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明长城考实》·点校版
明长城考实
华夏子·著 长城小站·校考
  << 上页 目录 下页 >>  

 

  延庆县辖长城

  延庆县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其东与怀柔邻界,西接河北怀来县,北与河北赤城县相交,南与昌平县相连,自古即为京畿重地,今仍有首都北大门之称,是通往内蒙古高原的交通要道。
  延庆县地形呈盆地,县境北、东、南三面环山,南为军都山,北系缙阳山,均属燕山山脉,县境最高山为西北部与河北赤城县相邻的大海坨山。
  延庆县元朝时为龙庆州,属大都路。据《明史·地理志》载:“洪武初,属永平府。三年三月,属北平府,寻废。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三月置隆庆州,属北京行部。十八年十一月直隶京师。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改曰延庆州。”1
  长城在延庆县可分为两部分,北部为宣府镇长城的一部分。由怀柔旧水坑西北的九孔楼入延庆县界,继续向北行约六华里,转西北至四海的北口子;由四海继续向西北至刘斌堡转北行,由白河堡小川村出延庆县境而入赤城。
  这段长城长约一百二十三华里,现查有敌楼七十二座,除有一座坍顶敌楼尚属较好外,其余均仅存残址。
  怀柔、延庆交界的九孔楼,是明万里长城上建筑规模和形制最大的一座敌楼。楼北原立有一石碑,高一点九米,宽零点八米,厚零点二米。碑文为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武将徐申巡行至此所题两首七言诗。此碑存于延庆县文物保管所。长城沿线题诗碑刻十分罕见。
  长城由九孔楼至四海北口子,除山险未筑墙外,全为毛石垒砌简易石墙,当地称干插边。全部塌成石堆状。其间敌楼全部为农民所拆,仅存楼基垫土。
  北口子,亦为四海冶口。关口外可通珍珠泉。关口南五里为四海冶堡,此堡居四山之内,地势孤危,上可通独石口,下连横岭,实为宣府镇东路咽喉要冲。据《明宪宗实录》载: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七月,吏部郎中刘文言:“四海冶旧设马营哨瞭。一堡东南山上,一小墩名镇南墩,南接腹里。又一小墩,旁有平谷,抵涧浅,略填新刍,可度人马。上墩一目,只见京畿。今宜相度紧要隘口,修垒高坚,则于御守之备,不为无辅。”2《宣化府志》载:“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参将黄镇包甃,……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复砖甃。
  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重修,周三里。”3今此堡已毁坏无存。四海冶关口处,据老乡说原有一小瓮城和砖砌券拱门洞,今亦被毁。口门子往西百余米,地势较为平阔,原为砖砌城墙,今砖已被当地农民拆光,内部夯土亦坍塌严重。
  由北口子至囤上,长城在山势险峻地段未筑墙,筑墙多为干插边,坍塌十分严重。这其间在上花楼(河上沟)西有一座砖砌敌楼保存较好。此楼建筑较为特殊,四面无门,楼南墙下有一窗口大券洞,由此爬进楼里,进楼东转有一可上至楼顶的梯道,今梯道尚存,楼顶已坍。此楼东侧墙上有一箭窗,西侧墙上部偏北亦有一箭窗。外长城在延庆境内,仅此一座保存较好的敌楼。此楼西南旧建有黑汗岭堡,据《畿辅通志》所载:此堡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筑,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甃以砖”。堡城“周二里十丈六尺,高三丈五尺,南一门”。4今堡已被拆毁。
  由囤上经营盘口、马道梁至海拔一千二百五十三米的暴雨顶。山势自东向西蜿蜒而去,长城利用山险设防,除在马道梁村北三道口子处有一小段残坍石墙外,基本未筑墙,只随山势建有若干座敌楼,今多毁,只存夯土。暴雨顶南为刘斌堡,据《畿辅通志》载:“周二百四十六丈,高三丈五尺,东一门。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土筑。”5今城堡只零星存夯土残墙。堡东、西两座山上,各筑有墩台一座,今只存石堆残基。
  长城过暴雨顶后开始有毛石砌墙,今已坍塌成堆。过一座海拔一千二百一十米山峰后,长城开始北转,经柏水井、老虎坑、松树楼诸村至边坑。又转西迂回至孙家梁,又向北至小川村,过山出延庆进赤城县界。这段长城多为干插边,虽坍塌严重,但较为连贯。这段城墙中的砖砌敌楼均被拆毁,石砌墩台都已坍成堆状。
  延庆县境南有内长城属昌平镇的一部分。这段长城由怀柔西水峪向西进入延庆龙泉峪界经东三岔、石佛寺,过青龙桥、八达岭至石峡向西出延庆县进河北省怀来县境。
