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就长城众多错误“定论”“认定”和诸多重大考古新发现给国家文物局长的信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就长城众多错误“定论”“认定”和诸多重大考古新发现给国家文物局长的信

(中国东部燕秦汉北齐明长城大都被搞错画错,国家文物局2012年对东部长城“认定”也大都“认定”错,《中国长城志》也将大都修错,古长城无保护措施,众多最重大考古新发现得不到查证落实)

李亚忠

尊敬的励副部长、局长:
您好!
因看到近些年长城等诠释标画与史志记载多不相符,以及碣石、孤竹、龙城、昌黎等诸多谜团,故我已进行自费为主,地方党政文物部门亦予一些支持的20余年大规模长城等考古研究,成果发现亦为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海内外媒体多方多次报道,互联网上亦比比皆是。我也直接去过国家文物局(时柴晓明先生接访)或写信给国家文物局,局办公室也回过信说表示重视。罗老在世时也或直接向罗老、或写信电话汇报,罗老也先后做过长城家底一直没弄清楚的表态。
但现在在长城家底一直没弄清楚和东部燕秦汉北齐明长城大多都弄错的情况下,国家文物局却仍于2012年5月对东部各省市自治区仍按诸多错误“定论”和“调子”汇报的长城调查结果进行“认定”;由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国长城学会负责为凤凰出版集团修纂的有史以来首部《中国长城志》也都仍按这一系列错误“定论”和“认定”“调子”在进行修纂,现已大多写出,准备2013年修完,2014年出书。如果这样,将会使这些错误定论继续大肆流传泛滥,继续贻害人民和子孙后代,并也必将为海内外世人所讥哂诟责!
本想3月国家人大会后,给总书记、总理、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一并写信反映汇报此严重情况。今于长城小站刚换封面《更多最新更新》一栏有关国家文物局文章后面看到国家文物局网站中有《局长信箱》栏目,特先直接给您写此信。因为您是直接主管国家文物局的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兼国家文物局局长,给您写也就等于是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都有了。而最直接管和能纠正这么多重大错误的也就应该是您。您若能直接纠正这么多最重大的一系列长城错误定论我还非得给国家最高领导们写信干什么呢?
东部长城错误如此之多,中西部也可想而知,也仍云山雾罩!
而且明代以前多代古长城现都不仅年代被人为错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保护,绝大多数都未立保护标识和设保护员,因而都在被随意不断破坏。
如辽宁兴城云台寺纵横八道燕长城和东侧三道燕长城一道明末熊廷弼深壕等极其珍贵遗址均毫无保护措施,随时可能惨遭破坏;其东北石砬子山燕长城被推剩半高,上面种上10大垄庄稼,遭遇“灭顶之灾”;绥中县下骆驼南山3、4道燕长城大多被毁为农田;三山秦长城上被盖庙宇中的东部侧房;山海关城东北老边沿燕秦古长城被推毁欲修路,馒头山顶入海始皇长城上被建几排房屋;抚宁县黑峪沟燕秦古长城刚被多处推毁“犁庭扫穴”而都无人问津!
再则,在所谓的“修复”、“开发”“维修”中,辽宁丹东虎山将通往朝鲜战国燕“老边墙”毛石土筑古长城改筑1200米条石城砖块石灰缝假明长城和城楼;绥中县蔓枝草画蛇添足地增加13道自古未有过的长城内侧“牛腿支墙”;高阙赵秦汉毛石土筑古长城和城堡旁边新建起了不伦不类的“现代长城”……。如此种种,网络上介绍也大都有国家文物局的“批复”。
所以,“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特向您反映这一系列最重大长城错误诠释标画“定论”“认定”、“调子”,以及“修复”“维修”中的诸多失误和古长城毫无保护惨遭破坏等最严重问题!盼能引起您最为高度的重视,并迅即进行查核解决纠正。
这些问题通过媒体不断报道和网络传播,已经是“地球人都知道”了!
而主管部门如果再充耳不闻、视若无睹,只能是继续玩忽渎职、不作为、乱作为!其结果只会是成众矢之的,自取其咎。
在如此最重大的大是大非面前,若只像多年间传闻中的“专家说是我就说是”那样当国家文物局主要领导,那领导者自己的才智呢?史志典籍的众多记载呢?人民群众的才智呢?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眼前不就是这么回事么?偏偏在长城等史学上群众就有说对的了,作为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应该怎么办呢?
还有魏武碣石、白狼山、孤竹城、李广射虎石、三神山原型、汉柳城、东晋三燕国都龙城、北魏营州、古榆关之险、韩愈郡望古昌黎郡、李自成山海关甲申之战兵败回马主战场“庙岗”等,我也都已考证找到,也希望您能对这么多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介普通“草根儿”百姓的如此众多最重大考古新发现也都能给予最为高度的重视,并迅即组织查证落实,以使其都能尽快为祖国史学和旅游开发服务!


