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对话
 大道之不行也久矣!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2007-07-07 Sat

纪念七七发尾帖:明老营堡城考(七)司令、诗书合创之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七)
老营堡有东、南、西三门,各有瓮城,当地人称“翁圈”、“瓦翁”。据称原有北门,因不祥而封堵。
东门正城门洞门楣有石匾,现完全风化。其他城门未发现门匾,已被取走。王居正介绍,东门瓮城南门洞石匾上书“老營城”;西门瓮城南门洞石匾上书“懷抱山河”;南门瓮城西门洞石匾上书“南安屏障”。
而“旅游人”网站《山西偏关县老营镇》一文,却与王居正所述大相径庭,现贴出供众人判断:
“老营堡有东、西,南三门,各门皆存门额石匾两块。东门瓮城内门额石匾已风化字不可辨,瓮城外门额石匾事迹清楚,阴刻楷书“老营城”,并署有“万历六年”等字。西门瓮城内门额石匾阴刻楷书“晋北锁钥”四字。外门额石匾阴刻楷书“威望关河”四字,两匾皆署“万历八年”。南门瓮城内门额石匾,阴刻楷书“南控雁宁”四字,署“万历八年”;外门额石匾阴刻楷书“保障”二宇,署“隆庆五年”。辨认明代碑文极为困难,个别字迹需要猜测,读字错误应属正常。而老营匾额文字二者差距较大,无法断定。
城内古迹较显著者,为四门洞过街楼。楼上曾建有庙宇,称“四圣阁”。该阁四面门洞门楣各有石匾一,现大部风化。王居正介绍,四石匾各为:东“雲燕遠聲”;西“沙漠清韻”;南“霧黃接鄉”;北“寨□宣威”。
南门匾额字迹依稀可辨,右侧题为“嘉慶二十五年秋七月立”。此说明清代曾予修缮。
四圣阁应为最初十字街中心,四门洞应各自直面堡城四门。许多堡城均为同样格局。而除四圣阁西门洞面对西门外,另两洞均不与东门、南门相对称。堡西门虽与四圣阁相对,而西门却未在西墙中央,向南偏移。堡墙在南门西行三十余米,直角转南二十余米再向西,形成一直角拐弯。此证明老营堡城曾向东、北展修。
老营南墙外“南关小寨”,王居正认为清代修建:“面积百十多亩,……寨墙石头垒砌,上为城砖,高二丈八尺,只有一门向西,内有田字形十字大街,(每街)各有一门,分别为大清文官、武官、骑兵、家属学校……骑兵就有两千多,在西门外教场训练”。
清初满人向内地及西北用兵,战事转移。“圣祖(康熙)平南服,世宗(雍正)征青海,高宗(乾隆)定西疆,以旗兵为主,而辅之以绿营”(4),老营此时已非明代重兵云集之边地。驻防老营官员品阶由参将降至千把总,额兵骤减。“国朝老营营,明为老营堡。顺治初,设老营参将……汰其余兵,唯存兵一千有四。康熙中,把总改千总。雍正七年(1729年),添设外委把总一,本营额定兵六百五十七”(5)。
清兵入关后,有驻防八旗制。即八旗军于各地扼要守险。“八旗驻防之兵,大类有四:曰畿辅驻防兵……曰东三省驻防兵;曰各直省驻防兵……;曰籓部兵”(6)。顺治“六年(1649年),于山西太原设正蓝、镶蓝二旗满、蒙驻防兵,暨游牧察哈尔兵”(7)。雍正“二年(1724年),增太原、德州驻防兵各五百人”(8)。
“顺治年,驻防各地八旗兵丁有一万五千余人;康熙、雍正年间有七万九千人;乾隆、嘉庆年间有十万余人,直至清末。各地驻防旗兵分别建城以居之,称“满城”或“满营”,而不与民人杂居” (9)。
长城沿线重要隘口,至今仍有驻防八旗后裔,如畿辅驻防之独石口、张家口、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等。个别守口营寨(村落)目前竟仍无汉人混居,内眷亦为满人。实地考察,各地八旗驻防兵实不与汉人相混居。
根据上述史料,山西为直省驻防,以太原为主。老营应于顺治六年后驻防,因之为老营营。八旗驻防人员较少,老营是否驻防骑兵二千,值得斟酌。官员家丁、八旗子弟参与其中亦有可能。
