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狄的豆腐坊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008-02-12 Tue

春节活动 — 老狄的塔之旅之17-1:十方诸佛宝塔之1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2008年2月5日,星期2,农历腊月29
春节临近,保姆因雪灾不能回湖南老家,我得以脱身出行。单位提前于本日开始放假,我原计划去房山云居寺,后因出门时间较晚,且又坐错了车,绕路耽搁,去云居寺时间肯定不够了,只得回头,改去朝阳十方诸佛宝塔。
以下两篇是我从网上搜集来的十方诸佛宝塔与翠峰禅师的背景资料。
1) 延寿寺
翠峰禅师、十方诸佛宝塔与延寿寺
来源:北京文博 作者:韩建识
在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乡马房寺村东北角,矗立着一座八角九层密檐砖塔,这就是十方诸佛宝塔。塔坐北朝南,塔高25.18米,塔座高3.2米,塔周长约24.9米,拱券形门洞,洞高1.78米,门洞外的正上方刻有楷书“十方诸佛宝塔”石匾,塔心呈圆锥形。塔前原有一座延寿寺。该塔、寺都由明代翠峰禅师修造。可能因地处京郊,关于该塔的记载极少,本文试对翠峰禅师生平、十方诸佛宝塔及延寿寺的历史沿革加以考述。
一、翠峰禅师生平
今天在十方诸佛宝塔北偏西处,立有一块石碑,碑额篆书:“明故翠峰禅师碑文”,碑高约180厘米,座高60厘米,青石质。该碑对研究翠峰禅师生平有重要价值,笔者未见公开发表,现录文如下:
明故翠峰禅师碑文
赐进士第兵科都给事中陕右古灵近河俞撰
禅师,吴姓,法名德山,翠峰其别号也。关陕西夏人。幼而质朴,长慕禅门,年三十遂弃尘缘出家,礼灵南牛首寺海公和尚为师,守五戒,誓四愿,日积月磨,渐有领悟。未几而海公西化,师曰:“释门法教,海阔无涯,彼岸未登,可遽已乎?”因遍游天下名寺,历访高僧,始遍证因缘于古峰,继受传心印于月天,禅门宗旨,颇得顿悟。乃入河南伏牛山励志苦修,日饭麸糠菜根一食,为法忌躯,越六年而证果有成。师曰:“佛者,觉也。己觉而不以觉人,非慈悲也。”由是北游神京,相地于崇文门外二里许建寺吉祥,阐扬正法,以振聋,当时闻教而景从者以千数,虽高明之士亦往叩其玄而服其说。第物盈□起法盛, 魔生浮言。上闻,天威震赫。众皆为师危之,劝暂潜避。师稳坐蒲团,略无惧色,无妄之灾纵击撞数月而卒亦无事。乃辍讲归伏牛山,大建坛场,广演法教,受度者视昔愈倍,领悟者视昔愈多。时师年已七十矣,一旦谓众僧曰:“归与,归与,吾北人也。归化首丘,吾之愿也。”遂辞众还京,仍于吉祥东买香火地七余顷建寺,以延寿名额。且演教有堂,参禅有室,养老有斋,普通有塔,比视吉祥、伏牛旧寺地之广狭虽不同,而规制森严则一也。师度□□员甚广,而圆月其尤也,见为长老住持。师度功德主甚广,而内相李昕为首也,建寺之力居多。然寺功甫毕,师生成化四年十一月十二日,沐浴归化于嘉靖二十八年二月十一日,得寿八十有一。卜葬于普通塔后数丈余。锦衣户侯王君应隆亦夏人也,曾受师度,以事属予,予亦夏人也,宦游适逢其会,因言曰:儒、释异教也,释非儒所言也,然儒道广大如天也,释氏得其一者也,凡理所在,儒亦不容默也。尝观释氏法门大要,以无念为宗,以无相为体,以无住为本,此上乘也。若执有者泥相迷无者落空,皆其下也,况日用而不知者何纷纷耶。师三十出家,日生顿悟,天资发迹与六祖同也;他如淡薄日甘,六根定也;累劫不惧,四大空也;南北阐教,功施□也。释门上乘,予固不敢以深许要。师□□旨归,亦得明心见性,不失六祖相传法门之正宗也。意使继之者守师之□,□师之心,自一世递百世绵绵延延,师教岂有穷乎?
