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明长城考实》·点校版
明长城考实
华夏子·著 长城小站·校考
  << 上页 目录 下页 >>  

 

  《明长城考实》序言
  罗哲文

  长城,这一伟大民族的象征——它那雄伟、坚强、不屈的身影,好像屹立在东方的巨人。在它的身上也曾一度蒙上过阴影,帝国主义的枪炮,反动派的屠刀,都曾经在长城内外一度横行。但是也正由于它有着雄伟、坚强、不屈的性格,激励着中华儿女战胜一个个的敌人,迎着风浪不断前进。
  今天,国策长安,云开影散。但是在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征途上,仍然有着科学技术、生产建设、国防建设、文化发展等等课题,仍然需要象长城那样雄伟、坚强、不屈的品格,激励我们前进。“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豪情壮语,不仅反映了当年抗敌救国的决心,而且也象征着人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坚强意志。
  当我们看到那些险峻的危崖绝壁,浩瀚沙漠,茫茫戈壁的时候,那里几乎是人迹罕至,鸟兽绝迹。然而长城却偏偏要修到那里。多么辛勤的劳动,多么坚强的毅力。中华民族的精神就体现在这里。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明长城考实》,虽然称不上“煌煌巨著”,称不上科学发明,但它确称得上是一部徒步考察长城的首创之作。值得称赞,值得表扬。
  华夏子要我为这本书写一个序,实不敢当。但是不把这本书所产生的背景,作者所经历的艰辛路程告诉人们,那将是一个很大的缺陷。而最了解这一著作的产生背景和作者所经历的艰辛历程者,莫过于我。“责任在身,当仁不让”,我便慨然应允了。在此略述其经过,并谈一点自己的感想。

  一、长城的感召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青海长云暗雪山……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等等雄伟、悲壮的诗句是那么的感人,千余年来脍炙人口。尤其是像毛泽东同志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把壮丽河山与雄伟长城相结合的词章,不知吸引了多少中华儿女,为长城而倾倒,为祖国而献身。我自己在三十多年前也曾经立下雄心壮志想徒步踏遍长城,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每每引以为憾事。据我所知,像我这样想向长城徒步巡礼,踏察长城的志士,大有人在,也以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
  华夏子受到长城的感召,下决心徒步考察长城。
  1984年初的一天,他们专门来到北京找我咨询,就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要我提供意见。当听完了他们的雄心之后,我一方面被长城本身的雄伟气势、丰富内容所感召;另一方面也被他们的壮志豪情所感染,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我说徒步踏遍长城确是困难的,但这一行动太有价值了。我当即表示衷心的支持,预祝成功。当我今天想起他们在三年前要踏上万里征途的时候,情景似在眼前。他们现在已经成功了,写出了这本踏察考实的著作,怎不令人为之欢欣哩!

  二、长城的精神
  长城精神的实质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艰苦奋斗,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当他们问到我徒步考察长城有什么困难的时候,就我所知介绍了长城的情况,高山险阻,沙漠戈壁,茫茫荒野以及风雪寒冷,豺狼虎豹,虫蛇等等。他们听了之后,并不惧色,表示了不畏艰苦,不怕困难,甚至不怕牺牲的决心。我对此十分感佩,我想,这正是长城的精神,只要有了这种精神,是可以战胜任何困难的。
  讲到徒步考察长城的困难,可以说没有亲身体会过这种艰难的人,怎么去想象也不过分,不用去说那些大小的意外事故,只说这两年中每人背着三十来斤的设备和资料,一步不停地跋涉,就是很感人的。
  盛夏之际,在暴烈的阳光下翻山越岭,必挥汗如雨,口舌干燥。他们每人虽背着两个军用水壶,但要靠这些水坚持一天,所以不到嗓子冒烟是不愿动用的。
  特别是沙漠中的考察工作,更是步履艰辛。
  山里的天气瞬息万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突然间会暴雨倾盆,白茫茫的雨占据了所有的空间,山下洪水滚滚,他们只能凭单薄的塑料雨衣来抵御着大雨的进攻,有一次他们竟然在雨水中淋了一整夜。
  为了工作有时不能下山,他们只好露宿在长城上,和衣躺在四面通风的敌楼里,狂风把他们冻得瑟瑟发抖。
  寒冬中的跋涉,更加困难,塞北在大雪封山之后,到第二年的春季雪才能融化。在雪山上攀登,经常有人掉进被雪覆盖的沟或坑里,靠伙伴帮助才能爬上来。在雪中走路每天脚上要结成两个大冰团。这些困难艰险都在他们脚下踏过来了。我认为这正是长城精神在华夏子身上的体现。长城精神化作了无穷无尽不可战胜的力量。

