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对《史实辨析:昌黎靖安镇东晋龙城?北魏营州?昌黎郡?》一文的评论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对《史实辨析:昌黎靖安镇东晋龙城?北魏营州?昌黎郡?》一文的评论

李亚忠

原文:

史实辨析:昌黎靖安东晋龙城?北魏营州?昌黎郡?
原创 2017-10-09 王恩霖 文化丝语
今昌黎靖安绝非西汉柳城
一、说在前面的话
历史文献关于西汉辽西郡柳城县地望的记载较为简略,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后世学者对此的研究也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直到上世纪40年才形成了“汉柳城在今朝阳之南”的共识。但其具体位置尚待确定。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考古发现的增多,其地理位置渐趋明朗,至上世纪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位于今辽宁省朝阳市南约12公里处的十二台营子乡袁台子村(现属柳城镇)发现并发掘西汉柳城遗址之后,学术界对于柳城的具体位置也终于形成了共识。例如《辞海》、《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 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版)、《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史为乐主编、中国社科院出版社,2005年四月版)、《汉书辞典》(仓修良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等重要工具书则均依此共识注释有关条目。然而,在毫无二声的数十年之后,山海关文史爱好者李亚忠先生于2007年1月17日发表在《昌黎日报》(翌年又重刊在《昌黎文物》创刊号上)的《昌黎靖安镇汉柳城县、东晋龙城、北魏营洲、昌黎郡以及周边遗址文献记载与考证》一文(以下简称李文)。李文以被学术界早已批臭的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永平府志》中的“柳城废县”条为基调重新包装出了一个系统的,且与正史方志、考古发掘研究成果以及大型权威工具书毫不沾边的,与整个学术界大唱反调的说法——今昌黎县靖安镇是西汉柳城所在地(以下简称“靖安柳城说”或“靖安柳城”),并以此公然否定《辞海》等对于西汉辽西郡柳城在今辽宁朝阳的正确表述,公然否定2004年评选出的我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辽宁朝阳十六国三燕龙城宫城南门遗址”的真实性。与此同时,还提出了东晋龙城、北魏营州和昌黎郡皆在今昌黎靖安等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观点,甚至多次向有关领导提出在昌黎靖安建“龙城博物馆”的建议。难怪有一位全国著名的资深学者愤然撰文指出“昌黎文人行文斯文落地”(当时误将李先生当作昌黎人了)。为了极力推介宣传自己标新立异的观点,李先生将该文贴在全国许许多多地方贴吧和行业贴吧上,可谓铺天盖地,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乍览其文好似引经据典,头头是道,但稍加动脑,则会发现其逻辑十分混乱,漏洞百出,终难自圆。由此,惹得域内专家学者的指瑕,婆心苦口。但由于李先生“应对有术”,从未反思修正,竟然也赢得了些许铁杆粉丝之青眼。这样一来,与“靖安柳城说”相勾连的“韩愈祖籍郡望的昌黎正是今昌黎”、“莲蓬靖安昌黎首邦,絫县故区虔惓郡望”等一系列“伪史”得以顺利进入本不该进入的领域,例如,领导讲话著述、各级报刊、地方志书、文史资料、中小学地方教材、宣传展示口号等,甚至堂而皇之镌刻于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五峰山韩文公祠高大的花岗岩祭文碑之上。怪哉!悲哉!无知哉!丢人哉!为了净化地方文化历史研究环境,以信史为现实服务,避免继续误导世人特别是青少年,维护提高昌黎全国文化先进县的美誉度,同时也为了捍卫五峰的圣洁,特发此文与李先生公开商榷,并欢迎大家评判是非,以求共识。
古今专家学者批驳“靖安柳城说”(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中就有此说)的论文很多,有的也很精彩,可谓“前人之述备矣”。但这些论著大多以正面立“朝阳柳城说”为主,为达此目的就需要多角度的系统的旁征博引。这样的论著虽然论点明确,论据有力,论证严密,结论真实可信。但非专业的初读者往往还是不太容易弄得明明白白。再加之古籍汗牛充栋,有的记载虚实互见,真假共存,甚至相互抵牾,从而导致是非一时难断。因之,如果刻意将古籍中的真假史料杂糅成文,也有可能暂时被捧为佳作,近20年来,这样的实例在我们身旁屡见不鲜。为此我常想,如何在论证过程中尽量选取一些直白、形象、直观的论据,使文章通俗易懂,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够立地认识到“靖安柳城说”的“伪性”呢?笔者在大量研读批驳此说的论文时,发现历代学者对于该说中若干明显、形象、直观的漏洞,甚至巨大漏洞均有所失察。于是,笔者决定捡其漏儿而成其文。当然,这种以”靖安柳城说”自身之漏洞而破“靖安柳城说”为主的论证套路虽然“辨伪”效果较好,但对柳城及相关问题的正面考述就少了。为补此缺憾。请大家上网研读有关著述,很方便。
