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荒火
 旷野上野兔和宿鸟都被惊起,苍狼远远地蹲在一块孤石之上,闪着惊惶失措的绿幽幽的光。我在莽莽的草地上走着。你会来吗? 

2006-02-04 Sat

胡 明: 长城造就了张家口(1)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长城造就了张家口()
——探析张家口城市的由来与发展

胡 明

摘 要:纵观张家口从诞生、发展至“张库大道”的历程,始终围绕明长城形成一种特定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模式:防御蒙兵筑长城——守御长城筑边堡─—边堡建在了关口──关口开辟了“互市”——“互市”繁荣了戍堡─—戍堡发展为商城。这一模式雄辫的说明─—长城造就了张家口。
关键词:战争、长城、边堡、互市、商城。

张家口人为生长于历史名城张家口而骄傲,外来人对张家口辉煌的历史而羡慕,文史学者们更是出于对张家口的热爱而努力研究着它的由来与发展。从近代的平、津、张战役一直探索到人类元古时期的泥河湾,没有人不为这片孕育着历代丰厚的文化积淀的神奇土地而赞叹。本文经过对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张家口堡诞生前至“张库大道”兴盛的发展历程的探析,认为张家口城市的诞生与发展与明长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大量的资料证明:是长城造就了张家口。
近几年,文史学者们撰写了许多介绍张家口历史的文章,但是不无遗憾的是,内容绝大部分概括了目前张家口市行政区划的历史(四区十三县),而对张家口城区的由来及清末民初“张库大道”形成以前的发展,内容很少,并且至今无一定论,几种说法随处可见:“移民屯边”说:“张家口之名始于明代。由于连年战争,河北人口锐减。明朱棣迁都北京后,为充实京畿人口,巩固边防,增加兵源,于永乐二年(1404年),有计划地从山西人烟稠密的县、区,移民到张家口、宣化一带,由官方筑起土堡,以居新迁之民”;(1)“都城北移”说:“堡子里建于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是张家口城市发祥地。根据杨润平介绍,明朝建立后,特别是迁都北京后,洋河、桑干河流域就成了首都的屏护,经过挑选,设置在宣化的宣府镇确定在清水河畔建立驻军城堡。当时宣府镇的管辖范围内,等于或大于张家口城堡的就有68座,谁能想到这小小的城堡日后会发展成为大都市张家口”;(2)“小北门”说:“当我们进入武城街向堡子里走时,可以看到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由指挥张文所督建的“张家堡”和小北门里那个名副其实的“张家口”(由张文所建其形如口,故名张家口)”;(3)“二张建堡”说:“堡子里城建于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由驻军指挥官张文所建……西、北两门规模小,后因与外敌兵戎相见,又将两门堵死。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驻军守备张珍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又将小北门打开。北门原为张文所建,由张珍打开,建筑者皆为张姓,且北门甚小,其形如口,故将门楣上的“张家堡”三字,改为“张家口”,这就是张家口之名的来历”(4)。……查阅涉及张家口城市的史志材料,经过历史的分析研究,以上几种意见均有不足之处。

