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对话
 大道之不行也久矣!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2005-02-25 Fri

宣镇明堡探寻——常遇春之常峪口(三)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三)
常峪口堡西侧有一条斜岔道,向北径直通往大山边缘的南北孔道——常峪口。明代的文献介绍说,常峪口堡和常峪口相距五里路。现在修建了行驶汽车的公路,距离当然会再远些。
接近大山,路边高处远远出现了墩台,与山口内的一座墩台遥遥相对,不用问,这是由山口向堡子传警用的墩台。
山口宽阔,最初的感觉很象由南口进入关沟的地形,然而向内忽然变窄。公路经山口内墩台下方继续向内深入,一座水坝横挡在山口中央,这就是常峪口水库。
长城由东面山上下来,一头扎进水库的冰面之下,再由西面露头上山,绕梁而去。
此处的山口东西宽约二百米,长城的口门应当就在水下。山上的长城已经变为长长的乱石堆,只有东面半腰的一处墩台轮廓尚在。
这就是元顺帝由此北归、常遇春大战故元残军的常峪口。
穿过长城再向内走,公路上的路标说明,由此通往崇礼县。山口内的孔道更加狭窄,有些地段至多五十米宽,两面开始形成峭壁。一条冰封的河流与满是冰雪的公路弯曲并行。在缺水的北方,这条河的水量应当是比较大的了,这大概就是书中介绍的柳河川了。
大概有人不理解,长城为什么选择了从山口较宽处通过,而不是从最狭窄的地方通过呢?这个答案很简单,当我们把水库的大坝拆掉,再把半腰的公路抹去,让你站在最底层向上仰视时,这里会立即变为最深最险的一处山沟。
我由常峪口堡出发到现在,还没有遇到人,无法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来只有返回到山口内的那座墩台去观察一番。
墩台建在长城内二三百米处的半坡。车停在山坡下的公路旁,由西侧山坡向上,徒步便可走到方型墩台下。抬头仰视,这座墩台足有十米高,由夯土筑城。资料介绍说,这座墩台外面原来包砖,大跃进时被当地农民将砖全部扒掉。尽管如此,夯土的墩台仍然矗立至今,没有丝毫的改变。
墩台四周是一小块平地,向下是大坡,向上仍然是高山。这当然是建筑墩台时人工开辟出来的空地,明代称呼这种方法为“斩削”。站在这里,口内口外的形势一目了然。
我返回到墩台下方的公路上,准备寻找位置拍摄墩台和常峪口的照片,然后再寻找建成水坝之前出入山口的旧路。
此时,一声吆喝,将我在遐想中惊醒。

图片1:常峪口由外向内看
图片2:穿过长城,常峪口内变窄,公路与柳河弯曲并行。





本贴最后一次由穷诗书修改于2005-02-25 22:25:20





穷诗书于 2005-02-25 22:18:57 发表在分类:明边搜寻
(48413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