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的老J
 从野人,到长城 

2006-05-31 Wed

千里赤城探古堡-独石路边墙初探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一、独石路边墙初探

此次赤城之行,主要以探寻城堡为主,没有过多地关注边墙的情况,但为了说清众多的城堡及沿途数不清的墩台在独石路防御体系的重要性,还是先将独石路防御体系的形成作一简要的探讨。

由于手中资料缺乏,时间与精力有限,本文仅对独石路防御体系的形成作较为初步的探讨,就算先期的资料积累,为以后作准备。

独石路的边墙,始筑于北魏和北齐,而复缮、新筑至完备则在明朝的后期。

《北魏•魏本纪》载:北魏泰常八年(423)蠕蠕犯塞,二月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赤城,西至五原,延袤2000余里。今赤城县境内后城镇滴水崖,向西至大尖山的一段,即为北魏长城。

《北齐•齐本记》又载,北齐天宝元年(555),“诏发夫180万筑长城,自幽州北复口,西至恒州,900余里。”今赤城县境内南自东万口一带起,向北至沽源县骆驼嵯坝头一段石筑长城,即为北齐长城。

明独石路的边墙,复缮利用了北魏时期个别地段的旧址,因此,独石路边墙大多为明代所筑。独石路明边墙的修筑,自正统年间始有动议,历经108年三起三落,至嘉靖年间方动工筑成。独石路的边墙,皆沿山势而行,其走向及其险恶,“山上多以条石垒筑,平地则以土夯筑,个别地段砖砌。”

独石路明属宣府镇辖区,边墙又可分为两段,一曰外边,一曰近边。

(一)外边边墙的修筑

这段边墙,自张家口大境门东行入今宣化、崇礼、赤城三县交界处大尖山,便是独石路长城的西起点。由此沿崇礼、赤城二县交界处北行,到独石口向东复南下,经镇安堡、龙门所,到后城镇马道梁入北京市延庆县永宁四海冶,计长462里。此即为独石路之西、北、东三面之边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边。


最早主张修独石边墙的是正统元年(1436)的兵部给事中朱纯。为防北部瓦剌的侵扰,疏请修筑独石塞垣。而时任宣府镇总兵谭广则上言:“自龙门至独石二百五十余里,独石至黑峪三百余里,筑墙浚濠工甚艰,不若益墩潦守。”否定了朱纯的意见,只允许增筑赤城等堡墩台22座。

成化初,鞑靼诸部势炽塞外,屡屡侵扰于内。九年(1473),在右副都御史、延绥巡抚余子俊屡屡疏请之下,动工修成了东起清水营(在陕西省东北部黄河西岸,过河即山西境),西至花马池(宁夏盐池),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的1770里边墙之后,又奏请以“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筑垒,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为墙”之延绥边墙法行于大同、宣府两镇。但当年,因年景欠收,国库不支而未行。

十一年后(1484年),时任户部尚书的余子俊,又受命兼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上任伊始,即锐意实现筑墙之初衷,认为修边筑墙为最急要务。乃上奏曰:“东起四海冶,西抵黄河,延袤千三百里,旧有墩台百七十,应增筑四百四十,墩高广皆三丈,计役夫八万六千,数月可成。”“宣府以独石为首,以柴沟为尾而垣工。”皇帝下诏,明年四月动工。然因太监韦敬等暗中诬告子俊“假修边名侵耗,又劾子俊私恩怨,易将帅”,而再次搁置。(《明史•余子俊列传》)

嘉靖二十三年(1544),兵部右侍郎翁万达任宣大、山西、保定军务总督。鉴于俺答四十年来几乎年年犯边,造成巨大损失,危及京师安全的教训,翁万达认为“驰击者彼所长,守险者我所长”,而“山川之险,险与彼共,垣堑之险,险为我专,百人之堡,非千人不能攻,以有垣堑可凭也,修边之事必当再举。”

翁万达屡疏请修筑边墙,加上皇帝的倚重,其主张很快得到允准。之后,翁万达“精心计,善钩校,墙堞近远,濠堑深广,曲尽其宜。”先后筑成西至山西黄河岸,东至大同府东阳河镇口台和西自宣府西阳河,历中、北二路,东抵永宁四海冶,共计1924里的边墙。其中,赤城境内约462里,为显“倒抛物线型”的独石路边墙。

