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对话
 大道之不行也久矣!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2006-09-05 Tue

《镇南、火焰二墩辨析》(四)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四)
“嘉靖二十八年(西元1549年)四月,总督宣、大尚书翁万达奏:……臣往来相度,拟于镇南墩与蓟州所属火焰墩接界,塞其中空,筑墙仅三余里,可以省百数十里之戎兵”。(见《明实录北京史料》嘉靖二十八年)此语又为火焰、镇南二墩之关系提供不争之证据。
火焰山楼顶,海拔1190米。笔者立于其上,可见有坍塌石边一道,自火焰山楼蜿蜒东北,止于黑陀山半腰崖下。笔者实际行走,使用GPS测量,测得距离1540米。
明代里程,按蓟镇总督刘焘所说“每三百六十步为一里”。(见《明经世文编•刘带川边防议•修边》)
小站alun友根据万历年间 “七千六百九十三丈八尺四寸计四十二里七分四厘零六尺四寸”、 “一百三十三丈二尺五寸计七分四厘零五寸” 等若干史料,考证出一里等于一百八十丈,两步等于一丈(步为长度单位)。此与刘焘所言完全吻合。
3里=540丈等=1620米。由于GPS只能测量甲乙之间水平距离,而不能包括两点之间上下起伏距离,因此GPS所测距离小于实际距离。
笔者实地行走距离,与万达所言“筑墙仅三余里”相吻合。
许多人认为,九眼楼于嘉靖二十二年(西元1543年)由宣府都御史王仪所建。一些专家文章、宣传册和相关网站,亦采用此说。
笔者予以强烈质疑。
其一、上文介绍,宣、大总督翁万达明确道:火焰墩为“蓟州所属”,两者相距“仅三余里”。
《宣府镇志•亭障考•塞垣》亦载:“东自四海冶镇南墩,接顺天蓟州火焰墩界”。
《宣府镇志》、《隆庆志》等书,记载嘉靖三十年前情况,只收录镇南峰,未收录火焰山。其原因只一点:火焰山当时非宣府治下。
明代边防画地而守,责任分工明确。宣镇都御史王仪,如何上疏请旨,越界至蓟镇所属火焰山上为宣镇建筑墩台?匪夷所思。
其二、九眼楼为城砖砌筑,属空心敌台。其形制出现于隆庆二年(西元1568年)之后,由蓟辽总督谭纶上疏,上准施行,并首先于蓟、昌二镇筑台。(散见于《明实录北京史料》隆庆、万历年及《延庆县志•请建空心敌台疏》)宣镇都御史王仪如何先于谭纶二十五年,便发明空心敌台?仍然匪夷所思。
其三、《隆庆志•武备•烽燧》载,嘉靖二十二年,都御史王仪于“红门左右修墩十四座”,现无任何考古证据表明该十四墩,或其中某墩为空心敌台。
其四、根据下述史料得出结论:火焰墩最迟筑成于成化二年,(西元1466年)较之嘉靖二十二年早七十七年。
查《明实录•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二》:“成化二年(西元1466年)秋七月壬午 翰林院提督四夷馆吏部郎中刘文陈边务便益四事:(一、二、三事予以省略)
四、永宁四海冶旧设马营哨瞭一堡。此堡东南山上,一小墩名镇南墩,南接腹里又一小墩,旁有平谷,山低涧浅,略填薪刍,可度人马。上墩一目,直见京畿。今宜相度紧要隘口,修垒高监,则于守御之沟不为无备。奏上,上命兵部参酌行之”。
该段意思:永宁所辖四海冶,曾由马营城(延庆县正北,河北赤城县境,两县毗邻,今仍称马营)官军在此设哨瞭望敌情,并建有一小堡。该堡东南山上有一小墩,名镇南墩。镇南墩向南还有一小墩,该小墩两旁山势较低,大股人马只需稍多携带粮草,便可以由此通过。站在该墩之上,一眼便可看到京畿。现应立即巡视研究地形,在该地区并其他地区重要隘口高处,修造烟墩监视敌情。如此,能够通过人马的隘口深沟,便都有官军瞭望防备了。上奏皇帝,皇帝命令兵部研究施行。
刘文奏疏中之描绘,与镇南、火焰二墩周边地形完全相符,其只能为火焰墩,再无其他。镇南墩呼出墩名,而却未称呼火焰墩墩名。其原因为该墩不归属宣镇,不必要称呼其名,当属蓟镇守瞭。
个别“专家”认为火焰山之墩为镇南墩,西南部庄户之火石山为火焰墩。此说无视万达所说双方“筑墙仅三余里”之文字,无视现场碑文、墙体、地形地貌等实物证据,宣镇越界至蓟镇修筑墩台,匪夷所思。





诗书于 2006-09-05 22:26:09 发表在分类:明边专论
(48731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