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研究文献目录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研究文献目录
文章:
钱宝琮
1.钱宝琮 汉人月行研究[J] 燕京学报1935年17期39—57页
2.钱宝琮 授时历法略论[J]
天文学报1956年4卷2期193—209页
薮内清
1.薮内清 两汉历法考[J] 方从矩译 文化汇刊1941年2卷1期65—79页
2.薮内清 汉代改历及其思想背景[C]
杜石然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十卷 科学技术)
3.薮内清 中国天文学中的五星运动理论[J]
东方学报 Vol26.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1957年3月
4.薮内清. 中国古代的历法[J]杜石然(译) 科学史译丛
5.薮内清. 隋唐时代的五星运动[J]科学史译丛
6.薮内清 《九执历》研究: 唐代传入中国的印度天文学[J]科学史译丛
李广申
论《三统历》交食周期[J] 新乡师范学院学报1963年4卷1期34—40页
何妙福
岁差在中国的发现及其分析[J] 天文参考资料1978年1期15—23页
严敦杰
1.严敦杰 宋史历志之校算[J] 读书通讯1943年72期6—7页
2.严敦杰 宋乾兴历积年日法朔余考申考[J] 东方杂志1945年41卷7期43—44页
3.严敦杰邢云路辩大统历之失[J] 观象丛报1919年4卷12期17—24页 1919年5.严敦杰卷1期11—15页
4.严敦杰中国古代的黄赤道差计算法[J] 科学史集刊1968年 1期47—58页
5回历甲子考[J] 科学1949年31卷10期291—296页
李俨
1.李俨 印度历算与中国历算之关系[J]
学艺1934年13卷9期57—74页; 1934年13卷10期51—64页
2.李俨 中算家的内插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车一雄
《授时》、《大统》预推日食方法的原理[A] 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鉴澄
岁差在我国的发现、测定和历代冬至日所在的考证[A] 中国天文学史文(第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薄树人
1.薄树人 《授时历》中的白道交周问题[A]
薄树人文集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2.薄树人.《太初历》和《三统历》[A] 薄树人文集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3.薄树人. 《纪元历》解[A] 薄树人文集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4. 薄树人. 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卦气说[A]
薄树人文集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刘金沂
1.刘金沂,赵澄秋.麟德历定朔计算法[A].薄树人,刘金沂主编.中国天文学史文集[c].第3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38_88.
2. 刘金沂.麟德历交食计算法[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4,3(1);251—26O.
3. 刘金沂.麟德历行星运动计算法[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4(2):144—159.
4.刘金沂、赵澄秋. 唐代一行编成世界上最早的正切函数表1986,5(4): 298-309
5. 刘金沂. 隋唐历法中入交定日术的几何解释1983, 2(4), -316-321
6. 刘金沂. 覆矩图考. 1988, 7(2): -112-118
张培瑜
1.张培瑜.秦至汉初历法是不一样的[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10(3):-230-235
2.张培瑜 王桂芬.宣明历定朔计算和历书研究[J].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92,11(2):-121-155
3.张培瑜.中国古代月食记录的证认和精度研究[J].天文学报,1993,34(1):-63-70
4.韩延本 张培瑜.由公元3世纪至13世纪间中国古代月食时刻记录得到的ΔT值[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4,9(4):-91-97
5.张培瑜.中国古日食记录和地球自转长期变化[J].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94,13(1):-23-31
6.许邦信 张培瑜.二十世纪国际改历活动与今后趋势[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13(3):-236-241
7.张培瑜 韩廷本.由中国古代日食时刻记录得到的地球自转变化[J].科学通报,1995,40(16):-1535-1535
8.李勇 张培瑜.中国古代正史31次日全(环)食记录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1(2):-227-236
9.张培瑜 韩延本.八世纪前中国纪时日食观测和地球转速变化[J].天文学报,1995,36(3):-314-320
10.李勇 张培瑜.中国古历定朔推步综述[J].天文学进展,1996,14(1):-66-76
11.李勇 张培瑜.中国元明时期交食推步的比较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3):-387-394
12.李勇 张培瑜.《授时历》交食推步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1):-16-24
13.张钟羽 张培瑜.伐纣天象及其年代的测定[J].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97,16(1):-6-11
14.张培瑜.天再旦与日食[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8,13(1):-84-100
15.李勇 张培瑜.中国13世纪历法的交食推算精度[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4):-421-424
16张培瑜 授时历定朔日躔及历书推步[A]
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六集)
17.张培瑜 张健.日本历书的直宿[J].中国科技史料,2001,22(3):-281-287
18.张培瑜.伐纣天象与岁鼎五星聚[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6):-42-56
19.张培瑜.逨鼎的王世与西周晚期历法月相纪日[J].中国历史文物,2003(3):-6-15
20.张培瑜.根据新出历日简牍试论秦和汉初的历法[J].中原文物,2007(5):-62-77
21.张培瑜 韩延本.“天再旦”日食与世界时改正数ΔT[J].科学通报,1999(17):--
22张培瑜 汉初历法讨论[A]
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一集)
23张培瑜 大衍历关于日月运行的研究[A]
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四集)
24张培瑜 卢 央 有关天文年代学的几个问题[A]
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五集)
陈美东
1.陈美东.皇祜,崇宁晷长计算法之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8(1):-17-27
2.陈美东 李东生.中国古代昼夜漏刻长度的计算法[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9(1):-47-61
3.陈美东.中国古代的月食食限及食分计算法[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10(4):-297-314
