,是清代把守总衙门和兵营之地,在城东故名东营子,西门外有教军场、演武厅,南山下有南操场,均是古代练兵之地。如今演武厅已讹名为燕窝岭,教军场也只能以教场北沟之名而忆其南西是教军场了。
  墙子路城北连北楼山(古名仓库北山),山顶有敌楼一座,宛如一峨冠巨人,正襟端坐,舒臂拥城,面对南笔架山;三峰相连形似笔架,端庄秀丽,为石城凭添翰墨之香。自城西望,见群峰匍伏,一峰独秀,遍山松柏蔚蔚苍苍,壁立如翠屏者,即传说曾有仙人老祖居其上的锥峰山,与之遥遥相对的城之东山,上有烽火墩台名曰青龙山,其山果状如龙,昂首伸爪,蜷尾,蜿蜒起伏,盘踞于雄关的门口。以上四山即墙子路真武庙碑文中所载之墙子路四景也。
  再望城西南另一主峰,巍峨崇高为诸峰之冠。其上洞壑幽深,岩奇林秀。传说唐代樊梨花,曾安营扎寨于此,因名梨花顶,天阴则其顶云遮雾绕;天晴则顶露真容,绝似墙子路人民的一座天然的晴雨计。有“梨花顶盖帽大雨就到”的民谣。
  墙子路巍然屹立,周围群峰拱问,四景鲜明。南山敌楼、北山敌楼与城东火药楼,三楼鼎立,遥相呼应,虎视眈眈,俨若城之警卫。
  万里长城以曲似龙盘之势,包围城之北方、东方。东方雄关紧锁,万夫莫开。西、南方可连四路枢纽之石匣镇和密云城,一旦有警,应援之师可朝发夕至。
  清水河绕城西流,冲积为一川沃土,两岸垂柳,两旁丘陵起伏。春来山花烂漫,夏到帐起青纱,秋时金黄遍野,冬至白雪皑皑。
  凌晨曙色新而朝霞艳,傍晚则烟光凝而暮山紫。家乡真可谓山环水抱风景如画之乡,形势险要兵家必争之地也。


墙子雄关

  从墙子路城东行三里,就到了墙子雄关。关外就是古之所谓塞外,今日的河北省兴隆县境。古时营设于内,所以屯兵,关设于外,所以御敌,雄关正是两军交锋的战场。
  雄关紧靠长城,亦有小石城。周约二里多,南北长50丈,东西宽100丈,有东西北三门。北门城楼上,高嵌着汉白玉石匾额,上刻着“墙子雄关”龙飞凤舞的四个大字,威武壮观。
  长城自西北方的古北口奔来,驰骋在燕山的万山丛中,经过大小黄崖口,泉水河内山口。转向南折,过家堂沟口,小关门口,跃上青龙山脊,飞下悬崖,渡过清水河,形成留有三个水洞的“水关”,从关城旁直上南山王小庙顶,向着南峪寨口,黄门子口奔去。
  一路上这一带隔四五十丈,就有一座敌楼,垛口相连,像一个个巨人圆睁怒目虎视关外,青龙山脊南北走向的长城,有突向东方伸出半里长的一支触角,上面设有长约一丈的数门铁铸大炮,对着迎面的关外大路,是攻城敌兵的致命对头,再前半里处矗立着一座烽火塾台,就像带着望远镜的哨兵遥望着远方。远方二道河村、五道河村河川窄处,横锁着和长城一样高宽厚的石墙,名拦马墙,只留单骑能通过的道口,以防敌人大队骑兵之冲击,一旦敌来,烽火台上狼烟突起,守关将士可有备无患,关内清水河北岸,还有把守小关门的北堡子小城,与雄关能相互支援。
  面迎关口处约半里地名东大沙子东头,曾于五十年代出土过六尺长的铜铸大炮,那里可能是一道防线,给万一闯进口来之敌以迎头痛击。“雄关漫道真如铁”,古人周密的军事设施,令人敬佩。
  关口之外就是两军交锋的战场,传说故事很多:
  一、肉岗沟
  关口外有西沟,传说闯王败兵至此,双军展开激战很多逃难百姓,正在沟中躲避,在混战当中伤亡,尸积如岗,故名肉岗沟。
二、炮打安营寨
  据传说闯王败兵到南峪安营扎寨,青龙山上大铁炮开火了,误中于西崖子上,轰下大堆乱石于崖下,后人故名此处为乱石碴,而南峪寨即为当地人称为闯王安营扎寨的安营寨了。
  三、将军坟
