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明长城考实》·点校版
明长城考实
华夏子·著 长城小站·校考
  << 上页 目录 下页 >>  

 

  抚宁县辖长城

  抚宁县东南濒临渤海,西同卢龙县交界,北隔长城与青龙县相望,东部同辽宁省绥中县接壤。
  抚宁县北部、西部、东部皆为燕山余脉,山高坡陡,怪石林立,山地、丘陵地占全县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三。
  抚宁县,现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所辖。明朝时为京师永平府辖。据《明史·地理志》载:抚宁县“旧治在阳河西,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十二月所徙。十三年又迁于兔耳山东。……东有山海关。洪武十四年九月里山海卫于此,北有抚宁卫,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二月置。
  又有董家口、义院口等关。东有一片石口”。1
  抚宁县境内所辖长城,长约二百一十五华里。现查有砖砌空心敌楼四百零八座。其中,保存较好的一百七十一座,圮残的一百七十四座,毁坏只存基座或遗址的六十三座。
  抚宁县辖长城,以九门口同山海关区割长城为界。据《临榆县志》载:九门口,又叫一片石关。关城原有东、西二门,西门上有额匾书“京东首关”。2关城南有六个水门,加边城门和关城的东、西二门,合称九门。今九门皆毁,九门口关城墙体残存。
  长城由九门口南山半腰起一直向北,经庙山口、夕阳口,由海拔五百一十米的料山东侧而过,然后经黄土岭关至无名口。
  无名口,也称大青山关,关南旧有关城一座(今毁),建于明弘治年间,山势由北蜿蜒而来,南折为岭。岭南有一山,顶平而略高。
  关口内外有山路可通马骑。长城由无名口继续北行,至九龙洞开始分为东西二路,向东为辽东镇,向西仍为蓟镇。
  九门口至九龙洞这段长城,九门口、黄土岭等关口附近有几大段砖砌城墙,其余均为石筑。砖石墙大部半损,损坏都分山上为自然倒坍居多,而靠近关口或村庄的地方则多为居民所拆。
  这段长城,共有敌楼六十座,其中较好的二十六座,圮残的二十六座,已全部被毁仅存基座或残址的八座。
  九门口关城北侧有一敌楼较好,当地称为青台楼。此楼有二门,南墙的门在两箭窗西侧,西墙的门居两箭窗中。西门上有额匾,上题“石黄第拾壹号楼”为“夏三月吉日立”。此匾所说的拾壹号楼,应由九门口南山的头道楼算起。
  长城由九龙洞向西行,至海拔五百零八点五米的高楼山后转偏北方向,在大毛山北随山就势向北迂回约半华里后转西行至董家口。
  这段长城大部分为石墙,有少量砖墙穿插其间。大部分城墙较好,少部分残圮较严重。在高楼山东有一段已塌成石堆状高不足米的石筑城墙。此段共有敌楼三十五座,其中较好的二十一座,圮残的十座,毁掉的四座。
  高楼山东有一楼较好,当地称为媳妇楼。传说原来有一位精通武术的女子,丈夫戍边住在此楼,她寻夫至此,夫妻团聚之时,敌兵来犯,丈夫战死,妻承夫志,主动要求留下守边。她住的敌楼,被称为媳妇楼。由此向西还有几座被当地称为媳妇楼的敌楼。
  媳妇楼是典型的三通道结构敌楼,西有门居两箭窗南,有砖砌双梯可到楼顶,梯在楼南墙中间箭窗两侧。为遮雨,楼顶梯口上建一小屋状建筑,今尚留小屋残基。
  大毛山关,旧有城堡即今大毛山村。据《永平府志》载:城为砖筑,高二丈五尺,城周一里。东、南各有一门。3堡北群山耸峙,有双峰并立,大毛山关关门即设在双峰之凹。登关北望,群山危耸,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关南侧重峦叠嶂,山险路陡。大毛山东北方向有一条由大毛山村通往关外的盘山道,道西有一座较好的敌楼。此楼北门居两箭窗中,门外地下有摔碎的北门券拱石框,可见镌刻“忠义”二字。由此楼向西为第三座敌楼,门券拱的石框上,镌刻有狮子滚绣球的纹饰。在董家口村东山顶上,有座北侧已塌顶的敌楼,券拱石门框上镌刻有别致的花盆景图案。
  董家口关,据《永平府志》载:城高二丈五尺,城周半里,南有一门。4长城由关口东西横亘山脊,关口处地势险峻,关口外群峰交错,沟深路狭,仅可通单骑。关口为明嘉靖初所建。今董家口关城尚有部分残存,关口处的长城早年已被当地农民拆毁。董家口东,玉门岭沟西,在一座较好的敌楼里,有一块记功碑,内容是“大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秋防,德州营修完囗囗木马峪七十八号台,西空起至西山崖止,拆修二等边墙四十丈,创修三等边墙五丈,敌台一座。”