4.陈美东.中国古代日月五星右旋说与左旋说之争[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16(2):-147-160
5.陈美东.中国古代的漏箭制度[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4):-6-10,23
6.陈美东.鲁国历谱及春秋,西周历法[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19(2):-124-142
7.陈美东.《史记》西周共和以后及东周年表初探[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20(3):-252-265
陈久金
1.陈久金.回历日月位置的计算及其运动的几何模型[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8(3):-219-229
2.陈久金.马德鲁丁父子和回回天文学[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8(1):-28-36
3.陈久金.回历日月食原理[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9(2):-119-131
4.陈久金.回历日月位置的计算及其运动的几何模型[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8(3):-219-229
5.陈久金.马德鲁丁父子和回回天文学[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8(1):-28-36
6.陈久金.回历日月食原理[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9(2):-119-131
7.陈久金. 符天历研究. 1986,5(1):-34-40
黄一农
1黄一农.《敦煌本具注历日新探》,《新史学》(台北),第3卷第4期,页1-56。1992
2黄一农.《中国史历表朔闰订正举隅──以唐《麟德历》行用时期为例〉,《汉学研究》(台北),第10卷第2期,页305-332。1992
3黄一农.《江陵张家山出土汉初历谱考》,《考古》(北京),第1期,页64-67。亦收入《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第3期,页55-58。2002
4黄一农.《秦王政时期历法新考》,收入饶宗颐主编,《华学(第五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页143-149。2001
5黄一农.《汉初百年朔闰析究──兼订《史记》和《汉书》纪日干支讹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第72本第4分,页753-800。2001
6黄一农.《秦汉之际(前220~前202年)朔闰考,《文物》(北京),第5期,页59-64。亦收入《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第5期,页75-80。2001
曲安京
1.曲安京.中国古代历法与印度及阿拉伯的关系:以日月食起讫算法为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22(3):-58-68
2.曲安京.中国古代的置闰法∶一个概率问题[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0(6):-465-469
3.曲安京 袁敏 等.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九服晷影算法[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20(1):-44-52
4.曲安京 王辉 等.“消息定数”探析[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20(4):-302-311
5.曲安京.中国古代日食食差算法的原理[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2,21(2):-97-114
6.曲安京.祖冲之是如何得到圆周率π=355/113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24(3):-72-77
7.曲安京.《授时历》的白赤道坐标变换法[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22(4):-336-350
8.曲安京.中国数学史研究的两次运动[J].科学(上海),2004,56(2):-27-30
9.曲安京.为什么计算没日与灭日?[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5,24(2):-190-195
10.唐泉 曲安京.《苏利亚历》的时差算法[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1):-117-121
11.曲安京.中国数学史研究范式的转换[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26(1):-50-58
12.唐泉 曲安京.古代印度的视差算法[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1):-56-62
13.唐泉 曲安京.《苏利亚历》中的视差算法[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5,24(3):-197-213
14.曲安京 姚远.编后记[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5):-668-668
15.曲安京 唐泉.中国古代的日食时差算法[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5,23(4):-416-421
16.曲安京.中国古代的行星运动理论[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25(1):-1-17
17.徐传胜 曲安京.拉普拉斯的《分析概率论》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25(3):-227-238
18.曲安京.一部撰写了40年的著作终于出版了——介绍薮内清与中山茂的《〈授时历〉译注与研究》[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27(3):-264-270
19.徐传胜 曲安京.许宝騄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卓越贡献[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27(4):-340-347
20曲安京 试论东汉四分历乾象历景初历上元与五星回合周期[A] 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五集)
21.曲安京 唐宋历法中的交食周期与连分数算法. 数学传播(台湾),19(4): 73~79, 1995
22. 曲安京 商高、 赵爽与刘徽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 数学传播(台湾),20(3): 20~27, 1996
23. 曲安京.天文学——天文学史——一部撰写了40年的著作终于出版了——介绍薮内清与中山茂的《〈授时历〉译注与研究》[J].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7,13(7):-3-3
24.唐泉 曲安京.中国古代的视差理论——以日食食差算法为中心的考察[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26(2):-125-154
25.唐泉 曲安京.希腊、印度、阿拉伯与中国传统视差理论比较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8,27(2):-131-150
26.曲安京 袁敏 唐泉.中国古代历法家对“算理”的探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1):--
27曲安京 正切函数表在唐代子午线测量中的应用. 汉学研究(台湾),16(1): 91-109, 1998,6月
28曲安京 中国古代历法中的计时制度.
