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修长城》专题策划②:六百年山海关变脸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大修长城》专题策划②:六百年山海关变脸
燕赵都市报 新闻周刊
(2004-05-23 10:19:03)
本报记者 胡印斌 王小波
二月,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海关传来消息,一项古城保护与开发工程在当地正式启动,有人乐观地估计,这项工程将成为山海关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会对山海关的历史、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山海关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当人们来到经历了600多年岁月沧桑的山海关古城时,它的气势、它的残破、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奏,都撞人心扉。
残破的精华
没有了“平沙古堠孤烟色,落日危楼暮角声”边地沧桑,岁月无声雕刻出的一道古城墙将山海关古城与市区划为两个世界。
城外是宽阔平整的街道,青砖凹凸咬合的古城墙下车水马龙,来不及欣赏残城之美的市民行色匆匆;城内城楼高耸,寂静而安详,动静分明。
这是5月19日的午后,天空阴晴不定,山海关出现了少有的闷热。城门内外展现出两种生活,有人匆匆地步入现代,也有人缓慢地溶入古典。在这种流动的气韵中,山海关古城交替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生活的古城,工作的古城,旅游地的古城。
山海关在建关600多年的历史中,屡经兴废,逐渐完成了这种角色的演变。从明初的军事重镇、边防前线到清朝帝王的宴饮游乐地,再到今天成为旅游胜地,是山海关古城军事地位日渐衰微的一个过程,如今还要完成从生活、工作的古城到旅游古城的彻底变迁。
学校、政府机关的牌子,杂陈的店铺、宾馆旅店,现代的北方民居,都很难让人想起山海关作为军事重镇的过去,城墙上的猎猎旌旗和泥塑军士,也会让对山海关历史知识知之甚少的游人误认为,那或许是一个新鲜的游乐项目。
山海关已经苍老了吗?专家学者和热心的市民一直没有停止过这方面的呼吁。
据介绍,由于岁月的侵蚀,加上近百年来各种人为因素的作用,使得山海关古城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城墙多处出现大面积倒塌,未塌毁的城墙亦有很多地方出现了结构性的墙体变型。绝大部分墙面都存在着风化剥落的问题。“古城墙内侧50%已经坍塌,亟须修复的就有3300延米”。
更为严峻的是,古城内现有6家工业企业、17家机关事业单位、6所中小学。古城内居民各家各户任意改造古院落和古建筑的结构和布局,很多古建已经濒危。临街商铺更是杂乱无章,不仅破坏了古城风貌,即便以现代城市文明的要求来看也是有碍观瞻,影响市容市貌。
作为暴露的文物,过去山海关长城经历了地震、水害等自然破坏,而其经历的最大的损害还是人为地破坏:拆墙砖垒房,长城沿线一些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长城墙砖;翻砖捉蝎子和长虫,至今一些贫困地区的这类现象还未禁绝。
对于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山海关准备好了吗?习惯古城里平静生活的老城居民又准备好了吗?
搬迁的酸涩
按照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程的规划,未来山海关古城内1.5平方公里和周边地区2万多人都要有计划地逐步搬迁。
古城里究竟住着怎样一群人,他们能否接受搬迁的事实?拆迁工作决定着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能否顺利进行,也是记者意欲探求的问题。
在古城内,时不时可以看到一些城内居民拿着一些小纪念品向行人兜售。
“你们乐意搬迁吗?”记者问。
“谁不乐意住在明亮、干净的新楼房里?我们是既盼着快搬进楼房,又害怕搬进去后住不起,水、电、暖都是钱啊。你是记者吧,千万不要把我们拍下来了,拍下来了我们这点小生意也做不成了,日子紧着呢。”
古城内的东罗城正在搬迁,一道小小的长城墙隧道将东关村和旅游景区隔开,隧道内的很多墙砖上还依稀可以辨认出“万历十二年**营造”字样。
大大的拆迁公告早已贴出,记者看到,公告上列出的居民迁出最后日期距今已有一个多月,很多居民仍然固守着自己的老屋,不愿在拆迁同意书上签字。
很显然,古城是一块寸土寸金之地,随着拆迁的日渐迫近,它的价值也日渐凸显。
拆迁指挥部一位工作人员说,“很多人的房子已经很陈旧,以一换一对他们来说并不吃亏,但老百姓也有自己的顾虑。拆迁进展并不顺利。”
李树玉和老伴靠编菜篓和儿女们接济生活,“就拿我大儿子来说吧,他给人打工每月才挣270元,还要养活4口人,家里又没地,现在让我们搬进楼房连冬天的暖气费都没钱交哩。我的愿望很简单,给我们一间同样大小的平房,再有一块地种就行了。”
据说,谁先同意在拆迁书上签字会得到每平米20元的奖励,但除了有固定收入的上班一族急于搬进新楼外,其他人反应平淡。倒是不少投资者对搬迁户所在的小区发生了浓厚兴趣,他们认为,如果投资这一地段,将来肯定能够获利,因为新建居民小区离古城并不远。
贫困让许多面临搬迁的人心里酸酸涩涩。其风水宝地的价值也让许多投资者急欲破门而入。