老营堡北部帮城属坡地,较陡峭,至清代废弃不用。因其东墙下山处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东门出入不便。访问堡内老者,均称此墙体系堡民有意取土拆毁,现场尚留有砖窑遗迹,致使该段墙体逐步消失。老营堡南部帮城为平缓台地,面积较大,清代驻防旗兵沿用并改造之。现场勘察,清代弃明代帮城东墙,在帮城东墙南端第二个马面筑墙至堡城东墙下,再向西连接至帮城西墙,形成“南关小寨”,或云老营“满营”。
根据史料及堡民介绍,老营堡三展分别为:
一展于弘治十五年(1502年)。工程为现在南门向东、北展墙。
二展于万历六年(1578年)。工程为砖包及展扩城门、瓮城。
三展于万历八年(1580年)。工程为创筑帮城。
查老营堡较有影响之事有三:
其一:马鞍山之役。此役,老营外出御敌之军尽覆,亡者竟达七百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俺答由此山(马鞍山)入犯老营堡。双碑墕,在老营堡地。马鞍山之役,游击梁平、守备神謨御之,堕虏伏中,七百余人皆歿。巡抚万恭勒双碑记七百人名于此”(1)。
目前,老营及周边村庄盛传此次战事。敌人由北边进犯,老营哼哈二将前往堵截。在山里遭遇,不能退,又打不过。一个大将回身向山下叫儿子过来助战,结果儿子还没有上来,人就全死光了。因此儿子的那个地方称为“叫子墕”。
分析应为游击将军梁平,命传令兵下山寻其子带兵前来救援,子未至而身先死,死前大呼儿子救援杀敌。“叫子墕”在“双碑墕”西南四五里许,现称为教子墕。所立双碑,几年前已剩一碑。
其二:武宗幸老营。武宗好武,不顾大臣力阻,巡幸至陕西榆林,曾驻蹕老营。正德“十三年(1518年),帝西幸。由大同历老营堡至偏头关,驻蹕太监府,凡十一日。由唐家会渡河幸榆林”(2)。
其三:郭琥设伏俺答。隆庆“三年(1569年)八月,俺答入寇。时奸民赵全为虏向导,自好汉山入攻老营。总兵郭琥侦知,自宁武一昼夜驰二百里先至,设伏以待,于是俺答败归”(3)。自老营建堡,官军怯弱,输多胜少,此举老营官军与郭琥援兵设伏俺答,令人振奋。总兵郭琥因此名声大振,后调任蓟镇总兵,又升任南京兵部尚书。
大明亡,老营之设亦亡。守边将士已成枯骨,百姓冤魂已然云散。南北帮城代之以“南关小寨”,谈笑间又灰飞烟灭。而天下兴亡、沧海桑田之事,只助堡民酒肆茶楼、田间地垄闲谈之资。
《易》云:“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10)。设险守国,长城是筑,事彰往策,边地御暴。老营,重险重门以设,正所谓重门御暴,常凛凛也。
(1)、《宁武府志•山川》
(2)—(3)、《偏关志•志余》
(4)、《清史稿•志一百五•兵一》
(5)、《宁武府志•武备》
(6)—(8)、《清史稿•志一百五•兵一》
(9)、《满族文化史•京旗与驻防八旗》
(10)、《周易•上经•坎卦二十九》

图片1:老营堡全览
图片2:老营堡内看北山上帮城





诗书于 2007-07-07 11:40:30 发表在分类:明边专论
(48058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关闭发言框
发言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用户名: 密码:
若不填用户名,则显示留言者为[匿名]。若填写用户名与密码,则会进行认证并登录(该登录状态不能保留,当浏览器关闭后登录结束,如需保留登陆状态,点此登陆)。如果只写用户名不写密码,则显示为“[未验证] 您输入的用户名。”,匿名或者未验证的留言将不可编辑、删除
验证码:图片由小写字母和数字组成,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请在左侧框中输入右侧图中的字母或者数字,如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标 题:  
评 论:

    [:超赞!:] [:好!:] [:窃笑:] [:笑而不语:] [:汗!:] [:囧!:]
表 情: [:大哭!:] [:鞠躬:] [:耶!!:] [:仰慕:] [:骚!:] [:醒一醒:]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