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浑源恒岳在先,大茂山属恒山余脉有遥祀庙被误指恒岳在后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我们说的是北魏时期的恒山,你说它是哪里?你文章里提到的“在注②中又注恒山“一称太恒山,又称元岳。相传舜帝巡狩四方,至此见山势雄伟,遂封为北岳……主峰玄武峰,又名天峰岭,在浑源县东南,海拔2017米,气势雄伟。恒山古迹名胜多集中于此,有悬空寺、虎风口、北岳朝殿,会仙府、文昌阁等”,均是明代以后的说法和古建筑”——
北魏时期的恒州在平城今大同,东南有舜帝所祀的今浑源恒山,当然是浑源恒山在先了。
网上资料:
恒山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
唐贾岛《北岳庙》诗:“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
恒山庙又名北岳庙,元灵宫,贞元殿,俗称朝殿。建于明代弘治年间,距今500年,殿内供奉北岳大帝。
会仙府又名集仙阁,自古为仙人炼丹之处, 广仙列传中记载汉武帝元光五年以后,先后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在此修炼。在四周悬崖上布满了宋 辽 金 元 明 清历人赞颂恒山雄姿的摩崖题刻。
怎么能说这些“均是明代以后的说法和古建筑”呢?
“‘相传舜帝巡狩四方,至此见山势雄伟,遂封为北岳’,你引用这说法,我个人理解你是认为今曲阳的大茂山(姑且称之为古北岳)和今浑源的恒山(姑且称之为明清北岳),都是北岳。那历史上很早就有两个北岳了?!可能吗”——
本来应该是不“可能”的,但历史上却还真的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尚书"虞书"舜典:“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
可见,舜帝“巡守”北岳是确有其事的,而且还是“至于北岳”,也就应该是到了北岳的。
《百度百科》摘录:
追溯北岳的来历,早在远古尧时,命羲和氏的四个儿子分别掌管四岳,羲仲为东岳长官,羲叔为南岳长官,和仲为西岳长官,和叔为北岳长官,到舜帝时,舜帝用了一年的时间巡狩四岳,二月东到泰山,五月南到衡山,八月西到华山,十一月北到恒山。据《尚书》载,舜帝冬十一月北巡恒山,行至冀州曲阳(至此句传说故事非《尚书》所载,笔者注),大雪封山,不得前行,便望山拜祭,当即从恒顶飞来一巨石落于帝前,舜帝将此石封为“安王石”,后世在曲阳建“飞石殿”,从此,恒山也便留下了“飞石遗踪”。尽管这只是传说,但《舜典》、《禹贡》等书皆成书于秦汉之际……并且《尔雅》称:“恒山为北岳”。也就是说远在秦汉时,恒山就已经称之为北岳了。
《周礼"职方氏》:“九州各有镇山,恒山,正北并州镇山”。
《尔雅"积山》:“恒山为北岳”。
《文献通考》:“定州曲阳县,北岳恒山在焉……今浑源南二十里之恒山,与旧阜平东北之大茂山,绵亘三百余里,势本连属,第山脉自北而东、而南,腾跃入紫荆、倒马,以达于曲阳,是大茂,乃山之脊;而突起与浑源南者,其来龙也”。
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宣帝颁发诏书,定祭祀“东岳泰山于博,中岳嵩山于嵩高,南岳衡山于灊山,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常山即恒山,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恒山郡为常山郡,笔者注)。
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宣帝颁发诏书,定祭祀北岳常山于上曲阳。但汉朝时的北疆屡遭匈奴侵扰,进行了拉锯战,恒山曾一度不在中原政权管辖之内。汉代帝王在恒山弯曲处建庙祭祀(称下庙或西庙)。
《隋书"地理志》:“恒阳(旧曰上曲阳),后齐去‘上’字,开皇六年改为石邑,七年改曰恒阳,有恒山,有恒阳溪”。
其二,改祀到山西的浑源,是因浑源县曾为恒阴县,为恒山的阴面。