  距关口约五里的二道河村旁,有一座庞大的古坟,傲然矗立,古木森林,寒风凛凛,传说古代两军交战,在此有一将军战死,战士每人一兜土,将他掩埋,顷刻就成这座大坟,但不知将军何名,后人故称“将军坟”,而今乱石碴,将军坟,已随新中国的交通建设平为公路,而故事却流传至今。
  四、圣泉水
  雄关口处的青龙山,据墙子路真武庙碑文中记载,古时曾有泉,其水饮之能去病,一方百姓常去焚香叩拜,饮水治病称之为“圣泉水”,即今青龙山北支去泉水河村之脉,山下有一清泉,常年畅流不息,大旱不涸,流到青龙山关口处,与清水河汇合西流,泉水河村名即源于此,后人在泉上建一座小龙王庙以纪念之,至今尚存。
  五、一水流二关
  南峪寨口内,下梁会梁东的溪水,自南峪寨口门流出,向北一转弯又流入墙子雄关口内,因此得名“一水流二关”之景。
  六、水关
  长城自青龙山直下,横锁清水河上,有三座水洞以通流水和人的来往,有的洞门可启可闭,有人把守。不幸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水河发大水,随水冲来大柴,塞住洞口,因而水关被冲毁令人痛惜(据说是二道河村一家大垛柴)。
  七、官楼
  即官员住的大敌楼。位于清水河南岸,长阔各二十米,南二层,每面有四个箭窗,各有四拱道,内可容多人,非常壮丽。可惜毁于十年浩劫中。
  八、高尖楼
  位于泉水河村东北,因其位置最高而名高尖楼。1943年,八路军干部李茂春被日寇特务包围牺牲于其上,据说特务登梯多方攻楼均被击下,最后特务施诡计,假装离去,茂春探头观望被特务击中,英雄的名字,永留人间。
  九、铁铸大炮
  长城上的铁铸大炮六、七尊,均于1942年被日寇运去墙子路又劫去炼铁。
  十、王小庙顶
  是雄关的南山,上有长城。传说古代一放牛郎“王小”,在此山修炼成仙。他做饭的是个金锅,曾有人看见挖过,越挖越下陷,永远也挖不出,现在也不知金锅何在,后人在顶上曾修一小庙,故名王小庙顶。其山形似凤凰展翅,又名凤凰山,与青龙山隔河对峙,相映成趣。
  古迹的传说,时移事迁成为有趣故事,令人无限感慨。


墙子路的历史

  墙子路上坡子药王庙石碑碑文中,曾记载着墙子岭的内容,年深日久已忘其详。此后于明史和《方舆纪要》以及明代顾炎武所著之《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等书中,谈到有关墙子路的历史,地理较详。始知家乡小小古城,竟是明清时期名标史册的边防重地,不禁惊喜为之自豪。
  原来古人称长城为边墙。墙子路关口处,有山名青龙山。因为无突出主峰,起伏若岭亦名青龙岭。岭上有边墙,墙字与岭字结合,“子”是墙之谐音,因命名为墙子岭。岭下之关即名墙子岭关。传说古老长城,乃秦始皇及历代所修,自然墙子岭之名可与长城同其古老。
  墙子路历属密云县官辖,若按历史上朔,密云古属幽冀州之地,战国时为燕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密云之地属渔阳郡,至北朝元魏时,始于渔阳郡置密云县,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名称虽各有不同,但墙子路系密云县之一村,自然与密云同其历史,时至今日墙子路已见分晓发展为京承铁路公路中心点,北京市东方门户之一,密云县大城子乡墙子路村。
  一、明代时期的墙子路
  在明代以前并未见到任何有关墙子路的史料,只是到了明代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与女真族的入侵,于明洪武年间开始修建墙子路城,又重建于万历三年。距城三里的墙子雄关,据雄关匾额上记载,建于万历四十五年。