仅附《燕秦长城不经围场北而是经山海关,目前中国东部长城大都被画错,应该尽快予以纠正》、《在〈新华网"人民议政〉中的建议,也在此作为向国家文物局的建议》、《在〈董耀会的博客〉转载国家文物局关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内蒙古〈长城认定的批复〉后面的评论 》等3篇网文。详细情况可查看笔者《对蓟镇燕、秦、北齐、明长城真正修筑历史和遗址走向的考察发现》等在《山海关李亚忠新浪博客》或博联社博客中的有关网文,以及网上的众多报道。

燕秦长城不经围场北而是经山海关,目前中国东部长城大都被画错,应该尽快予以纠正

李亚忠

一、燕长城不是像现在教科书或专家学者著书立说中所都标画的是经围场、建平、沈阳东北铁岭、开原到鸭绿江的,这种标画与《史记》记载燕长城是“至襄平”、也即至今沈阳西南辽阳毫不相符。燕长城是沿京津唐秦即山海关一线毛石土边又经葫芦岛、锦州、盘锦、鞍山“三道壕”毛石土边,到古襄平今沈阳西南辽阳市北“三道壕”村,东接太子河以河为险,又经丹东虎山毛石土边到鸭绿江的。
二、秦长城也不是像现在教科书和专家学者著书立说中所都标画的也是经围场、建平、沈阳东北铁岭、开原到鸭绿江的,而是以燕长城到山海关后,又经绥中三山、义县、北镇、台安县老边村毛石土边到辽河东三岔河北岸,与经三岔河南岸的燕长城隔河相接而如唐初《扩地志》所记载的是只“东入辽水”的。
三、围场、建平至阜新以西毛石土筑旧长城只是《汉书"匈奴传》中记载的汉武帝时在阴山至辽东“东西千余里……建塞缴,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的汉长城,而并不是燕、秦长城,并且只到阜新以西。而在阜新至鸭绿江这千余里地之间,专家们也并没找到他们现在所标画的那条所谓的“燕秦汉三代古长城”遗址,而只是根据这一带有一些古钱币或青铜器等可移动文物,因而就“推断”燕秦汉三代长城就“应该是在这些遗址的北面通过的”(见《辽宁古长城》),这无疑是极其主观臆断的错误做法,毫无历史记载或古长城遗址作为其依据。
四、丹东老边墙村和虎山一线是《史记"朝鲜传》记载的“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蕃、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的通往朝鲜的毛石土筑战国燕长城,底宽仅2-4米,残高只0、8-1、2米,全为自然石块也即毛石垒砌,毫无条石城砖灰缝。但1992年起,一些专家又说丹东虎山是明长城的东部起点,1993年教科书还把600多年来的传统说法也是正确说法“明长城东起山海关”给改为是什么“明长城东起鸭绿江”,丹东市还不远数千里从西安运去城砖在丹东虎山新修筑了1200米和山海关明长城一样高大的假“明长城”和城楼,为两千里明代辽东防线中所从来就未曾有过,还把原来毛石土筑的战国燕长城遗址全都给覆盖破坏掉了。这些也都是毫无历史记载和明长城遗址根据的错误做法。
故现在的一些专家学者们把山海关以西的燕、秦长城全都给误说成是北齐长城、把北齐长城全都给误说成是明初老边;又把山海关以东《史记》所记载的“至襄平”今沈阳西南辽阳的燕长城全都给弄得丢失掉,把辽宁西部的秦长城和辽宁东部从古襄平今辽阳到丹东虎山的燕长城又都给说成是什么“明代辽东边墙”,并还由此而又得出什么“明长城不是东起山海关、而是东起鸭绿江”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而因为燕、秦毛石土筑古长城或被大段丢失、或并未被认为是古长城、或被误认为是北齐长城,因而至今还都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更都未设立保护标志,故随时随地都在被肆意破坏而得不到任何保护!
而我们如果连古今中外都最举世瞩目的秦长城都不知道在哪儿也更不知道去保护,并使中国东部历代长城像“多米诺骨牌”效应那样的一错俱错,那么,我们的长城文化还剩下了多少?又还都剩下了什么?
鉴于此,笔者因为之而疾呼云:中国东部自燕、秦一直到明代诸多代古长城的诠释标画“乱象”应该立刻予以查核纠正了!笔者虽为一介乡野“草根儿”,却已为此而进行了大规模自费为主的长城等考古研究考察20年,将中国东部的燕、秦等多代古长城也已经大都基本上查清了,论文、报道报刊杂志网络上也已经快“汗牛充栋”了!故吁请国人不该对此事关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之根基问题再置若罔闻熟视无睹了!