第一次争论(起因):明孝宗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兵部尚书马文升上《请厘正祀典疏》于朝廷,要求改祀北岳河北恒山于山西浑源。《典疏》曰:宋失河北,浑源一带为契丹占据,因此,宋祭恒山于曲阳是“不得已权宜之道也……迁都北而真定府却在京师之南,犹祭北岳于曲阳方位与国都不符……”。礼部尚书倪岳针对马文升《请厘正祀典疏》的议论,上疏《议改北岳疏》予以反对:宋代祭祀在河北,不是不得以的权宜之策,而是“自古以来,祭祀恒山皆在曲阳,非自宋代始”。遂朝廷议定“仍祀曲阳,循依旧理”。
第二次争论(复议):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于第一次交锋时隔九年后,已经升任吏部尚书的马文升又上疏,请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州。《续文献通考》郊社考卷十记载:复议期间礼部尚书倪岳又一次引经据典:“曲阳庙祀已久,当仍旧。山在浑源者,修治其庙”。“历汉唐宋以至国朝千年,未之有改。其浑源州号称恒山,亦名北岳,然祀典不闻”。《大明集礼"礼制节文》载皇帝对礼部的复议批复:“诏从之”。礼官言:汉、唐、宋北岳之祭,皆在定州曲阳县,与史俱合。浑源之称北岳,止见于州志碑文,经传无可考,仍祀曲阳。
第三次争论(否决):《曲阳县志》记载: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户科河南陈公上奏章请罢曲阳之祀,又被朝廷否决。
第四次争论(驳回):《明史》:“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巡抚胡来贡请改祀北岳于浑源州。礼部礼臣沈鲤上书《议改北岳疏》:汉唐宋北岳之祀皆在定州曲阳县,浑源之称北岳,只见州志碑文,经传无可考”。《大明集礼》也记载了当时礼官所言:“汉、唐、宋北岳之祭,皆在定州曲阳县,与史俱合。浑源之称北岳,只见于州志碑文,经传无可考,仍祀曲阳是也”。
第五次争论(改封不改祀):同年(公元1586年)即第四次交锋后,《明史"礼志》记载:朝廷改封山西省浑源州玄岳山为北岳,称恒山。尽管当时明王朝改称山西浑源县玄岳(即浑源县境恒山东南之玄武峰)为北岳,并在天峰岭南新建北岳庙,但只是改封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国家秩典祭祀仍确定在河北曲阳。曲阳北岳庙明代祭祀碑刻百余通,可证明代在河北曲阳北岳祭祀的无可争议的史实。由于明朝廷中对北岳位置的考虑和舆论的制造,明后期出现了“两个恒山”之说。此舆论在北岳庙的碑刻中也有反映,但只发现了一块。嘉靖十六年(公元 1536年),许赞在《曲阳县重修北岳庙碑文》中说:“恒岳肇名,浑州维始;奇踪显奕,曲阳继兴”。可见朝廷“主张仍祭于曲阳,但是可以修葺浑源北岳庙”。这种折中态度,是否有地方军事保护信仰的需求在里面呢?
第六次交锋(改祭):清顺治十七年七月(公元1660年)刑科给事粘本盛拟《厘正恒山祭典疏》上奏朝廷,要求改祀,其观点与明代马文升一致,但这次顺治皇帝却御批“移祀北岳于浑源”。朝廷决定:根据礼臣的建议,改祭祀北岳恒山于山西浑源州,罢北岳曲阳之祀。此后,再不见反对此事的奏摺。
就这样,从明代开始的改祭争论一直延续到清初顺治年间,祭祀北岳的地点才由河北曲阳移至山西浑源,封祀合一争论就此落幕。当笔者查找到《明史"地理》一、二卷时,就已看到两种不同的对恒山的解释:《明史"地理一》称:“唐县西北有大茂山,即恒岳也”。《明史"地理二》则称:“浑源州南有恒山,即北岳也”了。同为明史的《地理卷》就有两种解释,足已佐证当时“两个恒山”的说法和北岳改祭的争论。
清代的《清史稿"地理志》记载的古北岳恒山和改祭后北岳恒山的地望为:“曲阳西北恒山,古北岳,顺治末,改祀于山西浑源”。又见《清史稿"世祖纪》载:顺治十七年,“七月丁卯,移祀北岳于浑源州”。
从此,山西浑源就成了国家祭祀北岳恒山的地方,享受曾经古北岳恒山在河北时的政治待遇。待遇不变,说明了北岳虽然经过历代的动乱、复苏和一代又一代王朝的更替,北岳祭祀文化反倒静态的延续和传承下来。
