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明长城考实》·点校版
明长城考实
华夏子·著 长城小站·校考
  << 上页 目录 下页 >>  

 

  蓟镇

  蓟镇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拱卫京师,是明代万里长城九镇中最重要的一镇,也是建筑最坚固、最雄伟的一镇。目前开发旅游的八达岭、金山岭、慕田峪、山海关长城,均属蓟镇所辖。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议论蓟镇地理形势时说:“蓟镇,为京都左辅。当大宁未彻时,与宣府、辽东,东西应援,诚藩篱重地也。自弃其地以与兀良哈,而宣、辽声援绝,内地之垣篱薄矣。嗣后,朵颜日盛,侵肆有加,乃以蓟州为重镇,建置重臣,增修关堡,东自山海,西近居庸,延邪千里,备云密矣。”
  据《明史·兵志》载:“蓟之称镇,自(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始。”但蓟州境内长城防务的建立,则始于洪武初年。1
  《明史·兵志》载: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谕令各上方略。从淮安侯华云龙言,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百二十又九,皆置戍守。”2
  《永平府志》载:“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达发燕石等卫屯兵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宁、界岭等三十二关。”3
  自英宗正统之后,北部蒙古族的势力得以较大的恢复,蒙古骑兵南下抢掠的次数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所以修筑长城的事屡被提出,并越来越为朝廷所重视。《明史·兵志》载:“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给事中朱纯请修塞垣。总兵官谭广言:‘自龙门至独石及黑峪口五百五十余里,工作甚难,不若益墩台瞭守’。乃增赤城等堡烟墩二十二。”4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土木之变”,英宗被俘。蓟镇长城亦遭到瓦剌也先部的破坏,景帝即位后,下令修复长城。《明史·景帝本纪》载:“正统十四年十一月癸未,修沿边关隘。”5
  《临榆县志》亦有相应记载:“景帝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提督东京军务右佥提督御史邹来学修喜峰迤东至一片石各关城池。”6
  英宗被也先放还,于景泰八年发动“夺门之变”,重登皇位后于天顺年间多次命蓟、辽、宣、大总兵修城堡、边垣、台堑。
  《明史·洪钟列传》载: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洪钟“擢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整饬蓟州边备,建议增筑塞垣。自山海关西北至密云古北口、黄花镇直抵居庸,延亘千余里,缮复城堡二百七十所”。7
  《永平府志》亦有记载:“弘治中,前辽巡抚洪钟筑边墙,自山海抵居庸,凡二百七十余处。”8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巡抚都御史戴金,在巡蓟州边时认为,南边诸山险处亦多,但山外攀援易上,山空水道处所,每年虽修垒二次,皆碎石干砌,遇水则冲,虏过即平。他还认为,应将山外可攀援之处堑崖凿壁,山顶以内严令禁长树木,仍补彻山口水道使连亘如城,亦如陕西各边之制,更添墩堡以备防守。由此可知,那时蓟镇长城还大都过于简单。蓟镇长城,较大规模的修筑,特别是在长城上砌筑砖石和修建空心敌台,多是从隆庆至万历初由戚继光所建。
  戚继光是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被命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次年朝廷中止练兵计划,命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
  《明史·戚继光列传》载:“自嘉靖以来,边墙虽修,墩台未建。继光巡行塞上,议建敌台。略言:“蓟镇边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则百坚皆瑕。比来岁修岁圮,徒费无益。请跨墙为台,睥睨四达。
  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督抚上其议,许之。……五年秋,台功成。
  精坚雄壮,二千里声势联接。”9
  《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载的空心敌台,全部标注为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所建。10
  《水平府志》引《国榷》中亦记载:“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夏四月,乙卯,增蓟镇、昌平敌台二百。”11
  在长城上建筑储有粮草,武器和可供戍守长城的兵士居住的敌台,使长城的建筑构造得到了最后的完善。关于空心敌楼的建筑经过、修筑方法和用途等,戚继光在其总结军事经验的《练兵杂纪》中记载如下:“先年边城低薄倾圮,间有砖石小台,与墙各峙,互不相救。士曝立暑雨霜雪之下,无所借庇。军火器具如临时起发,则运送不前;如收处墙上,则无可藏处。敌势众大,乘高四射,守卒难之。一墙攻溃,相望奔造,大势突入,莫之能御。今建空心敌台,尽将通人马处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围阔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冲处数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缓处或四、五十步,或二百步不等者为一台。两台相应,左右相救,骑墙而立。造台法:下筑基与边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中间空豁,四面箭窗,上建楼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每台百总一名,专管调度攻打。台头、副二名,专管台内军器辎重。