但记者感受到山海关区很多干部对居民搬迁的急迫心情。近年来,每年到山海关的游客有200万人,到2002年6月,有关数据表明,当年全国各地到山海关的游客量比往年往年陡增了100万人次,旅游收入占到山海关全区财政收入的40%左右。
旅游要大发展,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文物保护、景点整饬与开发,而缺少资金又影响了这一进展。
钱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18.26亿元重塑山海关”,许多媒体在报道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时使用了这一说法。
18.26亿元,对年财政收入仅1亿多元的山海关区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山海关人口141453人,要一次性迁移2万多人,也是一次诺亚方舟式的大迁徙。巨额资金从何而来?
山海关古城保护与开发项目指挥部文保部主任郭泽民说,根据估算,国家投入资金在7亿元左右,另外11亿元靠市场运作来筹集,指挥部欢迎各地的投资者和当地百姓的积极参与。郭泽民强调,省市领导对这一大工程都非常关心,没有省市的支持,山海关区赁一己之力不可能办成这一项目。
真正令专家们忧心的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政策的连续性和如何延绵山海关的传统和精神气质的问题。
“山海关之所以历经沧桑后楼系基本保持完整,与封建王朝历代皇帝在此出入和近代山海关的军事经济地位逐渐衰落不无关系,正是由于秦皇岛这一新兴港口城市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使山海关避免了人为的大规模的破坏和开发。”秦皇岛市长城学会秘书长郝三进认为。
虽然当地官员屡屡谨慎地对外界表示,这一项大工程是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然而,明眼人一看便知旅游业在其中的内在推动力。
郝三进说,长城在过去的旅游开发中,有成功的例子,也有令人痛心的教训。比如红口长城被盲目开发,投入大量人力资金用白灰和水泥抹长城,将原汁原味的长城搞得面目全非,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批评;修缮老龙头时破坏了一些珍贵文物,有的地方竟是根据现代人的意象做成的;还有的长城“修旧成新”,用水泥来砌,用白灰勾缝,人为造就一段现代长城等等。
山海关是长城的精华,不仅是河北的,还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其文物价值远高于旅游价值。因此,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如果不是在文物专家的严格指导下进行保护性开发肯定是破坏性的开发。特别是在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时,开发商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更需要有文物专家和社会的严格监督,否则,很可能将长城修得“四不像”。
郭泽民说,这次的开发是在文物保护法和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的,吸取了过去无序和盲目开发的教训,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地段采取不同的措施,是在抢救的同时尽量恢复。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馆长王雪农说,如果长城失去了历史的风貌,变成了新的,就毫无价值了,因而要保护好现有的历史文化遗存,尽量多保留其历史信息和文化符号,即便是那些保存现状较差的地段,也不能在修复中抹掉其历史信息。长城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代表了历史的真实,必须不惜代价,像保留千年遗存一样保存下去。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中心主作谢凝高认为,旅游观光对世界遗产来说只是表层的活动,更深层次的是去了解研究这种品位极高的文化,研究以后去宣传这种文化。遗产给一个国家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有精神文明的效益,还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等。现在,我们有些地方的决策人片面、错误地拿着金牌搞旅游。世界遗产不是单纯的旅游,而是多方面的。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了解科学、历史,进行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没有深层次的研究,就不会知道它的价值在哪里。
如何让长城所承载的文化有生命地鲜活地传下去而不仅仅是标本与遗迹的存在,这是山海关长城保护与开发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正因为如此,山海关古城面临的不仅是世纪的机遇和遐想,更是一个全新的擂台。
《大修长城》专题策划②:六百年山海关变脸
转帖于
2004-05-24 19:45:05 发表在分类:
长城新闻 中
(48671次点击) |
编辑 |
删除 |
关闭匿名评论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