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昌二镇边墙起点—挂枝庵并周边简探(庚)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庚、挂枝庵与周边隘口之关系
挂枝庵周边紧邻有水门、南唐儿庵、北唐儿庵等口。
嘉靖二十九年发生“庚戌之变”,镇边城于第二年,即嘉靖三十年便迅速建立八隘口,以屏蔽内外。加上永乐年所建柳树洼隘口,共九隘口。挂枝庵于八年后建立,合计十隘口。
《西关志》基本反映了嘉靖二十九年之前的情况。对于镇边城诸隘口,《西关志》介绍道:“柳树沟口正城一道,里口,稍缓;堂儿庵口正城一道, 水门一空, 水隄一道,外口,紧要”。(注:本人未能直接看到《西关志》一书,此资料得alun兄提供,鸣谢!)
于此看来,“庚戌之变”前,镇边城下辖只两隘口。
柳树沟即柳树洼,并无争议。《四镇三关志》载柳树洼永乐年建,《西关志》记载此处,正确。
本人实地行走后认为,柳树洼为镇边城防区最大的一处山沟,它由镇边城与横岭城之间向西跨跃边墙,西北通往庙港村结束。庙港村再西、北,可通向已被官厅水库淹没的怀来卫城。
宣府、怀来一带,正是虏骑出没之地,万历年便已发现此处隐患,因此建立隘口,阻隔内外,实属应当。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以打通张家口西进山西为目的,强迫张家口、怀来等地农民十余万人,修建了横岭至庙港的公路。路线就是在柳树洼沟内穿越,当地人称这条路为鬼子路、老鬼路。本人曾实地行走过半程,此路至今仍可通行卡车,不过两端已被人为堵塞。
本人沿边墙行至柳树洼实地察看,在边墙内侧二百米处,发现与边墙呈直角的山沟内,由山顶至沟底,隐约有人工堆积石块的痕迹。这应当就是万历年所建的柳树洼“正成一道,里口,稍缓”的遗迹。由于年代久远,建立边墙后此地功能丧失,早已面目全非。
黑冲峪应当是仅次于柳树洼的另一条沟,它的走向也是在镇边城、横岭城之间开始,在柳树洼沟西南侧跨越边墙,行至外井沟村结束。两条沟都与西南沟汇合,再通往怀来卫城。若两沟比较,黑冲峪要险峻些。本人曾发现了一块敌楼门楣匾额,上书:“黑字西肆号臺”。关于黑冲峪的具体情况,可参考本人所写《关于镇边城一带发现的敌楼匾额探讨》一文。
《西关志》载堂儿庵口,说明堂儿庵口在嘉靖二十九年之前便已出现。而《四镇三关志》载南、北唐儿庵两隘口于嘉靖三十年建。如何理解两书之不同?唐儿庵到了嘉靖三十年,怎么就出现两处呢?经本人实地察看,方恍然大悟。
水头村处于挂枝庵沟北口,向南走三里许,可到达边墙的水门。此时,挂枝庵沟转弯西行,水口以南,是南唐儿庵沟北口。南唐儿庵沟向南再东,曲折通往镇边城。与南唐儿庵沟南部相接的是南洋沟,可通往北京门头沟的大村、斋堂等处。
怀来一带,向南可以沿西南沟——挂枝庵沟——堂儿庵沟——西洋沟直接进入北京的门头沟。因此,堂儿庵沟在北口修建了隘口,包含水门,称堂儿庵口,于是便有《西关志》所载“正城一道, 水门一空, 水隄一道”。
此时,边墙和外侧的挂枝庵隘口尚未建造。
嘉靖三十四年,边墙由堂儿庵水口通过,水口与边墙成为同一墙体。《四镇三关志》称为此地为水门,并未称唐儿庵水口。
由于水门封堵的这条进入北京的大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被列为“极冲”。此地远离驻守重兵的镇边城,于是嘉靖三十八年,在边墙外选择了地势相对平缓开阔,又有山口可守的挂枝庵北口设置了隘口。这里的驻兵,也可以支援和供应边墙尾端的官军。
嘉靖三十年,南唐儿庵沟在水口以南通向镇边城的沟内建立了隘口,以替代原水门口。上文曾介绍了北唐儿庵沟在水门东与边墙相交,此处不再复缀。同时,可参考本人绘制的草图理解。
如用一句话介绍,就是:水口连接东、西边墙,在它的南、北、东方向环绕有南唐儿庵、挂枝庵、北唐儿庵,是敌军入侵之要冲。
图片:北唐儿庵边墙沟口
本贴最后一次由诗书修改于2005-10-09 13:20:59
诗书于
2005-10-09 01:29:07 发表在分类:
明边专论 中
(48748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