就上述对历史文化遗存的记载而言,过去的文化痕迹是以社会需求程度来确定它的价值的,实实在在的存在于历史长河中。它表明了任何文化只要不是虚构,那么它的存在就有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值得人们去探寻和借鉴。其实,恒山无言,北岳无语,在哪里祭祀都是人为的,是以当政者的喜好和需要而定的。尤其,在封建专制的国度里,这不是一个学术所能讨论出结果的问题,所以,形成祭祀北岳的尴尬局面也就不足以为奇了。
祭祀北岳的地点在河北曲阳还是在山西浑源的这场争论,明代朝廷在万历年间采取了折中办法:把河北的大茂山北岳主峰,改封在山西的浑源玄武峰,以示北岳为京都之北,但国家祭祀地点仍在河北的曲阳北岳庙。如此这般一番,当时的中央政府人为的制造两个得以祭祀恒山主峰的局面,埋下了一段祭祀北岳的尴尬根苗,从而使恒山的历史中就有了两个不同地域的北岳,导致后人对其不断的叩问。
转载翠屏峰
《读史杂谈(14)——悠悠塞北:“安王灵石”飞越晋冀,铸两个恒山的千古公案》
五岳之中,东南西中四岳的祭祀地点都没有争议,但北岳恒山的祭祀地点却有两处,一处是塞北山西浑源北岳恒山主峰的恒山庙,是为北岳上庙;另一处则是在几百里外的河北曲阳的大茂山,那里也建有一处规模宏伟的北岳庙,是为北岳下庙。因而在历史上就出现了有时候在浑源祭祀,有时候在曲阳祭祀的情形,也就出现了历朝历代倍受争议的两个恒山公案,而连接两个恒山的文化纽带就是著名的北岳恒山飞石的传说。
传说上古三贤之一的舜帝在位的时候,为了熟悉山川了解民情,定下了每五年巡视四方一次的制度,这也就是后来帝王到各地巡视的由来,《礼记"王制篇》中记载了天子每五年巡守四方的制度。当然后来定都北京,就大概只剩下南巡最为有名了。舜帝当时把东南西北四方和春夏秋东四个季度互相配合,春天二月巡东方泰山,夏五月巡南方衡山,秋八月巡西方华山,东十一月巡北方恒山。传说舜帝首次十一月巡视恒山的时候,来到恒山下面,翻身下马,对恒山主峰行大拜九叩之礼,突然山崩巨响,从恒山主峰飞起一物,形如磨盘,闪闪发光,众人大惊,个个伏地,不敢抬头,只有舜帝不慌不忙地说,此乃灵山显圣,必为吉祥之物。话音刚落,一块大青石落到舜帝面前,舜帝就封这块灵石为“安王石”,随后,舜帝命臣子到山上查看,果然看到恒山主峰东侧的峭壁半崖上崩开一个大石窟,安王石就是从这个石窟里飞出去的,浑源北岳恒山主峰上著名的景点“恒山飞石窟”就是当年飞出“安王灵石”的地方。
又过了5年以后,舜帝第二次北巡,行至恒山山脉108峰中的东端河北曲阳大茂山的地方,因为大雪封山挡道,人马无法前行,舜帝就说,既然已经到达了恒山的东端,又无法前行,我们就在这里望祀恒山吧。就在舜帝在曲阳那里遥拜恒山的时候,谁料到恒山主峰的“安王石”又飞越到曲阳落到舜帝的面前。在北岳恒山的飞石窟里还有一洞名叫还原洞,据传说此洞深不可测,也通向河北曲阳。
我不清楚在历史上,是先有的两个恒山,再有了飞石的传说,还是先有了飞石的传说,后有了两个恒山。根据上述传说,舜帝的时候就在浑源和曲阳两个地方祭祀北岳了。从历史上看,有时候是在浑源,有时候在曲阳祭祀,大抵是秦汉和唐是在北岳恒山主峰祭祀,宋朝和明朝在曲阳祭祀,清朝又在浑源北岳主峰祭祀。现在的五岳年会,轮到北岳时也是在山西浑源北岳召开。汉武帝为五岳封神,在北岳恒山主峰的飞石窟举行了隆重的北岳封禅大典,但在西汉宣帝时,宣帝又专程到曲阳观看飞石,并在那里举行祭祀北岳恒山大典,后来人们有时候特别是唐朝以后的宋朝,就在河北曲阳大茂山朝拜恒山,在那里建立了飞石殿北岳下庙,里面有飞石“安王石”供在殿内。
实际的情形是,北岳恒山地处塞北边关,中原的朝廷有时候很难到达这里,要朝拜五岳显示天下一统时,聪明的中国人就想出了这样曲线通幽的办法。从历史上看,当今的曲阳的北岳下庙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且各种碑记和历史记录也表明曲阳确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北岳祭祀之地,但浑源恒山作为北岳,也绝不是从明朝以来才有的,从地名上看浑源西汉时属于恒山郡,也称常山,北魏时称恒州治平城(今大同), 北齐时为北恒州,或恒安镇,元朝时称恒阴县,这些均为与恒山有关的明证。
