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对话
 大道之不行也久矣!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2006-01-22 Sun

龙泉峪←→石佛寺断边成因题解(二)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二、无边墙之观点均不能令公众满意
无边墙地段成因,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客观认为成因尚不清楚,有待日后讨论;其二、主观认为以山险为墙,但无证据支持。因此,无边墙之观点均不能令公众满意。
笔者现例举两篇较有代表性文章予以分析。
中国长城网题为《延庆的长城》一文。(作者:程金龙 发布时间: 2005-01-12 12:37:30.0)该文在议论断边问题时道:“大庄科段长城东起延庆县与怀柔县的界河,西至大庄科乡解字石村北,……八达岭段长城,东起石佛寺村“川字一号”敌台……。经实地勘察两段长城之间有19公里无砖石墙体,也无土边痕迹,于是在延庆盆地南部边缘长城形成一个大缺口。有专业人士认为,此段无长城是因为筑墙时采取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随山顺势劈凿的劈山墙。但从地形观察上看,仅有部分人工铲削的痕迹,有的地方地势平缓无险可设。文献上对此事查无记载,只待勘察后再行讨论。”
据笔者所知,程金龙先生为延庆文委工作人员,其议论较为精彩。文中似乎对专业人士提出的“因地形,用险制塞”的观点有所异议,认为“有的地方地势平缓无险可设”,笔者表示认同。但程先生并没有提出新的见解,“只待勘察后再行讨论”。
华夏子在其著作《明长城考实•延庆县辖长城》中,对于断边问题道:“长城由怀柔入延庆县境后至东三岔,仍为条石砌筑的石墙,墙体坚固,除大部分砖砌垛口坍圮外,其余保存较好。墙止于东三岔村北一山崖下。由东三岔向西至山神庙约长五十三华里,因山势十分险峻未筑墙,只在山路要道处筑有锥石口,德胜口等数座关隘。今诸关隘建筑均已仅存残迹”。
“过此以险制塞的地段后,长城由山神庙南山上又起,至石佛寺口仍为条石砌筑,靠近南山梁上的近百米长城倒坍严重,此处第一座空心敌楼尚属较好,门上镶有额匾一块,字迹完好清晰,为“川字壹号”楼”。
据笔者所知,该书是以华夏子名义集体创作。华夏先生对于无边墙地段描述详尽,认为该地段无边墙之成因是“以险制塞”、“因山势十分险峻未筑墙”。而程先生认为“有的地方地势平缓无险可设”。因此,“以险制塞”不修边墙的理由并不充分。
昌镇边墙东自黄花镇慕田峪起,西至镇边城挂枝庵止,笔者已全部走通。断边东部有人尽皆知的十八磴、鹰飞倒仰、天梯、长城结、火焰山等处,可称绝险。每年均有攀登者在此迷失道路或丧身崖下。
此地段海拔介于八百至一千一百米之间。
八达岭以西,地势逐渐升高至石峡,其中有五、六处巨大断崖,只可绕行。若专业攀岩者至此,看到成直角的光滑岩壁也会放弃攀登。
此地段海拔介于八百至一千二百米之间。最高点清水顶,海拔达到一千二百三十九米。
边墙于上述绝险地段,亦未曾间断。
未修边墙地段,除石佛寺上方(东)川草花顶海拔一千零五十三米外,其他地段介于五百至八百米之间,较之东、西地段偏低。且部分地段 “地势平缓无险可设”。
明代称居庸关为京师北门,“北门锁钥”石匾额现今仍高悬于八达岭城门之上。而黄花镇则有陵寝后门之称。《熹宗天启实录卷》载:“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辛丑 巡关御史梁之栋陈昌、保情形言:昌镇蟠擁陵京,黄花镇则陵园玄武山也”。玄武为北、为黑、为龟、为甲,喻为北方守护之武士。黄花镇为陵园玄武山,重要致极。
嘉靖三十年二月,为保护陵寝,由蓟镇分出昌镇。黄花、居庸一带边墙直接守护陵、京,边墙建筑全部为规整的条石、城砖砌筑。部分地段墙体甚至通体城砖砌筑,令人震惊。
上述综合介绍,充分表明陵、京北部边墙之重要。
无边墙地段介于居庸、黄花之间,其正南为明祖陵,如此地段应加强防守才是。而独在明陵正北开出缺口,是何因由?我们从地理态势、地形险易上考虑,绝无不筑边墙之理。





诗书于 2006-01-22 23:13:39 发表在分类:明边专论
(48955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