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子大风霾(七)崇祯十一年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七)崇祯十一年
崇祯十一年(1638年),墙子岭再遭大举。是举,清兵也。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墙子岭失事后,仍不时有虏情发生。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四月辛丑,墙子岭官军以筑墙采木为属夷所捕,御史陈省等以闻。命降参将戴恩一级,下指挥张永祚等御史问,仍令总督刘焘等议抚赏事宜以闻”。(61)上文亦可看出,此时官军仍在修缮边墙。
隆庆元年(1567年)“十月癸卯 ……蓟镇墙子岭边外属夷窥犯潜扑,哨军参将吴昂救之,为虏所杀”。(62)
上书所谓“属夷”,乃大明属下朵颜卫夷人。参将被杀,可见事态严重。
隆庆议和后,密云沿边虏情减少。谭纶、戚继光等继续练兵、筑台,加强边备。
万历末,明属建州女真急速崛起。蓟镇忙于调兵遣将往赴辽东,密云沿边虏情再炽。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丙辰,直隶巡抚王象恒奏:近者,蓟镇诸路,黄崖岭则有掩杀窑户之报,墙子岭则有扑杀烽军之报,白马关则有满旦诸夷穿戴汉人衣帽窥探之报”。(63)
墙子岭所辖周边险要处,设有墩台,部分墩台设有炮位,由官军把守瞭望,遇敌情则施烟、鸣枪、张旗以传警。把守瞭望者,可称为墩军、烽军。另设有明哨、暗哨,亦负责瞭望与收集虏情。由于地处偏避,瞭望人少,极易遭到偷袭。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州努尔哈赤建金国。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又改国号大清。
“上即位,建元天命,定国号曰金”,天命三年“上伐明,以七大恨告天”(64)。皇太极“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清,改元崇德”。(65)
自万历末始,金兵或清兵攻辽东、联蒙古,破朝鲜。崇祯年清兵未破山海前,已自蓟、宣、大沿边大举内地数次,虏患转为奴患。
“蓟镇塞垣颓堕,又汰兵,军伍益阙,(朵颜)三卫属部,清已尽收之,至是大举临边”(66)。
崇祯十一年(1638年),墙子岭再遭大举,清兵由此南下内地。
时清兵入犯,“蚁附而上”,官军抵抗三昼夜,守军“具困乏,竟无人袭击之者”。总兵吴国俊临阵不胜,脱逃至密云。总督吴阿衡战死于墙子岭。前蓟辽督师、大学士孙承宗亦死于高阳。
崇祯十一年(1638年) “九月丁丑,清兵约西人大举分入西协墙子岭、中协青山口。墙子岭险峻,因蚁附而上,三日夜始入,内地人具困乏,竟无人袭击之者。总兵吴国俊守墙子路,战败,走密云。总督蓟辽兵部右侍郎吴阿衡败没于密云。初,监视太监邓希诏诞日阿衡及国俊具趋贺,闻警仓卒而回,调御失措,故及于难。清兵入墙子路,待青山之众以越千安,薄丰润。辽东副总兵丁志祥、宝濬等来援,夜战,清兵稍退,引而南下,……戒严京师”。(67)西人指与清兵联合之蒙人。
清兵破关南下河北,攻高阳,前蓟辽督师孙承宗于家中抵抗被俘,自杀而亡。“十一月戊辰,大清兵克高阳,致仕大学士孙承宗死之”。(68)
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人。万历三十二年,登进士第二人。崇祯十一年,承宗已辞官七年,十一月九日清兵攻高阳,“承宗率家人拒守。……明日城陷,被执。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有六”。(69)
承宗以耄耋之年而投缳自缢,不辱华威,正孟子所谓:威武不能屈也。
崇祯十七年九月,南明福王在南京给承宗补谥号:“九月二十日,……孙承宗谥“文忠””。(70)
上文“吴阿衡败没于密云”,具体为何处含混不清。