古代祭祀五岳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现在看起来虽然有些荒诞,但当时人们重视的程度就像现代人们的政治方向一样重要。明清两朝几百年里两个恒山的公案是朝廷的重大争议案之一。明朝孝宗弘治6年(1493年),兵部尚书太子太保马文升上书朝廷,对明朝一直在河北曲阳祭祀北岳恒山表示质疑,认为秦汉隋唐都是在北岳恒山主峰祭祀,五代以后以及宋朝在曲阳祭祀那是因为当时浑州不在中原朝廷手里,不得已而为之,现在北岳恒山在大明王朝手里的大同府治下,理应明正祀典,在北岳主峰祭祀北岳。马文升的兵部是管军事的,而祭祀之事归礼部,明孝宗就令礼部议定。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倪岳引经据典,认为在曲阳祭祀北岳已经多年成为定制,不应更改,这样整个明朝就都仍在曲阳祭祀。实际上除去上面所说的理由外,礼部尚书倪岳本人的出生是个主要的因素。倪岳的父亲倪谦也曾是明朝重臣,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有一年,倪谦作为朝臣到曲阳主持祭祀北岳大典,借此机会,他向恒山神为自己祈祷生子,后来就果然喜得贵子,倪谦感谢恒山之神的灵验,就把儿子起名为倪岳。有了这一层关系,礼部尚书倪岳坚持在曲阳祭祀北岳恒山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在当时的明朝就有人为北岳恒山主峰不能恢复祭祀地位而惋惜:
却问安王一片石,
谁叫飞去不飞还?
虽然明朝祭祀北岳恒山的议案就这样定了,但事情在明朝也并没有完结,又过了几十年,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时候,这位皇帝立志追求长生不老,有人贡献了个方子,其中有一味成份就是北岳恒山的灵芝宝草,皇帝要强身,这是全国的头等重要大事,曲阳所在府治的河北真定府守臣从曲阳恒山遍寻未获得灵芝,就上奏皇帝:古北岳在山西大同府浑源州,是舜帝封的北岳恒山元岳,有舜帝巡视古迹,恭请圣上到古北岳寻找。于是在嘉靖35年(1556年)派使臣到浑源祭祀北岳恒山,采集灵芝。10月的时候,大臣们祭祀恒山后,果然在恒山主峰的紫芝峪找到12本真品灵芝,状如云锦。现在还存有纪录当年采集灵芝过程的碑记。从此以后,朝廷就年年来浑源北岳恒山采集灵芝,由于过分采集,尽管传说北岳灵芝宝草由凶猛的双头蛇“率然”紧密看管,但还是绝迹了。
但不管怎么说,这就等于是朝廷承认了北岳主峰的元岳地位,尽管整个明朝直到灭亡都是在曲阳祭祀北岳恒山。
转眼间明朝灭亡了,清军侵略中国入主中原后,为了显示奉天承运在中国的正统合法统治地位,入关不久就进行祭祀五岳的大典,清世祖顺治皇帝看到朝臣要出京城南行曲阳去祭祀北岳恒山,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立即明正祀典,在塞北浑州恒山主峰祭祀北岳恒山,后来人们就把塞北浑源恒山主峰叫北岳恒山,把曲阳恒山用北岳恒山的别名大茂山来称呼。
实际上即使到现在,两个恒山的公案依旧没有完结,恢复河北曲阳北岳恒山地位的呼声仍然不绝于耳。人们争什么,争的是一个正统地位,明代才子李梦阳有”北岳”诗一首:
搀搀(山旁,chan)一片飞来石,
黑帝行宫起曲阳。
北守明堂虞典礼,
西京穹石汉文章。
功深云雨龙蛇会,
势限华夷虎豹藏。
今代朝廷开北极,
恒山千古是金汤。
李梦阳在这里认为曲阳是北岳行宫,而西京穹石当然是指大同浑源北岳恒山。金末元初的名诗人元好问有“登恒山”诗云:
大茂维岳古帝孙,
太朴未散真巧存。
乾坤自有灵境在,
地位岂合他山尊。
中原旌旗白日暗,
上界楼观苍烟屯。
谁能借我两黄鹄,
长袖一拂玄都门。
元遗山先生不愧为诗文大家,在历代咏北岳山水的诗中,这一首为上乘。可惜的是近年出版的书中,有人竟然把“暗”字改成“跃”,我不知道人们这样改动的用意是什么,但一字之改,使诗的意境大变,失去了元好问的原意。元好问一生以情为重,就像他在另一首“摸鱼儿”的词里写道:
问世间,
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
习惯于歌颂莺歌燕舞的现代人怎么能理解元遗山当时的心情,他对于灭亡了的金朝非常怀念和悲痛,并且以身相许,不惜高官厚禄和荣华富贵,此后终身不仕新朝,他借咏恒山抒发其热爱金朝河山之情和对金朝灭亡的惋惜。