铭曰:翠峰之生,黄河之灵。翠峰之名,贺兰其凭。披剃牛山,五蕴皆空。苦修伏牛,百炼真精。否泰□□, 宠辱不惊。南北阐教,玉振金声。猗欤翠峰,有风斯清,有月斯明。欹欤翠峰,磐石斯铭,沧□□□。
与翠峰禅师生平有关的较详细的资料,还见于《高僧传合集•明翠峰山公传》。又《中国佛学人名辞典》载:“德山,(明)比丘。号翠峰,陕西宁夏人。三十出家,谒宝月潭得悟,入伏牛山结茅,清侣奔赴,法席大张。后至京师,住吉祥寺,名益盛。或毁之,即尔返山。众随之往。说法三十年,度人不计,以万历中寂于京师延寿寺,寿八十一。嘉靖二十九年岁次庚戌孟夏吉日立。”
下文首先对翠峰禅师的名号、师承、生卒年等问题加以考证。
禅师名号。《明故翠峰禅师碑文》载:“禅师,吴姓,法名德山,翠峰其别号也。”《高僧传合集•明翠峰山公传》载:“德山,号翠峰”,《重修古刹延寿寺十方诸佛宝塔碑铭》载:“禅师,法讳德山,号翠峰,荆璧老人其别号也。”《中国佛学人名辞典》载:“号翠峰”。可见,禅师应为吴姓,法名德山,号翠峰、荆璧老人。
禅师师承。《明故翠峰禅师碑文》载:禅师“年三十遂弃尘缘出家,礼灵南牛首寺海公和尚为师,……未几而海公西化,……始遍证因缘于古峰,继受传心印于月天”。《高僧传合集•明翠峰山公传》载:“年三十始出俗,从灵南牛首寺海公为弟子。……海公就化,师得以自便。……然偶遇古峰上人,悯师为道之勤,劝见宝月潭公。潭公,为时大禅伯,声光显著,一见相契,遂示以法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载:“三十出家,谒宝月潭得悟”。《明故翠峰禅师碑文》中提到的月天禅师,《中国佛学人名辞典》载:“月天,(明)比丘。字幻空,参广善宝月潭公得法,为南岳二十七世,住伏牛山柏梯寺,传法金台大觉而寂。”可见,翠峰与月天同为宝月潭公弟子。由此可知,翠峰禅师三十岁出家时,首先拜海公和尚为师,海公西化后,禅师始遍游天下名寺,历访高僧,后来遇到古峰上人,被禅师的为道之勤所感动,劝他拜见宝月潭公,经宝月潭公点拨,颇得顿悟。
禅师生卒年月。《明故翠峰禅师碑文》载:“师生成化四年十一月十二日,沐浴归化于嘉靖二十八年二月十一日”,《中国佛学人名辞典》载:“以万历中寂於京师延寿寺”,《明故翠峰禅师碑文》所述为当朝人写当朝事,应该较为可信,即翠峰禅师生于成化四年(1468年)十一月十二日,卒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二月十一日。
综上所述,禅师,吴姓,法名德山,号翠峰、荆璧老人。关陕西夏人。幼年时天性质朴,深慕禅门。禅师三十岁时出家,拜灵南牛首寺海公和尚为师, 守五戒,誓四愿,日积月磨,渐有领悟。海公西化后,禅师始遍游天下名寺,历访高僧,后来遇到古峰上人,被禅师的为道之勤所感动,劝他拜见宝月潭公,经宝月潭公点拨,颇得顿悟。随后,入河南伏牛山励志苦修,日饭麸糠菜根,六年后终成证果。于是,北游神京,在崇文门外二里许建吉祥寺,阐扬正法,信徒数以千计,魔起浮言,天子闻后,天威震怒。众人都为禅师担心,有人劝他暂时躲避。禅师不从,稳坐蒲团,毫无惧色,后无事而终。于是,辍讲归伏牛山,大建坛场,广演法教。禅师七十岁时,一天,他对众僧说:“归与,归与,吾北人也。归化首丘,吾之愿也。”遂辞别众人回到京师,仍在吉祥寺东买香火地七余顷建延寿寺。在寺内修建演教堂、参禅室、养老斋、普通塔等,古刹规制初具。禅师生于成化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卒于嘉靖二十八年二月十一日,享年八十一岁。弟子奉全身葬于十方诸佛宝塔后数丈处。禅师梵貌颀伟,观视凝定,喜怒不形于色,有容人之德,诲人不倦,持身甚约,所蓄无长物。
