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的老J
 从野人,到长城 

2006-06-14 Wed

千里赤城探古堡-独石与独石城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十)独石与独石城

顺着正在拓宽修建的公路继续向北,跨过独石口桥,西侧田野中一片参天古榆,这便是独石所在。由于独石路和独石口的来历均与独石有关,故特在此讲讲独石的故事。

1.独石

城南里许,一块巨石平地突起,青苍孤立,这块巨石被称之为独石。早在1500年以前,郦道元考察沽水(白河)来到这里时,就对这座“孤石孤生,不因阿而自恃”的巨石惊叹不已,并亲自作为丈量:“其周围才百余丈,高不及二丈,与园囿中假山相似。”(郦道元《水经注》)据现今实测,石身高8.7米,方圆78米,顶直径8.5米。

独石之上曾建有独石亭。亭建于何时已无考,但在清代康熙年间进行过重修。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八日,王之任奉命赴独石口出任独石路参将之后,以为“亭之兴废,城之盛衰所由系也”,“今吾官其地,是我之责也”。遂动用自己的俸钱,并在其下属赤城都、镇安、龙门所、滴水崖等城堡守备各官的赞助之下,进行了重修工程。峻工之后,由其子王秉璋撰写了《重修独石亭记》。据说,独石亭及其匾额俱在“文革”中被毁。

独石之北,还曾有庙曰独石庙,系明正统七年(1442年)所建,是“祈土神”的地方。庙的对面,有坐南朝北的戏楼一座。在这里每年都有定期的祭日和庙会。此庙也在“文革”中被毁。

如今的独石,赤色的石崖屹立于田野之中,古榆树遮天而蔽日。西侧“一石飞来”、“突兀”“孤秀”石刻,清晰可见,仍保存下古时的风采。独石已是赤宝公路边上的一座公园,南来北往之行客,无不为其所吸引。

独石虽不大,但却清秀而迷人。下面以一首元代开平府尹、礼部尚方马祖常600年前的一首诗结束此次独石之行。“湫濑喧石梁,临流不肯渡,与客坐忘归,山寒日将暮。”

2.独石城

独石并无城,是因明初开平卫治由元上都移驻独石口,为防寇固边而由皇帝亲自下诏修建的。

据《明史•薛录传》载,宣德年间,薛录数佩镇朔大将军印,巡边护饷,出入于开平、独石、宣府间。上言永宁卫团山及雕鄂、赤城、云州、独石宜筑城堡,便守御。宣德五年(1430年)诏发36000赴工,精骑1500护之,皆听薛录节制。是年四月开工,“阳武筑独石,躬勤早暮”,两月后便筑成。

《宣府镇志》亦载:宣德年间,左都督薛录奏允上都旧开平移驻于此,委指挥杜衡筑城包甃砖石,方9里12步,城楼4,角楼4,城铺8,门3:东曰常胜,西曰常宁,南曰永安。

在其后的三百多年中,由于战争的破坏,屡毁屡修。其中规模较大的修复和增筑有四次:

第一次,是明正统二年(1437年)。据《明史•魏源传》载:正统二年,英宗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派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杨洪副之,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

第二次,是明景泰三年(1452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已巳秋七月瓦剌入,守备杨俊先遁,与马营皆陷,云州继陷,诸堡胥警溃。景泰元年(1450年),少保于谦请遣镇朔大将军昌平侯杨洪行障塞。洪言独石八城胥宜修复。又诏都督董斌提督独石、马营、云州、雕鄂、赤城、龙门、长安岭、李家庄(即龙门所)诸城工。于景泰三年,八城皆修复。独石城,方五里,高四仞,厚三仞。

第三次,是明万历十年(1582年)。明嘉靖年间,由于俺答猖獗,每逢内犯,必毁城垣。尤以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数万骑入塞时,对独石城的疯狂践踏,是继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之后,又一次最为严重的破坏。二十三年后,即万历十年(1582年),朝廷准其对独石城垣又进行了一次较为重要的修缮。不仅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展筑,而且又全部甃砖。竣工之后,宣大总督郑洛亲赴独石巡察验工,并书写了修独石城碑。此时,城围1031丈7尺,即6.8里许,虽小于初筑时的九里十二步,但较景泰年修复后的五里又增扩了1.8里多。墙高也由原来的三丈二尺,增高到三丈七尺。整个修缮工程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二月完工。