以上可见,古代从今浑源恒山到今曲阳西北唐县大茂山一线300余里108峰间都叫恒山山脉,今浑源恒山是其主峰和北岳,自尧时即已命名。自舜时即有在今浑源恒山祭祀北岳恒山的“飞石窟”、“安王灵石”、以及又因大雪路阻而于大茂山下遥祭传说。汉宣帝时也因边界、路途所限,定为在上曲阳即古恒山山脉南侧弯曲处建庙祭祀,称恒山下庙或西庙。
后来,人们就渐渐地开始误以为距上曲阳恒山“下庙”最近的高峰“大茂山”即恒山主峰“北岳”了。于是,两地就都同时被称以“恒山”和“北岳”,自汉以来两地也都有祭祀北岳恒山的活动和庙宇,正如明代嘉靖十六年许赞在《曲阳县重修北岳庙碑文》中说的那样是:“恒岳肇名,浑州维始;奇踪显奕,曲阳继兴”。而且曲阳还称过“恒阳县”,浑源还称过“恒阴县”,明指曲阳是恒山之阳,浑源是恒山之阴。
但由于大茂山并无北岳之实,也无北岳气势,故《大宋重修北岳庙记》中即称:“天下之岳五,独北岳常山,人曰为大茂山,而岳名不著”。也就是说,大茂山虽然也被误称为北岳了,但是却没人把它像对待其他四岳那样当回事。
而到了明代,恒山又被封回浑源,祭祀仍在曲阳。
到了清代,连祭祀也被改回浑源,实现了名实归一。
所以我认为:浑源北岳恒山在先,大茂山属恒山余脉下有遥祀庙被误指北岳恒山在后。
“我很钦佩你的钻研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但这不代表这你的研究成果就都是正确的。最后一次忠告亚忠兄:好好补一下中国历史地理的知识”——
遵循先生的提问和“好好补一下中国历史地理的知识”的“忠告”,这两天除巡查角山至老龙头明长城和去汇报用了一天半多,又硬“挤”时间对此问题做了这些学习分析探讨,不知先生认为这样回答“解释”此问题可否?
总之,先生是一位认真探讨学术的人,这样探讨学术多好!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 于2012-04-25 21:26:21发表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相关文章]
● 毛石土筑长城是燕秦长城,北齐长城并不经过居庸关南口 【山海关李亚忠】2012-04-20 00:34:44 [1102] (6K)
○ 再给李老师您提些建议 【火箭人】2012-04-24 02:44:24 [965] (2K)
■ 目前对中国东部多代长城的诠释标画“乱象”急待改观 【山海关李亚忠】2012-04-28 04:56:58 [1329] (11K)
○ 幽州村和幽州无关,鉴定完毕。 【一根儿筋】2012-04-20 11:23:58 [965] (无内容)
■ 证据呢?幽州村和幽州有关,鉴定完毕。这样是痛快啊! 【山海关李亚忠】2012-04-20 14:22:45 [948] (无内容)
■ 您说有关,应该您拿证据才对呀! 【一根儿筋】2012-04-20 14:48:43 [1020] (140)
■ 这个幽州,是解放前后当地自己取的地名 【诗书】2012-04-20 22:49:39 [1003] (34)
■ 既然解放前就叫了,再前是否也叫呢?又为什么叫的呢? 【山海关李亚忠】2012-04-20 23:37:32 [874] (无内容)
■ 这个就不必追究的那么细致了吧 【诗书】2012-04-21 20:52:40 [934] (176)
■ 恒州怎么叫的?不就因为那一带有恒山吗? 【山海关李亚忠】2012-04-20 15:30:16 [921] (无内容)
■ 您的意思是 【一根儿筋】2012-04-20 17:10:30 [943] (26)
■ 什么“幽州村旁边的山叫‘幽山’”?幽州村旁边都叫“幽州” 【山海关李亚忠】2012-04-20 23:41:13 [1382] (无内容)
○ 李老师好,我和您较一下汁 [网址] 【火箭人】2012-04-20 01:28:57 [1133] (245)
■ 古夏阳川是幽州村北至海字口,幽州北下口是北京北海字口 【山海关李亚忠】2012-04-20 02:09:12 [1131] (575)
■ 这个解释似乎不能读通 【火箭人】2012-04-20 03:24:45 [969] (2K)
■ 看一下带海拔地图就应该能读通了 【山海关李亚忠】2012-04-20 14:18:48 [1926] (3K)
