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联墩岔西考(五 1、2、3、4)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五、南山联墩之探访
实地穿越联墩,即可验证当年修筑情形,又可得到联墩当前信息,互为参照。
笔者分三次对岔西联墩徒步探查,获取信息若干。
1、寻找龙爬山
当年江东道:联墩“自岔道西抵龙爬山止”。
岔道,即今延庆县八达岭三里外之岔道城。
而龙爬山此地何在?
遍阅各类较为详尽的延庆、怀来二县地图,均未获得龙爬山地名信息。
翻阅《畿辅通志》,该书载有怀来县地图。笔者于该书地图中发现(第七册第538页,舆地略七•疆域图说七),在怀来县十八家村以西偏南,标有“龙扒山”地名,此与“龙爬山”音同字不同。古籍中同音字经常混用,并不足奇。
对照现代地图,得知此地现名“龙宝山”。
笔者考虑,若联墩抵达龙宝山,便可证明此地与明之“龙爬山”为同一地点。之所以称为“龙宝山”,只不过因年代久远,地名发生变化而已。
笔者现场观察,龙宝山村实际位于联墩防线之外。联墩于其南数里处通过,此于古籍记载不合,于情理亦不合。
笔者存惑进村询问,方知此地称为龙宝山新村。龙宝山旧村则坐落于联墩之内、龙宝山山口稍里一山洼处,联墩于山口外上龙爬山。
人们可于旧村中直接看到上山之墩台。该村因缺水,几年前村民全部北迁至新村,现只三户农家居此放羊。
当地村民咬定此山称做龙宝山。经多方查询,一位七十余岁老者介绍道:四清时上面干部们感觉龙爬山的爬字不好听,群众也觉的难听,于是就改名叫龙宝山了。农村的四清运动,发生在1963年。也就是说,此地于43年前便已更名。
上述证明,龙宝山便为龙爬山。
2、土边
有土边一道,(似有包砖痕迹)自岔道城西北山头(笔者推测此山名为羊头山)断续向西南行至西拨子村南,再西南沿山脊蜿蜒上山,至海拔1239米清水顶,(明称为青石顶)与蓟镇(后分化为昌镇)边墙会合。
笔者以为,此墙受“护关缩守之计”之影响,于嘉靖三十七年后,陆续修筑所成,至万历年间仍在修建。此非明前长城,亦非嘉靖前修筑。
关于墩台间墙体,笔者看到,大部墩台间隙被庄稼地充满,或成为田埂。土边痕迹于此间似有似无。有些地段,墩台周边已被推土机铲平。一些较高或山水冲刷地段,酷似黄土高原地貌,因水土流失形成沟壑,使笔者无从判断。
个别“田埂”由外侧观察,其高一、二米、宽三、四米不等,形成较大土埂,疑为当年“虎尾矮墙”痕迹。此遗迹于大山口、小山口、十八家之间较为明显。
大山口一带有大墙遗迹,估计与通往昌镇内口横岭城、镇边城有关。曾经“虏自嘉靖二十九年内犯,由镇边城溃墙而出”,联墩于此重点加强防守,亦在情理之中。
3、墩台
笔者实地目击联墩,总体感觉延庆、怀来二县对墩台保护较好。
笔者对照1:5万地图,(总参测绘局1970年测量)认为除七十年代前已经有所缺失之墩台外,七十年代之后,墩台虽有零星破坏,但数量并无减少。
大山口至小山口之间,一墩台被包红砖,可以认为遭到破坏,但并未彻底摧毁。就此应当认定,该墩包砖属破坏文物行为,然从情理上分析,属于好心办坏事。指挥领导者对于联墩历史、文物保护意识,显然缺乏基础知识,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一些地段,如采砂场、营城子西、杨儿岭西等处墩台遗迹有间断。墩台全部为夯土。一些墩台夯土层中有砂石层相间。访问村民及现场观察,墩台间隔有包砖痕迹,台下散落残砖碎瓦。
延庆段一些墩台坐落于小区、部队等大院内,无法判断数量和损毁情况,目测感觉保护较好。
西拨子墙体,与西向第一座起始墩台相距560米。其间空缺墩台,或被毁,或因此地夏季为水口通道,未筑墩。
墩台夯土实心根部,每面约宽8米。最高一座测得高度为10米。
墩台由东向西稍南,曲线行至十八家村西南的“破堡”处,开始彻底南行,于龙爬山山根大沙河处上山。
4、联墩总距离讨论
联墩自营城子村东第一座墩台至龙爬山山顶最后一座墩台,分段直线测量为27公里。若实地行走,估约三十余公里。
岔道城“大墙”向西南经联墩东侧,南行上山,接蓟镇边墙。由于已非联墩形制,笔者不曾测量。
若按照大墙实际路线,由岔道城行走至联墩第一座墩台,笔者粗估为5公里。
合计35公里,或70华里。
江东曾于疏中介绍道:“居庸东北,自岔道西抵龙爬山止,共隘口一十八处,长亘一百零三里五十步”。
103里与70里,二者差距较大。
笔者对于明代里数之概念模糊不清。现代规定1里=500米,而明代1里与现今1里差异多少、如何换算为公制单位?
笔者以为,明代里数并不准确,只是运用步伐测量。而身高、年龄等条件决定步伐的间距。
江东于《疏请修筑南山联墩》中如是说:联墩“东西共计二百五十里折九万一千八十步”。
平均后,1里=364.32步。现以两种方法计算:
①设以现在军人标准正步步幅,每步=0.75米,明代1里=273.24米。103里=56.29华里
②使用步伐测量距离,处于非正常行走状态之下,步幅较之平常要大。设每步1米,明代1里=364.32步=364.32米。103里=75华里
依照上述两种方法计算,明代103里=75华里较为合理,与笔者实际测量距离略同。
图片1:联墩第一座墩台、岔道城西南大墙,并蓟镇边墙
图片2:宣镇岔道城大墙在青石顶与蓟镇边墙会合。
诗书于
2006-04-24 22:57:06 发表在分类:
明边专论 中
(48710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