  这段长城约长一百零四华里,共有敌楼八十八座,其中较好的三十三座,圮残的二十四座,毁坏无存或只存基座的十四座,存有墙台的十七座。
  长城由怀柔入延庆县境后至东三岔,仍为条石砌筑的石墙,墙体坚固,除大部分砖砌垛口坍圮外,其余保存较好。墙止于东三岔村北一山崖下。由东三岔向西至山神庙约长五十三华里,因山势十分险峻未筑墙,只在山路要道处筑有锥石口,德胜口等数座关隘。今诸关隘建筑均已仅存残迹。
  过此以险制塞的地段后,长城由山神庙南山上又起,至石佛寺口仍为条石砌筑,靠近南山梁上的近百米长城倒坍严重,此处第一座空心敌楼尚属较好,门上镶有额匾一块,字迹完好清晰,为“川字壹号”楼。
  石佛寺口,为永乐年间所建。关口处原设有一水门,今关口及水门均毁,关口两侧长城亦多有圮坍,墙仍为条石砌筑,砖砌垛口已被当地农民拆毁。由石佛寺口至青龙桥东口,长城全部为条石砌筑,除个别地段有少量圮坍,大多保存完好,大部分砖砌垛口仍残存。青龙桥东口,据《四镇三关志》载:“永乐年建”。6正口处,两山壁立,中通沟路,设有—水门。今关口为修京张铁路时拆毁。
  青龙桥火车站为京张铁路一重要地段。长城拆止于铁路南的一座砖砌小庙处,由铁路北山坡上又现,但靠下部分圮坍严重。由青龙桥至八达岭已修复的一段长城仍为条石砌筑,保存较好。今八达岭北六楼、北七楼和北八楼间的城墙已修复。系一九八四年七月五日《北京晚报》和八达岭特区办事处等单位联合发起“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社会赞助活动的第一、第二期工程。
  八达岭北八楼至北七楼间有一断崖,崖高约三米,此处为单墙,崖下城墙内侧有一券拱门洞。北八楼东、西各六箭窗,北为三箭窗,南有门居两箭窗中。在此楼东南方向有一条旧边,今只残存夯土。由此至南六楼的长城已全部修复一新,条石砌筑墙体,青砖砌筑雉堞。
  八达岭,为长城重要关隘,据《畿辅通志》载:关城为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建。“由南口至是凡五十里,岩峦复合,两岸如削,八达岭之城,既险且坚,北至驴儿坨抄陵寝而接灰岭口,南至靖边城,历沿河诸口,而接紫荆。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前者也。自八达岭下视居庸若建瓴,若闚井,故昔人谓: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7
  八达岭口,今仍为京张公路的重要通道。关城有东、西二门,西门外额嵌有石匾:“北门锁钥”并题刻有:“钦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兑”等人姓名,又属年号为“万历十年岁次壬午伍月吉日立建”。东门外门额有匾刻:“居庸外镇”,并题有“巡按监察御史陈豪书”和“嘉靖己亥仲秋吉日立”的年号。而城门相距约六十四米。“居庸外镇”瓮城北一楼北墙门口镶有残碑,碑文年号已残缺。“北门锁钥”城台垛口墙上镶有四块石碑,一为“隆庆五年秋季之吉总督前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潍县刘应节,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地方”的记事碑,此碑长零点七米,宽零点四五米。另一块是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秋防八达岭边墙碑记。还有一块为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重修八达岭门内察院公馆碑。还有一块字迹不清。
  八达岭长城,是我国最早开发旅游的长城地段之一,早已蜚声海内外。八达岭长城城墙平均高度为七点八米,有的地段高达十四米,墙基厚的六点五米,墙顶平均宽约为五点八米。由于八达岭一带长城墙体较高、较宽,所以显得十分雄伟。加之八达岭隘口、关城严谨,城堡相连,同慕田峪,金山岭长城相比更能使游人感受到长城防御体系的完整性。八达岭古有“居庸北口”之称,由此向南约三十华里为居庸关。
  居庸关是万里长城最负盛名的关隘之一,古代为北京西北的屏障。此关建在长达二十公里被称为“关沟”的一条溪谷中。关口两侧高山屹立,尽是陡崖峭壁。
  居庸之名,据传说是秦始皇修长城,徙居庸徒(庸,即强征来的民夫士卒)于此而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吕氏春秋》、《淮南子》皆曰:‘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也’。”8汉时又称为军都关。
  三国时名西关,北齐改为纳款关,唐称其为蓟门关。辽、金、元、明皆称居庸关。