第四次,亦即最后一次修复已是清乾隆七年(1743年)的事。时任直隶总督孙家淦以“独石城岁久坍塌,定为边口急工准兴”的。九年三月起工,十一年九月完工。补砖墙54.3丈,筑土牛933.48丈,砌海墁折方1912037丈,排墙1511丈,垛口1199个,女墙1020丈,水沟83道,发南门内外券2座,西门内外券2座,修建城楼4座,炮房8座,西南角石坝128丈9尺,东南角虎皮石坝143丈8尺,东北土堤88丈2尺。总共耗资白银9万两。独石城围比第三次修筑后又小了2.8里,仅剩4里52步。

如今的独石城,一条公路从东侧切过,于南墙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豁口。西墙尚有部分残砖保存,南墙外侧城砖基本保存,东墙已被毁成土垄,北墙隐于农舍中未见保存状况。

顺着镇政府门前东西主干道向西,西券门便在干道的尽头。这是一座带有翁城的券门,周边的外包砖都已被拆殆尽,惟留一圈残破的土墙,带显出翁城当年的壮观。顺着翁城土墙登上西墙,眺望整个独石城周边。西北侧山梁之上屹立三座残台,一道残破的边墙连接着三座残台,这便是西栅子口一带的边墙,据说也独石路保存较好的一段。正北一座锥形的小山立于峡谷正中,此山为毡帽山,也称之为簪缨山,这里便是独石口关口所在。

整个西墙的外包砖基本被拆,毁坏程度也较为严重。只有翁城南侧有一段包砖残墙,因为这段砖墙被围在一农舍之内。眺望翁城北侧,还可见一座包砖的墙台残基。翁城南侧西墙中部,还有一段向外延伸约10米左右的支岔,支岔的尽头有一座敌台。可怕的是,如今新修的一条公路刚好切过尽头的敌台,不知道这段支岔是否会招来厄运!翁城南侧西墙除了这段支岔,也有一座墙台,与北侧基本对称。

顺着高低不平的残土墙,我们一直向南而行。至西南角时,我们从南墙破损的豁口走出了南墙。突然我们发现,南墙整个包砖完好。七、八层的整齐条石基,近十米高的褐色砖墙,虽然砖墙上部风化严重,但却愈发显得古韵十足。这也是我们在赤城境内,首次见到保存如此完好的整整一面墙。南墙中部还有一座突出的墙台,墙台也是包砖如故。由于,南墙内侧包砖皆被拆毁,露出了厚厚的土墙,南墙顶上生长着数株小树。多姿的小树,也给古老的南墙增添了几分灵气。

据老乡告诉我们,独石城的城墙在“文革”中还未被拆毁,而是毁于1978年至1980年之间,实属可惜呀。

3.古遗迹

曾作为独石路路城的重镇独石城,古建筑相当之多,官署衙门林立,宇庙楼阁遍布。其主要建筑如下:

官署衙门
明正统六年(1441年)建有参将署
明正统七年(1442年)建有开平卫指挥使署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4年)在南门内建有巡按察院署
明宣德年间还在西街建有公馆。
以上建筑至清乾隆年间先后废掉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赤城县丞驻于独石口,其官署建在东门内大街南。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进行了详修。
独石口驿传道署,建在城内东街
独石口驿传笔贴式署,建在城内东街
独石口理事同知署,建于乾隆七年(1742年)
独石协副将署,是在城内北街原明朝上北路参将署旧址所建
左营都司,建在南门内
右营守备署,建在西门内
独石口防守尉署,建在城内西后街
守御章京笔贴式署,共建有4所
骁骑校署,乾隆九年(1744年)建,共2所
独石口驻防尉署,驻防营署大小56间,官房200间
仓库,明正统元年(1436年)建“广积仓”6间,清朝年间又增盖15间

宇庙楼阁
明成化三年(1461年)于十字街曾建承恩、长胜、长宁三大市坊
明弘治十三年,还曾于北街依次建钟楼、鼓楼各一座
还曾建有“无梁殿”(明正统七年建)、“无孔桥”(清)和“无影塔”

旗寿庙:明永乐年间建
城隍庙:明正统年间建,弘治年间复修
关帝庙:何年建无考,清顺治十八年,康熙四十七年先后重修
火神庙:明正统十一年建,位于城东,内曾有古松古榆数株
水母庙:何年建无考,清康熙五十年重修
轩辕庙:明正统年间昌平侯杨洪建
三贤祠:明正统年间昌平侯杨洪建
镇疆寺:明正统七年为昌平侯杨洪建,位于城内西北隅
其他还有:财神庙、奶奶庙、山神庙、马神庙、龙神庙、上帝庙、龙王庙、天齐庙、土地祠、眼光寺、仓神庙等等.





野人老J于 2006-06-14 09:20:13 发表在分类:正在消失的古堡
(49262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