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小站 ::   您正在浏览:长城专题世纪百年

寻找自摄影术发明以来影象资料中的长城

数十年研究考证终揭历史迷雾(一)
随手 于2005-02-18 18:19:06发表于长城小站
这篇文章是由革命摄影家沙飞的学生同样也是革命摄影家的顾棣先生口述的。它在揭开许多历史迷雾的同时也已成为非常珍贵的史料。
本文由沙飞的女儿王雁女士提供,系首次公开发表。我们在感谢王雁女士对长城小站朋友们的厚爱的同时,也把此文作为长城小站今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的开始。
向抗日英雄们致敬!



数十年研究考证终揭历史迷雾
“长城战斗"照片均系沙飞拍摄
——记老摄影家顾棣对抗日战争经典摄影名作《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等作品的考证历程
贾晓霞/文 照片由王雁提供

引子
著名摄影家沙飞曾是一位进步的文化工作者,拍有鲁迅先生和青年木刻家谈话及鲁迅逝世时的许多照片。1937年,沙飞北上参加抗日,成为晋察冀军区第一个专业新闻摄影记者。在抗日战争中,他拍摄了许多鼓舞人心和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照片,被称为革命现实主义新闻摄影奠基的第一人。他的许多作品如《聂荣臻和日本小姑娘》、《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等早已被摄影界称为经典之作。
近日,老摄影家顾棣先生透露,2002年1月11日,《中国摄影报》二版刊登了一篇文章《英烈不问出处》。配图“八路军在潘家峪与日军激战”(其背景为长城)的署名是雷烨。顾棣告诉记者,根据他多年的考证,这幅作品应该是1938年,沙飞在冀西涞源县境浮屠峪南15华里的孟良城附近的长城上拍摄的。与沙飞名作《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出自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再者,冀东县境内的潘家峪地处大平原,附近无山更无长城,距长城至少有百余华里。由此也可断定,此图不是拍摄于潘家峪。他说,多年来,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许多原系沙飞拍摄的长城战斗照片,至今被误以为是他人之作。甚至有一些对解放区摄影史进行过多年研究的同志,至今仍在怀疑沙飞名作《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的原作者是雷烨而非沙飞,比如上面提到的那幅作品也被人冠以雷烨的名字……
“这都是历史造成的误会,事出有因,不能责怪媒体和个人,因为后人也是根据史料作出的判断。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也有一定的责任。我在晋察冀画报社、华北画报社、解放军画报社做过十几年的图片档案工作。现保存在解放军画报社的晋察冀抗战史照片上的说明和作者姓名,大都是我在上个世纪50年代,根据晋察冀画报上的记录抄上去的。因原始资料本在抗战胜利时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掉在拒马河里,全部损失,只能以画报为依据。当时并未对照片的具体情况作深入调查研究,以至让后人以讹传讹。后来,我经过数十年的研究考证,以大量确凿的证据证实,这些长城战斗照片,尤其是《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上》确系沙飞所摄。事实真相虽已查清,但并未及时予以更正。因而误会一直延续下来。”
顾老认为,现在非常有必要把这一事实公之于众,还事实以真相,不能再贻误后人。顾老因去年突患中风,至今未痊愈,个人写作已力不从心,故求助撰文报道。
按:顾棣从12岁起就参加革命,15岁入党、参军并走上摄影道路。先后得到沙飞、石少华、郑景康、吴印咸四位摄影家的教导和关爱,他是在党的培养下、在人民军队中成长起来的有突出成就和突出贡献的我国老摄影家之一。多年来,他一直关心革命战争新闻摄影史的研究,发表文章数十篇,与他人合作著书多部,还有数十万字的画报史文稿未发表。他收藏有大量摄影史资料,堪称我国解放区摄影史研究的权威。

