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纪念长城抗战75周年
 
长城小站 纪念长城抗战75周年专题

 
 

发现长城抗战和烈士陵园重要史料
老普 于2007-12-23 19:55:52发表于长城小站
  首先向各位汇报:原定22-23举行的为长城抗战阵亡将士扫墓活动推迟至明年1月5-6日。活动规模有越来越大的,招架不住的趋势,详情另报。
  这次活动的地点是遵化市石门镇抗日烈士陵园,关于这所陵园,历史资料极少,陵园的历史,来龙去脉没有详细记录,就是互联网也很难查到。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网上查寻“张桐林”时竟搜索到遥远的云南老年大学网上,原某师副政委方一川的长篇回忆录。
  方一川老人籍贯遵化石门镇,从童年起,目睹经历了日本侵华的动荡年代。原文的第二章第三节 在民族危亡和抗日烽火中度过童年,详细描述了长城抗战与石门镇的关系,对烈士陵园记述具体。由于作者是在上世纪30-40年代的观察,因而最为可靠,权威。初步分析回忆录的信息:
一:原来我们对墓地名称把握不准,究竟是公墓,义地还是陵园?通过方一川老人的回忆,可以明确是“二十九军抗日烈士陵园”。
二:原来我们只知道部分小墓被迁走,而方一川老人回忆录中“另建军官、士兵小墓280座(后迁南京18座)”的提法是研究29军抗战史的新线索。为什么迁到南京,那些人的墓迁到南京(可能是高级军官),具体迁到南京的什么地方?
三:关于阵亡将十公墓碑刻和“军官墓前立石碑,士兵墓前立砖碑”与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完全一致,可以相互佐证。
本文的及时发现对于扫墓活动增加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现在部分摘录以飨站友。

第一部分:长城抗战和烈士陵园描述
按:方一川同志原系云南驻军某部师副政委,离休后,潜心写作,回顾自己参加革命七十年的难忘岁月,叙述轰轰烈烈的戎马生涯和和平年代的酸甜苦辣,真实地、准确地、原汁原味地记录了一个普通农民孩子在国家命运转变的各个伟大时期,所经历的战争长卷、社会风俗画和个人情怀,给人颇多启迪,很值得一读。
原文约长30万字,这是其中的部分节选。

第二章童年 第三节 在民族危亡和抗日烽火中度过童年

我生于乱世,“九一八”事变后,1933年1月,日军占领山海关。3月,占领热河和长城各口,尤其是地处遵化、迁西北部的喜峰口,以及遵化境内的罗文峪口,山楂口等各要隘。宋哲元29军,约15000人仓促抵抗,尤以冯治安师赵登禹旅曾以大刀队奋勇反击,重创日寇,但该军伤亡约五千人。喜峰口、罗文峪战斗,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仅山楂峪一战,打死日军500多人,全歼日寇王牌铃木部两个联队。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振奋了全国的人心”,“大刀队”的威名几乎把现代化的精良火器都掩盖了。日本报纸也评论说, 日军这次失败丧尽了“皇军名誉”。由于日冠4月2 1日陷冷口,占迁安和滦东地区,侧背受到了威胁,长城守军包括29军奉命仓惶西撤,并在遵化西部石门(距我村五华里)设伏杀伤部分敌人。这就是有名的长城抗战,终因蒋介石的不低抗政策和指挥混乱,无法挽回危局,唐山、遵化一线皆于5月中旬沦于敌手。29军因属冯玉祥西北军旧部,尚称训练有素,但装备低劣,官兵士气旺盛,弹药奇缺,加之东部之冷口,西部之古北口轻易陷于敌手,虽经血战,终不能济。赵登禹此役后即升任师长,四年后的芦沟桥事变中在北平南苑壮烈殉国。29军和中国红十字会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在石门西关外,距我村约4华里处,买地58亩半,建了一座直径4米、高2.4米的大公墓,埋葬36麻袋尸骨不全的将士。墓前立一块2.4米高的石碑。镌刻着“阵亡将士公墓”6个大字,落款是“中华民国24年4月张桐林、王醒民监修”。另建军官、士兵小墓280座(后迁南京18座),军官墓前立石碑,士兵墓前立砖碑,周围是高大围墙,大门上衔“二十九军抗日烈士陵园”。我进陵园(俗称“义地”)瞻仰和浏览过。围墙和大门已为日军毁坏。

第二部分:石门镇和戚继光
遵化西部扼公路干线的重要据点之一——石门,距我村仅五华里。石门,位于遵化城西30公里,是京遵公路重要隘口,其东北部有两峰对峙,其间一石隙为门,公路相通,俗称石门口,故名石门。因地势扼险,历来为兵家征战之地。明朝著名戍边将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期间,曾多次在此停留,留下一些诗文。
----------------
下列图片是石门镇在google earth上的截图,中央位置的矩形就是29军抗战烈士陵园。北部中央的白点即无名烈士合葬墓,现存三座墓位于陵园最北边,隐约可见。在俯视图上,陵园正对的谷口叫九龙口,是清东陵的龙脉所在,可见29军陵园的风水选择。


本贴最后一次由老普修改于2007-12-23 21:44:18


编辑:火箭人
[ 返回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20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