  明代继历代重修的万里长城,采用的完全是砖结构。在军事上,将万里长城边防分为九镇统辖,自山海关经喜峰口至古北口墙子路一带,属于蓟镇总督领导,蓟镇下分三协,每协分为四路:山海关、建昌营、燕河营、古门子口为东协。喜峰口、松棚、太平寨、马兰峪为中协;以石匣为中心兵分四路即:古北口、墙子路、曹家路、石塘路为西协。因此墙子岭所以更名为墙子路,墙子岭关所以名为墙子雄关也。(京东考古录)
  明代曾设参将一人,提调一人,驻兵万人以上守之,管辖范围:南自鱼子山、经南北水峪口、熊儿寨口、镇罗营上关口、再经黄门子口、南峪寨口、墙子路上关、磨刀峪口(即今泉水河村家堂沟口和泉水河村北山口)直到大小黄崖口共计十一处关寨,有敌台七十九座延绵二百三十九里。
  据《方舆纪要》记载:“墙子路在密云之东北,古北口之东南,嘉靖二十四年,诺音二十万骑溃此而入,大掠三河,顺义通州诸县。嘉靖四十二年,俺答复由此入,其东北为磨刀峪,嘉靖时常失守。
  复据明史卷二纪志载“嘉靖四十二年冬十月丁卯,辛爱把都儿破墙子岭入寇,京师戒严,诏诸镇兵入援戊辰掠顺义三河,总兵官孙宾战死,乙亥大同总兵姜应熊,御寇密云败之,十月丁卯解严。”
  另据《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记载:“墙子路距密云七十五里,城周一里三百一步四尺、三门、参将一人,提调一人守之,有水关,水西流入于潮河,崇祯十一年失守,总兵侍郎吴阿衡死焉。”
  又据密云县志中(清孟远·墙子岭记)写道:“明时密云设总制,重兵镇此,计十数万,旌旗蔽天金鼓达旦,月无警报,则玺书劳之,高爵显荣之,国家方竭天下之力以供此镇,居室填密商贾云集洵大都会也……”。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在明代当时墙子路,地处边防前线,即驻有众多官兵,又有填密的居民户,云集的商贾,俨如一座小镇那样繁荣,再从实际考察,东门外有地名东栅子,因有居民故设栅子门,西门外亦有许多地下房基,想见那时墙子路居室填密,遍布城内外的景象,说明了明代的墙子路的繁荣情况,并非虚构。
  二、清代之墙子路
  清代统一中国后,边防已远移到黑龙江一带。但墙子路仍是保卫京师和清东陵重地,设有都司、千、把总等官员把守,三十年代时都司署衙门遗迹尚残存未泯,听当年曾当差于都司衙门的老年人说,称都司为总爷。清初隶属古北口提督,因有都司奉令去古北口,到鳌鱼沟马失前蹄,误了点卯而受处分的传说以后归马兰镇统辖,每月都要到马兰镇领饷的事实。
  也是清孟远墙子岭记所载:墙子路都司安邦之伯父,自家乡福建来此探看其侄,当时所见到的情况其中写道:去京一面三十里为渔阳,去渔阳八十里为墙子路,而中外界之关周围皆崇山峻岭,其上延绵壁垒,相传是秦始皇所修之长城也,下通路一线立,有“水关”洞门启闭扃鑰日关,今设一都司守之。辖守备二,骑百,步二百守之,又分守各泛隘,守此者百数十人耳。路无居人,惟兵世居之。故老弱无更替,健儿不数见也。其地皆黄沙砾石,无土田之利,居民之聚,车辙不通,人往采樵者,率皆无赖,时饱虎狼腹中。余犹子安邦为路都司视之日值冬暮,山重水涸,阴风凛冽,惟闻狐哭鸟鸣之声。夜深击柝,明月在天,四顾悲凉,惨焉欲绝。有老兵告余曰。“致此者不过三十余年,明时密云设总制,重兵镇此……洵一大都会也……”
