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版西游记之火焰山、破城子、榆林窟、锁阳城、塔尔寺、红军塔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在梦中,我已回到北京。要坐地铁,可离我最近的地铁站给拆了,拆除后的地铁站看上去就象是残破的长城楼子。
安西县人口近9万,百分之七十是农业人口,县城有两万人,用水来自榆林河和疏勒河。今天要去的榆林窟距县城70多公里,1997年才开放。若论规模和名气,榆林窟都要远远地小于莫高窟,可金色西部说,其中有的洞窟的艺术价值在莫高窟之上。
中西合壁的早餐,既有咖啡面包,又有好吃的牛肉拉面。老龚在安西的朋友小杜来陪我们,两辆车一前一后驶向榆林窟。中途穿越火焰山,这里没有铁扇公主,不是唐僧师徒取经路过的新疆火焰山。四周山峰的高度虽不及北京香山“鬼见愁”,但却连绵不绝。山体形如火焰,故名火焰山。汽车颠簸前进,我坐在后座,脑袋几次撞上车顶。从这里一路向西可入西藏,一曲《青藏高原》令我激动不已。此刻绿野的船长、土豆、牛肉他们,正在奔向雪域的途中,也许下次,我就是那队伍中的一员(时至今日,我仍然没有走进雪域高原)。
在破城子稍停,也是座长方形的土城,看上去面积大约是河仓城的两倍,是汉代广至县和唐代常乐县治所,角墩高大,现为甘肃省文保单位。
榆林窟俗称万佛峡,位于安西县城南69公里的榆林河峡谷。因河谷内遍生榆树,故此得名。榆林河宽约数米,水流湍急。现存的41个洞窟分布在河谷东西两崖,各窟均有内栈道相通,而向游人开放的石窟外面,又和莫高窟一样修有水泥栈道。河谷的顶端与公路平齐,我眼望脚下这条长长的峡谷,感觉好似置身于美国的科罗拉多。那条闻名世界的大峡谷远比喻林河谷壮观,可那里没有这样精美的石窟。
很幸运我们到时还不是游览高峰,没有莫高窟那么多的游人,可以随着导游,一个窟一个窟地慢慢看来。窟室内壁,有不少后人用毛笔或刀刻的题字,时间上有道光、民国年间等等。不想再有什么描写了,以下内容整理于我的笔记,可能会有错误。
13号窟:开凿于五代。前室两壁有《天龙八部图》,二天王像已毁,仅存基座。后世正中为清代重塑的释迦说法像,瓜子脸,两旁二弟子,佛前有梅花鹿安卧。北壁有宋绘经变图,图案单一。窟顶为梯形,在榆林窟很常见。故我在觉得,那尊释迦像颇似康熙。
14号窟:开凿于宋代。前室有从其他洞窟搬来的塑像,为唐、宋所塑天王、力士。后室主佛释迦为宋代作品,后经清代重新上色,其他塑像均为清时重塑。壁画绘于清代,人物面部在“文革”时期被毁。后壁为主佛背光,与塑像之间隔一通道,和莫高窟内塑像与背光合一的作法不同。佛像的黑眼球为玻璃制品,用手电一照就会闪光。窟顶正中,为方形莲花藻井。
15号窟:始建于唐,后经宋、西夏、元、清重修。前室壁画南方天王裸上身,披虎皮,明显有藏族风格。北方天王顶盔贯甲,弯弓搭箭,侍从为被降服了的厉鬼。当年石窟的看守人曾在窟内烧火做饭,使得窟顶有些地方被烟火熏黑。后室主佛为释迦金身,一旁的弟子阿难露齿而笑,袈裟整齐,与莫高窟中表情痛苦,穿着百衲衣的阿难形象不同。壁画颜色简单,顶部飞天为宋代重绘,姿态僵硬。人物都是尖鼻子,人像上溅了许多墨汁。
16号窟:开凿于五代,前壁有曹氏家族供养人像。壁上有西夏国庆5年,即公元1073年的题记,其中最早出现了榆林窟的名称,当时称东窟。据说,在这个窟里睡觉不会做噩梦。窟顶曾经坍毁,宋代重修,凹凸不平。壁画中有天龙八部,贵妇人的左右面颊上,分别绘有一只小鸟,即为“对镜贴花黄”之贴花。壁上有张大千于1943年的题字,因其在临摹壁画时的破坏行为令后人痛恨,故题字中“张大千”三字被人划掉。后室有五代经变图壁画,《舞乐图》极著名,并有五代时的《反弹琵琶图》(莫高窟的《反弹琵琶》是唐代作品)。主佛为清代重塑,上有后人敬献的哈达,胁侍、弟子像均毁于“文革”。这个洞窟中的佛像都是清代道士主持塑造的,看上去都象道士。
