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对话
 大道之不行也久矣!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2007-07-23 Mon

六月火炉与长城的记忆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6月下旬,炎炎热浪覆压京城。据说因吹空调而导致口歪眼斜和热伤风者,在医院已是人满为患。而此时,家人和朋友谁也想不到,一千公里之外,我与司令(网名)正在内蒙古清水河县某办公室内,围着火炉驱赶寒气。
6月22日,我与司令相约,前往山西偏关县与内蒙古清水河县交汇处,探查明代长城遗迹。当天下午进入偏关县境时,便天降中雨,气温骤降。入住偏关宾馆后,夜间又浠浠沥沥下了一宿小雨。
23日晨,按照计划,我们应当驱车向东北,进入内蒙古清水河县,然后沿小路到达北堡乡口子上村。那里的长城相互交错,十分复杂,我们准备认真探查一番。我们在报纸上得知,北堡乡有一个叫蔡睿良的人,刚刚在北京获得了优秀长城保护员的荣誉称号,我们也准备利用此次机会拜访一番,并深入讨论一些有关此地长城的疑点。
凌晨五点多,我起身向窗外张望。此时天色微亮,远山近川,黑云滚滚,雨声大作,街头寂静。都说西北干旱,真没有想到此地竟然如此下雨。我和司令商量,决定冒雨前往口子上村。那里山势较高,也许抵达后便雨过天晴了。
我们穿着短袖背心,刚出偏关宾馆大门,冷风就夹杂着雨点扑面而来,浑身上下顿时被寒气逼透。没办法,好不容易请假出来,总不能在屋里睡一天觉。我们没有带多余的衣服,硬着头皮冲进雨里。
根据地图计算,汽车要走六七十公里的山路,才能到达口子上村。车窗外,雨点时大时小,车箱内,暖气开放。由于内外温差较大,车玻璃蒙上了浓重的雾气。只得开一会冷气冲散雾气,然后赶紧开放暖气,这种滋味很不舒服。
汽车由水泉堡出山西界,进入内蒙。目力所及之处,内蒙路段到处都在修路,到处都是泥浆。忙乱中,我们又跑了十多公里的冤枉路,终于找到正路,到达了北堡乡。我们找到乡政府,准备打听一下蔡睿良的住处。刚一下车,寒气袭人,浑身发抖,这里海拔大约在1400至1500米之间,气温估约14、5度。政府的大铁门紧闭,看到二层小楼一窗户向外伸出烟筒,正在冒着白烟,就到这间屋里找人询问吧。
刚一进门,热气扑面,顿时精神了许多。屋里三个妇女正围着炉子聊天,看到有外乡人来了,便热情的起身招呼,给我们让在火炉旁坐下取暖,又临时找了三个大小不一的玻璃瓶子给我们倒开水。尽管这里贫苦,但越是偏僻山乡里的人,越是能够保持朴实、厚道、热情的民风,我们内外都感觉温暖。
我们说明来意后,一个五十岁出头、负责妇联工作的妇女马上起身,去找蔡睿良的父亲。一棵烟的功夫,蔡父进门,热情的握手后,立即用手机与四十公里外清水河县城的蔡睿良联系。当得知蔡因下雨无法赶来时,蔡父起身表示:上长城我给你们带路。我们当然不同意,但蔡父已执著地走出屋门。
走出乡政府大铁门,寒意依旧。我担心上山后风势更大,湿透的衣服,会迅速带走热量,我很懊恼为什么不多带衣服。刚准备上车,“你们等一等”,我抬头一看,那个五十多岁的妇女抱着毛毯等物跑出来了,“山上肯定冷,你们穿的衣服根本就不行,没别的衣服,把毯子和我的外套带上,别嫌脏。你们下山后到这儿来吃饭,没什么菜,就是土豆”。说实话,素不相识,这样热情的招待,如果在城里,就会怀疑有什么目的。但在这里,人们就是这样豪爽、好客、热情。面对这样的人,不能有任何的虚假客套,我毫不犹豫的接过衣物。
回家后,我庆幸及时拍下了她送衣物的图片。可还是感觉遗憾,为什么我没有多拍些呢?!
