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狄的豆腐坊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008-02-15 Fri

春节活动 — 老狄的塔之旅之18-19:登封法王寺之天竺高僧塔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告别嵩岳寺,不久便到大法王寺。10年前我初到此地时,这里就已修缮一新。拾级而上,未来佛殿前有天竺高僧摄摩滕、竺法兰塔。
以下是我从网上搜集来的法王寺及摄摩滕、竺法兰的背景资料
法王寺位于登封市区北五公里许的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寺院东西北三面群山环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寺前两山对峙,中辟公路,上通寺院,下达现代化旅游名城登封市,真可谓“深山藏古寺”。俯瞰二熊诸山,排列如拱,山峰罗列,溪水潺流,苍松翠柏,景色秀丽。寺东有峡,形若半圆形的大门,位于嵩山顶端,为“嵩门”。每当仲秋佳节,天气晴朗时,皓月从嵩门升起,在法王寺大殿月台上观赏皓月初生的良景,可以看到皎洁丰满的明月,置于嵩门之中,如银镜镶嵌山峡,谓之“嵩门待月”,是登封佳景之一。古人称颂法王寺为“嵩山第一胜地”。
“环天下皆山,惟嵩高当天地之中。占名山皆寺,惟法王据形势之最佳。”在古刹林立的嵩山,大法王寺被誉为“嵩山第一胜地”是当之无愧的。晶莹宝塔、碑刻造像、殿堂楼阁、文物典籍等佛教文化的精萃,已经成为伟大的华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大法王寺同全国其它名寺古刹一样,既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又是陶冶人们情操的著名幽境胜地。法王寺创建于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4年(公元71年),是我国最早的寺院之一,比洛阳白马寺晚三年,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四年,距今已1900多年。大法王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最早的寺院,是汉明帝专为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译经传教而敕建的,成为中国第一所菩提道场,兴盛于唐宋时期。在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外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寺内现有房四十余间,全部面积约为五千平方米。寺内保留的文物有不少古塔、古树及石刻。
大法王寺依山而建,从低到高七进院落,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西方圣人殿、藏经阁(白玉卧佛殿,内有缅甸白玉卧佛一尊,体重36吨,是河南省唯一的最大卧佛),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殿堂楼阁,金碧辉煌。环境幽美,风景如画,登封八大景之一“嵩门待月”就在这里,人称“嵩山八景之首”。
1987年,重修古寺,恢复寺院面积六万多平方米,重修殿堂五千多平方米,修复雕塑神像四十七尊。佛教活动和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大法王寺已成为旅游观光的一个亮点,他的爱国爱教精神受到各级领导、海内外宗教界人士和广大游客高度赞誉。如今大法王寺宗风再振,名声远扬,千年古刹,光辉重现。
主要景观
[嵩门待月]
站在大法王寺的西方圣人殿前东眺望,有两座山对峙,形如门阙,为嵩门,每到八月中秋夜,在此处可以看到皓月初升,恰似悬于嵩门之中,故有“嵩门待月”之景,是登封八大景之一。
[千年银杏]
在法王寺的寺内甬道两侧,有两株千年以上的银杏树,均高30米,周长5米。盛夏之际,树叶茂密葱绿,犹如大伞遮掩;深秋时节,满枝黄叶,累累硕果,山风掠过,落叶撒金,银果落地,将寺院点缀得古朴清幽,分外妖娆;春暖花开之时,寺院内外阵阵喷香,可以爽人襟怀,荡涤邪秽。
法王寺周围现存有和尚塔6座,其中有密檐式唐塔1座,单层唐塔3座,元塔和清塔各1座。