关于几幅长城照片的发表
事情的起因还是从几幅长城照片的发表说起吧!
1942年5月1日,沙飞、罗光达、赵烈、章文龙、裴植等办了抗日根据地第一本新闻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这是一个规模较大、出版较正规的综合刊物。以新闻摄影为主,兼有美术、诗歌、通讯、文艺等作品。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边区的斗争和建设面貌以及八路军成长、壮大的丰硕成果。
可以说,《晋察冀画报》的创立,为摄影者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园地,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组织培训、团结领导摄影工作者的作用。对解放区的摄影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42年7月7日,在《晋察冀画报》创刊号里,发表了三幅以长城为背景的照片——封面是《塞上风云》,内页有《战后检讨会》、《八路军骑兵冲破平型关》,均署名沙飞摄。这是沙飞第一次在刊物上正式发表拍摄长城战斗的照片。
1943年5月,《晋察冀画报》第3期出版了雷烨的专集。雷烨原是八路军总部的一个新闻记者。1939年春,随八路军总政治部的前线记者团,从延安奔赴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战地采访,后雷烨留在了斗争最激烈、环境最残酷的冀东(现唐山市以北、秦皇岛市以西和承德市以南辖区范围以内)前线。雷烨以文为主,并拍摄了大量反映冀东抗日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生产和揭露日寇暴行的照片,在文艺工作上做出了突出贡献。1 9 4 1年担任冀东军区政治部宣传科长、后改任组织科长。1942年被聘为晋察冀边区参议员。1 9 4 3年1月由冀东经平北、平西抗日根据地辗转来到冀西阜平,出席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与同为参议员的晋察冀画报社主任沙飞会面。在沙飞的邀请下,雷烨把自己随身带的照片送到了画报社。沙飞看到这么多反映冀东战斗和军民生活的照片非常高兴,决定立即采用并请雷烨留在画报社帮助编辑整理。
1943年4月20日,日寇对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进行突袭,画报社所在地是必经之路。就在这次突围中,雷烨同志“不幸与敌遭遇,当即拔枪向敌抗击。身中数弹,自知不免,乃将摄影机、望远镜等全部用石头砸碎,然后壮烈牺牲(见《中国摄影史话》第364页)。”为了纪念雷烨同志,画报社决定把即将出版的第3期画报编成雷烨专集。专集除选用49幅最具代表性的摄影作品外,还刊发了雷烨的肖像、军区唁电和李楚离同志悼念雷烨的文章。其中有一幅作品非常醒目,题目是《转战古长城内外的冀东子弟兵》,具体说明是“1942年,端阳节战斗中,子弟兵在喜峰口附近向敌人阵地扫射。”这张照片跨栏大篇幅刊登。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被一致公认为战斗性艺术性俱佳的摄影名作。
1943年9月,第4期《晋察冀画报》又发表了一幅以长城为背景的照片——《转战在喜峰口外的晋察冀八路军》,(即《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作者署名为孔望。事后,大家才知道孔望是沙飞的笔名。作品以一个正在等候命令准备扣动机枪板机对敌射击的战士和手持驳壳枪弯腰前倾注视敌情的指挥员的威武身影为前景,与雄伟、蜿蜒象征民族不屈精神的万里长城相互映衬,又以向三面延伸的崎岖山岭为背景烘托渲染。远近相融,主题鲜明,寓意深邃,战斗气氛浓厚,整体画面庄严凝重,人物情感张弛有度,雄浑刚健中饱含着必胜的信念。这不仅是沙飞个人的经典名作,同时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最重要、最杰出的经典摄影艺术作品之一,是党史、军史文献宝库中熠熠生辉的艺术精品。
1946年,在晋察冀画报社编辑的《人民战争》丛书中又收集了一些长城照片,其中有《八路军解放东团堡》(未署名)。以上这些照片都是以长城为背景的优秀作品。





本贴最后一次由随手修改于2005-02-18 18:22:06


编辑:火箭人
[ 返回 ]
热爱长城,热爱生活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05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