  据《畿辅通志》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大将军徐达垒石为城,三年置守御千户所,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置卫,领千户所五,以为京师北面之固。……自南口而上,两山之间,一水流焉,而道出其上。十五里为关城,有南北二门。以参将一人,通判一人,掌印指挥一人守之。又巡御史一人,往来居庸、紫荆二关按视焉。”9
  居庸关尚存的关城南门。门额所嵌:“居庸关”三字匾额上,还有景泰五年捌月吉日立”的题记。《明英宗实录》载:在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六月已丑的栏目下亦有“修居庸关城毕”的记载。10
  居庸关,也是万里长城关隘中战事较多者之一。
  东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就有北境的鲜卑人南侵居庸的记载。以后历史又于此地导演出了几场决定朝廷命运的战事。
  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金占辽都,就是先打下居庸关,而后挥师南进,直抵南京(今北京)的。
  金朝后期,蒙古族大军曾多次攻陷居庸关。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029年),因金兵坚守居庸,蒙古军只好先攻陷紫荆关,经涿、昌二县由关里向外两面夹击,方攻陷居庸关。
  元前的灭亡也是明军从居庸关而入,直取元大都(今北京)的。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推翻腐朽的明王朝,也是打下宣化入居庸而进入北京的。
  居庸关关城内,有一过街塔基座,称云台,建于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原云台上有三座喇嘛塔,明时因塔被毁仅存汉白玉石砌的台座子,便有“石台云阁”之称。
  云台券门和券洞上镌刻着极珍贵的元代石刻,雕有金翅鸟王、大龙神、大蟒神、卷叶花;券洞内两壁四端刻有四大天王。在四大天王之间,用梵、藏、八思巴、维吾尔、汉、西夏六种文字,同时雕刻的《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是研究我国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与古代文字的极其珍贵资料。
  居庸关,在历史上始终以景色优美而著名。“居庸叠翠”,早在八百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山八景”之一。
  居庸关附近,有杨六郎栓马桩、杨五郎像、穆桂英点将台等名胜,号称“七十二景”。目前,居庸关已成为中外游客必临之地。
  长城过八达岭继续向西南至安家岭一段,人为毁坏较为严重,空心敌楼和城墙多只存条石基。由东安岭继续往西南,有一段为块石砌筑墙,垛口亦为石砌,虽砌筑较为简单,但保存较好,过这段墙后至东沟口,城墙仍为条石砌筑,虽有圮残但多较好。东沟口,据当地老乡说:墙上原有券拱砖门通内外,今已毁坏无存。长城过东沟口后,有一处十分陡峭之地,锯齿形垛口保存完好。由此至石峡口为条石砌筑城墙,除一些较为平缓处被人拆毁外,多保存较好。
  石硖口为断崖山谷中之关口,十分险峻,长城筑在断壁之上。据当地老乡说,原来石硖口有券拱关门和一小水门洞,今已毁坏无存;原口内还筑有城堡,亦已毁。有外炮村至王家沟的公路由石硖口穿过。长城由石硖口继续向西,约二华里便进入河北省怀来县境。此段长城仍为条石砌筑,但今多已被拆毁,只存其内部结构残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明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4O,第9OI页。
  2.《明宪宗实录》,中华民国二十九年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卷32,第4页。
  3.《宣化府志·城堡》,清乾隆二十二年增刻本,卷8,第26页。
  4.5.《畿辅通志·城池》,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影印本,卷129,第5050页。
  6.《四镇三关志·昌镇形胜》,清抄本,卷2,第41页。
  7.9.《畿辅通志·关隘三》,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影印本,卷69,第2965、2967页。
  8.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卷10,第461页。
  10.《明英宗实录》,中华民国二十九年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卷254,第4页。


  << 上页 目录 下页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