战火营造了长城、戍堡

为防御蒙古入侵修筑了长城,为守御长城建造了戍堡,戍堡是长城、烽燧、关口、城堡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了解张家口城市的刍形—“张家口堡”的建造目的、性质与作用,必须从明长城诞生的历史背景说起。
一、特殊区域燃不尽的战火。
在我国北方由农耕文化向畜牧文化过渡的地带,有一条天然分界线—大坝。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大坝两边不同政权的政治制度、经济类型、社会结构、民族构成以及生活方式、语言、宗教、习俗风尚等,都有很大的差别。游牧民族需要“坝下”的丝绸、茶叶、食盐、粮食等生活用品,农耕民族需要“坝上”的战马、耕畜、皮毛、肉奶等生产、生活用品。因此,这一地区成为不同政权争夺的交点,而张家口地理位置就处于这一“交点”的突出部位—扼制辽、金、元时期从草原通往中原古道的山口要塞。因此,从元、明政权更替到“隆庆和议”达成,长达二百多年的明、蒙交战中,饱经了战火的摧残与蹂躏。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明军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途经张家口、越过野狐岭退回了“塞北”。元朝在中原的王朝虽被推翻,但元顺帝仍然把握着完整的政治机构和较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占有今长城以北的广阔领土。退回塞北草原的蒙古贵族“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5)。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初,握有一支久经沙场能征贯战的军队,从军事上可以压制北元。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在长达二十六年的时间里,进行了八次北征沙漠对北元的作战,有些战争就发生在张家口周边地区。如:明洪武三年五月初,由明将李文忠率部出居庸关以后,经张家口,过野狐岭,连败元太尉蛮子、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剌于白海骆驼山。继明太祖北征之后,明成祖竟然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至永乐二十二年,在十四年里,御驾亲征五次,动辙就是五十万大军。而且五次亲征竟然全入张境,其中三次进入了目前的城区范围。五十万兵马过境,如遮天蔽日的蝗群扑天盖地而来,所经之地生灵涂炭、草木皆灭。
二、张家口多次修筑长城。
明太祖通过武力征讨北元,亲身感受到来自北元的威胁。因此,特别重视北部边疆的防务建设。洪武四年发动蔚、忻、崞三处民工和士兵协力修长城。“洪武六年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6)。“ 洪武六年、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谕令各上方略。从淮安侯华云龙言。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二十九,皆置戍守”(7)。“ 洪武二十六年正月,命周王、晋王桐率河南、山西诸卫军出塞,筑城屯田”(8)。同年,在宣平县(今怀安县左卫城)设置了左卫 、右卫(时隶属山西行都司)。同时筹建今万全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又在元兴和路(今张北县城)设置兴和千户所。
明成祖朱棣对来自北元的威胁有切身体会,进一步加强了北边的防务。明成祖“于边备甚谨。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壕,烽堠相接。隘口通车骑者百户守之,通樵牧者甲士十人守之。武安侯郑亨充总兵官,其敕书云:‘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原,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傍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9)。“永乐十年 敕边将,自长安岭迤西迄洗马林筑石垣,深壕堑”(10)。尽管明成祖五次御驾亲征北元;修筑长城,加强了边疆防务,但并没有扼制了北元部族对边防的袭扰和掠夺。特别是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三月,鞑靼部酋长阿鲁台攻陷兴和、都指挥王焕战死,明政府己无力保卫坝上地区的辖区,将兴和千户所“是年自兴和旧城徙宣府城内”(11),长城以外便成了蒙古游牧区。失去了前卫兴和千户所,坝头一线成了第一道防线,鞑靼部经常越边袭扰。此后的几百年里,无数长城战事就发生在这里。
张家口的明长城究竟是何时建的呢?宣化、万全等地方志及现代学者认同的说法是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明长城的形制是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至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长达二百多年里,多次修建、修复、改进、完善的。其中,史志有明确记载的大型修建就有五次:
1.永乐年间(公元1412年):“永乐十年 敕边将,自长安岭迤西迄洗马林筑石垣,深壕堑”(12)。张家口长城正在从长安岭(赤城雕鹗南与怀来沙城北交界处)至洗马林(万全)的路段上。这次长城的修建类似“金界壕”——“筑石垣,深壕堑”。
2、景泰年间(公元1451年):“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户部左侍郎刘琏请于新开口置关一所,令使客出入。两旁筑二台,拨军守备,其余墙垣务筑立高厚坚完,俾人马不得往来”(13)。“新开口关”位于张北县春垦与万全县小麻坪交界处。东四十里即进入张家口长城,同属万全右卫辖区。此次长城的修筑,己是在“筑石垣,深壕堑”的基础上,“墙垣务筑立高厚坚完,俾人马不得往来”了。
