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边筑城考(二)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二、镇边城年代分析
笔者找到几种主要的明清史料分析对比,感觉考证镇边城筑城年代较为困难。
现在介绍镇边城年代的资料,主要是以清代的《畿辅通志》作为依据,并加以引用。如张家口、怀来介绍本地情况的一些资料,再如《中国地名大辞典》等。(镇边城位于张家口地区的怀来县境内)
《畿辅通志·舆地略·关隘》如是说:“镇边路城,在州(笔者注:昌平州)西一百里,接宛平县界。明正德十五年筑,东西跨山,周三里,门二。设守御千户所。后又增筑城于其西,曰镇边新城,门三。本朝顺治初设参将驻守,后改都司。旧城已废。”
明代,一镇分为若干路,镇边城曾做为一路存在。清代,镇边城仍然为一路,因此称为“镇边路城”完全正确。
该文表明,镇边城为正德十五年建。尽管叙述较详尽,但其中并未涉及镇边新城的建城时间。
清代《光绪昌平州志·土地记》涉及了新城的建城时间,但仍嫌粗略:“镇边新城,明隆庆中建。本朝设把总分防,其旧城在新城东南二里,正德中建。原名灰岭口,自建城后始改曰镇边城。”
《明史》由清人张廷玉编纂,在《明史·志·地理一》中介绍昌平州时道:“西有镇边城,又有常峪城,俱正德十年五月筑,各置守御千户所。”
此说又与正德十五年建城略有出入。
清人顾炎武在其著作《昌平山水记·卷上》中,也对镇边城做了介绍:“长峪西北二十里为镇边城,三门,正德中建,设守御千户所,后以参将一人守之”。
顾先生大概看到了若干史料对于镇边城建城时间记载不一,因此只得含混的介绍说“正德中建”,并没有具体年分。顾先生所说镇边城有三门,应当指的是新城,而非两门的旧城。因此这个介绍仍然有误。也许顾先生有意将新旧二城合为一处,不加以区分,如此也有道理。
上述都属于清人叙明史。而明人叙明史,年代最接近,资料更翔实。
嘉靖时,巡按直隶监察御史王士翘(也曾作过巡关御史)所著《西关志》,介绍了居庸关、紫荆关、龙泉关、固关等四关及防区的情况,该书与镇边城筑城年代相当。作为皇帝委派的监察官员,可以直接阅视关城的战守情况,同时能够获得第一手资料。《西关志》成书于嘉靖三十六年,记载了嘉靖二十九年(含)之前的情况。
对于镇边城,《西关志》云:“堡城一座,东西跨山,高厚不等,而下据东口之冲,堡城高一丈八尺,周围六百八十一丈,城门楼二座,角楼二座,水门二空,城铺十三间,正德十五年创立”。(此资料由alun兄提供)
以上所记载的是旧城,与笔者实地看到的旧城遗迹、地形相同,翔实可信。书中不见新城记载,说明此时新城尚未建筑。
《明实录》是明代官修的编年史,历经二百余年而成书。它是以皇帝谕旨和各部、府、州、镇等大臣的奏、疏、题等为依据,即时记录朝廷内外每天发生的大事,从而形成的最原始的明代史料。
对于镇边城建筑年代,笔者注意到《明实录》有如下实录:
正德十四年(1519年)武宗有一道旨意:“四月癸酉 太监韦霦传旨:居庸关密迩京师,东西二路墩、堡空缺,可增立者,兵部亟议处以闻”。
于是,正德十六年,镇边城的记录第一次出现: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丙辰 先是,经略边关右副都御史李瓒,以居庸关西路灰岭口、上常峪地方外接怀来,所辖隘口计十一处,曾经达虏出没,请添设城堡,以控险要,乃筑灰岭口城六百八十丈有奇,上常峪城减十之五,各立楼橹铺舍。
至是工讫议名,灰岭口曰“镇边城”,上常峪曰“常峪城”。调别堡军士屯守,灰岭口千人,上常峪三百人。改设守御千户所,给印,推京卫千户二员往署,添设仓场官吏,支给芻粮。兵部复议,从之。”
从上述可以判断,正德十四年,武宗要求居庸关东、西两路空缺处增立墩、堡。至正德十六年灰岭口城堡 “工讫”,层级上报“议名”。世宗在十六年五月同意更名为“镇边城”。(本人注: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崩,世宗当年四月即位,第二年改元嘉靖。)
因此,正德十五年筑镇边城完全属实,并无丝毫争议。
图片1:镇边旧城上山的东部城墙遗迹
图片2:镇边旧城上山的西部城墙遗迹
本贴最后一次由诗书修改于2005-10-16 11:57:01
本贴最后一次由诗书修改于2005-10-18 13:27:12
诗书于
2005-10-16 11:52:56 发表在分类:
明边专论 中
(48382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