■ 李老师好 【火箭人】2012-04-21 00:12:50 [992] (110)
■ 怎么说话呢?什么叫“对牛弹琴”?还“不顾历史的一个臆测”? 【山海关李亚忠】2012-04-21 01:08:26 [1046] (827)
■ 火箭你有病吧 【联墩】2012-04-21 16:18:52 [1106] (144)
■ 不吵不吵 【火箭人】2012-04-21 20:49:56 [1120] (94)
■ 我哪句不是学术探讨?只有自己是什么的才以为别人也是什么的 【山海关李亚忠】2012-04-21 17:32:47 [854] (无内容)
■ 你说得对 【联墩】2012-04-22 12:07:47 [934] (30)
■ 李老师好 【火箭人】2012-04-21 07:52:03 [899] (69)
■ 李老师好 【火箭人】2012-04-21 07:50:44 [951] (69)
■ 当然是先有幽州村一线的幽州大峡谷才再有幽州州名啦 【山海关李亚忠】2012-04-21 09:17:02 [1290] (332)
■ 概念偷换的够可以的。 【火箭人】2012-04-21 11:06:23 [901] (50)
■ 提问题把大问题提小了用大问题答案回答不好么? 【山海关李亚忠】2012-04-21 17:36:07 [929] (无内容)
■ 圣人有言: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火箭人】2012-04-21 20:32:10 [855] (75)
■ 不管幽州变成村,还是叫幽州峡谷,都与北方称幽州有关 【山海关李亚忠】2012-04-22 11:27:50 [989] (975)
■ 那您就是承认先有幽州,后才有您的幽州村了吧? 【火箭人】2012-04-23 14:05:52 [892] (144)
■ 先有幽州村幽曲幽冥幽僻之地,后有幽州幽州村幽州峡谷之称 【山海关李亚忠】2012-04-23 14:54:55 [1026] (507)
■ 您愿意绕什么圈子我不管 【火箭人】2012-04-23 16:51:42 [997] (435)
■ 幽州第一大河中有此幽冥之地,应该成为幽州名称的由来 【山海关李亚忠】2012-04-23 23:03:09 [1399] (2K)
■ 您自己看一眼您是怎么玩的 【火箭人】2012-04-24 01:26:30 [936] (3K)
■ 这只是先生自己的一己看法,看过我们整个对话的人不会这样认识的 【山海关李亚忠】2012-04-24 17:55:28 [1008] (132)
■ 哎,亚忠先生啊 【左岸】2012-04-22 22:41:57 [1253] (2K)
■ 开卷有益!!! 【司令】2012-04-24 19:45:21 [1140] (无内容)
■ 开卷有益!!! 【司令】2012-04-24 19:42:27 [904] (无内容)
■ 古恒山有两处而并非只有一处 【山海关李亚忠】2012-04-23 13:28:04 [1079] (3K)
■ 两个恒山,孰先孰后? 【左岸】2012-04-24 09:33:31 [949] (636)
■ 浑源恒岳在先,大茂山属恒山余脉有遥祀庙被误指恒岳在后 【山海关李亚忠】2012-04-25 21:26:21 [2579] (14K)
■ 请您把左岸先生的文字用引号引起来 【火箭人】2012-04-23 14:09:48 [938] (42)
■ 我不是用波折号了吗,可能是用长隔线更好,还不大会弄呢 【山海关李亚忠】2012-04-23 15:01:11 [794] (无内容)
■ 稍微规范一些,引用别人文字,必须用“引号” 【大鹰】2012-04-23 21:42:32 [916] (122)
■ 好吧,已经引上了 【山海关李亚忠】2012-04-23 23:18:27 [816] (无内容)
■ 李大牛的口头禅 【联墩】2012-04-22 12:03:51 [1109] (178)
■ 怎么也没有自称联墩牛,更没有不会讨论学术只会骂人更牛 【山海关李亚忠】2012-04-22 12:17:26 [931] (无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