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城古庙文化简析续一:——明关城主要庙宇考察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一、明关城主要庙宇考察
笔者在近一年多的时间内,对京畿一带保存下来的明代关城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拜访,尤其是对居庸关、墙子路、镇边城和横岭城等关城内的庙宇进行了重点考察,通过反复地与当地老乡们的交谈,通过在村中现场的实地观察,通过查阅前人发表的一些调查报告,现将以上四座明关城内的古庙宇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居庸关城
据《畿辅通志》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大将军徐达垒石为城,三年置守御千户所,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置卫,领千户所五,以为京师北面之固。……自南口而上,两山之间,一水流焉,而道出其上。十五里为关城,有南北二门。以参将一人,通判一人,掌印指挥一人守之。又巡御史一人,往来居庸、紫荆二关按视焉。”
居庸关自元代至清代修建了众多的寺庙祠堂。涉及佛、道、儒三大派别。这些寺庙祠堂有皇帝敕建的,有太监建的,有乡人和官兵建的。其建设历史之久远,建设数量、规模、等级,在万里长城寺庙建设史上当数首位,而建于明代的各类庙宇就达到了16座之多,其中共有7座进修了修缮恢复。
已经修缮的庙宇
1.城隍庙
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重修。公元1997年修葺完成,是目前居庸关最大的庙宇。
2.吕祖庙
位于居庸关翠屏山上,坐东面西。
3.真武庙
明代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建。位于居庸关北券城内。。相传明洪武初年大将军徐达北征。“屡有真武灵助之”。于是在关内修建此庙。
4.关帝庙
位于金柜山北侧,明正德年间(公元1508——1521年)为正德皇帝敕建。
5.关王庙
位于居庸关南券城内,建于明代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2年)。
6.马神庙
位于居庸关南关外西山脚下。明代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建。清代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重修。
7.表忠祠
建于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表忠祠是为纪念明朝副都御史罗通而建。
历史上记载的庙宇
1.玉皇庙:
位于关城北面5里河道东侧。为明代正德年间太监李嵩建。庙内供奉玉皇大帝。现该庙毁坏无存。现存石碑一通。
2.旗纛庙:
明洪武五年建。在关城东北隅(见《西关志》)。此为供奉旗神之庙。
3.火神庙
明正统五年建。在关城北面五里处(见《西关志》)。
4.三官庙
在关城南门外,东街巷内。明代乡人建。庙内供奉天官、地官、水官(见《西关志》)。
5.东岳庙
永乐初年建。在关城南。庙内供奉东岳大帝(见《西关志》)。
6.泰山行宫庙
位于城南。明代建(见《西关志》)。
7.晏公庙
明洪武中建。位于关城内(见《西关志》)。
8.泰安寺
明正统八年至正统十三年(公元1443—— 1448年)建于云台之上。清康熙年间因失火被毁。
9.孔庙
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建。天顺七年(公元1464年)重修。有正殿五间,两配殿各五间。
(二)墙子路城
据《畿辅通志》载,“墙子岭关,在古北口东南。县东北七十里有城,周一里(原作二里,据《一统志》、《昌平山水记》改正)有奇,旧设参将,本朝改设都司。其东为磨刀峪,又东为南峪寨,皆有堡。其东北为大黄崖,又稍北为小黄崖,亦皆有堡(《雍正志》)。……正关河口平漫,可通大举。又秋防墩空,亦可通骑。……明嘉靖二十四年,诺音二十万骑溃此而入,大掠通州及顺义、三河诸县。四十年,谙达复由此入。”
据蔡世文老师在他的《我的家乡——墙子路》中记载“家乡古迹庙宇最多,神灵齐全,塑艺精湛,景观奇古,是一般村庄所不能比拟的。这些庙宇已毁灭五、六十年之久了。但在我的印象中,却记忆如新。”
上坡子有:真武庙、火神庙、马王庙、城隍庙、药王庙、文昌庙、关公庙七座。
