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对话
 大道之不行也久矣!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2005-05-22 Sun

平型关实地辨略第一部分:平型关城和平型关口(三)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三、明代的平型关城
平型关城现在的行政区划是: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
明代修建长城时,需要在险要隘口修建关口。有关口,就需要有士卒把守。每当出现紧急军情时,大部队需要迅速到达。由于关口大多在山上,地形狭小、道路艰难,食物、饮水等后勤无法保障,只能留有少量士卒。因此明代在长城关口内侧,选择距离较近的平缓处,修建供部队驻扎的关城、堡城、营城。
平型关与平型关城,就是这样一种关系,两处一体。
经过我在关与关城之间的砂石公路上实地步行,并向老乡了解,确定两者间的距离约为3公里。若按照原先古道上行走,其距离应为2公里。
明代平型关的上下级隶属关系是:山西镇—雁平道—北楼路—平刑关城。
北楼路管辖二百五十余里的长城和三个关城:北楼口城、小石口城、平刑关城。另外还管辖八个堡城,这里省略。
北楼路设参将一员,驻扎北楼口城。小石口城、平刑关城各设守备一员。
参将的职务大约与现在的军级相同,守备大约等同于团级。这是我个人经过比较后的理解,当然有些牵强,并不准确。
以下是《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对平型关的介绍:
“本关正德六年建土城,嘉靖二十四年重修,始称关,万历九年砖包,周二里五分,高三丈。设守备一员,所领官军七百六十二员名,马骡二百匹头。分管内边一百二十四里零九十丈,边腹墩台四十四座,砖楼七座,与所辖团城,太安,车道,平刑岭四堡把总画地守之。本关外通畿辅,内达省会,东路之门户,全晋之咽喉也。所辖冲隘七处,嘉靖间大虏二次由平安窳,太安岭等处入犯繁峙,代州,俱由白草沟,寇家梁出边,抢掠甚惨。嗣不时侵掠岭后浑、应等处,渐及内地。故设关增戍东控紫荆,西协雁门,势若常山之蛇,所为东路之屏翰殷矣。”
从介绍中可以看出,这里原先称为平刑岭堡,嘉靖年间大虏两次入犯后,于二十四年增设关城。因此,平型关和关城正式名称的时间,始于1545年。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大虏”。明代,蒙古人经常进入内地劫掠,被贬称为虏,一千人以上的进攻被称为大虏、大虏入犯。
我在平型关城发现了一块明代修建关城的施工碑,上面有修缮关城的具体分工。我们从这块碑文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城的规模,这里很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
修建关城的时间:“天启七年”(1627年)
修建关城的的命令和规格:“钦限砖石包砌城工”。这说明是皇帝的要求和旨意。
工程分成两组从两侧同时进行。
第一组:“……胡忻分管东南起迤北至西门止,砖漫城顶,共长二百二十九丈。里面土筑,外面砖石包砌。北瓮城二十五丈,建盖大城楼一座,小角楼两座,铺房三间,东面敌台两座”。
第二组:“……刘安分管东门迤南□至西门止,砖漫城顶,共长二百二十九丈。里面土筑,外面砖石包砌。南瓮城二十五丈,建盖大城楼一座,小角楼两座。南门外卧羊台一处……”
下面是官员的落款,能辨认出来的有:“巡抚山西右佥都御史牟、总理钱粮东路通判邢、总理工程北楼参将马、总委平刑守备沈”。
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关城的轮廓,城墙周长四百五十八丈,四角都有角楼,南北城门建有大城楼并有瓮城,东、西城门很简略。
我将明代营造尺寸的长度换算为现在通用的公制长度。
城墙周长458丈=1465.6米
瓮城墙长25丈=80米 两瓮城=160米。
城墙+瓮城墙=关城墙总周长=1625.6米。
既然皇帝有旨,施工总长、质量等各个方面是不容有差错的。
在介绍平型关城的各种资料里,城墙长度从1000米—3000不等。我不清楚这些数字是实地测量或估测出来的,还是使用替他方法计算出来的。我虽然没有条件实地测量,但根据明代最后一次修缮的记录,这样计算出来的长度应当接近最初状态了。
本人实地观察,发现这里只保留有夯土城墙,目测有8米高,总体比较完整。但城砖基本被扒光,城里家家户户都使用城砖盖房。
城中心有一过街楼,当地也称为戏楼,四各城门的道路在这里汇集。过街楼现已残败不堪,只留有木架结构。
南瓮城已被彻底破坏,但还可以隐约看出痕迹。南门洞的建筑结构与北门洞完全不同,梁木横搭在上面。我分析应当是拱形结构坍塌后,清代或民国时期重新修缮时为了省时省料改变了结构。
北瓮城墙虽残缺,但保留较好,北翁城门竟然还保留有木门,这是我意想不到的。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在现场看到北瓮城极小,估测瓮城墙周长至多50米。我当时很吃惊,这是我看到的最小的瓮城,很规整的四门关城不应当只这么小的瓮城。我在西阳河堡、葛峪堡等十数个堡城看到的瓮城墙,远远超过了这个关城瓮城的规模。
施工碑明确写明25丈,换算为80米,由此我猜测这并非原始的瓮城了。清代曾经两次修葺,那时没有大虏入犯,至多是从治安角度考虑安全,为了省工省料,可能将瓮城墙缩短了。
西门已经变为一个大豁口,所有建筑荡然无存,无从辨别。
东门外和南门外的墩台尚存,但城砖也被扒光。
东门比较完整,但也有一个问题:东门洞的建筑形式并非明代习惯使用的拱形结构,而是梁木横搭在上面,与南门结构相同。
我的结论是:除北门属于明代原始建筑外,南门洞、东门洞的结构已经彻底改变。由于我并没有查阅资料,因此改变结构的时间和原因不能判断。猜测是由于清代两次修葺或后期造成的。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研究平型关和长城建筑专家的注意。许多介绍平型关城的资料,都属于相互抄袭,口径一致的介绍说:“在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九年(1581年)都曾增修,清代也曾修缮过”,有的资料竟然说只有南北两个城门。这些明显给人以误导。
施工碑就摆放在城内,却没有人阅读。上面明确写明“天启七年钦限砖石包砌城工”,两者相差了四十六年。原因是介绍长城的原始资料的成书年代都是在万历年或稍前,因此,万历后再没有人注意,也没有结合其他条件来研究。我想,当地的文化部门了解这个情况。

图片1:平型关城草图
图片2:由外看平型关城北门和瓮城






诗书于 2005-05-22 21:29:31 发表在分类:明边专论
(48518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