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长城事
 任百姓评说 

2004-03-12 Fri

南方周末 夏榆::摄影师的故事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本文原载于南方周末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40304/wh/whxw/200403040038.asp
本报驻京记者夏榆

  “最伟大的”伯内特
  “1969年越战爆发,大卫·伯内特想到战地去拍照片,当时他刚从大学的政治系毕业,但是他想做一个出色的摄影家,那个时候他开始作为美国《时代周刊》特约摄影师在欧洲采访,他说服《时代周刊》的编辑支付500美金到越南,500美金就是他从欧洲到越南的一张机票,他回报《时代周刊》的方式是拍摄出来的照片优先供《时代周刊》挑选。”
  2004年2月27日,著名摄影策展人、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回忆摄影师大卫·伯内特的往事。“大卫在越南待了两年,在那里拍摄他想拍摄的照片。1972年6月8日,大卫和同在越南的摄影师黄功吾经过一个村庄,同行的还有一个电视台的记者。此时越南战争已接近尾声。久战不胜的美国军队不断对着越南的平民村庄和赤手空拳的百姓狂轰滥炸。大卫、黄功吾和电视台记者在惊魂未定的时刻看到一群孩子,那群孩子在路上惊慌地奔跑,一个女孩哭泣着跑到最前边,女孩身上没有了衣服。大卫迅速拿着他的相机对准了那些孩子,但是大卫摄影机里的36张胶卷用到最后一张,大卫和黄功吾几乎同时把镜头对准那些奔跑的孩子,他按下快门,然后又迅速换上胶卷,等他再举相机的时候,那个哭泣中的女孩子已经跑过去了,他拍到了她跑去的背影。”
  那个奔跑的小姑娘名叫潘金淑,当年9岁。大卫和黄功吾一起拍摄了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弹吓坏而四处奔跑的孩子,拍摄了9岁的潘金淑因为身上的衣服被烧着,不得不赤身露体地在路上哭泣着奔跑的情景。大卫和黄功吾拍摄的照片很快就被《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发表,这些照片逼真而独特地呈现出战争的残酷,战争给人带来的恐惧和伤痛。越战宣告结束后,很多人说,是那些在越南战地记者拍摄的残酷的战争影像促使越战提前结束。那个名叫潘金淑的越南小女孩因为那幅照片而闻名,后来成为联合国和平大使。
  普雷基把大卫·伯内特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
  1976年以前,普雷基是看了在《时代周刊》发表的伯内特的照片以后萌发和伯内特合作的愿望。伯内特从越南战地回国以后离开《时代周刊》跟《生活》杂志签了约,《生活》杂志的一个摄影师去世了,伯内特就代替那个人的位置,当时他25岁。但是刚刚签约两个月之后,《生活》杂志破产了。普雷基打电话到《生活》杂志找伯内特,那里的人说伯内特在巴西,普雷基在录音电话留了言,他说他想要见到他。几天以后伯内特找来了。几天以后他们合伙创立美国联系图片社。
  大卫·伯内特在成为联系图片社副总裁之后,也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相机。1979年,在霍梅尼发起的席卷伊朗的宗教革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的时候,伯内特想方设法,到达霍梅尼的住所,他拍摄了许多独家新闻照。在埃塞俄比亚,伯内特用他的相机真实地记录了备受干旱折磨的非洲的生活,一个十岁的男孩干渴到了极点,就像一棵被火太阳暴晒的禾苗,渴求甘露的降临,但是没有甘露,小男孩跑到曾经有过水流的自来水管下去拼命吮吸。这是他的生命之源,是他惟一的生命之路。他双眼紧闭,古铜色的皮肤有如一尊渴望生命的雕像。然而,这里不再有水。这张照片就像1972年的那张照片一样,成为20世纪震撼人心的经典影像。