二、十方诸佛宝塔
关于修建十方诸佛宝塔的起因,《重修古刹延寿寺十方诸佛宝塔碑铭》认为:“凡开山创业之僧腊生脱灵骨瘗藏无归隐”。《明故翠峰禅师碑文》也说此塔为普通塔。《佛学大辞典》“普同塔”条下:“禅林之语。藏亡僧之骨於一处,故云普同塔。又曰普通塔、海会塔。”同书“海会塔”条下:“亦云普通塔。众僧之纳骨塔也。”由此可知,因延寿寺为新建寺院,亡僧之骨无处安放,修建十方诸佛宝塔是为了安放众僧的灵骨。
关于十方诸佛宝塔始建于何时,《重修古刹延寿寺十方诸佛宝塔碑铭》载:“于乙巳岁季春□日刹后禅师忽偶发心处建立十方诸佛普同之宝塔”。据《明故翠峰禅师碑文》,翠峰禅师生于成化四年,卒于嘉靖二十八年,七十岁时开始修建延寿寺,在寺内修建十方诸佛宝塔,禅师七十岁时应为嘉靖十七年(1538年),那么,十方诸佛宝塔的始修时间应在嘉靖十七年至嘉靖二十八年之间,此段时间内的乙巳岁只能是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因此,十方诸佛宝塔的始建时间应为嘉靖二十四年季春(三月)。
 关于十方诸佛宝塔的内部结构,《重修古刹延寿寺十方诸佛宝塔碑铭》载:“檐层九,中通八,□内安请佛罗汉像,内下有藏真之穴圹以盛不朽之坚固或藏衣钵之爪发齿牙,迁化有德者咸有所依附焉。”可见,该塔建成之初,有九层檐,中空,直通第八级,塔内安请佛罗汉像,塔内下有穴圹以盛众亡僧的灵骨、爪发齿牙等。该碑文的描述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情景基本相符,只有佛罗汉像今已不存。
明朝尚衣监太监薛铭等重修十方诸佛宝塔。该塔建成十多年后,由于骤雨损伤,尚衣监太监薛铭等人在暇日祭奠先师公等时,发现塔有漏缝,担心日后影响塔体坚固,产生了重修宝塔的想法,在延寿寺第二代主持圆月等人的请求下,薛铭和内外信官出资置灰添石,砖填砌实,重修此塔。该工程于嘉靖丙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季秋(九月)完成。
民国年间,该塔曾被重修。
1959年,十方诸佛宝塔的塔门有些砖被拆去,其它尚好;塔后有四个和尚塔,塔座为砖制,有雕花,其中一个塔前有螭首龟蚨碑。四个小和尚塔今已不存。
1989年3月,朝阳区人民政府拨款10万元再次重修。1990年2月23日被公布为北京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文博:http://www.bjww.gov.cn/2005/8-22/165951.shtml)。
2) 寻找北京•再逢延寿寺
延寿寺?十方诸佛塔?恐怕北京人也没有几个知道的,这地不好找,而且虽然在村落旁边,但是少有人访,若不是之前一次歪打误撞的巧合我也不会撞见它。
今年五一前的一天,我早起上班,因为不着急,所以先去了四环窑洼湖桥西南角的加油站,加油完毕我到四方桥调头,准备延四环去远洋国际的公司上班,可能是因为听广播分心的缘故,当我看到前方出现五方桥的标志时才发现自己走错了方向,原来是一直在顺着京沈往东走,懊恼之后顺5环向北,找了个地方再调头,打算原路返回,只是地形实在不熟,不想在一个路口错跟了一辆出租跑到了一个村子里,三拐两拐的彻底找不到路了,再往后顺着好心人指的路我三绕两绕拐上了一条貌似正确的小路,正在为走出迷途高兴的时候我猛然发现路的左侧突然出现了一座古塔,塔周围散落着一些石碑,而这座古塔在空旷的野地里异常显眼(当时周围的树还没多少叶子)。我点了一脚刹车,有停车看个究竟的想法,可又一想公司还有重要的事情,于是匆匆而过,但脑子里一直在想“这是什么塔?怎么会在这个地方?难道没有文物部门发现它吗?”
