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悼罗老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悼罗老

李亚忠

晨8时12分,忽有北京文物部门朋友发来短信:“刚刚获悉,罗老今去世”。遂回电话询问,云或于昨夜11时许。惊愕之余,回短信云:“哦!哀叹!!中国文物界最重大损失!!!继续做好中国文物事业,是我们对自己生命价值最好诠释实现,也是对罗老最好敬仰忆念。谢谢告知”!
回想起自1995年起,即与罗老通信,就长城等考察研究向罗老汇报请教。罗老曾回3封信,谦逊礼下之情,字显句现。
2006年12月26日,在山海关海盛花园“中国长城文化之乡”和“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和“中国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命名大会的午饭后,我第一次直接单独拜见了罗老,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当面问候请教。我并说想成为罗老最后一位“关门弟子”,罗老也随着先头的话继续说“好好好”!
其后的2008年12月1日的北京“首届中国长城论坛”和2010年10月21日的迁西“明代蓟镇文化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戚继光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我又都把我的论文直接呈给罗老,并都与罗老高兴地单独合影留念。在迁西的午宴上,我也就管罗老夫人叫“师母”了。其实我知道,我这是在硬“攀龙附凤”,罗老也是客气,我怎么敢真的把自己当罗老的“弟子”呢?
但罗老对我反映汇报的长城等学术问题也确实是都很重视的,并在2002年8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报道》栏目中就表态说:“从历史价值来说,最有价值的是秦长城、汉长城。从考古来说,它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如果要真正考察,我想可能要用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的时间,还得一步一步地走,还要搜集很多资料,还要进行很多研究,甚至考古发掘工作”。“总的来说,所有的长城我基本上都去过,但是还有很多地方没去过,比如秦长城、汉长城”(见中国长城学会《万里长城》杂志2002年第4期)。
在2008年12月1日北京“首届中国长城论坛”研讨会上,我把24000字论文《中国东部燕、秦、始皇、汉、北齐、唐、明长城新考》又呈给罗老后,2009年5月4日的世界新闻报和2009年9月21日的人民日报也又都报道了罗老的表态说:“我想长城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要先把家底摸清楚,这你才能去保护和维修它……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要求在10年内,把长城的情况弄清楚,为此拨款配备车辆设备等必须的物资,‘但是不好弄,真是不好弄,30年过去了,家底一直还没有弄清楚”。罗老的这些讲话和表态为纠正过去有关长城的很多错误“定论”和标画扫清了理论上的障碍,使很多有关长城的重大理论问题都可以顺利进行重新论证研讨,尽快作出正确结论,并对这些多代古长城在弄清“家底”的情况下采取应有的保护措施。
所以,罗老已经先后两次明确表态秦长城、汉长城“从考古来说,它很多问题没有解决”、“30年过去了”,长城的“家底一直还没有弄清楚”。
因此,对于中国的长城特别是中国东部的多代古长城,我们都应该按罗老所说的,要继续努力进行认真的考察研究,把中国的长城“家底”尽快弄清楚,并对其都能尽快给予应有的保护。
罗老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历史文化文物事业操劳奔波,是继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中国历史文化文物考古界双泰斗之后的中国历史文化文物界的杰出学者和泰斗人物之一,为中国历史文化文物事业做出了杰出的、巨大的成就和贡献!
前年,在迁西潘家口水库极高的大坝台阶上,罗老还在人们的搀扶下上下大坝自如,坐船进去考察潘家口“水下长城”,朋友说两三个月前听说还好好的。今突闻仙逝,不胜悲悼!故特草小文,以寄哀念之思。并忆挽一首云:

师从泰斗显英才,神州文物尽挂怀。
三次面晤聆指教,两回合影音容在。
山海有情悼赤子,后侪默泣念培栽。
年逾米寿仙游去,留得芳华漫世开。

2012年5月15日哀挽

img_file=/photo/upload/2016/07/1469346749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6/07/14693467491.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6/07/14693467492.jpg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6-07-24 15:52:29发表