口子上村和半腰处的五眼井堡,海拔在1500至1600米之间,而南面的丫角山顶,则达到了1800米。汽车在泥泞的土道上摇摇晃晃到达了口子上村。一下车,阵阵寒风夹杂着蒙蒙细雨让我们吃惊。司令披上了毛毯,我则急忙穿上了女人的衣服,看着对方古怪的样子,两人相视大笑。
村中央有三块石碑,中间一块高大,碑头雕有龙身。上书:四公主千岁千千岁德政碑。背面记载了康熙四公主远嫁葛尔丹,途中在五眼井堡住宿的情况。无奈文字残损,有一些情况是老乡补充介绍的。这不就是电视剧《康熙王朝》中那个蓝齐格格吗?他们送亲上草原走的竟然是这条路。
在蔡父的引导下,我们冒着小雨,沿着长城上山了。浠浠沥沥的小雨,打在夯土长城上,寂无声息。我不断的擦拭着镜头,汗水和雨水早已将我的头发和后背打湿。
已经快下午二点了,我们下山准备回到口子上村,在半山腰遇到了一个牧羊老汉,开始谈论起这里的长城。一些问题使老汉无法回答,于是老汉道:去我家吧,我岳父全知道。该人的岳父,叫刘德才,八十整,原是八路军战士,被分配到内蒙古军区,后回乡务农。他站在院门口等待着我们,尽管拄着拐杖,但笔直的腰杆仍有军人的影子。我们进了院门,他家的窑洞,就开挖在夯土长城上。这里许多人家的窑洞,也都开挖在长城上。
窑洞内地方狭小,我低着头方能进入,全家人原本正在吃饭,被我们的来访临时打断了。刘德才在炕上接待了我们。
我看了一下他们的食物:莜面葱花卷、咸菜、酱油熬的土豆。这一带的主食,就是玉米、莜面,蔬菜就是土豆。土豆可以磨成粉,做成面条样的碗坨、凉粉,也可以做成面条一样的饸饹。过年时,可以用莜面包土豆馅饺子。
山里人艰苦、耐苦,而苦中并不悲哀。看着窑洞、食物,再看看外面的大山、不出蔬菜、小麦的贫瘠土地,所有的人都应当感叹。这里的人就是这样一代一代走过来的,就象这里的长城,静静地俯卧在山脊之上,不曾怨言。
不用问,刘德才自然热情的留我们吃饭,并给我们准备了筷子。说实话,我很想吃,但还惦记着山下那顿土豆饭,我们已经答应了人家,怎能违信。
从长城刘家的窑洞出来,下到村中央四公主石碑处,几个目送我们上山的老汉,依然在原处等待着我们。他们还要继续给我和司令“说古”,偏僻地区的人不善言谈,只看他们冒雨站在那里,就能感到城市的感情和这里相差有多么巨大。在这里,当你锁紧车门,拿出车内值钱物品,担心车玻璃被砸盗,担心遭到抢劫,担心没有饭吃、担心没有地方住宿时,似乎都是对村民的侮辱。
在蔡父的引导下,我们走进乡政府的大铁门,已是下午三点多了。当我归还已被雨水打湿的毯子和衣服时,感觉她们都很高兴,因为城里人确实用上了,并没有嫌弃。乡政府小食堂里蒸汽腾腾,一个妇女的身影,正在做饭。土豆做成的饸饹面条,两个西红柿伴的酱油卤,就是这里最好的食物了。我平时不但食量很大,而且口重,有人出去买了两袋榨菜。杯盘狼藉之后,我们辞行。
那个送衣服的妇女,消失在车窗后。车内寂静,我陷入沉思,那些今天帮助过我们的村民,在脑子里都过了一遍。城市里大鱼大肉时,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来到这里,吃的是土豆,遇到的是六月的寒天,而心里却感觉象围坐在火炉旁那样温暖。

图片1:政府的大铁门紧闭

图片2:窗户向外伸出烟筒,正在冒着白烟



本贴最后一次由诗书修改于2007-07-23 11:42:05

本贴最后一次由诗书修改于2007-07-23 11:52:03





诗书于 2007-07-23 00:00:55 发表在分类:明边搜寻
(49824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