  长城由董家口至义院口,大体方向继续向西,经城子峪北,过河口,平顶峪,至一座海拔八百三十七点七米的高山。从板场峪西,过对面高山,到义院口。这段长城,共有空心敌楼八十八座,其中较好的三十九座,圮残的三十六座,十三座已毁坏只存基础或残址。有关口四座。
  城子峪关,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修建,关口处有一河,河东侧有一酷似铁锅倒扣的山包,高二、三十丈;两侧有狭窄的深涧,旧筑空心敌台阻塞涧口。东西两山相距半里。据《永平府志》载,关南有堡,为石筑,高二丈一尺,周一里。西、南各有一门。5
  河口关,即水门寺,也是嘉靖元年所建。关东西向。关北山高数十仞,南山高十余仞,南北相距约三、四百步。关口内侧山路崎岖难行,旧有城堡,南开一石门;关口外为河滩开阔地。
  平顶峪关,西北侧有一小山,由于顶平被当地称作平山,长城横亘平山顶上。关内半里有堡,石筑,高二丈,周半里,东、西各有一门。
  板场峪关,山势平漫,关内旧有堡,周半里。由堡北行二里许,诸涧水碎石,阔约二、三十丈。东北行一里余,为东西横亘的老边墙,设水关二。过老边墙东北行约二里有新边墙,左右山势险峻,两峰低处为岭,长城依岭而筑,岭上有口可通马骑。
  以上关口及四座关城,现在均被拆毁。
  由董家口至义院口这段长城,砖石结构相参,今现状保存的程度,因当初建筑坚固与否而不同。如由董家口向西的石结构城墙,很多已坍塌成高一至二米不等的堆状。而董家口扁楼以南的一段砖墙,因建筑坚固,保存得较为完整,连砖垛口也完好。
  董家口西北平炕山上,有一座较好的敌楼,为三通道结构,东西有门各居两箭窗中,石凿券拱门框上镌刻“忠义报国”四个楷书字。
  此楼顶上有一层,四面墙均好。这一带长城空心敌楼上均有屋,当地老乡称为哨房,而史载则称为楼橹。
  这段长城,即便是砌筑较为坚固的地段,其内侧墙亦多有倒塌。
  平顶峪西山上有望海楼,此楼为三通道结构,今楼南、北墙均倒塌。
  望海楼北侧的一段砖砌长城基本完好,墙项双面皆筑垛口。这段保存较好的城墙上镶有一块石碑,字迹模糊不清。
  董家口、城子峪、平顶峪附近的敌楼,楼梯多为条石砌筑,已被村民拆走。
  长城由龙台南的海拔八百三十七米的高山起向南转,经板场峪西,至义院口。南转后的九华里砖砌城墙上,空心敌楼十分密集,长城随山势上、下起伏,十分壮观。这段长城保存的较好,敌楼及城墙的倒坍部分,亦全部为自然损坏。城墙上原嵌有一块青石碑,今已被摔碎。
  义院口,又名义宛口,关口建筑早已毁掉。今有秦皇岛通往青龙县的柏油公路由此通过。据《四镇三关志》载:“义院口关,洪武年建”。6《永平府志)载:“义院口城,距边墙半里,砖筑,高三丈四尺,周四百六十六步,有东、西、南三门。”7
  另外,由董家口至义院口这段长城,出平顶峪向西约四华里,在一座海拔六百六十米高的山峰东侧,向南分出一支石砌城墙。建筑式样同主线长城截然不同。这条线向南约行四华里后西转,经板场峪东沟、西沟行六华里,在疆沟砬子山,与主线长场汇合。这段长城为何年所建尚待考证。
  在板场峪东沟有长九十厘米的石炮数门,炮口外径四十五厘米,内径十三厘米,炮眼深四十九厘米,炮口小,炮膛大,尾部有引火槽孔,槽长十五厘米,宽、深各为十厘米。
  长城由义院口至苇子峪段,大体方向继续向南。长城从义院口,过拿子峪口,经海拔六百三十五点二米的大平台山,至花场峪。从花场峪又经大绪口至苇子峪关。这段长城,现查共存敌楼四十六座,其中较好的二十二座,圮残的二十座,已毁坏只存基础或残址的四座。
  长城由义院口至花场峪,大部分为砖砌城墙,除靠近关口处外,大部分保存较好,个别地段还保存着垛口,少数坍塌严重。城内侧开有几处便门,由墙下通到墙上。
  拿子峪关内,旧有一座小堡,今为掌子峪村。据《四镇三关志》载:拿子峪堡,“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建”。8
  花场峪关,今已被毁。据《水平府志》载:花场峪城“距边半里,砖城,周半里”。9
  由花场峪继续向西,连绵起伏的峰峦,岩崖陡峭。因此,多借山险设防,仅在一些山谷缓冲地带,筑有小段城墙。这一段利用山险的长城,在险要处均筑有空心敌楼。从海拔五百八十米的娇顶山,向西南始有石筑城墙,直至苇子峪关。这段石墙整体尚存,石墙上有三座保存较好的砖砌空心敌楼。
  苇子峪关,关口建筑已毁掉,仅存关口两侧墙。关口之西,山崖陡起,险不可攀。据《永平府志》载:苇子峪城堡,“距边半里,石城,高二丈,周半里。”10今城堡已毁,仅在残址。