您和罗老合个影,不代表罗老认同您的观点。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火箭人2016-07-25 10:43:21发表


我说过罗老认同我的什么观点了么?我只说罗老说长城“家底一直还没有弄清楚”。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6-07-25 11:26:07发表


悼罗老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长城保护第一人魂归长城怀抱



  悼罗老 - 李亚忠



  回忆罗哲文先生 - 威廉.林赛(英)



  我心目中的文物保护神罗哲文先生 - 吴梦麟



  我与罗哲文先生 - 刘媛



  一生惟系古建情 - 柴福善



  与罗老在赤城 - 王玉凤



  “万里长城第一人”罗哲文骨灰安葬仪式在八达岭陵园举行



  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生平



  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去世 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



  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病逝 为保护长城奔走多年



  长城保护第一人罗哲文逝世 最早提出长城和大运河"申遗"



  "万里长城第一人"、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老人追悼会侧记



  深切缅怀老委员罗哲文先生(一)



  深切缅怀老委员罗哲文先生 (二)



  “古都的恩人”战火中保护古建筑



  “万里长城第一人”保护长城修复长城



  万里长城的杰出守护者



  梁思成、林徽因弟子 罗哲文:八十之龄护运河(一)



  梁思成、林徽因弟子 罗哲文:八十之龄护运河(二)



  罗哲文文保生涯70年专题采访



  参与国徽设计的宜宾人



  罗哲文:一世书生终无奈



  罗哲文:最痛苦的是无奈



  中国营造学社唯一的练习生——少年罗哲文(1)



  中国营造学社唯一的练习生——少年罗哲文(2)



  舒乙追忆罗哲文:“新三套马车”排行老大(组图1)



  舒乙追忆罗哲文:“新三套马车”排行老大(组图2)



  舒乙追忆罗哲文:“新三套马车”排行老大(组图3)



  孙家正撰文记罗哲文:七十载矢志不移



  助手眼中的古建专家罗哲文:用平常心做伟大的事



罗哲文祝贺《长城保护条例》颁布实施的题词

[关闭] [回复]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长城铭刻了中华民族大融会的历史事实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对罗哲文的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报》:“不到长城非好汉”。50多年来,为研究、保护、开发利用长城,您曾数度冒险攀登险峰,数百次攀登长城,有何认识和体会?

  罗哲文:“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万里长城与中国大运河是世界古代工程中最伟大、连续修筑时间最长的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修整不停。
长城有几千里是利用自然的河湖、高山阻险和断续的烽燧所构成,并未修筑城墙,纯属自然屏障,是人工与自然结合的杰作。长城铭刻着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沧桑历史。长城的内容丰富,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在理论上将长城作为一门学科的“长城学”正在兴起。
  首先,长城是安定和平的保障。作为一种防御工程,我们且不论“在德不在险”的政治主张,其发挥出的保卫和防御的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的。
  其次,长城不是“闭关锁国”、“封闭自己”的产物,它所起的作用只是保卫和防御。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沿丝绸之路修的河西长城远达西域,是为了保护对外开放交通要道的畅通,促进经济发展。
  最后,长城是中华多民族共建的工程。自长城出现以后,各民族的诸侯都修长城。自秦始皇以后,统治中国或中原地区的王朝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大多修筑长城,其中尤以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为多,如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辽、金、元、清等朝都曾以不同规模修筑长城,有些朝代修建规模甚大,如金长城长度近万里,为长城修筑史上一次重大的修建工程。长城铭刻了中华民族大融会的历史事实,而且也是各族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很早以前写的一副关于长城的对联,是否表达了自己对长城的看法?

