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古堡游记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初名清漪园。据说,设计修建清漪园的时候,参照了我国古代传说的海外有蓬莱、瀛洲和方丈三座仙山的神话,在昆明湖中也布置了三座岛屿——南湖岛、藻鉴堂岛和治镜阁岛。南湖岛与十七孔桥相连接,是昆明湖中最大的岛屿。岛上雕梁画栋的涵虚堂与万寿山金碧辉煌的佛香阁遥相呼应,是游人常去之处。藻鉴堂岛和治镜阁岛则在西堤以西,因为地处偏僻,所以很少有游人涉足。去人迹罕到的地方旅游探微,正是我的旅游原则之一。刚放寒假,我就背起行囊,直奔颐和园。
其实,昆明湖三大岛屿中最令我心仪的是治镜阁岛。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遭英法联军焚毁。南湖岛、藻鉴堂岛也遭兵燹。只有治镜阁岛幸免于难。原来,当年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的时候,把船坞也点着了,等大火烧起来之后,才发现在西堤以西还有一座五色斑斓、气势恢弘的楼台,静静地屹立在湖中,可是侵略者找不到船只渡过湖水,于是这座楼台便奇迹般地幸存下来。然而,尽管它逃过这次劫难,却在清政府重修颐和园
时被拆掉了。这是因为当时资金匮乏,只能恢复主要建筑。治镜阁岛上的建筑虽然完好,但因年久失修,再加上地处偏僻,清政府已无力修复,于是就将其肢解,建筑材料用在其它重要建筑上。斗转星移,时光流逝,治镜阁岛也渐渐被人遗忘。这里成了野树野草的家园,鸟类的乐园。因为环岛附近的水域没有游船,所以在大多时间里该岛是与世隔绝的。只有在隆冬季节,冰封湖面的时候,才会有好奇的游人前去探幽寻微。
站在西堤上遥望治镜阁岛,只见岛上树木丛生,把整个岛掩盖得严严实实。从远处看治镜阁岛黑压压一片,无法看清岛上究竟有何物。我只好冒险下冰,快速向它跑去。由于湖中很少有人走,雪很厚,走在上面,脚立刻就陷了下去,足有半脚深,还发出吱吱的响声,使人有一种莫名的惬意。
登上小岛,挥刀前进,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因为春夏秋三季,岛上完全没有人,所以草木恣意的生长和倾轧,保持着原始状态,时常可见一株株老树被蛀朽一空,倒卧在地,藤萝密密包裹着它们的残骸,不由得想起“藤萝绕树生,树倒藤萝死”的谚语来。年轻的乔木尽力伸向天空,树下的灌木和荒草交结在一起,在寒风中摇曳。巨大的树根盘绕在一起,露出地面,形态怪异,峭楞楞如鬼一般。地上是厚厚的枯枝败叶,叶堆有高有低,皑皑白雪覆于其上,好象是大海中白色的浪花,波澜起伏;树顶上则是黑黢黢的鸟巢。
在密林荒草中,隐藏着一座庞大的堡垒。堡垒为圆形,由厚厚的三合土夯筑而成。硕大的花岗岩条石、巨大的青砖从堡垒上面崩塌下来,有的横七竖八地堆在一起,有的散落一地,有的则是粉身碎骨。堡垒分为里外两层,里面的墙比外面的墙高出一倍多,并且没有门可以出入,只在西南侧壁垒有一条只容一人侧身而过的罅隙。城中一片废墟,散落着残瓦断砖。据记载,当年这里的主体建筑“治镜阁”,建造得极为繁复华丽,碧瓦飞甍,朱棂丹楹,远远望去,仿佛一块斑斓的宝石。这一点不假,从地上偶尔掘出的琉璃构件和发现的“蓬岛烟霞”门额,都可以让人想象出它昔日的辉煌。但这一切都是建在这硕大的无路可走的堡垒上吗?我环城走了一圈也没有发现任何楼梯的遗迹,况且此堡垒占全岛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多,如果乾隆皇帝在此堡垒上建房,那么其规模不但大不了,而且是登堡难于上青天了。
随着对堡垒观察的深入,也使人产生了诸多怀疑,同游人的对话更增加了我的疑惑:
堡垒的用途是什么?
这个古堡的用途似乎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听同路游人说,此堡是一个水牢,因为它四面环水,高墙矗立,出入无门。并且还说两层堡垒之间是“水沟”,将犯人放到里面是无论如何也出不来的。对于此说我不能苟同。即使怎样放犯人、送吃送喝的方法不提,仅就所谓 “水沟”而言,我也觉得过于牵强。实地考察,如果真有一条水沟,那么这条水沟显得离墙太近了,即使城墙上的砖再厚,也挡不住流水的侵蚀,不是被冲毁就是被泡塌。再者,水沟的水源如果是活水,就应有进、出口,而在这里根本看不到类似的遗迹。此外这条缝隙(唯一能进入的地方)的开凿年代,我认为也不能确定。如果当初就有的话,它又应该是干什么用的呢?如果是现代人凿的话,又有什么用意呢?仅仅是想进去看看吗?那又何必直逼到顶,能进去不就行了吗?
总之,我觉得“关押犯人”一说不大可能。宫女太监归内务府管理,囚禁他们的地方自有明文规定,怎么可能放到皇家园林里呢?
岛上的建筑究竟是什么样的?
在古堡的四周,经常可看见一座座小“山包”,连绵起伏。扒开雪和枯叶向下看“土包”的断面,可以看出是建筑遗址,并有大量的残砖破瓦、成块的三合土,还有星星点点的石灰渣,这些建筑遗址的原来面目是什么呢?其中有的可以看出是门,而另外的一些遗址又是什么呢?是廊子?还是楼阁?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堡内的建筑,由于外墙的土质不一样,有的是自然土,有的是建筑遗址,所以不好断定是建筑还是从城墙上崩塌下来的。内墙里的遗址就值得寻味了。内城如今无顶,但当时可能是有顶的,因为在墙顶上有砖砌的遗迹。但这些建筑是什么?是用什么材料构成?底下有没有支柱?在内城里还有许多遗迹,是顶子圮毁塌下后堆积而成的,还是原先地面就有的房屋?此外在内城墙壁上,我还发现了一些30多厘米见方的小窟窿,这些又是干什么的呢?是用来放东西?还是在建筑上作为撑粱搭柱之用?
虽有种种疑团,但我不敢妄下定论,只有等考古学家和古建学家进行一番实地勘察后才会真向大白。不过这里的树木倒是不错,密密地把岛屿遮掩得严严实实,不见天日。远远望去,岛上灰蒙蒙一片。漫步其中倒想起欧阳修的“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和曹操的“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语句。
尚方于
2003-06-13 10:19:31 发表在分类:
其它 中
(47762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