山海关李亚忠于《长城保护条例》公布5周年时 谨启

(此系笔者在山海关、秦皇岛、河北、北京吧所发帖,秦皇岛吧回帖较多。详细论述可查看笔者网上《中国东部燕、秦、始皇、汉、北齐、唐、明长城新考》一文)


在《新华网"人民议政》中的建议,也在此作为向国家文物局的建议

李亚忠

建议成立包括笔者在内的中国历代长城综合考察研究论证组织,对中国历代长城做全面系统研究考察论证,及时做出正确结论,并对教科书、《中国历史地图集》、《辞海》等标画、注释也均做出必要修改,对人民和子孙后代进行正确中国历代长城修筑历史和遗址走向教育。
笔者还已考察找到古孤竹城在滦县孙薛营、李广射虎石还在卢龙城南虎头石村南山、魏武碣石是昌黎碣石山主峰后顶、东晋三燕国都龙城在今昌黎靖安镇、韩愈祖籍郡望的“昌黎”正是今昌黎等,也都是祖国史学中最重大的考古新发现,建议也一并进行考察研究论证,及时做出正确结论,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必不可缺的史学基础,使这些考古新发现发挥出其千秋万代无可估量的巨大史学和旅游开发经济效益!


在《董耀会的博客》转载国家文物局关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内蒙古《长城认定的批复》后面的评论

(此也作为笔者博文在博客并在贴吧、《长城小站》等互联网上多方发表)