  罗哲文:是的,这是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材所采用的《长城赞》,编写者略有改动。原文是: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
  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本贴最后一次由老郑修改于2013-12-01 10:20:29

本帖由 老郑 于2013-12-01 10:19:34发表


图1、2014年中国长城学会“数字技术与长城保护论坛”主席台
图2、罗老夫人在论坛会场前排就坐
图3、与罗老夫人合影
图4、为两位老人家拍下幸福瞬间

img_file=/photo/upload/2016/07/1469347316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6/07/14693473161.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6/07/14693473162.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16/07/14693473163.jpg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6-07-24 16:01:56发表


悼罗老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在《悼罗老》一文中所写的

在2008年12月1日北京“首届中国长城论坛”研讨会上,我把24000字论文《中国东部燕、秦、始皇、汉、北齐、唐、明长城新考》(此文稍后即发表于中国长城学会《中国长城博物馆》2009年第3期,并获秦皇岛市2010年社科成果三等奖)又呈给罗老后,2009年5月4日的世界新闻报和2009年9月21日的人民日报也又都报道了罗老的表态说:“我想长城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要先把家底摸清楚,这你才能去保护和维修它……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要求在10年内,把长城的情况弄清楚,为此拨款配备车辆设备等必须的物资,‘但是不好弄,真是不好弄,30年过去了,家底一直还没有弄清楚”。

在给罗老的此论文中,我对丹东虎山长城的考证论述是——


而燕国在最全盛的时候还又第三次东扩到真番、朝鲜,并将长城也又接修到了那里。
《史记"朝鲜传》:“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缴。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
《后汉书"东夷传》:“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教以礼义田蚕,又制八条之教。其人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
《魏略》:“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见周衰,燕自尊为王,欲东略地。朝鲜侯亦自称为王,欲兴兵逆击燕,以尊周室。其大夫礼谏之,乃止。使礼西说燕,燕止之,不攻。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今朝鲜清川江一带)为界,朝鲜遂弱。及秦并天下,使蒙恬筑长城,到辽东。时朝鲜王否立,畏秦袭之,略服属秦,不肯朝会……及汉以卢绾为燕王,朝鲜与燕界于浿水(《隋书"东夷传"高丽》:‘都于平壤城,亦曰长安城,东西六里,随山屈曲,南临浿水’。即今朝鲜大同江)”。
以上可见,燕国在最全盛时又经秦开东扩至真番、朝鲜,并将长城也又第二次从古襄平今辽阳经今丹东老边墙村和虎山一线接修到了满番汗也即今朝鲜清川江一带。2001年第4期《中国长城博物馆》刊发薛景平先生记述1990年辽宁省长城赞助办公室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辽宁长城考察的文章《明辽东镇长城东西两端的实地考察》。文中记载着当时所考察的丹东虎山和其以北的长城遗址全是“为自然石块砌筑……宽4米,存高1米……这段长城墙体为石块砌筑,现存宽2米余,高0﹒8米……皆为石块砌筑……长城墙体存宽4米,高1﹒2米……老边墙村的长城保存较好,山谷中并存城墙三道,好象一城堡及外围墙”。笔者经实地考证也看到,老边墙村的古长城也只是残存两、三米宽、残高只一、二米间的纯毛石土筑的通往朝鲜“满番汗”、也即今朝鲜清川江一带的战国燕“障塞”长城。而站在丹东虎山顶上,现在也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鸭绿江南岸朝鲜境内江岸绝壁上的毛石土筑边墙和土墩台、土城堡遗迹。
因此,丹东虎山和老边墙村一线的毛石土筑长城只是战国时期燕国第三次东扩到真番、朝鲜时所又修筑的通往朝鲜清川江一带的战国燕长城,而并不是什么明长城。而目前丹东市从西安不远数千里运去城砖,在丹东虎山上下修筑了1200米条石城砖块石灰缝结构的和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城楼和明长城差不多一样高大的1200米所谓的“明长城”,不仅为明代两千里辽东防线中所绝无仅有,也是丹东虎山上所从来就未曾有过的。并且还将丹东虎山一线原来仅底宽2—4米、残高仅0﹒8—1﹒2米的纯毛石土筑的战国燕长城也都给完全的覆盖和破坏掉了!而且,目前的教科书还仅以此2、4里长新修的假“明长城”,就于1993年将明长城“东起山海关”又给改成了是什么“东起鸭绿江”!这也无疑是毫无根据的,也应该予以尽快地纠正!