《明史•本纪第二十四•庄烈帝二》云:九月“辛巳,大清兵入墙子岭,总督蓟辽兵部侍郎吴阿衡死之”,似死于墙子岭,然亦不很清晰。
而雍正《密云县志•卷三•乡贤•忠义》所载内容较为具体:“吴阿衡,密云总督,死于墙子岭,同公死者又有参将鲁某,未详其名”。
雍正《密云县志•卷三•兵制》亦云:“吴阿衡,崇祯十一年任(蓟辽总督),字隆微,河南裕州人,己未进士,死于墙子岭”。
一云死于密云、一云死于墙子,有所差异。
《明实录》未载清兵破密云城,只言“清兵稍退,引而南下”。又言“总兵吴国俊守墙子路,战败,走密云”。因此,不可理解为密云城破,阿衡在该处死于清兵之手。
查《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卢象升》:“九月,大清兵入墙子岭、青山口,杀总督吴阿衡,毁正关,至营城石匣,驻于牛兰”。亦可证明清兵于墙子岭杀阿衡——破关——至石匣——驻牛栏。并未言密云城破。
笔者以为,死于密云无误,然较为笼统,死于密云墙子岭则更为具体。
雍正《密云县志•卷六•文》,有赵万域所作《墙子路吊吴总制鲁参将》。由吊文中可大致推断,墙子岭破关时,吴总督“不肯求活”自杀成仁,鲁参将被俘不屈遭砍头。
个别文章载,阿衡因醉酒误事被杀,实属讹传。笔者以为吊文较为真实,可做证据之一。
密云城为蓟辽总督所在地。墙子岭距密云城九十里,大半为山路,路途较远且难行,遇警情不能迅速报至密云城。
清兵攻墙子岭当日,总督吴阿衡与总兵吴国俊贺密云监视太监邓希诏生诞,未获敌情时或许饮酒,人之常情。
前任总督王忬、杨选因潘家口、墙子岭等处失事被处死,已有前车之鉴。清兵攻墙子岭“三日夜始入”,战事正酣,吴国俊前往墙子岭战不胜,败走密云。阿衡何敢不顾大体,仍于第三日饮酒且醉乎。
推测阿衡死因有三:其一、闻败绩自裁于密云城;其二、闻墙子关破,增援途中死之;其三、援救至墙子岭而死之。笔者据史料,倾向死于墙子岭。
崇祯十七年十一月,南明福王在南京给吴阿衡补谥号:“蓟辽总督吴阿衡谥“忠毅”,……吴阿衡谥在十一月十二日”。(71)
惟此 “忠毅”之谥,终洗吴总督不白之冤。若真醉酒被杀,决无吊文之赞,更无“忠毅”之谥。覆压蓟辽总督阿衡身后一切不实之辞应予剔除。
查光绪《密云县志卷》,竟无雍正《密云县志》所载内容。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北直九》亦寥寥一语:“官军败绩于此”,再无其它。由此可推断,雍正《密云县志》年代较早,收录明代史料亦较为真实,而至于后期,清廷以正统居之,光绪《密云县志》不肯收录矣。
现笔者抄录《墙子路吊吴总制鲁参将》以悼之:
“墙子孤城当要路,官军免送书杨树。峰台日夜传炮旗,经略吴公总军务。沿边一带羽书飞,茫茫四塞起烟雾。新统铁军御边城,塞茄遥连角鼓鸣。日惨惨兮月不明,与土存亡敢受生。关已毁兮军无援,剖肝露胆赤心见。国破身死死如归,不肯求活存真面。精英烈烈是鲁公,此膝不屈宁断头。膏脂涂地魂悠悠,骸骨至今有谁收。吁嗟爼兮世间愁,治乱相乘更换筹。几姓封王几姓侯,慨叹成仁万古休”。
(61)、《明实录北京史料》第三册第554页。
(62)、《明实录北京史料》第三册第593页。
(63)、《明实录北京史料》第四册第457页。
(64)、《清史稿•本纪一•太祖本纪》
(65)、《清史稿•本纪三•太宗本纪》
(66)、《明实录北京史料》第四册第668页。
(67)、《明实录北京史料》第四册第682页。
(68)、《明史•本纪第二十四•庄烈帝二》
(69)、《明史• 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孙承宗》
(70)、《明季南略•卷之五•南都甲乙纪(续)》
(71)、《明季南略•卷之五•南都甲乙纪(续)》
图片1:墙子岭关以南边墙
图片2:墙子岭关以北边墙
本贴最后一次由诗书修改于2007-03-01 08:38:21
诗书于
2007-02-28 22:00:00 发表在分类:
明边专论 中
(48779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