  两旁主、客军士三、五十名不等。五台一把总,十台一千总,节节而制之。”12
  自戚继光经理蓟镇长城以后,连年有所修筑,但数量和规模都不是很大的。
  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蓟镇长城又分为三大部分,即蓟州镇、昌镇、真保镇。13
  一、蓟州镇:东自山海关连辽东界,西抵石塘路元连口,接慕田峪,镇界延袤一千七百六十五里。又分十二路镇守,为:山海路、石门路、台头路、燕河路、太平路、喜峰口路、松棚路、马兰路、墙子路、曹家路、古北路、石塘路。
  二、昌镇:东自慕田峪连石塘路蓟州界,西抵居庸关边城,接紫荆关真保镇界,延袤四百六十里。又分三路镇守,为:居庸路、黄花路、横岭路。
  三、真保镇:界自紫荆关沿河口,连昌镇边界,西抵故关鹿路口,接山西平定州界,延袤七百八十里。又分为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故关镇守。
  关于蓟州镇将领配置情况,《明史·职官志》载:
  镇守蓟州总兵官一人,旧设。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改为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驻三屯营。
  协守副总兵三人(东路副总兵,隆庆三年添设,驻建昌营,管理燕河营、台头营、石门寨、山海关四路。中路副总兵,万历四年改设,驻三屯营,带管马兰峪、松棚峪、喜峰口、太平寨四路。西路副总兵,隆庆三年添设,驻石匣营,管理墙子岭、曹家寨、古北口、石塘岭四路)。
  分守参将十一人(曰通州参将,曰山海关参将,曰石门寨参将,曰燕河营参将,曰台头管参将,曰太平寨参将,曰马兰峪参将,曰城子岭参将,曰古北口参将,曰石塘岭参将,曰喜峰口参将)。
  游击将军六人,统领南兵游击将军三人,领班游击将军七人,坐营官八人,守备八人,把总一人,提调官二十六人。
  镇守昌平总兵官一人,旧设副总兵,又有提督武臣。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裁副总兵,以提督改为镇守总兵,驻昌平城,听总督节制。分守参将三人(曰居庸参将,曰黄花镇参将,曰横岭口参将)。
  游击将军二人,坐营官三人,守备十八,提调官一人。
  镇守保定总兵官一人。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初设保定副总兵,后改为参将。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复为分守副总兵。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改为镇守。三十年(公元1551年)改设镇守总兵官。万历元年(公元1573)令春秋两防移驻浮图峪,遇有警,移驻紫荆关,以备入援。
  分守参将四人(曰紫荆关参将,曰龙固二关参将,曰马水口参将,曰倒马关参将)。
  游击将军六人,坐营中军官一人,守备七人,忠顺官二人。14
  关于蓟州镇所辖兵马额数及银饷支予情况,据隆庆三年霍冀《九边图说》载:
  本镇(蓟镇)原额马步官军十万九千三百九十员名,徐节年逃故外,实在官军九万九千二百四十六员名。原额马四万一千三百二十一匹,除节年例失外,实在马三万四千三百二十八匹。
  本镇年例主兵银一十六万五千七百三两三钱八分,客兵银六十三万三千四百七十九两二线七分一厘一毫二丝。15
  另外,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据《明史·职官志》载:“先是,蓟、辽有警,间遣重臣巡视,或称提督。至是以边患益甚,始置总督,开府密云,辖顺天、保定、辽东三巡抚,兼理粮饷。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增兼巡抚顺天等处。”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明史·兵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91,第Z241页。
  2.《明史·兵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91,第2235页。
  3.《永平府志·关隘》,清光绪二年刻本,卷42,第1页。
  4.《明史·兵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91,第2237页。
  5.《明史·景帝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11,第142页。
  6.《临榆县志》,清光绪四年刻本,卷 9,第25页。
  7.《明史·洪钟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187,第4957页。
  8.《永平府志》,清光绪二年刻本,卷42,第2页。
  9.《明史·戚继光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212,第56l4页。
  10.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清光绪五年刻本,卷11。
  11.《永平府志》,清光绪二年刻本,卷3,第22页。
  12.戚继光:《练兵杂记》,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6,第2页。
  13.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清光绪五年刻本,卷11,第1、3页。
  14《明史·职官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76,第1866页。
  15.霍冀:《九边图说·蓟镇》,明隆庆三年刊本,第63页。
  16.《明史·职官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73,第1773页。

  << 上页 目录 下页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