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的老J
 从野人,到长城 

2006-09-15 Fri

正在消失的古堡-宣府城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四、宣府城

离开葛峪堡,我们驱车继续向西而行,一段泥石路后,便是柏油路。但这一带公路正在大修,首先重修的便是一座座桥梁。公路上桥梁众多,我们走上一段,便要绕桥梁边上的土道,这土道对车来说又是一种考验。

当到达常峪堡时,因时间关系我们只好匆匆而过,在村头拍几张照片后便很快离开。因此,常峪堡对我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只有等待以后再次考察了。

过常峪堡向南拐,再至东望山。自此向南一直到宣化城,这一段公路我上次去青边口时全段走过,心情也就完全放松了,知道离宣化也就不远了。

(一)城堡

“全镇飞狐、紫荆控其南,长城独石枕其北,居庸迄险于左,云中固结与右,群山叠嶂,盘踞峙列,足以拱卫京师,而弹压边缴,诚北方重镇也。”(《宣府镇志•形势考》)这便是对宣化城的地理位置和险要地势的精辟之描述。

宣化建城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升置武州,武州城即雄武军城,是唐代中期范阳节度安禄山为“外示御寇,内储兵器,积谷为保守之计”而建的。建城年代大致在唐代天宝三年(744年)至天宝十四年(755年)这段时间。

金大安年间,蒙古军队不断南侵,金兵聚于宣德(宣化金代的称谓)御北,因城小金兵扩建宣化城,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扩建。明洪武年间,由于旧城狭小,又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扩建。

宣化城明时是宣府镇的中心所在,是边防之重镇、长城之要塞,此地战略地位非常之重要。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祖设立宣府左、右、前三卫,次年命其十九子谷王朱穗镇守宣化。“续移兴和一所。先径隶后府,宣德五年始建万全都司,并各路卫所统摄之。抚、镇、部、道暨副、游、管粮、理刑同知、各卫所、儒学等官同城。”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宣化城土筑于洪武二十七年,砖包于正统五年,隆庆二年加修,周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周二十四里的城墙,在九镇的边堡中应是最为壮观的一座,与山西镇的山西省城周二十四里相当,而相邻的大同镇的大同城只有周十三里。

宣化城总计各营卫见在官军二万三百四十八员名,马、骡、驼一万三千三百一十八匹头只。宣化城据镇之上游,称都会之地,重兵屯聚,颇足弹压。因此,明时宣化城是一个城池大、驻军多、防御设施完备的坚固壁垒,在长城九镇中的地位首屈一指。

宣化城原有城门七座,南有昌平、宣德、承安三门,北有广灵、高远两门,东有定安、西有大新各一门。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举靖难之师。谷王离宣返京时,将宣德、承安、高远三门窒塞,只余四门。这便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在如此大的宣化城四周只能见到四座城门的原因。

据《宣府镇城记》载:“明永乐甲辰(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秋仁宗嗣,分谴将臣大饬边防,命永宁伯谭公广佩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来镇于斯。修管垒,缮甲兵,严斥堠,复命工甃围四门,创建城楼、角楼各四,以谨候望。”如今的宣化城门楼,除南城门楼——拱极楼尚在外,其他三座城门楼已荡然无影,只留下了进入城区的主要通道贯穿。

拱极楼建于南门昌平门之上,是建于墩台之上的楼阁式建筑,墩台高为9米。拱极楼为重檐歇山布瓦顶,楼体上下两层,高15米,通高24米。重修于万历十八年,现存的拱极楼券门楣上的“昌平门”匾立于“万历十八年岁次庚寅孟夏吉旦立”,立匾人为“钦差巡抚宣抚都察院右都御史郭四维,钦差镇朔将军镇守宣府总兵官都督李迎恩,钦差山西承宣布政使分守口北道右×政王象乾,钦差协守宣府副总兵都督佥事李东阳”,这是在重修拱极楼时所立的。

除了南门的拱极楼外,已经被拆殆尽的北门威远楼旧址还立有一块石碑。威远楼建在北门——广灵门之上,是北面入城的门户。威远楼外一里许,设有护城台,也即镇虏台,建于嘉靖八年,由中丞相刘清源建造。威远楼上还发生过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宣府城时,时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的朱之冯率军民登楼抗敌,但无奈朝廷监视宦官杜勋及总兵王承允降于李自成,并劝降朱之冯,致军心涣散,朱之冯在威远楼上自缢殉难。但此时大明江山已近坍圮,这一可歌可泣的为国捐躯之壮举,也无法挽救大明的命运。