  据此可想见清初之墙子路,竟是如此荒凉凄惨,与明末相比大相径庭。当时正是康熙十数年,距明末恰三十余年,是何原因先后如此不同。据我所见。明末时期明清两军,经常交战,烧杀焚掠,民遭涂炭,兵燹之后,十室九空,自非一朝一夕,所能恢复,故尔当时墙子路如此萧条,自是战后常态,直到经过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恢复,清末民初,才具墙子路现在雏形,自是当然。
  三、民国时期的墙子路
  民国初期墙子路已发展为八、九十户的村庄,人口约四至五百口,加上属于墙子路的自然村如:北沟、泉水河、老庙沟、关上南沟、后沙岭,下圈小梯子峪等村户数,也不过二百户,总人口也不过大约壹仟壹贰佰口。
  那时还是土地私有制。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家。地主家生活比较富裕,广大人民得不到温饱,没有民主权利,妇女婚姻不能自由,男尊女卑,文化落后,真正是三座大山压在人民头上翻不了身。
  民国以来,虽然共和代替了专制,但是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土匪猖獗,兵荒马乱,官府横征暴敛,抓丁要粮,墙子路人民饱尝其苦,当时墙子路属于密云县第三区管辖,先后有蔡惟田,李伟唐当过区长。
  1919年遭受口外民变之苦,原因是墙子路口外民众不堪官府横征钱粮,发起民变,纠合男女老少千余人,到墙子路蔡家大户公开抢粮喝粥。经密云县来官兵镇压打死数名群众,此波才平。1921年逃兵与土匪结伙,晴天白日入村,打劫蔡家大户杀死一人,烧伤一人。
  1933年日寇入侵,占领热河省,发生了中日长城之战,先后有蒋介石部队八十三师,四十四师,第七旅等。到墙子路防守,当日寇占领了兴隆县时,这里的部队,竟按不抵抗政策不战而退,可怜墙子路村被日寇狂轰滥炸一番,炸死一名士兵,炸毁民房数处。
  1934年正月,一队日寇军队自兴隆来经过这里,暂住二日而去,这是日寇侵略军第一次来到墙子路。
  1935年春季,大股土匪温蹶尔部三百多人进村三日,奸淫抢掠,无恶不作,村民四散奔逃,财产大遭损失,一少女被强奸身亡。
  同年汉奸殷汝耕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墙子路属于密云县石匣警察第三分局,四分驻所管辖,派来了所长,又安了电话局,还有机察所,开始了敌伪对墙子路的统治。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墙子路
  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抗日战争。在敌伪统治下的墙子路人民,听不到抗日救国的呼声,看不到抗日救国的军队,敢怒而不敢言。
  一九三八年六月(农历五月下旬)霹雳一声振天响,神兵天降,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邓宋支队,以闪电般神速之势,自京西永宁、四海、经北庄、直抵墙子路,带来了万丈光芒,无限希望。八路军身着灰色军装,足踏草鞋,腰掖手榴弹,背后斜插一把红樱大刀,一支步枪,威风凛凛,英武非凡,军纪严明公买公卖。称群众为老大爷、老大娘、同志,为群众劈柴、担水、扫街、扫院,态度亲切和蔼,与老百姓俨如家人,大街上刷着抗日标语“打倒日本法西斯军阀”“团结起来抗日救国”召开群众大会,讲解抗日救国大道理,组织群众选出邵锡光,蔡玉廷为正副主席和武装,民政委员等干部。群众欢欣鼓舞都说:“没见过如此仁义之师,如此的好兵八路军。接着队伍又向兴隆,六道河挺进,截获了六道河伪警的枪支。