(二)近边边墙的修筑

外边边墙修筑之后,俺答诸部自独石、马营大边入犯减少,专从龙关、龙门所两腋抄近路入内为多。嘉靖二十七年(1548)、十二八年(1549)两次入犯,就是绕过独石之后,由镇安堡斜坡岭和滴水崖边口闯入直下今延庆、永宁一带的。

鉴于此,翁万达又上奏《请城北路内塞疏》:“外边以捍北路,内险以捍京师”“外边兼理堡塞,进可以逐北,退可以致入;内险专事提防,近以翼蔽隆永,远以系籍关南,缓急相资,战守并用。”

在《请修北东二路边垣疏》中又奏:“又自永宁墩、雕鄂、长安岭、龙门卫至六台子墩而止,另为创修一道,据其要害,是为近边,即与东路新墙连而为一,防秋之时,不必退守南山,俱须并力外险,盖不止备金汤之设,崇虎豹在山之威,亦且坐收首尾率然相应之利也。”之所以称此段为近边,就是根据此奏中所提到的“是为近边”而得。

于是,翁成万又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主持修筑了隆永之北,独石路南缘之间的一段边墙。这段边墙起自今赤城境内后城滴水崖,向西经雕鄂、三岔口、龙门关、前所,至大尖山与外边北行之边墙连为一体。本文据《请修北东二路边垣疏》文中所述,将此称之为近边。

这段边墙是在北魏边墙的基础上修缮的,也即是那条与公路基本平行,甚至是“零”距离接触的那一段高大而厚实的土墙,也是当地文物部门立碑所说的“战国——金”长城那一段。本文暂不涉及学术上的“战国——金”与“明”之辨,待充分了解当地文物部门所论证之为“战国——金”长城的依据,以及继续查阅有关史料后再作定论。在此,且将此段边墙按明长城对待。

我们离开雕鄂之后,向西与近边平行而驶,一直至三岔口向东北拐后便离开了近边。从地图上上看,雕鄂与三岔口这一段也是与公路最为接近的一段。雕鄂向东或三岔口向西,边墙便远离了公路。在这一段土墙北侧,有几块当地文物部门的立的碑,碑上都称之为“战国——金”长城。

这段边墙在雕鄂至康庄之间,几乎被夷为平地,只剩一道夯土低垄,如果不仔细观察根本发现不了。过了康庄后,始有高出地面3~4米以上的土墙出现。康庄附近的土墙破坏得较为严重,仅剩下了薄薄的墙芯,初看上去不像高大的边墙,却象一把残刃的长刀倒立在田野之中。这一带边墙,不是被农田包围,便是被村舍割断。过康后,约在上虎村附近,公路贴着土墙,或平行,或穿墙而过。这一段土墙至三岔口拐弯处,非常高大而且厚实,被破坏的程度也较轻,保存了当年的雄姿。

遗憾的是,我们这次开车匆匆而过,没有来得及询问土墙外是否在以前还有包砖,只是从康庄耙田的老汉嘴中得知,土墙的夯土非常结实,一锄子下去根本刨不动。

在土墙边上,我亲临了沙尘暴的威力,眼看着黄沙漫天飞卷,先是天边弥漫遮住了远山,不一会沙尘随风而至,将我们也淹没了其中。都说五月的沙尘实属罕见,今年老天真的给人类开了个玩笑,正当我们刚刚宣称治沙有成绩,几年不见疯狂的尘暴出现,今年却自三月立春以来,不断侵扰,造成了几乎近一个多月的沙尘天气,即便到了五月中旬,专家称不会扬沙时,还是不断入侵。这生态环境真的是要报复人类无止境的破坏行为了。





野人老J于 2006-05-31 18:24:25 发表在分类:正在消失的古堡
(48920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关闭发言框
发言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用户名: 密码:
若不填用户名,则显示留言者为[匿名]。若填写用户名与密码,则会进行认证并登录(该登录状态不能保留,当浏览器关闭后登录结束,如需保留登陆状态,点此登陆)。如果只写用户名不写密码,则显示为“[未验证] 您输入的用户名。”,匿名或者未验证的留言将不可编辑、删除
验证码:图片由小写字母和数字组成,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请在左侧框中输入右侧图中的字母或者数字,如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标 题:  
评 论:

    [:超赞!:] [:好!:] [:窃笑:] [:笑而不语:] [:汗!:] [:囧!:]
表 情: [:大哭!:] [:鞠躬:] [:耶!!:] [:仰慕:] [:骚!:] [:醒一醒:]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