  拍《劳动者》的萨尔加多
  2004年,联系图片社已经成为继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之后,世界又一家独立新闻摄影图片社。
  “摄影记者的品质就是诚实、勇气和具有悲悯的胸怀,摄影师要追寻和探究真相,这个跟价值观,跟意识形态没有关系。正直、诚实、热爱正义,对历史负责是记者的基本素质。
  “现在做一个摄影师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工作非常艰难。在这个行业里你更多的是独自面对困难的工作,你做它是因为你想做它。联系图片社那些摄影师之所以跟图片社一起工作,这是因为这些摄影师他们的原则和联系图片社的原则一样,他们的理想和联系图片社的理想相合。”
  一位饥饿的小孩在联合国卫生组织设立的难民营里输液。这是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1985年拍摄的《埃塞俄比亚饥荒》的照片。1969年,25岁的萨尔加多在取得圣保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后,移居欧洲。1970年,开始接触摄影,很快成为世界基督教协进会的专职记者,处女作是对撒哈拉沙漠地区旱灾的摄影报道。1974年,30岁的萨尔加多被法国西格玛图片社吸收,任摄影记者,开始了到世界各地拍摄照片的生涯。1975年起,他先后成为法国伽玛图片社和玛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师。1982年加盟联系图片社。为报道持续10年的非洲大旱,萨尔加多先后16次前去非洲,即使感染上了血吸虫病,也没有退却,一边治疗,一边坚持摄影采访。
  1982年,萨尔加多以其照片中浓郁的人道主义精神,获美国的尤金·史密斯奖。1985年和1992年,他又以《埃塞俄比亚的饥荒》和《科威特的恐怖》两组摄影报道,连续两次在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中获奥斯卡·巴尔纳克奖。
  1986年,萨尔加多在巴西帕拉达高原露天金矿采访,他看到了世界上最艰苦、最危险的劳动场面:五万名淘金者挤在一个巨大的土坑之中,他们背负着沉甸甸的矿土,靠摇摇晃晃的木梯爬上爬下,随时都有摔死的危险。萨尔加多说:“那些劳动者虽然衣衫褴褛,甚至赤身裸体,但他们仍然具有人的尊严。我感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不公平。良心驱使我把他们拍摄下来,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1988年,萨尔加多和普雷基一同到中国,他们带来了“联系图片社10周年摄影展”。萨尔加多对中国摄影师说:用信念去摄影,是我生活的准则。
  萨尔加多制定并实施一个计划,从1980年代开始,奔走于世界仍存在着体力劳动的各个角落进行摄影采访,乌克兰的钢铁厂、古巴的甘蔗田、卢旺达的茶园、玻利维亚的锡矿、印度的煤矿、巴西的金矿,他说:人类的体力劳动生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摄影师现在所拍摄的体力劳动照片,再过10年到15年就会变成历史的遗迹。
  2004年,普雷基把萨尔加多几年来在世界各地拍摄地350幅反映体力劳动者的生存状态的摄影作品,汇编成巨型画册,取名为《劳动者:工业时代即将消逝的形象》。
  联系图片社有30位签约的摄影师,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在国际摄影界享有广泛的影响力。他们对待摄影的态度不一样,比如大卫·伯内特,他从1970年代开始摄影之后,拍战地影像,也拍非洲灾荒,他拍奥运会,也拍美国大选。如阿龙·瑞宁格现在是联系图片社副总裁,他是最早报道美国艾滋病的摄影师。1982年联系图片社派阿龙·瑞宁格跟踪采访艾滋病,而国际新闻界1984年才开始注意艾滋病的报道。但五年前阿龙·瑞宁格决定不再拍照片,他认为自己在摄影的领域再作不出什么贡献了,他决定退出。
 



  埃塞俄比亚马克勒难民营1984年11月  大卫·伯内特/联系图片社

  受伤的南越难民逃离家园1972年5月  大卫·伯内特\联系图片社

  印度新德里阿马尔·乔迪康复中心收留了540名病童。2002年,全球80%以上小儿麻痹症新发病例发生在印度
  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联系图片社



本贴最后一次由转帖修改于2004-03-12 11:23:48


转帖于 2004-03-12 11:21:10 发表在分类:文化
(48472次点击) | 编辑 | 删除 | 关闭匿名评论 | 标签:  



 评论
 · 关闭发言框
发言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用户名: 密码:
若不填用户名,则显示留言者为[匿名]。若填写用户名与密码,则会进行认证并登录(该登录状态不能保留,当浏览器关闭后登录结束,如需保留登陆状态,点此登陆)。如果只写用户名不写密码,则显示为“[未验证] 您输入的用户名。”,匿名或者未验证的留言将不可编辑、删除
验证码:图片由小写字母和数字组成,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请在左侧框中输入右侧图中的字母或者数字,如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标 题:  
评 论:

    [:超赞!:] [:好!:] [:窃笑:] [:笑而不语:] [:汗!:] [:囧!:]
表 情: [:大哭!:] [:鞠躬:] [:耶!!:] [:仰慕:] [:骚!:] [:醒一醒:]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