  可惜抗日组织刚刚建立,未及开展工作,日寇即尾随而来,村民扶老携幼,背包握伞,四处奔逃,是日夜间耳听得东方枪炮乱响,原来是八路军夜袭九神庙敌营杀得鬼子狼嚎鬼叫。后来听说八路军用大刀砍掉鬼子四十八对足。于是八路军能穿房越脊,飞檐走壁的传说,传遍一方。随后日寇关东军、蒙古军、满洲军接踵而来,遍地禾苗被马践踏,被割喂马家的财物、鸡猪被劫一空。从此墙子路就成了人间地狱一样的日寇据点。
  五、日寇统治下墙子路人民的苦难
  自从日寇占领墙子路作为据点以来,也成了汉奸汪伪的密云县塘子警察第四分局,墙子路警察第六分驻所的统治区,日寇驻军与警察特务、矿井队,还有兴隆的日寇宪兵队,特务队勾结在一起,镇压墙子路人民,并不断有日寇华北军、警防队、满州军、讨伐队等来往去留,抓丁要粮,要钞要物,武力威胁,敲诈勒索,扰得人人恐惧,各各惊惶,真个是国破家亡身难保,日日沉沦苦海中。 日寇依仗现代化武器,抱着灭亡中国的野心,口喊日中亲善,实际上却以惨无人道的手段,折磨我人民,残害我同胞。把墙子路三座城门封闭两座只留南门通行。有日寇,警察特务站岗。村民出入都要相他们鞠躬敬礼,否则即遭毒打谩骂、诬陷。他们盘查行人,随时检查户口,奴役老百姓为他们修城墙,在城楼上又建碉堡、挖壕沟、修道路、站岗、放哨。出探,出发背子弹,带路趟地雷,供柴供水,要人要物,敢有不从者,毒打非刑,煤油加凉水灌压,折磨得人们死去活来,对于秘密抗日为八路军办事的,更是置之死地而后已。如李茂春是八路军公开的干部,被日寇特务包围在泉水河高尖楼打死。老庙沟的刘永祥兄弟二人和李连奎还有泉水河的齐朝满,就是因为他们秘密为八路军办事被抓去处死的。下圈的王奉义,大杆沟的吴玉峰、警察刘旭生,就是以通八路的罪名,让洋狗咬得血肉淋漓,被铁条烫得皮焦肉黑,王奉义被割去双耳后用刺刀挑死的;南关马自新陪绑未死,也脱一层皮,黑沟子韩怀青父子给八路军站岗放哨被抓用铁丝拧得双腕血肉双翻,不给水喝,不给饭吃,父子二人互相喝尿而被保释幸存的,南沟赵海泉是八路军秘密办事员,被抓来毒刑拷打,遍体鳞伤,被保释的,关上一妇女就是被日寇用枪挑开裤子强奸的,南关贺庆升老俩口,就因为儿子拿了日寇枪去投八路,房子被拆为平地,老俩口被关押几乎至于死地,他儿子又被抓去挑死的。赵福恒是被抓去背子弹打死的,鲁晓泉是卖烧饼掌柜的,就是被特务勒索毒打而致死的;王永才、赵连根、张文义,是因为给日寇讨伐带路趟地雷而致残疾的,南沟萧某是因为在山上做活被日寇当作练枪靶子打成骨折,还有许多群众被抓去关在地窖里受罪的,三九寒天把抓来的许多群众绑在梯子上放在胡同口受冻的,至于煤油加冷水灌压的就更多了,桩桩罪行难以尽数,这就是自称中日亲善的强盗,仅在墙子路这个小小村庄所犯下的暴行。
  政治上,军事上的屠杀和压迫之外,还有经济上的掠夺。日寇在墙子路城东南角,建起一座火力发电矿沙粉碎厂。有八盘机器碾,由日本高周波,新新九州,兴亚等矿业公司,雇佣工人开采和收买钨钢矿石。将北沟、营盘沟、老庙沟、汊峪等处的宝贵的钨钢矿,开采殆尽,掠去矿砂上万吨。用去制造武器,复来屠杀中国人民,历史无情的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不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不能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小小的墙子路的血的事实,可为我们前车之鉴。


返回首页
:: 长城小站 www.thegreatwall.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