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岭明长城防御体系遗存搜索记》(四)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四)
我们分析一下明长城从沿河城到洪水口的走向和与古道的关系。
明代,沿河城属于千户所,建于万历六年。兵士最多时达到两千多人,它管辖的区域从沿河口到洪水口,其中包括了梨园岭。而沿河城是由紫荆关管辖的。在沿河城没有建城时,使用沿河口的称呼。
明代的《四镇三关志》,详细介绍了沿河口管辖的隘口、敌楼的情况,原文:
沿河口:隘口十七
1、沿河口 2、石港口 3、东小龙门口 4、天津关口 5、东龙门口 6、天桥关口 7、梨园岭口 8、天门关口 9、洪水口 10、西小龙门口 11、夹耳安口 上十一口俱景泰二年建(换算为1451年)12、乾涧口 13、川里口 14、支锅石口 上三口俱正德十年建(换算为 1515年) 15、滑车安口 嘉靖二十四年建。(换算为1545年)16、毛葫芦安口 嘉靖二十八年。(建换算为1549年)17、恶峪涧口 隆庆二年建。(换算为1568年)
附墙敌台五座、空心敌台十五座 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节次建。
《四镇三关志》的成书年代在万历四年,当年就有了刻本,万历六年又进行了刻印。我们要寻找的那座无编号敌楼,是在十五座编号敌楼之外,建筑年代最早也要在万历四年之后。属于补充隘口防务的继续。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部长城隘口建筑年代在景泰年间,要比空心敌台建筑早一百多年,它的路线是:沿河口——天津关——燕家台——梨园岭村——梨园岭口——洪水口(或江水河)。
由洪水口再向西进入大地沟,就属于通往东灵山的香道了。
空心敌台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隆庆二年——万历十一年)管辖蓟、昌、真保镇时设计的式样,在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修建在这条路的北面。
根据上述线索分析,无编号敌台的建成年代很有可能是在万历四年——万历十一年之间。
十七处隘口不能孤立的矗立在那里,需要有连接的道路。这就是说,从沿河口到洪水口由于没有全线连接墙体,这条四十公里长的京西古道实际上是一条连接各隘口的军道,供兵士在长城沿线换防、运送军需给养和上级阅视之用。
由于沿河城辖区地势险要,到处是悬崖峭壁,只此一条古道,别无它路,因此明代修筑长城时,只要在这一带的古道上设置几处关卡,便可高枕无忧,无须建筑墙体。
沿河城以西的东大台、西大台、王大台、燕家台等都是这样形成的,这也许就是书中“附墙敌台五座”的地点,不过大部分已经找不到遗迹了。
我虽然没有全程考察过沿河口——燕家台的军道,但地图上已明确标明。我曾经在旅游网站上发现有驴友详细纪录过从沿河口——燕家台的穿越情况,包括海拔、经纬度和路过的村庄。梨园岭——燕家台的军道有老乡的介绍和我实际行走的经历为证明。
本人确定这条古道是横向连接景泰年间建立的长城隘口的军道。
图片1:通往土胡同关卡崖下的军道
图片2:土胡同关卡崖下的深渊
穷诗书于
2004-12-05 23:40:29 发表在分类:
明边搜寻 中
(48174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