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从空中看长城
《北京地区长城航空遥感调查》(2)主要成果
火箭人 于2004-03-21 17:11:26发表于长城小站
二 主要成果

  这次航空逐感调查取得的丰要成果是:编制了三种图件,即北京长城分布图、北京长城现状图、北京长城剖面团;查明了长城空间分布格局、长城损坏现状,进行了长度测量等;此外还有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摸索出了一套长城普查方法。

  (一)长城的分布
  北京地区长城,呈半环状分布在北京地区的北部山区,从东到西横跨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等五个且及门头沟区(图一)。
  从山海关婉蜒而来的长城,在平谷县将军关附近进入市届,在平谷县黄松峪、密云县墙子路一带呈南北走向;向北过密云县东北部黑关后,走向急转向西,沿密云县曹家路、新城子、古北口、白马关一线的北部山区分水岭构筑。
  过白马关后, 长城走向转向西南,经密云县冯家峪、北石城、南石城而达怀柔县的神堂峪、慕田峪,这一带城墙主要构筑于平原、谷地西侧的山麓地带。
  从慕田峪向西,在怀柔县黑坨山(海拔1534米)附近,长城分成两支。其一,呈北西走向,经延庆县的四海到暴雨顶后分成北西两路:北路经白河堡出市界;西路经佛爷岭一带出市界,然后向河北赤城、宣化延伸。其二,西南走问,分成南北两线:北线从延庆县杨树台长城结合点开始,沿延庆海字口、东灰岭、小张家口、八达岭而达青水顶;南线从怀柔县旧水坑西南长城结合点开始,经昌平县黄花城、龙泉峪、黄花梁、西岭、八达岭而达青水顶。北线构筑于延庆盆地南缘,南线构筑于军都山中。二者在青水项汇合后,继续向西南延伸,在禾子涧以北再度分成南、北两线。北线在黄楼洼越出市界后在镇边城以西重新进入市界在笔架山、广坨山等地中断;尔后在沿河城附近复出,经黄草梁、东灵山越出市界然后向河北省易县、山西灵丘方向延伸。南线沿禾子涧、郭定山、老峪沟、大村—带东山脊南延,至得胜寺中断。
  这次调查成果表明,北京地区长城总的分布格局为东西、北西两个体系。二者在怀柔县旧水坑西南分水岭上汇合,北结合点位于东经116。30'6.3”,北纬40。28'55"(图二);南结合点位于东经116。29’38.9",北纬40。27'45"。其中南结合点对于了解北京地区长城分布格局、研究北京地区两大长城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位于今后称呼,特将此结合点命名为“北京结点”(简称“北京结”)。东西向长城体系,在北京结以东,以单层状为主,只在隘口附近才出现环状、多层状;在北京结以西,则比较复杂,除主要隘口附近构筑多层状、环状城墙外,在延庆盆地与北京平原之间的兵家必争之地,构筑相互平行的两道城墙彼此相依,形成完善的纵深防御体系。北西向长城体系,在北京市境内主要为单层状,与前者相比,结构简单得多,两大体系区别比较明显。
  这次调查表明,在以往测绘的地图、地形图上,长城多呈断续分布。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多数城培年久失修,毁坏比较严重,在测图过程中往往不予以表示;一些只剩痕迹的培体,只有专家才能识别,测图过程中很难识别并加以测绘。此外,长城沿线有山险墙、劈山墙等特殊墙体相间,这类墙大都不为其他人员所认识,等等。这次调查中,充分注意了各种有关长城的解译标志,采用了地学相关分析技术,使上述种种墙体得以发现从而使北京地区长城的走向、分布全貌得以再现。
  经查明,长城的一些关口、要隘处,筑有环状、双层或多层墙体,这些墙体有的与加强要隘口防御有关,有的从残留墙体性质特点上明显可见是不同时期的产物。此外,在主长城线两侧偶可见伸出支线,这些支线一般长几百米或几公里,其建筑特点及材料质量多数与主墙一致,其作用和功能尚待进一步探讨。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昌平县十三陵以北,从外桃园至西岭一带人工建筑的墙体比较零星,除大部分因年代久远毁坏殆尽外,可能也与沿线以山险墙代替有关(图三)。此外,在镇边城一带,南、北两线长城是否合并,与沿河城、东灵山一带长城是否相连,这些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查明。