丁字街北有:观音祠、土地祠、三堂庙、观音洞四座。
东门外有:东庵庙、龙王庙两座。
西门外:玉皇庙
南关西头:五道庙。
以上寺庙共有十五座之多。
在建筑规模上,除五道庙、观音祠、土地祠是一间小庙之外,其他各庙均有三间正殿。尤以三堂庙和东庵庙规模较大,正殿之外,还有东西禅堂,关公配殿,两道山门,两层禅院,迎面均有敬神演戏的大戏台。
(三)镇边城
据《畿辅通志》所载,“镇边路城,在州西一百里,接宛平县界。明正德十五年筑,东西跨山,周三里,门二。设守御千户所。后又增筑城于其西,曰镇边新城,门三。本朝(注:清)顺治初设参将驻守,后改设都司。旧城已废(《大清一统志》)。”
又据诗书《镇边筑城考》根据明史等资料推测,“镇边新城建城时间应为明隆庆二年至四年之间,倾向于隆庆四年建成,即1570年。”
老乡回忆说,镇边古城应有古庙12或13座。能够想起的,分别是老爷庙、寿星庙、庵庙、城隍庙、山神庙、娘娘庙、大佛寺、龙王庙、真王庙、火神庙、魁星庙,一共11座古庙,但还有一、二座老乡再也想不出。可惜这些古庙都毁于“疯狂”的“文革”之年。
老爷庙也即关帝庙,在农村乡民们多称关帝为关老爷,所以又俗称为老爷庙。镇边城的老爷庙位于南门东侧三株古槐树之北,据说在老爷庙门前,原一座牌坊,牌坊的正面是“镇边城”三个,背面是“忠义坊”三个字。如今的老爷庙已成为一座农院的后院,紧贴着庙的南侧建起一排瓦房,这个农院是1987年当时的公社批准修建的,刚好占据了老爷庙的前院。老爷庙的主殿尚存,虽然内部堆满了杂物,但古色的立柱和斗拱,还可看出当年的精致。老爷庙尚存一块石碑立于南门的大槐树下。石碑背面为记录了常谷村、方良村、马刨泉、羊家村、随任内?、横、长二城和本城信女等捐赠者的姓名,可惜碑的正面字迹模糊无法辨认。
寿星庙建于南门之顶,与横岭城的水神庙一样,都是建在城墙之上。后与南门一起被拆毁。
庵(音,an)庙位于南门之外,距南门也就10米之隔。这座建于城外的小庙,估计是清朝时所建。我最终也没有分清老乡所说的“庵”庙是何庙,只能根据发音猜测为是尼姑庵的简称。如今的庵庙已被一户村民所买下,里面堆满了杂物,门上也贴了新年的对联。隔着窗棂,可以看到正面的墙上有三幅彩画,如同莲花宝座,由此判断,画前应有三尊塑像,不知供奉的是佛,还是菩萨。
南城还有一座古庙,这便是魁星庙,这也是老乡想了许久也想起的一座庙。待我离开后,专门找人转达与我,可见老乡之热情。
大佛寺是今村委会所在的院内,院内数株古松参天。老乡说,大佛寺内原有四大天王殿,还有韦驮殿。可惜天王殿毁于2003年的一场大火,只剩下了残壁断垣。
真王庙位于鼓楼的南侧,可惜鼓楼不在,真王庙也不知何处,但肯定是在“十字”街附近。
娘娘庙便是南门外石碑上所记载的泰山行宫,该寺庙供奉的是泰山“天仙圣母”。据碑文记载,明崇祯十年(1637年)重修泰山行宫记。三十一年之后,即清康熙七年,(1668年),镇边城善男信女们再次对该寺庙进行了重修。也许是为了节省银两,也许是为了保持明清两朝的连续性,众人在修缮之后,利用明碑左部的空白处刻写了“再稽”碑文。碑文叙述了对圣母的敬仰和善众修缮的情况。首次立碑人为泰山行宫住持正宽及师兄正旺等人。碑文由自诩为“岩穴逸叟”的郭维藩撰写。文字楷书,仿王羲之体,豪放而工整。石碑上的文字没有写满,在碑的左上部尚余有空白。第二次清立碑在原碑空白处继续撰文。文字为楷书,笔画接近隶书,字体较明碑文稍小。于是,在同一块石碑上,出现了有明清两朝碑文和落款的奇特现象。(诗书《镇边筑城考》)
其他几座古庙,详情不明。
(四)横岭城
据《畿辅通志》所载,“横岭城,在州西北八十里(州志)。明弘治十八年筑北城一道。正德八年筑南城一道。东西跨山,南山当两山之冲,长五百二十丈,周一里有奇,铁门三,水门三。旧设守备,后改设把总(《大清一统志》)。今设外委驻此(《畿辅舆图》)。”
据村中云老汉及众多老乡回忆,横岭城原有12座古庙,分别是:财神庙、菩萨庙、老爷(关公)庙、娘娘庙、城隍庙、真王庙、马王庙、龙王庙、山神庙、虫王庙、水神庙、五道庙。
村中“十字”街头古戏台面对的便是老爷庙的遗址,三开间的正殿和两侧配殿尚在,但如今已被改造为横岭小学和村委会所在地。
水神庙即是北券门顶的那座小庙,原供奉三尊塑像。
以上四座古关城,最多的是居庸关城共有16座古庙宇,最少的横岭城也有12座古庙宇(仅依据老乡忆出的数量),可见小小的关城,虽然地处偏僻的深山中,但庙宇数量之多,供奉的神灵之多,已是明代关城的一个普遍现象,也已成为明清关城守兵与村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野人老J于
2006-03-13 08:41:20 发表在分类:
关城古庙文化 中
(49483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