李亚忠

在《关于北京市长城认定的批复》后面的评论

北京市只有北齐长城和明长城?
那么:
元翰林学士王恽《中堂事记》:“居庸关:世传秦始皇北筑长城时居庸徒于此,故名。两山巉绝,中若铁峡,控制南北,实为古今巨防”。笔者在八达岭水关北山也找到了此毛石土筑的燕秦古长城。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镇边城东南十八盘西五里许有岭焉,曰长城。其巅瓦砾纵横,微有雉堞,剥落沆莽,是为秦皇之址”。《西关志》、《日下旧闻考》等也都有相同记载。今门头沟区大村南山一线即此毛石土筑的燕秦长城。
清乾隆二十二年《宣化府志》:“燕与秦之长城俱在上谷(今河北怀来)之南……其自居庸(即八达岭,在延庆县南部)至辽东,当因燕城之旧而整饬之”。今八达岭西南的石峡、帮水峪间的清水顶一线也还有毛石土筑燕秦古长城,去年笔者和北京市文物部门专家们考察寻找北京市明代以前古长城时一起去看过。但“专家”“权威”们所定的“调儿调儿”却是北京市最早只有北齐长城,而没有燕秦长城。所以此“认定”批复里也只会有北齐长城,而不会有燕秦长城。这在其他省市“专家”“权威”们的“口径”也都会是“一致”的!
清光绪六年《延庆州志》:“古长城即燕塞,燕昭王用秦开谋,置上谷(今怀来东南)塞。自上谷以北至辽西(今唐山、秦皇岛、锦州一带),秦始皇因其旧址而大筑之,今永宁一带遗址犹存”。今永宁东南的燕秦长城遗址规模仍极宏大!
今怀柔区沙峪北沟燕、秦古长城旁,也有明代李逢时“秦皇旧址”摩崖石刻。
难道这些记载和石刻也都是“错误”的吗?而说这些毛石土筑燕秦长城是北齐长城又有什么记载依据?这么任意地“推翻”这么多史志记载又有什么记载根据?现在的“专家”“权威”和这么多的史志记载究竟谁更可信?谁更是历史?“专家”“权威”们为什么非得这样凌驾于那么多的史志记载之上?仅仅是为维护一些“专家”“权威”们的既有错误“定论”和既得“虚誉”,就可以置长城真正修筑历史和遗址走向于不顾吗?!“专家”“权威”们毫无史志记载根据、并公然地大肆违反史志根据地说什么就得是什么吗?!

在《关于天津市长城认定的批复》后面的评论

蓟县只有明长城?
明长城的前身不是北齐长城么?北齐长城哪儿去了?
北齐长城的前身又是燕秦长城,蓟县黄崖关景区东北“三道城子”就是燕秦长城遗址。

在《关于河北省长城认定的批复》后面的评论

燕秦长城不经过唐山、秦皇岛也即山海关一线?
那么:
《辽史"地理志》:“滦州负山带河,为朔汉形胜之地。有扶苏泉,甚甘美,秦太子扶苏北筑长城常驻此”。
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长城:在府治北沿边一带,即秦太子扶苏、将军蒙恬所筑”。“扶苏泉:在府城北,味甚甘美,秦太子扶苏北筑长城尝驻此”。
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蒙恬井:一名扶苏泉,在府城上水关迤西”。“太子岭:在迁安县西北百里,秦扶苏所登山,因以名”。
明嘉靖十四年《山海关志》:“旧长城:在城东北,延袤西北去,相传为秦将蒙恬所筑”。
明万历二十二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张栋《贞女祠记》:“土人传迤北大边即为长城旧迹,所谓起陕西临洮以至辽东者”。即今山海关北“老边沿儿”一线。
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中“莆中黄世康《秦孟姜碑》”:“秦始皇包六合为一家,筑长城为外屏。起自陇西,极于辽左。督众百万,遵海而东(即沿今山海关老边沿儿一线海边修往辽东)”。
民国十八年《临榆县志》:“铁雀关:在鸭水河庄西山上,南达角山石台,北连长城寺,为长城最古旧基”。
《史记"蒙恬传》中唐代《正义》注:“始皇长城东至辽水西(今绥中金牛洞),南至海之上(今山海关东欢喜岭南老龙沟)”。
这么多史志都记载着燕秦长城是在今唐山、秦皇岛也即山海关一线,都是“错误”的?
而专家们又能举出这些史志记载都是“错误”的、而专家们现在的“认定”、即在《关于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认定的批复》中所称的燕秦长城都是在内蒙古的赤峰市和敖汉旗一线是“正确”的记载根据来么?如果不能,专家们都是在凭什么就这样“认定”、凭什么就还这样无视史志记载而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呢?!