  (二)长城现状
  长城现状,主要是指长城的墙体、城台、关城的保存及损坏程度,以及城墙的外形结构、特点、质量、材科等情况。
  (1)将军关——墙子路——古北口——白马关——翻田峪——黄花城——八达岭——青水顶——笔架山——东灵山。这一线长城现状保存较完好,气势雄伟,构成北京长城的主体。墙体建筑以砖包结构为主,石砌墙次之,山险墙也有多处分布。墙体高大宽厚,城台最为密集。
  砖包墙有宽窄两种,宽墙体顶部一般在4.5米左右或更宽(八达岭为6.5米左右),窄墙顶部宽一般在2.5至3米左右。从山海关直插过来的长城,由东面进入市界后,沿山脊向北穿过将军关。这段长城主要是砖包结构,墙顶宽3.5、墙高4.5米左右,城台分布均匀。但墙体上部、女墙垛口全部损坏,墙体顶部损坏近四分之一,尤其在将军关口东侧,墙皮全部脱落,墙残高仅1米左右,并且只剩关城基座的痕迹。从将军关关口过黄松峪到外河口抵爱台子,堵体大部损坏,时断时续,只剩残迹,偶尔能看到敌台的分布和几段较好的砖墙,但延伸不长。从爱台子向北,在墙子路一带,是长城东线的精华,墙体保存最好,城台密集,墙顶宽3.5米左右,砖包结构。沿墙子路北面的山脊向黄沿口延伸到黑关,这一段的城墙墙体大部分是砖墙,城台和墙体时有时无,并且有大段山险墙的分布,较好的敌台偶有出现。从黑关向西,过关门、金山岭、古北口到破城子,长城气势雄伟,砖墙大都完好,城台密集。在关门附近,墙体有环状分布,环状北面是砖包墙,其上城台密集;环状南面是石土结构,没有发现城台。在关门的东面,有一条长达4公里的山险墙,悬崖绝壁,气势非常壮观。在关门西面,也就是在主线南面,有一段土石结构墙体,连绵不断。从破城子再往西,到白马关,墙体大部分坍塌,只残存一些痕迹,偶尔可见城台的分机并且发现一处坡顶城台。白马关南面,有石土墙的分布,土墙残高不足0.5米。从白马关过营口沿密云水库西岸,到南石城抵北石城,长城墙体以砖包墙为主,城台相对较密集,墙体顶宽3米左右。在鹿皮关附近河道中,还有保存比较好的水道建筑。这大概是北京地区长绒唯一保存的典型过水建筑。从北石城向西南到大水域,长城墙体毁坏严重,时有时无,并夹杂山险堵和劈山墙。从大水域向西,过河防口到莲花池,墙体以砖包墙为主,并有两小段石墙分布,墙体顶宽在3米左右,上部全部毁坏墙体只剩下三分之二。从莲花池往西,过慕田峪、黄花城到龙泉峪,这段长城非常雄伟,尤其在北京结点,长城纵横交错,墙体渐宽,顶宽在4米左右,城台密集;并且出现双垛口,景色格外壮观。在旧水坑附近,长城出现了闭合段,南边闭合段为石土结构,其上无城台。这类墙体可能是重新修茸时被遗弃的老墙体,对研究北京长城时代和建筑工程技术很有意义。
  再往西南,过外桃园、西岭到八达岭。这一线十三陵北面的城墙为土石结构。尤其从龙泉峪到外桃园和西岭到八达岭之间,土石结构的墙体连续不断,墙宽在2米、残高1米左右。在外桃园和西岭之间多是一些山险墙的分布,墙体全面坍塌,时有时无。从八达岭到青水岭抵禾子涧、长城主要是以砖包城为主,石墙次之(图四)。八达岭长城是北京地区长城的精华,城墙高大宽厚,城台密集。上部女墙、垛口齐全,墙顶沟槽中植被较稀少,从遥感图像上观察,长城的空间特征表现最为清晰。在八达岭西面过青水顶到禾子涧这段,长城墙宽3.5米左右,墙体由不规整的岩石砌成,城台为砖包结构,在青水顶和石峡地段有封闭椭圆形墙体分机左、右半圆墙体在结构上有明显的不同。从沿河城过黄草梁到东灵山,墙体相当残破,遥感图像上只可见星星点点的痕迹,估计是以砖包墙为主,并有大段大段的山险墙分布。只在黄草梁有1至2公里比较好的砖墙,其次是东灵山和沿河城附近的墙体,也有三分之一部分遭到了损坏,偶尔能看到城台的分布。