汉学研究,12(2): 157-172, 1994,12月
29曲安京 太乙数术中的第一部历法. 清华学报(台湾),28(2):203-220, 1998
30曲安京 再论刘徽关于阳马与羡除公式的证明. 清华学报(台湾), 27(2): 201-215, 1997
王荣彬
1.李迪 王荣彬.明代算书《一鸿算法》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12(2):-112-119
2.王荣彬.中国古代历法三次差插值法的造术原理[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4(6):-475-480
3.王荣彬.戴煦“假设对数”辨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4(3):-271-274
4.王荣彬.刘焯《皇极历》插值法的构建原理[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13(4):-293-294
5.王荣彬.中国古代历光推没灭术意义探秘[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14(3):-254-261
6.王荣彬.中国古代历法的中心差算式之造术原理[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5(4):-283-288
7.王荣彬.An Outline of Dai Xu‘s Mathematical Achievements[J].数学季刊:英文版,1995,10(3):-1-8
8.王荣彬.再评刘徽对无理根数的论述[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13(3):-43-46
9.王荣彬.中国古代历法推没灭术算理分析[J].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1996,12(2):-78-83
10.王荣彬.关于一行《大衍历》的插值法[J].陕西天文台台刊,1996,19(1):-117-123
11.王荣彬 徐泽林.关于“大衍术”源流的算例分析[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17(1):-47-54
12.王荣彬.关于关孝和对《授时历》交食算法的几点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20(2):-143-150
13.李迪 王荣彬.明代算书《一鸿算法》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12(2):-112-119
15.王荣彬.刘焯《皇极历》插值法的构建原理[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13(4):-293-294
22.王荣彬.关于关孝和对《授时历》交食算法的几点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20(2):-143-150
胡铁珠
1.胡铁珠.《历学会通》中的宇宙模式[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11(3):-225-232
2.胡铁珠.《夏小正》星象年代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19(3):-234-250
3.胡铁珠.《大衍历》交食计算精度[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20(4):-312-319
4.胡铁珠. 大衍历与苏利亚历的五星运动计算.1990,9(3):-219-231.
李东生
李东生. 论我国古代五星会合周期和恒星周期的测定. 1987,6(3):-224-237
Nathan Sivin
1. Nathan Sivin. Cosmos and Computation in Early Chinese Mathematical astronomy[A].
Science in Ancient China. Researches and Reflections. Variorum Collected Studies Series. Aldershot, Hants: Variorum. 1995.
2. Nathan Sivin. Chinese Conception of Time. The Earlham Review. 1966: 82-92.
Christopher Cullen
1. An eighth century Chinese table of tangents. Chinese Science 5:1-33. 1982.
2. The first complete Chinese theory of the moon: the innovations of Liu Hong c. AD 200.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33:1-24. 2002.
3. Numbers, numeracy, and the cosmo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In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The Qin and Han empires.2008
著作:薮内清 中国天文学[M]
恒星社,1943年
隋唐历法史研究[M]
三省唐 1944年
薮内清、能田忠亮 汉书律历志研究. 全国书房,1947
王应伟.中国古历通解[M].1962年完稿.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陈美东.古历新探[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曲安京、纪志刚、王荣彬. 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探析(曲安京、纪志刚、王荣彬).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4,10月
曲安京. 中国历法与数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曲安京. 中国数理天文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来源: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211837&extra=page%3D14
阿印于
2009-03-19 20:21:08 发表在分类:
流沙墜簡 中
(49473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