在《关于辽宁省长城认定的批复》后面的评论

“战国燕长城分布于抚顺县,抚顺市顺城区、望花区,沈阳市东陵区、皇姑区、沈北新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北票市、建平县”——

但《史记》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而这种诠释方法却既不经过、也不到达古襄平今沈阳西南辽阳,与《史记》明确记载毫不相符,因而是毫无史志记载根据的错误做法。
而笔者已经将此燕长城经绥中县李家堡北三道墙、杏山、锦州一连5个三道壕村一直找到古襄平今辽阳市北三道壕村,与《史记》明确记载完全相符。

“汉长城分布于丹东市振安区、凤城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抚顺县,抚顺市东洲区、顺城区、新抚区,沈阳市东陵区、皇姑区、沈北新区,黑山县、北镇市、凌海市、义县、建平县”——

《汉书"匈奴传》记载郎中侯应答汉元帝话说:“臣闻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制作弓矢,出来为寇,是其苑囿也。至孝武(即汉武帝)世,出师征伐,斥夺此地,攘之于幕北。建塞缴,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
可见,阴山至辽东之间的“东西千余里”是汉武帝时才将这一带夺取过来,并修筑了“建塞缴,起亭燧,筑外城”的并非一道的汉长城。并且只到今阜新以西,阜新以东按《辽宁古长城》一书介绍也并未发现有古长城遗址,而只是认为这一线有一些燕秦汉时期的遗址“推断”的。而这种“推断”长城的做法是毫无史志记载和长城遗址作为其依据的极端主观臆断错误做法。

“明长城分布于丹东市振安区、宽甸满族自治县……”——

丹东虎山和老边墙村一线毛石土筑古长城是《史记"朝鲜传》记载的“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的通往朝鲜战国燕长城,而并不是明长城。
另外,在《辽宁省长城认定表》中将绥中县荆条沟、三山一线一直到辽河东岸三岔河北岸的唐初《括地志》记载的“东入辽水”和明张栋《贞女祠记》“土人传迤北大边即为长城旧迹,所谓起陕西临洮以至辽东者”的纯毛石土筑秦长城也都给说成是明长城也是错误的。
将今绥中县墙子里村一线《明史"孙承宗传》记载的“乃别筑墙横互于关城”的姜女庙东西各一道的版筑土墙“红墙子”给说成是“北齐长城”也是毫无记载根据的错误说法。北齐长城是以今山海关东欢喜岭始皇长城入海的。

在《关于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认定的批复》后面的评论

说“战国燕北长城东起敖汉旗,经喀喇沁旗,西迄赤峰市元宝山区。
秦长城东起奈曼旗,经敖汉旗、赤峰市松山区、多伦县,西迄正蓝旗”可有史志记载根据?迄今为止还从未见有。
而燕秦长城在京津唐秦一线却有:元翰林学士王恽《中堂事记》:“居庸关:世传秦始皇北筑长城时居庸徒于此,故名”。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镇边城东南十八盘西五里许有岭焉,曰长城。其巅瓦砾纵横,微有雉堞,剥落沆莽,是为秦皇之址”。
清乾隆二十二年《宣化府志》:“燕与秦之长城俱在上谷之南……其自居庸(即八达岭)至辽东,当因燕城之旧而整饬之”。
清光绪六年《延庆州志》:“古长城即燕塞,燕昭王用秦开谋,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辽西(今秦皇岛一带),秦始皇因其旧址而大筑之,今永宁一带遗址犹存”。
《辽史"地理志》:“滦州负山带河,为朔汉形胜之地。有扶苏泉,甚甘美,秦太子扶苏北筑长城常驻此”。
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长城:在府治北沿边一带,即秦太子扶苏、将军蒙恬所筑”。
明嘉靖十四年《山海关志》:“旧长城:在城东北,延袤西北去,相传为秦将蒙恬所筑”。
明万历二十二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张栋《贞女祠记》:“土人传迤北大边即为长城旧迹,所谓起陕西临洮以至辽东者”。
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中“莆中黄世康《秦孟姜碑》”:“秦始皇包六合为一家,筑长城为外屏。起自陇西,极于辽左。督众百万,遵海而东(即沿今山海关一线海边修往辽东)”。
民国十八年《临榆县志》:“铁雀关:在鸭水河庄西山上,南达角山石台,北连长城寺,为长城最古旧基”等明确记载。
那么,“认定”的无记载根据,有记载根据的得不到认定,这就是这么多年来“专家”“权威”们对长城的“贡献”和“功劳”啊!