二、昌黎靖安绝非西汉柳城
李文共有《汉辽西郡柳城县》、《东晋龙城》、《北魏营州和昌黎郡》三个部分。其“靖安柳城说”在第一部分,中心是论述西汉柳城在今昌黎靖安。兹将其(依《昌黎文物》创刊号版)录于下:
“又载(笔者注:实为《汉书·地理志》又载):‘柳城,马首山在西南,参柳水北入海,西部都尉治’。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柳城废县,在府城南六十里,汉末为乌桓民所据,曹操灭之。历魏、晋为慕容氏父子所据,隋置县属辽西郡,唐置营州,今为静安社’。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记载靖安西滦州:‘岩山如天马峙于南’。并载:‘柳河,县北二十五里。按《读史方舆纪要》云:‘在县西二十里,诸山溪之水所汇流也,有柳河桥跨其上’。因此,汉辽西郡西部都尉治的柳城县是今昌黎西南五十里沿海之地的靖安镇,而绝非目前《辞海》等所称的是在什么远离海岸的今辽宁朝阳。”
先说明两点:1、靖安,旧志作“静安”2、请大家注意:由于李文这段考证文字不多,也好记,笔者在以下论证中就不按部就班的引述了。李先生这段堆积语录式的“考证”,不计结论总共仅140余字。读之,我们会很容易梳理出其“论证”思路:首先,推出了《汉书·地理志》关于柳城的简略记述以示正宗、权威、不容置疑。其次,以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中“柳城废县”条的内容直接诠释西汉柳城在今昌黎靖安,以示理据有自。再次,将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记载的滦州岩山、昌黎柳河(现属卢龙)分别认定为西汉柳城的马首山、参柳水,以示其说的地理实体证据确凿无误。最后,得出汉柳城在今昌黎靖安镇的结论。这个貌似天衣无缝的结论真实可信吗?不真实,不可信。为什么呢?理由如下:明弘治志“柳城废县”之说纯系伪史;昌黎柳河并非柳城参柳水;滦州岩山不是柳城马首山。
首先,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中的“柳城废县说”确系伪史。查阅《汉书·地理志》可知,西汉辽西郡共辖且虑、海阳、新安平、柳城、令支、肥如、宾徒、交黎、阳乐、狐苏、徒河、文成、临渝、絫等十四县,显然柳城县与絫县是同属辽西郡下辖的并列的两个县。今昌黎地西汉时属辽西郡絫县。笔者发现李文在第二部分引用《辽史地理志》“本辽西絫县地”时,在絫县后特意加注了“今昌黎”三个字,这恰恰表明李先生也完全认同今昌黎地,西汉时属辽西郡絫县。因之,与柳城县同属辽西郡的絫县是根本不可能设置在柳城县。反之,与絫县同属辽西郡的柳城县也是根本不可能设置在絫县。这种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完全可以说明,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的“柳城废县说”系纯牌伪史。众所周知,考证所取的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所谓典型,就是说论据必须有代表性、权威性、普遍性,而不是偶然的、个别的、片面的,非但如此则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统观各版本的《永平府志》可知,李先生所选取的“柳城废县说”正是一个偶然的、个别的、片面的论据。目前,能见到的《永平府志》共有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修,十八(1679年)续、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光绪五年(1879年)等六个版本。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明弘治本持“昌黎靖安柳城说”,但并无任何理据加以说明。因此被一些学者称之“无考之说”。其后五个版本除万历本没有涉及这一话题外,清代几个版本的《永平府志》皆对此说详加批驳。故当视其明弘治本为孤证。虽然清康、乾版《昌黎县志》也沿袭了明弘治志之旧说,但其后的同治版与民国版的《昌黎县志》则均未吸纳,且予严正批判之。例如,清同治五年《昌黎县志》所收《昌黎郡县考》一文在分别考述了五个昌黎之后,作出结论:“今之昌黎与古之昌黎郡、昌黎县,以及古之柳城、龙城皆相去甚远,毫无干涉。凡金大定以前昌黎、柳城、龙城之人物、史事,断不可牵入此地,以贻将来考古有识者之讥”。民国22年《昌黎县志》更进一步的指出:“凡前代平洲、营州、昌黎郡、昌黎县、龙城郡、柳城县历史上人物不便滥入,恐假借附会,人与地不相符,以贻有识考古者之讥也”。据笔者所知,在全国范围内清代只有陈芳绩在《历代地理沿革表》中抄袭其旧说,惜焉未成气候。相反,清代著名学术大师顾炎武的《辨柳城》(载《京东考古录》),著名历史学家、民国时期东北学人之翘楚金毓黻的《辨柳城在今卢龙昌黎之误》(载《东北通史》)都有理有据地批驳了昌黎靖安柳城说。因此,二位大师之作被学术界奉为经典,深入人心。