明时,除了在每座门上筑墩台建门楼四座、角楼四座外,还修建铺房一百七十二间,四门外筑翁城,翁城外环月城,月城外挖隍堑,设吊桥。南城门外还筑了一座关城,周长四里。如今周二十四里的城墙,大多剩下了内夯土墙,外包砖已被拆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整个城墙,东墙、南墙损毁较多,断断续续,西墙和北墙较为完整,只有北墙还幸存了很长一段的砖墙。据说,宣化古城毁于1958年的大炼钢铁之时。

我们驱车几乎环城墙一周,既看到了不协调的建筑于城墙旧址上,也看到了正在修缮中的西墙。在城墙的东南角,墙中有一处明显的人工筑大门,这种不伦不类的现代建筑破坏了城墙的整体。在南墙南门的西侧,我们发现一处工地,这处工地刚好位于土墙之上,严重地毁坏了土墙。在西墙大新门两侧,我们发现了正在修缮中的城墙,包砖修缮工作始于5月,据说年内即可竣工。真难想象,修缮后的城墙会是什么样子。

(二)古遗迹

宣化城作为九边重镇,留下了非常丰富的人文古遗迹。但此处不想一一展开,还是按照以前的格式去展示这些古遗迹。

作为宣府的军事重镇,在宣府境内其他边堡皆是古庙宇林立的情况下,当然宣化城更是遍布了数不胜数的古庙宇,这其中既有道教、儒教、佛教,也有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应该说是包容了世界几大宗教。

据《宣化县新志》记载,清未民初宣化古寺庙有128座,其中分布在城内及其附近的有111座。据日籍比利时人贺登崧所著的《中国地方城市信仰状况——宣化市宗教场所的全面调查》记载,1948年宣化城有古寺庙198座(包括一定数量的五道庙)。其中,佛教寺院有55座,道教庙观18座,儒家庙宇7座,剩下的民间信仰的庙宇达118座,这些民间庙宇中仅五道庙就达66座之多,几乎遍及每一条街巷。

另外,宣化城中还有不少属文化入侵的产物——天主教堂或基督教堂,鉴于这两种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异太大,且又是后来之物,此处不再多叙述。

如今在宣化城内最为高大的古建筑是南北连线上的清远楼和镇朔楼。

清远楼坐落于城的中心偏东,南与镇朔楼遥遥相对。明代诗人毛鹏曾以“河流曲泻苍赢,山势还依钟鼓楼。”的诗句赞美清远楼。清远楼又称之为钟楼,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据《宣府镇志》载“成化壬寅都御史秦(幺+宏)建”。清远楼下面有一券洞,东西南北分别与宣化城的定安、昌平、大新、广灵四门通衢。由于清远楼正在修缮之中,我们没有登楼细观。

镇朔楼坐落于清远楼之南200米的同一条轴心线上,因楼内原置有漏刻和更鼓,所以又称之为鼓楼。明正统五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罗亨信奉旨大修城工,加高城墙,在城墙外包砌青砖,在大兴城工的同时,“复即城东偏之中筑崇台,建高楼,崇七间,四丈七尺余五寸,深四丈五尺,广则加深二丈五尺五寸焉,其檐二级,上置鼓角,以司昏晓。”(《宣府新城之记》石碑)由此可见,镇朔楼初置于正统五年(1440年)。镇朔楼也在大修之中,在楼前堆积了不少残碑和残匾。

在镇朔楼的北侧,营建了一片碑林,数十通有关宣化历史的石碑林立于此。这些石碑多为清早期重修庙宇的功德记事碑,也有明朝时的修庙记功碑,另外还有民国期间的纪念碑,也有在后期被用作为“革命烈士纪念塔”的残碑。宣化的石碑应是保护较好的,众多的石碑保存下来,相当于保存下了宣化的一段历史。

下面是随意从碑林的石碑上摘下的一些碑记:

“重修草场街真武庙记……大清乾隆七年壬戊秋”

“弥勒庵捐建记……大清康熙四十年岁次辛已仲夏”

“重新关帝庙碑记……大清康熙五十六年”

“东岳行祠重建事实之记……成化十七年岁次辛丑孟冬吉旦住持李道中立石”

宣化城中还有很多很多古遗迹,篇幅关系此处不再赘述。






野人老J于 2006-09-15 11:52:52 发表在分类:正在消失的古堡
(48882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