明代两条真正“明辽东边墙”的修筑
明代在辽东地区的防线基本上是西部依燕、秦古长城线;三岔河至开原依唐代高丽旧长城线;开原至鸭绿江以修筑城堡为主,在南段则依古襄平今辽阳至鸭绿江的通往朝鲜的战国燕“障塞”长城线,后又向东面的宽甸一线扩建了“新疆六堡”。
但笔者1999年在中国长城学会董耀会秘书长的支持下从山海关一个人骑自行车历时38天千里下辽阳考察寻找战国燕长城时,却意外地发现从北宁市经头台子、大边村、盘山县高升镇边北屯至三岔河一线有一条“大边道”边墙。其两侧是土墙,过去高可没人,中间可并行两辆大车。其较之经北宁北境的秦长城南退了20多公里。经查其即《全辽志"韩辅》于明代弘治十六年“筑边垣,起广宁(今北宁,又称北镇),至开原,长亘千里”的一条真正的明代辽东边墙。其每隔数里远就建有一座砖敌台,因而至今地名还多称作“头台子”、“二台子”、“六台子”、“七台子”等等。
百年以后,明万历年间熊廷弼在《议屯田修边疏》中又上奏说:“外循大黑山(今黑山县大虎山)起,至三岔河旧边遗址,筑一墙壕如路堤焉”。又将韩辅今北宁一线边墙向东扩展到从今黑山县大虎山向南过辽河到三岔河秦长城旧边遗址。其经台安县西北的柴家一线也比经台安县北面老边村的秦长城向西内退了15公里。其在台安县“东边村”东面的“边底子地”,两道土墙相隔三、四十米,确如“路堤”形状。而中间则更是每隔数里就建有一座砖墩台,其地名也多称“三台子”、“五台子”、“龙凤台”等,建筑格式和遗存与燕、秦毛石土筑的古长城也都毫不相同。
熊廷弼还设计在“宁前一带,土多沙碛,只合依照旧址挑挖大濠一道,濠深、阔各二丈”。“自大黑山东至三岔河,又逾河,起海、辽、开、铁,地土坚,濠沟水口,俱如前式”。“东起靖安,迤东南至鸭绿江一带,边临海,山林丛薄,似亦不可无濠一道”。并在《修完沿边城堡台墙疏》中说:“通计挑筑过壕墙六百八十五里”。也就是说,明末熊廷弼在山海关至鸭绿江间1950里辽东防线的三分之一地段都挑筑了一道“壕墙”或濠沟式边墙。笔者在绥中县老边村西,兴城市云台寺东,西岭村北,葫芦岛市连山区红带沟北,辽阳县首山东侧等地也都找到了此“深、阔各二丈”的熊廷弼濠沟式边墙。
明代韩辅、熊廷弼于弘治、万历年间所才新修筑的这两条真正的“明辽东边墙”,说明了此前明代在辽东并未修筑过正式的边墙,而只是沿这一线原有的燕、秦、高丽老边旧长城增筑墩台城堡为主。无论是《皇明从信录》记载明正统七年“命右佥都御史王翱提督辽东军务……逾月,躬巡边,自山海关直抵开原,高墙垣,深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烽燧斥堠,珠连璧贯”、还是《辽东志》载王翱荐举毕恭“升流官指挥佥事,图上方略,开设边堡墙壕烽堠,至今赖焉”;还是《全辽志"韩斌传》记载韩斌于成化五年“建东州、马根单、清河、碱场、叆阳、凤凰、汤站、镇东、镇夷、草河十堡拒守,相属千里”等,都只是沿着这些燕、秦、高丽老边古长城防线增筑墩台城堡为主,而并不是说这些燕、秦、高丽老边旧长城也都是在明代这些时候才开始修筑的。如果是王翱、毕恭和韩斌等在正统七年和成化五年所修筑的不是墩台城堡为主而是什么“明辽东边墙”,那么为什么其后不久的弘治年间的韩辅、万历年间的熊廷弼还要再在这些地区重筑或考虑重筑真正的“明辽东边墙”或濠沟式边墙呢?
而《明史"兵志"边防》条中所记载的“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段防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其所记载的也只是明代的边防线。而目前丹东虎山却在新修的二里余假“明长城”景区简介牌上硬是给篡改为是什么:“虎山长城的发掘和发现,使《明史》关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记载得以证明”。《明史》中所记载的是“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段防御”。哪里记载着是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了呢?如果说目前我国境内的长城是“东起鸭绿江”这还是正确的,因为丹东虎山一线有通往朝鲜的战国燕长城,那里确实是目前我国境内万里长城的东部起点。但是,如果硬要说丹东虎山是目前我国境内明代万里长城的东部起点,这就是既无任何文献记载,也无一寸明代长城的遗址作为其依据的,因而也必须坚决地予以纠正和澄清。
按现有学者们的考察文献和笔者实地考察,丹东虎山和北侧老边墙村一线的毛石土筑战国燕长城遗址中毫无砖、灰遗迹。而目前有学者又称在丹东虎山一带找到了砖窑,因而就又说这一线的长城上是用过砖的。其实,这种说法也是并不正确的。因为砖窑几乎是哪里都会有的,但是民用的和长城上用的却是不一样的。在长城的遗址上如果找不到城砖和勾灰的遗迹,在其它地方发现多少砖窑也不能说原来毛石土筑的古长城上就是用过砖的。
以上可见,明代韩辅、熊廷弼于弘治、万历年间确实在辽东新修筑过两条真正的“明辽东边墙”。但是,他们都只是在局部修筑的。韩辅的是“起广宁,至开原,长亘千里”。熊廷弼的是在辽东的西部和中部一带“通计挑筑过壕墙六百八十五里”。但这两段真正的“明辽东边墙”却一直到现在还仍然鲜为人知,而却把经今绥中三山、义县、北宁、台安一线的秦长城和经今丹东虎山一线通往朝鲜的战国燕长城全都给误指成为了是什么明代的“辽东边墙”了。这是由于近些年来一些人士已经把燕、秦长城全都给错安到围场、建平一线的汉长城上去了,而对绥中三山、义县、北宁、台安和今丹东虎山一线真正的燕、秦长城反倒难识其庐山真面目了,因而便将其一股脑儿地又全都给误指成为是什么“明辽东边墙”了!于是,中国东部历代长城修筑史在诠释与研究中的这一系列最为重大的历史性误会也就都由此而紧锣密鼓地相继衍生出来了!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6-07-24 16:45:49发表