  在花场峪至苇子峪关段长城上,扔着两块已风化字迹不清的石碑。花场峪的农民介绍北山上的一座敌楼里有块字迹完好的石碑。我们去找时碑已无,经了解才知道,于前一天被牧羊人推到山下摔成碎块。类似这种因无知而破坏长城文物的事件,在长城沿线时有发生。
  长城由苇子峪关至箭杆岭关,大致方向为继续向西南行至背牛顶。自九门口到背牛顶的长城,明时为石门路管辖。长城山背牛顶向西南行约五华里,在黄牛顶东北侧转向西北,经梁家湾北至箭杆岭关。这段长城,共有敌楼五十八座,其中较好的二十七座,圮残的二十二座,仅存基座或残址的九座。
  苇子峪关至箭杆岭关段长城的前三分之二,均经过青龙县老岭林场。这里山高林密,奇峰怪石,惊险异常,因此长城建筑较为简单。
  从苇子峪关西的陡立山崖起,至梁家湾口,长城盘亘于山上,时断时续。有墙部分是就地取石所建,为自然损坏,坍塌大都严重;由梁家湾口至箭杆岭的石砌城墙,圮坍也很严重。
  箭杆岭关,四周高峰环抱,地狭仅数十步。长城过箭杆岭关,由东南方向而趋向西北,连接两山,中间夹有一河。关内侧今存旧城遗址。关口楼砖已被当地老乡拆光,仅存条石基座。
  在箭杆岭村,陈老汉家中有一块石碑,是崇祯年间修箭杆营门的碑记。
  长城由箭杆岭至界岭口,大致方向从箭杆岭向北,经二道沟抵黑沟北,转西至界岭口。这段长城共有敌楼四十座,其中较好的十六座,圮残的十六座,坍塌的八座。这段长城不论石砌的,还是砖砌的,虽都比较坚固,但毁坏都较严重。石墙多为自然坍塌,砖墙所毁部分,则几乎全是人为所拆。一九八四年春天,在这一带收购蝎子的价格很高,青少年成群结队到长城上来拆长城捉蝎子,致使很多本来保存较好的城墙被拆得支离破碎。
  界岭口,因关位在界岭山下而得名。此关处两山之间,洋河穿关而过。隔河分为东、西两个月城。月城形状如两个红缨枪头,一端紧锁关口;另一端挂在东西相对的两山的顶上。据《水平府志》载:“东月城自东顶蜿蜒而来,东面狭不足丈数,西面百二十步,有城门,……
  南面三百二十七步,北面三百九十一步,即边城统计,周二里零百十步。西月城由西顶蟠绕两下,……西面狭不足丈数,东面七十八步,有小水门,南面二百十步,北面百八十四步,即边城统计,周一里零百十二步。”昔人曾云:“三十三关此为最要。”11月城今存门高约六米,宽六点五米,月城墙高约十米,每个月城占地面积二亩余,今月城虽已遭不同程度的破坏,但轮廓犹存。
  长城由界岭口至邬家沟西,抚宁县同卢龙县交界止,大体方向从界岭口向西南,经程家沟北,竭家沟北,至邬家沟北进入卢龙。这段长城,现查共有敌楼八十二座,其中较好的二十一座,圮残的四十四座,只存基础的十七座。
  由界岭口向西至石碑沟东北的程山东坡,城墙全是砖砌,大部分较好,垛口被破坏严重。过程山东坡城墙则砖石相参,石墙大都是就地取材,自然坍塌严重。
  程山山顶有一座较好的敌楼,楼东侧墙有门,居两箭窗南,券拱石门,框上有竖式镌刻的“人马平安”四个字;南侧墙有一门,居两箭窗中,券拱石门,框上亦有竖式镌刻“天下太平”四字。东门的字较南门的清楚。
  过了这座敌楼向西,在长城内侧一峭壁上,筑有一道高三米、长约三十米保存较好的砖墙壁障,墙中开有一小门,门南有上下两排共七箭孔,二排箭孔下又有一箭窗;门北有上下二排共十一箭孔,二排箭孔下又有两个箭窗。
  青山口,在竭家沟北,关口主体除城墙外还筑有一道重垣,现关口处城墙均残坍。明时曾在此设提调把守。
  长城过青山口后,在谢家店西有向西南的一分支墙,河口即在这段分支上。
  河口,东西皆大山,其西南三峰雄峙而中峰极高。长城缘山而下为关。明曾设青山营于此。过河口后有三华里依山险为障未筑墙。又复有墙之后,便是抚宁和卢龙交界处。这一段长城主副线皆为石砌墙,主线墙保存较好,副线次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明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40,第900页。
  2.《临榆县志·城池》,中华民国十八年铅印本,卷9,第20页。
  3.4.5.《永平府志·城池不》,清光绪二年刻本,卷33,第27页。
  6.7.8.9.《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清抄本,卷2,第26、27页。
  10.《永平府志·城池下》,清光绪二年刻本,卷33,第28页。
  11.《永平府志,城池上》,清光绪二年刻本,卷32,第29、30页。

 

  << 上页 目录 下页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