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惦记着这座路边的古塔,想着等有空了再去一探究竟,好在我的记性好,虽然是错路,但是只要走过一次我肯定还能找到。
时间一晃而过,8月的一天我在家正看新买的《这里是北京》丛书,当翻到“延寿寺建寺石碑”一页,看到那张古塔照片时,我心里一阵欣喜,天啊!这不就是我那天歪打误撞看见的古塔吗?!一定要再去看看它!
趁着休年假的功夫,今天早早起床,开车直奔古塔而去。
这次没有延着当时走错的路线去找塔,而是根据地图选择了一条合理路线,穿过王四营桥一路向北,没走多远就看见了在茂密树丛中突兀高大的古塔,恩,这次一定不会放过你!
根据《这里是北京》一书的介绍,这座古塔名叫十方诸佛塔,塔高30米,八角九层,建于明嘉靖24年(1545),修建人是翠峰禅师。而这里本来是有座名叫延寿寺的寺院的,当年义和团在这寺里藏了面旗子,结果让八国联军给搜出来了,于是一怒之下烧了寺院,如今只剩下了孤零零的古塔和几块石碑。古塔坐落在寺院的最北面,而我则是在古塔北面的公路停车,然后过桥进入。
回头看看这小桥,桥应该是后来建的
古塔和塔北的三座石碑
塔和碑
塔北的三座石碑,大小不同,碑顶不同,文字也不同,其中第三个和第二个碑顶相似,但是却比第二个小了将近三分之一。
从塔上的小门进去可以一直通到第八级,塔的正南墙上有个石刻的匾,写着“十方诸佛塔”,七几年的时候有俩儿孩子爬了上去,把上面藏的东西都给掏出来了,有经书和小佛什么的,后来被政府部门管土地的人给收走了。后来,文物部门把塔门就给封了。
文物部门立的碑
古塔正南
古塔南面的石碑,上面的字因为风化,所以很多都看不清楚了,依稀能看见皇上、太监等文字。
古塔南面的石碑的碑顶
顺着小路再往塔北走,发现了一地散落的建筑构件和一座更大的断为两截的石碑。这里距古塔70米左右。
回望古塔
断为两截的石碑,还能看到碑顶绿色的油彩。石碑正文上方竖写着“施财擅越”,下面跟了很多人的名字,有“圆清、圆善……许氏、周氏……”
散落的建筑构件
进处是散落的构件,而远处在灌木丛中冒头的则是延寿寺的建寺石碑了。
如果放大照片的话,可以看到碑头上写着“延寿寺”的字样。
很想走到石碑身边看个究竟,可是周围都是灌木,根本没有路过去,只能绕着圈瞻仰了,想必冬天来的话走到石碑边就不是问题了。
此处应该是延寿寺最南边寺门的位置了
要是有朋友也想来此看看的话就看看这张图吧,顺着王四营桥往北大约400米左右可见一条右转的不是很宽的柏油马路(不要被地图上所示的岔路所迷惑),转过去再走300米就能看见古塔了,也就是图上所示的“古塔公园”(京华网:http://bbs.jinghua.cn/viewthread.php?tid=19200&extra=page%3D1)。

图1到图3是从几个角度拍照的十方诸佛宝塔。
图4是塔上的匾额,因其正面有避雷针遮挡,我只好从侧面拍照。综观整座古塔,除了这块匾额还有些花纹之外,就再没有任何雕饰了。
图5是装了避雷针的塔刹。十方诸佛宝塔经过修缮,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其顶层仅仅是涂抹了一层水泥,然后用瓦刀划出砖的形状,糊弄事情而已,类似的情况在长城以及其他古建修缮中也不鲜见。











老狄于 2008-02-12 18:33:36 发表在分类:照片加文字的豆腐
(47891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