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八达岭长城发现明代长城题名碑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日前,在八达岭长城南七楼至南十六楼半界碑处抢险加固保护工程中出土了一块明隆庆三年(1569年)分修长城的题名碑,上面刊刻着明代著名将领谭纶、刘应节、杨四畏等17位官员的职务和姓名。同时,也是延庆明代长城沿线目前发现的纪年最早的一块长城饷? 碑为立式,方首,灰白汉白玉石质,碑高0.56米,宽0.32米,厚0.11米。在八达岭南十楼下出土。碑文楷体阴刻12行,每行18字,共计203字,字口较浅,略显模糊不清,隆庆三年(1569年)镌刻。碑文主要内容有“隆庆三年冬□之吉,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宜黄谭纶;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潍县刘应节;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汝阳房楠……鼎建。”涉及从兵部左侍郎到千户、把总等大小17位官员。
据《明史.谭纶列传》等史籍记载,谭纶字子理,江西宜黄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与戚继光共事齐名,都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将领,史称“谭戚”。他和戚继光一起练兵、筑防,取得了抗击倭寇的胜利。其后平定了福建、陕西、四川、云南等多处贼寇,屡立战功。明嘉靖中后期,北方的俺答、鞑靼等少游牧民族屡次犯边,直接威胁着京师(北京)的安全。隆庆元年(1567年),谭纶因兵科给事中吴时来的推荐,由两广总督升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直接负责北京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御。
谭纶到任后,根据当时蓟镇、昌镇(即今北京北部地区)长城防御的实际情况,结合沿海抗倭的经验,向明穆宗提出了修建既可以住兵、又可以进行两面防御的空心敌台(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敌楼)。他在《请建空心台疏略》中讲到,“……五十步或三十步即筑一墩,如民间看家楼,高可一倍,高三尺,四方共广一十二丈,上可容五十人。无事则宿于台,更番了望;有警则守墙者附墙,守台者固台。”“蓟昌二镇今分为十二路,其增筑墩台三千座,每一台必给官银五十两,通计费银一十五万……”,短短的几年间,谭纶等官员在蓟镇、昌镇组织修建了1500座空心敌台。这种墩台建成后,其高数丈,敌人无法靠近进攻,而驻守在台上的士兵又可以用佛郎机、鸟嘴铳、弓箭等武器射击远处来犯之敌,从而大大提高了长城的防御能力。在此后的历次边境战争中,谭纶指挥军队取得了一些重要战果,掌握了防御主动权。
在八达岭长城发现的这块长城题名碑记述的就是参与修建长城和空心敌台的官员题名。目前,在延庆、密云等处曾发现过十多块类似的碑刻,但都是隆庆四年、五年和万历六年(1578年)的题名碑,而此块碑刻是八达岭长城发现的最早的一块分修长城题名碑。目前的研究表明,明代八达岭长城从明弘治十七年(1504)七月开始修建。此后,正德、嘉靖年间曾进行过不同规模的增修和补修。此块碑的发现,证明隆庆三年(1569年)八达岭南10楼一带的砖石长城和敌楼就已经完工。题名碑既是参加修筑长城官员荣誉的体现,也是一种原始的质量监督手段。
(文:范学新 周金月 摄影:范学新 何东来)

本贴最后一次由nobody修改于2006-09-04 15:58:35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9/11573563800.jpg



本帖由 nobody2006-09-04 15:53:00发表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相关文章]
   八达岭长城发现明代长城题名碑 【nobody】2006-09-04 15:53:00 [7955] (3K)
     信息很及时,有一小问题 【诗书】2006-09-04 17:15:26 [6350] (352)
       诗书说得有道理,但是目前还没找到更好证据 【nobody】2006-09-05 08:33:47 [6649] (428)
         等我把火焰墩搞完,精力马上转移至此 【诗书】2006-09-05 11:23:05 [6573] (128)
     黄花城东四号楼顶石碑隆庆叁年。。 【野人老J】2006-09-04 16:34:15 [6691] (641)
     此碑保存真好。。 【野人老J】2006-09-04 16:29:16 [6508] (无内容)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17221403121948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