17号窟:前室墙壁上有清光绪年间“总理教育大臣司代诺(即斯坦因)”的题字。斯坦因在榆林窟没有盗运文物,“总理教育大臣”是他自封的,题字由他的中文秘书,湖南人蒋资声代为刻写。前室有五代壁画,后室中心塔柱,主佛释迦为清代重塑,宋代壁画。佛像保持唐代风格,雍容华贵,表情亲切。
18号窟:建于盛唐。主佛弥勒佛,高24.5米,清嘉庆年间贴金。佛像前开有明窗,游人可以面对面观赏大佛。明窗两壁有线描五代壁画,其中有曹氏家族供养人像。洞窟前壁有4幅元代坐姿供养人像,从服饰分析应为蒙古贵族。窟顶有西夏《十方佛说法图》,壁上还有藏文题字。
19号窟:又见张大千的题字,洞窟是他编的号。有曹氏供养人像,曹元忠为曹议金之三子,为曹氏家族最盛之时(曹家称雄河西达120年)。其妻梁国夫人头戴桃形冠,又称凤头冠,颇似今天日本妇女头饰。主佛是五代作品,后壁因潮湿几乎全部坍毁。壁画《舞乐图》中,人物肤色保持肉色。前室壁画有《六道轮回图》,是仅存于世的三幅之一,另两幅一在阿富汗,一在四川大足石刻。这个窟中的一幅,有五分之二损毁。对面墙上有《地狱变》壁画,是五代作品,讲述目莲救母故事,京剧中又称《滑油山》。轮回是理论,地狱是现实。
23号窟:开凿于唐代,但至今仅存一幅唐代《十一面观音像》。后室顶部绘道教八仙图,是先画在纸上然后贴上去的,即所谓“贴纸画”。窟内有全真七子坐像,左起第三位是邱处机。壁画中有《同床异梦图》。还有朱元璋赵州城大战匈奴故事,红旗正中书个“朱”字。此壁画为清代作品,以表现朱元璋推翻蒙古统治来暗寓“反清复明”。
参观至23号窟结束,20至22号窟壁画因地震多数损坏,没有开放,导游带我们简单看了看22号窟。金色西部看得高兴,致童心大发,手舞足蹈模仿起飞天造型。
归途中在踏实乡用午饭。一桌子野菜,叫得上名来的有苜蓿、蛐蛐菜,有道是“家菜煮了几大缸,没有野菜一口香”。几天来鱼肉满腹,这清热败火的野菜让人口味一新。因为水草的关系,这里的羊肉一点儿不膻,使得在北京基本不吃羊肉的我在踏实乡踏踏实实地吃了回清炖羊肉。无意中看一眼老龚那8岁的女儿,忽觉她与榆林窟壁画中的仕女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后来在路上,她拿个小纸片儿给我画像,我腿上鼓起的大包,是迷彩裤的两个侧兜。故我在饭后探访民居,对当地人家房顶上一连好几座烟囱颇感兴趣。
午饭后,全体杀奔锁阳城。一路狂颠,烟尘滚滚,感觉好似勇士出征,奔赴战场。
锁阳城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汉唐古城之一。传说,初唐时李世民命太子李治和薛仁贵进征西域,一举攻克锁阳城。但后来却被哈密国元帅苏宝同率大军层层包围,断水断粮。10万唐军靠城内遍生的一种既能充饥,又能解渴的药用植物“锁阳”坚持了16个月,直到援军赶来解围。锁阳城原名苦岭城,为纪念锁阳解救三军性命一事,就将其改名为锁阳城。