  (2)北京结点——四海——暴风顶——白河堡。这一线长城主要是砖石结构墙体城台分布均等,并兼有山险墙的分布。墙体宽度较窄,推测在3至4米左右。沿线墙体大部分损坏,城台比较稀疏,仅个别保存较好。这一线最好的墙体有两小段,一段在北京结点1公里处,另一段在长城干线以外至四海镇的东侧山脊上。这两段墙体连续完整,女墙垛口及城台均保存较好。
  从杨树台向西北,沿四海北面山脊到营盘及马道壤到白河堡一带的长城,外观结构和毁坏情况基本一致,墙体以砖石为主,有均等的城台分布。墙体、城台严重损坏,大部分呈断壁残垣,残墙高度推测在2米左右。但墙体连续完整。
  从马道壤向西到佛爷岭一带,墙体、城台坍塌殆尽,在遥感图像上仅剩白色细线和小圆形残斑,估计残墙高度仅在0.5米左右。
  在马道壤以东,营盘东沟一线,墙体零星出现,夹有山险墙的分布。
  从老虎坑向北延伸,靠主墙的东侧山脊上有一段不太长的土石墙体,损坏严重。墙体顶部宽在2米左右,残高估计不足1米,墙体上无线台痕迹。
  (3)杨树台——东灰岭——西拔子——青水顶。这一线墙体主要以砖包城为主,石砌墙次之,仅局部有少量山险墙。城墙大部严重损坏,其中仅西拔子附近墙体、女垛口完整,砖石齐全,虽然残留不多,仍然不失为北线长城的代表。次之,在小张家口过西拔子到青水顶间,以及东部的岔石口到海字口之间,残墙较高,也比较连统是此线长城相对较好的段落。
  在三司到小张家口一带,墙体大部呈断续分布。残墙高不足2米,残存城台高3米左右,墙体仅剩夯土堆,完好的砖石均被拆光,偶尔有碎砖块散落。
  在黑坑过凤凰坨到东灰岭之间,长城墙体全部毁坏,沿线散落物形成宽达百米的散落带,其中还偶见城台的圆形残斑遗迹。
  在岔石口东南四千米处,还可见到一段比较标准的劈山墙。墙体北侧地势陡峭,南侧较缓,沿山脊有一些城台残斑在遥感图像上清晰可见。
  (4)结论
  这次调查,按最好、好、中、坏、最坏等五个级别,定量描述了北京长城各段的现状。查明保存最为完好的段落有如下几处;
  八达岭——青水顶——禾子涧——笔架山一线。尤其是八达岭长城,墙宽可达6.5米左右,是北京地区长城中最宽的段落(图五)。
  龙泉峪——西水峪——黄花城——慕田峪一线,此段城墙的最大特点是墙体两侧均为垛口。
  古北口——金山岭——关门一线。这段长城气势雄伟,雄姿不亚于八达岭长城,城台台距在50米至150米左右,是北京长城城台最密集的地方。此外还有障墙和主墙外侧的重墙。
  墙子路一线。这一段长城主要以砖包墙为主,墙体相对比以上地区略窄。城台分布比较密集,尤其关城南北两侧的长城,连绵不断,保存较好。
  其中,尤以八达岭(包括居庸关——八达岭——黄楼洼——广坨山一线)、北京结(包括黄花城——北京结——莲花池一线)以及金山岭,是北京地区长城保存最为完好、城墙最为壮观的三个段落,应该成为今后维修和开放的重点。

  (三)长城长度量测及城台数统计
  这次调查,量测出北京地区长城全长为 629公里,全线共有城台(包括墙台、敌台或战台)827座(图六),关口71座.发现圆台5座(图七),地顶城1座,营盘及古遗址8座。


返回首页
:: 长城小站 www.thegreatwall.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