3、成化年间(公元1484年—公元1485年):成化初,鞑靼诸部势炽塞外,屡屡侵扰于内。成化十一年(公元1484年),时任户部尚书的余子俊,又受命兼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上奏曰:“东起四海冶,西抵黄河,延袤千三百里,旧有墩台百七十,应增筑四百四十,墩高广皆三丈,计役夫八万六千,数月可成。宣府以独石(今赤城独石口)为首,以柴沟(今怀安柴沟堡)为尾而垣工”(14)。“明成化二十一年 ,余子俊以户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由大同中路起,西至偏关接界去处止,东西地远六百余里,地势平坦,无险可据,调集中、西二路征操马步官军,并屯种官舍余人等做与墩墙。从中路起随小边故址,每二里立墩一座。每座四面根脚各阔三丈,高三丈,对角做悬楼二座,长阔各六尺。空内挑壕堑阔一丈五尺,深一丈许。”(15)宣、大长城约“远六百余里”,“张家口长城建于成化二十一年”与此吻合。这次修建主要是“随小边故址,每二里立墩一座。空内挑壕堑阔一丈五尺,深一丈许”。
4、嘉靖年间(公元1544年—公元1549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七月,总督宣大侍郎翁万达等修筑“大同东路之天城、阳和、开山口一带边墙一百三十八里,为堡七、为墩台一百五十有四。宣府西路之西阳河、洗马林、张家口一带边墙六十四里,为敌台月城九十一”(16)。《宣化府志》引《两镇三关志》载:“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万达又请自西阳河镇西界台起,东至龙门所灭胡墩止,为垣七百一十九里,堑如之,敌台七百一十九,铺屋如之,暗门六十,水口九”。 宣大长城主要是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二月至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五月,翁万达任宣、大、山西总督期间完成的。此后的戚继光又筑了“砖砌骑墙空心楼”(今日宣化常峪口仍可见到),定型为今日所见之明长城。若讲张家口长城的修筑,不能不提宣、大总督翁万达。他说:“张家口,洗马林,西阳河一带与大同天城接境,最为要冲,当指辞联络,休戚一体,疆场始可无患”。翁总督对边城的修筑有理论、有实践,多次上疏献计献策,对张家口明朝长城的建设及北边防卫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对长城的几段论述,足显一位军事家的韬略:“山川之险,险与虏共也;垣堑之险,险为我专也”;“百人之堡,非千人不能攻者。堡有垣堑,则寡可敌众,弱可制强”;“险而不设,与无险同;墙而不守,与无墙同”;“遇有墙垣倒塌,壕堑淤浅,即时修补。”;“内外之险全,而中国之势壮也”。
5、为史志补拾(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史志中无记载的万历四十、四十一、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修边情况,在此应该补记:崇礼县文保所保存着三通修筑长城的记事碑。一通发现于“南窑村”东五百米长城旁,碑文:“万历四十年(1612年)四月分修完本边……委宫温仲文修立”。另一通发现于“坡堡子村”南梁,碑文:“此东系万历四十一年九月分马营堡军夫修完……管修委官陈营郭臣竖立”。第三通碑发现于“朝阳村”南四百五十米长城上,碑文:“万历四十二年五月初四日起至九月……修完……”。这三通碑文不仅准确的记载了崇礼东部明长城修筑时间,而且对研究明长城的修筑情况具有十分珍贵的文物价值。一直到明朝灭亡的前六年,即“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兵部拨一万五千金,修复宣府镇边墙”(17)。
宣府西路即张家口、万全为什么在成化年间大修长城、原因出于《土木之战》。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脱脱不花与也先统率大军,分四路侵入明境。中路军分两路南下,一路由知院阿刺率领,进攻宣府;另一路由也先率领,直逼大同。瓦剌也先攻克大同后主动撤退,将主力部队集中在今张家口坝上地区。此时,宣府东北明军防御体系己经崩溃,宣府东线宣镇总兵杨洪之子杨俊首先南逃,致使赤城(今赤城县城)、雕鹗(今赤城南雕鹗村)、龙门卫(今赤城西南龙关)、龙门所(今赤城东龙门所)、怀来(今京包铁路官厅水库桥底)、永宁(今北京延庆永宁镇)纷纷失守,宣府以东、居庸关外已无坚强防御。后来于谦说:“(杨俊)遇达贼临城,不能效力死守,辄将独石、马营归贼,并仓储、钱粮尽行捐弃在逃,以致士卒溃散,城池失守,开贼突窜之路,因而辱国丧师,至今令人痛恨”(18)。 “土木之变根于此路(指宣府东路,即独石、马营等处),由于杨俊之失机,故杨氏有余诛也”(19)。宣府与瓦剌仅一墙之隔,杨洪与瓦剌来往频繁,在土木堡形势危急时却保持了沉默。所以,知院阿刺部队在宣府发现英宗大军后,待也先大军一到,置杨洪宣府重兵于不顾,由野狐岭入境,经宣府城下而过,追歼了英宗后军;东路军因独石以南已无明军防守,两军将明军围歼于土木堡。“土木之战,英宗被虏”,也先军力日盛,大明国力日衰,从政治、军事、财力等方面都不允许大力修边。土木之战对朱家王朝有切腹之痛,英宗及后人决不会忽视来之宣府北疆的威胁。因此,成化年间国力好转后,从成化十一年至成化二十一年之后,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大力整修了长期被破坏的宣府西路长城。
张家口的长城在以上所述的二百多年里由谁来守卫、修建与管护?宣德四年指挥张文在万全城东清水河畔建戍堡一座,高二丈五尺,方四里有奇,官方命名为“张家口堡”,即今日之“堡子里”。





察哈尔于 2006-02-04 14:16:49 发表在分类:大好河山
(49906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