盼望您见此信后能最高度重视并及时正确处理。
特别是应使正在修纂并即将修完的《中国长城志》能别再按这么多最重大错误“定论”继续修纂,而是应该在尽快查明中国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再进行正确修纂。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长痛不如短痛”。
如您不能尽快对此事关祖国史学诸多大是大非问题做出及时正确处理部署,我只好将此信转发为网文即转发成为给您的公开信,并于3月全国人大会后直接给党中央、国务院等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反映汇报此事。
因为《中国长城志》即将按众多巨大错误“定论”修纂完成并出书,已经不容再延误时日使这么多长城等最重大错误“定论”即错误诠释标画再继续经含巨大错误的《中国长城志》传播贻害人民和子孙万代了!!!
此盼!
顺祝
康乐!

李亚忠

2013、1、9 敬呈

此信经发国家文物局《局长信箱》栏,并经几次联系沟通,刚得到答复是国家文物局不能做什么答复,作为个人考古发现成果很难得到别人都认可,可以发网上进行交流争鸣。《中国长城志》是中国长城学会在修,应该和他们联系。
故按信中所说先发网上作为公开信,进行争鸣交流。
并按信中所说继续“直接给党中央、国务院等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反映汇报此事”。
并继续与中国长城学会、《中国长城志》编辑部探讨沟通《中国长城志》不应按现有诸多错误“定论”“认定”进行修纂,而应暂缓定稿出版,先弄清这些最重要中国东部多代长城修筑历史遗址走向再定稿出版。

2013、4、12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6-07-25 02:55:53发表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相关文章]
   就长城众多错误“定论”“认定”和诸多重大考古新发现给国家文物局长的信 【山海关李亚忠】2016-07-25 02:55:53 [2932] (16K)
     国家文物局: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罗老:大约有十万里以上。哪个对? 【山海关李亚忠】2016-07-25 03:06:44 [3050] (无内容)
       你的理解能力的问题 【火箭人】2016-07-25 10:40:49 [3154] (132)
         推测十万里,实测不知燕长城。也就是罗老所说的“30年过去了,家底一直还没有弄清楚”才是准确的。 【山海关李亚忠】2016-07-25 11:22:03 [3091] (无内容)
           凭您的“大规模”“骑自行车”“考古”就搞定了? 【火箭人】2016-07-25 11:27:45 [2831] (72)
             那也比在家呆着考古强。 【叫个不停】2016-08-12 10:43:52 [2988] (77)
             当然了。要不连燕长城在哪儿都找不到,反倒会吧资源调查报告给写出来给写好! 【山海关李亚忠】2016-07-25 11:32:46 [3174] (无内容)
               李老师,教您个方法 【火箭人】2016-07-25 11:36:46 [2887] (92)
                 老帽 【叫个不停】2016-08-12 10:47:16 [2936] (53)
                 该写的当然应该写。要不,不早就被人给摘桃去了! 【山海关李亚忠】2016-07-25 11:56:29 [2686] (无内容)
                   无语... 【火箭人】2016-07-25 11:59:46 [2772] (无内容)
       国家文物局连《史记》“至襄平”燕长城都没找到,又怎么能把历代长城总长度公布准呢? 【山海关李亚忠】2016-07-25 03:33:14 [2862] (无内容)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0091748237609863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