走向锁阳城,一眼望见城西北角那座高18米的角墩。上面大大小小的孔洞,原是为使建筑牢固,放置圆木之用。站在城墙上环顾四周,满目是断壁残垣,城墙下的沙堆上遍布擂石。“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导游说,古瓜州就是指的锁阳城。城分内外,内城又分为东西两城,东城较小为官城,西城大为兵城。城东北1公里有冥水,总源头是疏勒河,明代因水质变黑,改称黑水河,城东还有双塔水库。古人建关筑城,必选高阜之处,锁阳城地势低洼,若敌人以水来攻则在劫难逃,大鹰因此对为何在这里筑城感到十分不解,并对这座1平方公里的城池能否容纳10万之众表示怀疑。城内分布有不少土台,导游说,因锁阳城地势很低,地下水极易渗出,地面潮湿,故此要先筑起高台,再在台上安营扎寨,否则就无法立足。城墙上每隔几十米就有个突出部,上小下大,因形如马脸,被专家称作“马面”。马面藏兵,来敌莫见,便于攻击,形成交叉火力,且马面对城墙也有加固作用。马面中有一个上面有条宽可一人,直通城下的大窟窿,传说,因当年程咬金从这里潜出锁阳城,到长安搬来救兵,故此被称为“咬金洞”。
锁阳城的角墩均为圆形,为的是不留死角,以防敌人暗藏。这里地处风口,东西风非常频繁,因此东西墙损坏严重。城西北角墩内有一拱形门洞,既为通风,防止建筑被风吹垮,也可在下雨时供守城士兵避雨之用。今天,这座角墩已成为锁阳城的标志。锁阳城只有西北两座城门,两门外又都建有瓮城。战时可诱敌入瓮,然后关门聚而歼之。敌人进了瓮城,只有束手待毙。因而这瓮城虽小,却是整个锁阳城杀气最重之处。站在瓮城内抬头观看,颇觉阴森压抑。故我在后来说,在锁阳城看见了死人骨头,大鹰想象,当年的锁阳城,该是怎样的尸横遍野。
锁阳城之得名与锁阳有关。锁阳是一种热性块根植物,可治胃寒肾虚。《本草纲目》中有记载,据说味涩甜。如今此地还有挖锁阳的习惯,民谚说“三九三,挖锁阳,挖不到锁阳要霉半年”。谟谟有幸找到两个锁阳,看上去形如两条红色的小鱼。
据航测,锁阳城西有大片完整的古代灌溉体系。城东1公里处,又有座看上去颇似长城烽燧的建筑,那便是塔尔寺遗址(不是有名的青海塔尔寺)。藏语对该寺的称呼,其意为“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佛”。传说,当年玄奘取经至此,州史李昌派一胡人护送唐僧西行。这胡人名叫石槃驼,生得尖嘴猴腮,就是后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不过据说这胡人可没有孙悟空那么忠心,过了葫芦河就跑掉了。当地人称,40年代,寺中土塔曾被俄国人拆开,盗走大量经卷及字画,数月内,散落的经卷还遍地飘零。
离了锁阳城,晚上在宾馆畅饮锁阳酒。西北民风豪爽,主人起身敬酒,客人只能坐着接受,有道是“两腿一站,喝了不算”,站着喝了得再补。小杜轮番敬酒,“酒满心诚,酒不满心不诚”。在敦煌我豪饮颇多,这次大鹰、故我在和谟谟也都当仁不让。可我们哪里是小杜的对手,一个个都被杀得落花流水,不得不告饶认输。
安西县有座西路红军最后一战纪念塔,饭后我们跟着金色西部前去拜访。1937年4月,西路红军左支队在李先念、程世才率领下,转战抵达安西蘑菇台。为打通进疆道路,先后在安西县城等地同数倍于己的西北三马的军队进行激战,一百多人阵亡,这是西路红军西征过程中的最后一战。1988年10月18日,在安西县城公园建成此塔。塔为9层,只是一座空荡荡的建筑物,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展览陈列。顺着楼梯螺旋上升,发现塔顶风力不小。俯瞰安西县城,没有一座高楼大厦,宁静安详。有谁能想象,当年这里曾经上演过那样惨烈的一幕(如果有机会再来甘肃,这座红军塔以及莫高窟的道士塔也都将是《老狄的塔之旅》的一个部分)。
金色西部今天喝多了,走路有点儿摇摇晃晃,在回宾馆的途中对我说,这次能够同游西北,是一种缘分。
老狄于
2008-03-02 18:14:25 发表在分类:
照片加文字的豆腐 中
(47877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