  三、长城的硕果
  华夏子的确不愧为华夏子孙,两年的时间终于“踏遍长城万里遥”,向祖国的人民作了一份有分量的汇报。《明长城考实》一书中的章章节节,字字句句都是用脚步踏写出来的。它将是这一个年代关于万里长城的忠实记录,成为一个时代的真实史料,传之后世而无愧。
  除此之外,我还想说的是,华夏子们在踏察长城的时候,长城雄伟、坚强的身影,时时激励着他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长城的力量已融合在他们的思想上了,这不仅对考察长城有益而且也将成为他们今后在工作上、生活中战胜困难的动力,这是长城结下的硕果,这是长城赋予的无价之宝。
  华夏子完成了首次徒步考察万里长城之举,长城学会筹委会,在北京为他们组织了欢迎会,严济慈、黄华副委员长和魏传统、王定国、杨国宇、侯仁之及一些有关部门的领导到会接见了他们,并听取了汇报。华夏子在汇报时首先提到这次行动的成功是社会各方面支持的结果,充分显示了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从他们在途中给我的一些信和我同他们的接触中,我知道这些话是发自肺腑的。
  华夏子得到的支持是广泛的,从中央领导,各界社会名流,到普通山村老乡的支持,都是他们能完成这一壮举的有力保障。
  华夏子于1984年5月4日由山海关出发,于9月初抵八达岭后,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一次活动中,我把他们介绍给原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和政协副主席肖华(现已故)等领导同志,都为看到这样有志的青年而高兴,充分肯定了他们行动的社会意义。
  邓力群同志为他们题词“祝你们长城万里征途成功”,肖华同志更为他们题了“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豪言,以鼓励他们要坚持到底。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丁玲、孔罗荪、姚雪垠、吴祖光等也为他们题了词,并把自己的著作题名送给他们,以激励他们拿出自己的成果报效祖国。
  长城沿线,多是偏僻边远的农村,但当地基层党组织和农民们,热情地接待他们,支持他们工作。在深山老林中,组织上为他们派向导。为他们但任向导工作的,有一百多人,有七十多岁的老人,也有十四、五岁的少年。他们病在山中,组织上立即派车把他们送进医院。
  他们结束长城考察之后,严济慈和黄华二老十分关心华夏子长城资料的整理和《明长城考实》一书的写作。严老为他们题词:“万里长城,长城万里,子子孙孙,万世长新。”黄老为他们题词:“壮志踏遍长城万里,为研究、保护、开发长城和发展长城学做出巨大贡献。”《明长城考实》出版之时,严济慈、黄华和邓力群、王定国、侯仁之同志又为书题了词,周谷城副委员长为书题写了书名。在整理资料和写作期间,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和他们所在的工作单位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只有在这种强有力的支持下,他们才有可能用不足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著作。
  华夏子们,原来即是一批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青年,经受了伟大长城的洗礼之后,变得更加坚强了,但是我想他们将来的征途仍然是漫长的。今天才结束了长城考察的征途,又已经踏上了新的征途。对全部长城的考察来说,也还远远未完,只可说是走了第一步,因为明长城还只是一小部分。对华夏子生活的征途来说也同样只走了一小部分。来日方长,我衷心祝愿,华夏子在今后的征途上,以长城的精神去克服出现的任何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困难,继续前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夏子是三名青年的集体笔名,即秦皇岛市电业局董耀会,秦皇岛市工业技术玻璃厂吴德玉,长春东北光学仪器厂张元华。现董耀会、吴德玉正在北京大学地理系历史地理研究室进修。

  << 上页 目录 下页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