李先生140余字的考证中有《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著)中关于昌黎柳河之语,但请注意,顾老先生可不认同“靖安柳城说”啊!《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七·北直八”在记述永平府昌黎县有关问题时,针对明弘治志靖安柳城说严加斥责:“误也”。更应该值得注意的是,自民国至目前学术界根本就再也没有此说了。明代学者杨初东先生有一句著名的关于考证态度与方法的名言:“尚论者多求之史,史不必尽信也。又求之志,志,郡史也,可信乎?未也。然则如之何?博综群言折之理,庶几矣。” 良有以也。按此里,李先生在引用弘治志的孤说之前,理应瞻前顾后,弄清孰是孰非,而后再决定取舍,但其并没有这样做,起码是犯了以偏概全之错。由李先生发表过的文章中的大量引文可知,其各种版本的《永平府志》、《昌黎县志》及顾炎武、顾祖禹等大师的有关著作均已反复研读。这表明其对于清代各版本的《永平府志》与同治、民国版《昌黎县志》等否定“靖安柳城说”的事实是心知肚明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偏偏要选中一个早被后人抛弃的错误观点呢?实在是令人三思。另外,笔者与同仁多次到靖安镇进行多方位、多孔点的考古调查钻探,但始终没有发现汉代文化层。在没有发现汉代文化层的今天,仅据一本旧志的一条“无考之说”是不足以为证的。
其次,昌黎柳河并非参柳水。柳河发源于今卢龙刘田各庄镇柳河北山,流经水长峪、山善庄、李柳河、宋柳河等地,于阎深港处汇入饮马河,据上述西汉絫县(今昌黎地)与西汉柳城不在一地考量,柳河不可能是参柳水。《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汉柳城之“参柳水北入海”。柳河是从靖安北“入海”吗?没有。实际上,柳河是从靖安东北“入河”,入饮马河。而且饮马河是从靖安东南入渤海的。勘实地、问耆老、查古籍,知其虽有改道,而从无由靖安北入海之迹象。没有“北入海”特征的柳河怎么能认定是“北入海”的参柳水呢?两河名中偶然因有一“柳”字,便是一河?此非臆断而何?总之,将地域不同、名称不同、流向不同、汇入地不同的两条河硬视为一条河,应属生拉硬拽。虽引文中有《读史方舆纪要》关于昌黎柳河的记述,但顾氏将昌黎的有关记载统统纳入“北直八·永平府”部分,而将参柳水所在地古柳城的记载悉数归为“北直九·大宁卫”部分。这无疑表明其作根本就没有将柳河与参柳水混为一谈。永平府在关里,而大宁卫在关外,且相距数百里。而李先生如此以关里清代的“柳河”为关外汉代的“参柳水”作“注”,纯系指鹿为马。这不但歪曲了光绪《永平府志》和《读史方舆纪要》的本意,而且也在客观上误导了读者。
最后,滦州岩山不是古柳城马首山。李文为了说明靖安是西汉柳城,将滦州岩山断为靖安西南的马首山,此实李文之一大败笔。滦县位于河北省东部滦河之西。东与昌黎、卢龙二县隔滦河相望,南毗滦南县,西连唐山市,北与迁安市接壤。今滦县辖区西汉属幽州,为辽西郡海阳县、新平安县及右北平郡夕阳县、昌城县地。由此可见,今滦县地与西汉柳城县绝非一地,而并非一地的两座山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一座山的。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在记述滦州形胜时确有“岩山如天马峙于南”之语。“岩山如天马”,就是马首山了吗?岩山“峙于(滦州)南”、“马首山在(柳城)西南”,二者仅仅因为共占了一个“南”字,就可以混为一谈了吗?这不是望风捕影、牵强附会是什么?实地望一望或浏览一下地图则可明了:岩山在靖安西北,而不在靖安西南。而且靖安西南依次是平原、湿地和大海,根本就没有山,甚而连个山的影子都没有。李先生为什么将“西北”硬说成“西南”?为什么将“无山”硬说成“有山”?如此颠倒是非、无中生有,真能取信于读者,取信于学术界呢?李先生所犯的“两个硬说”之错,是其在整个考证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个最大、最形象、最明显、最具自我颠覆性的,且毫无办法应对的漏洞。《汉书·地理志》明言“马首山在(柳城)西南。而西南根本就无山的靖安怎么可能是柳城呢?
至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今昌黎靖安绝非西汉柳城。甚至仅凭“靖安西南本无山”这一不可辩驳的事实则可理直气壮地说:今昌黎靖安绝非西汉柳城。

本贴最后一次由山海关李亚忠修改于2017-10-22 19:06:17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7-10-22 18:59:08发表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相关文章]
   对《史实辨析:昌黎靖安镇东晋龙城?北魏营州?昌黎郡?》一文的评论 [网址] 【山海关李亚忠】2017-10-22 18:59:08 [3606] (11K)
     对《史实辨析:昌黎靖安镇东晋龙城?北魏营州?昌黎郡?》一文的评论 【山海关李亚忠】2017-10-22 19:01:41 [3706] (12K)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12971591949463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