借去世的人,博上位,我怎么说你好?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火箭人2016-07-25 10:44:37发表


不是下面的人在“借去世的人,博上位”呢吗!“我”又“怎么说你好”?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6-07-25 11:28:42发表


到处贴和罗老合影的人是您吧?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火箭人2016-07-25 11:31:54发表


没人总提我帖过吗!站长也好,总管也好,公正才好。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6-07-25 11:51:57发表


悼罗老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笔者还更早于1995年起,即与罗老通信或通电话,将长城等考察发现向罗老进行汇报请教。罗老还曾回过我3封信,对我的考证发现予以支持鼓励。
2004年左右,我又将在山海关区文物局支持下去丹东虎山考察回来后,于2003年8月14—11月24日历时100天所写的40000字手写论文《历史在继续被随意篡改——关于应维护山海关“明长城东部起点”历史地位的考察报告》复印件寄给了罗老,与罗老进行汇报沟通。
新华社也据此论文于2004-05-25发了海内外通稿《民间考古有新说,明长城并非东起鸭绿江》。网上可搜看此40000字论文。
罗老也正是看了我的这些不断多次汇报反映,才先后两次明确表态秦长城、汉长城“从考古来说,它很多问题没有解决”、“30年过去了”,长城的“家底一直还没有弄清楚”的。
所以,罗老仙逝后,早8时多惊闻噩耗,至下午就写出了《悼罗老》誄文。其间情愫,岂卑苛龊徒可得稍予唔识哉!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2016-07-24 17:49:16发表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0089700222015381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