密檐式唐塔:位于法王寺后山坡上,15级方形砖塔,高约40米,周长28米,塔体壁厚2.13米,黄泥砌缝,外涂白灰。塔身密檐层层外迭,迭出塔身最宽者约90厘米。另外,塔身的高度和宽度由下而上递减,呈抛物线形。塔南面辟一塔门,可直入塔心室。塔心室为方形,上部是空心建筑,从底层可视塔顶。塔心室内供汉白玉佛像一尊,是明代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周王为生子所送,称南无阿弥陀佛,玉佛之右下角和双手已残损。
单层唐塔:位于法王寺后山坡上,在密檐式唐塔的东边百余米,共3座,均为四角形单层砖塔。虽然铭记已丢失,塔刹和塔基有所剥落,但仍可看出它的造型和制作手法。南面一座塔高约10米,周长17.52米,壁厚1.33米。塔刹上置覆钵,一半球形砖砌台墩,四周镶砌8块雕花石。为覆钵之上有仰莲式石刻圆盘绶花,绶花之上轩置鼓镜式相轮,最上端为一石雕宝珠。塔刹一周雕刻有莲花卷草、飞天等浮雕,图案精美,为嵩山古塔中之仅见。这3座唐塔皆用黄泥混溶凝固,千百年来,虽历经沧桑,但仍傲然屹立,并保持着初建时面貌,为研究唐代的建的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元塔:位于法王寺西卧龙岭之巅,是一座六角形七级砖塔,高约6米,周长7.2米,全部用水磨砖垒砌,饰有多种砖雕图案。塔身第一层南北辟假门,饰雕扇门,迭涩檐下置砖雕斗拱一周,以上各层均为迭涩出檐。塔身嵌塔铭1块,高98厘米。宽50厘米。据寺前《月庵海公道行碑》记载,该塔建于元仁守延佑三年(1316年)五月,为月庵海公圆净之塔。这是嵩山地区雕刻最为精细的一座元代砖石墓塔。
清塔:位于法王寺北百余米。名曰:弥壑澧公和尚塔,六角形七级砖塔,高约11米,周长7.8米。塔身刻有各种花卉图案,嵌有青石塔铭1块,塔刹为青石雕刻,高约1.2米。
法王寺唐塔等文物在我国佛教史、建筑史、金石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为历代所重视。
舍利塔: 隋代舍利塔在法王寺山坡上,高十五层,约45米,周长28米,壁厚两米多。塔为空心建筑,从地层仰望,可直视塔顶,四周遗有砖洞痕迹,可知原来在每层的犄角处,还装设有檐角木梁,这不但可以平衡塔身的重心,而且还可以作为上塔的梯阶,以攀缘上下。塔身外部的密檐层层迭迭,迭出塔身最宽者达90厘米,使整个塔身显得更为雄伟壮观。现除小部分受风雨侵蚀剥损外,基本完整坚固。
近期,在大法王寺“舍利塔”地宫中有重大发现,出土了世界罕见的“飞天舍利盒”和“舍利子”及三颗“佛牙”等20多件国家一级珍贵文物。尤其是“飞天舍利盒”, 小巧玲珑,鸟首人身,作吹萧状,雕刻精细,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地宫中还发现国内罕见的趺坐真身包骨像一尊,彩绘袈裟依然可辨。这是我省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真身坐化像,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和佛教价值。“佛牙”的发现,既证明了大法王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建造的第一座佛寺的辉煌(据我所知,佛教传入中国建造的第一座佛寺是洛阳白马寺),也预兆了大法寺今朝的重兴,再放光芒。
[大雄宝殿]
殿内正中佛龛额题“恩光普照”,内彩塑释迦牟尼、阿难、迦叶、药师佛、阿弥陀佛。龛后塑观世音和善财龙女像。其左右两侧绘文殊、普贤菩萨,风度典雅,慈祥端庄。
[西方圣人殿]
殿内正中佛龛内供毗卢佛像,梵语名叫毗卢遮那佛,为释迦牟尼的法身像,代表了佛的绝对真理(中国嵩山大法王寺:http://www.dafawang.com/index0.htm)。
首入白马寺的天竺僧——摄摩腾
汉明帝“永平求法”时,随汉使者返回洛阳的有两面位天竺高僧,一为摄摩腾,一为竺法兰。相传摄摩腾译出了《四十二章经》。后来二高僧在洛阳城西白马寺弘法传教,最后二僧图寂于此寺。现今,白马寺山门内中轴甬路两侧有二高僧墓,东为摄摩腾墓,右为竺法兰墓。寺后院清凉台上有摄、兰二僧殿。
摄摩腾,本籍中天竺人。有美好的风度和仪表。能解大、小乘经典。平时,以游行宣教作为自己的任务。
摄摩腾在游经天竺的一些附庸小国时,宣讲《金光明经》。当时,正遇上敌人来侵犯边境,摄摩腾看到这种情况思考着:“经里说‘能够宣讲这种经法,就会被地神所保护,使所有人居平安快乐。’现在战争刚刚开始,这次战争竟然对国家有益吗?”于是,他发誓以忘掉自身的得失,亲自对前方去作劝和的工作。结果,敌我两国交相友好,因此,摄摩腾的声名流传到各地。
东汉永平年间,明帝夜里梦见一们金人,从空中飞来。第二天,明帝就召集群臣来占断梦中见到的事。博古通今的大臣傅毅,奉命回答:“臣听说西域有神,他的名子叫‘佛’,陛下梦见的,会一定是他。”明帝认为傅毅说的很正确,于是就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人,以使节的身份前往天竺国,寻找访求佛法。蔡愔等人在天竺国遇见了摄摩腾,便邀请他一同返回汉地。
摄摩腾,矢志不移,弘教扬法,不惧一切疲劳和痛苦,竟然长途拔涉,经过西域 大沙漠,到达东汉京都洛阳。汉明帝很欣赏他的伟传教风范,特意迎接,在洛阳西域门外建立寺院,让他住在寺内,这是汉地有西域僧人之始。
但是,佛教大法开始东传,还同没有归一的信教人,所以,佛教蕴含着的深奥妙解,还没有来得及扩大宣扬,后不久,摄摩腾在洛阳去世。
有文字记载说:摄摩腾译出《四十二章经》一卷,开始封藏在兰召石室第十四间里边。摄摩腾所居住的地方,就是今天洛阳城西雍门外的白马寺。
相传说,外国国王曾经下令要毁坏天下寺庙,只有招提寺没有来得及毁坏。这天夜里,有一匹白马环绕寺塔发出悲哀的鸣叫声。这马的悲鸣声,启发了国王,国王立即停止了毁坏寺庙的行动。于是改“招提”而为“白马”。所以,天下很多寺大多取了这个名子,这就是白马寺的由来。
首入白马寺的天竺僧——竺法兰
竺法兰,亦是中天竺人,他自己说过能诵“经”、“论”数万章,成为天竺佛教学者的老师。
当时,蔡愔己经到了天竺国,竺法兰和摄摩腾,共同相伴着游行宣教,这一天,他俩一同前去蔡愔等人的住地时,恰巧被当地的学徒们所拦阻求教,他俩只好停止前行。竺法兰于是就抄近路赶到了蔡愔们的住所。
竺法兰、摄摩腾同汉人求法者一起,跋涉万里,风尘仆仆到了洛阳,不多久,竺法兰就纯熟地学会了汉语。
蔡愔在西域获得了不少佛教典籍,竺法兰根据情况翻译了其中的《十地断经》、《佛本经》、《法海藏》、《佛本经》和《四十二章经》等五部。后来都城洛阳,贼寇作乱。竺法兰所译的五部佛经,有四部失掉了大半,没有传到江南。只有《四十二章经》现今仍存在,总共有二千多字。汉地被存下来的佛教经典,只有这一部算是最早的了。
蔡愔又在西域得到了一副画释迦牟尼的站像。这是优田王檀香木像师的第四件名作。蔡愔带回洛阳后,明帝亲眼过目全像,十分高兴,就命画工临摩下来,放置在清凉台里边,和显节陵上。那幅从西域带回的旧像己经不存在了。
相传西汉武帝时,在长安开掘昆明池,挖到湖底纯是黑灰,而人们见了甚是惊异,就有人去问东方朔。东方朔说:“我不确知这是什么东西,可以问问西域人。”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解。后来,竺法兰到洛阳,众人又回忆起这件事,便问竺法兰。竺法兰说:“世界终结完了,遭劫之火在地洞中燃烧,昆明池底的黑灰就是啊!”到这时,西汉东方朔的话,算是有了验证,相信竺法兰说法的人很多。
竺法兰,最后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余岁(《九都释道》第一章 释道传略,第一节 高僧(一),作者赵荣珦,洛阳市第一高中高级教师,洛阳老庄研究院院务委员,孔夫子2000:http://www.confucius2000.com/tao/jiudushidao/0111.htm)。
“寺”,古代本是宫署。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加以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简称“伽蓝”,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承德旅游:http://www.cdt168.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35)。
全国最早的寺院为洛阳白马寺,摄摩滕、竺法兰两位高僧来到白马寺三年后,为便于翻译佛经,就在嵩山建立了一个法王寺(同程网:http://www.17u.net/news/newsinfo_27865.html)。
图1是摄摩滕塔,图2是竺法兰塔。





老狄于 2008-02-15 15:37:27 发表在分类:照片加文字的豆腐
(47994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