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齐长城“幽州北夏口”不是居庸关南口而是海字口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北齐长城“幽州北夏口”不是居庸关南口而是海字口
北齐天保六年“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筑长城并不是自居庸关南口,而是自北京北面“古夏阳川”北口四海镇海字口。天保七年又以始皇长城在山海关欢喜岭南入海
李亚忠
《北史"齐本纪》记载北齐天保六年“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
对于北齐天保六年所修这段长城的东部起点“幽州北夏口”,目前的一些专家们都说是“居庸关南口”。其实,这也是并不正确的。笔者考证,此“幽州北夏口”并不是什么“居庸关南口”,而是北京北面延庆县四海镇的海字口。而且居庸关南口也并没有通往山西大同的北齐长城遗迹。
《新唐书"地理志》:“昌平:北十五里有军都陉,西北三十五里有纳款关,即居庸关,亦谓之军都关。其北有防御军,古夏阳川也,有狼山”。
所以,居庸关也即八达岭北面的“古夏阳川”,正是今北京西山、军都山和其西北的狼山、大海陀山之间的今官厅水库和延庆县一带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平川地带。燕、秦、汉时期在此“夏阳川”中南部的狼山东侧也即今怀来县东南部一带置“上谷郡”也即“上谷塞”。“夏阳川”南侧今官厅水库南永定河谷中的“幽州”村,为四面断岚环绕的“幽曲”之地,也即应为今北京一带古称“幽州”名称的由来。而“幽州北夏口”也正是“幽州”村东北“古夏阳川”北口的今北京北面延庆县东部的四海镇海字口,这里也正是燕、秦、北齐、明长城多代数条长城的汇聚之地。因此,北齐天保六年修筑的“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的北齐长城,正是从今北京北面“古夏阳川”之北口、也即“幽州北夏口”的四海镇海字口经张家口至大同的。所以,从今北京延庆县四海镇海字口到山西大同的900余里明长城里面即有北齐天保六年所修筑的北齐长城。
到了天保七年,北齐又将这段长城向东、西分别进行了增筑。《北史"齐本纪》:“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六十里一戍”。
而这条北齐长城又究竟是都修筑在哪里了?多年来也一直是诸说纷纭,莫衷一是。
对于四海镇海字口也即“幽州北夏口”以西天保六年和七年所修筑的北齐长城,笔者除对海字口和赤城县后城镇、雕鹗镇地段做过一些考察,认为即明长城的前身外,其他部分尚未及考察寻找。
而对于自四海镇海字口也即“幽州北夏口”又“东至于海”的天保七年所修筑的东段北齐长城,目前的一些专家则或是不知其所在,或是将今京津唐秦一线毛石土筑的燕、秦长城和在山海关东欢喜岭一线笔者于1993年找到的入海“始皇长城”全都给误称为是什么“北齐长城”或“北朝长城”。而将真正的北齐长城又给称为是什么“明初老边”。
1999年秋,笔者去青龙县花场峪村目前一些学者所说的“明初老边”长城考察时,却惊异地听当地群众称其为“高丽边”!这使我大惑不解——明初也无高丽人在此修长城的记载呀?其虽已是块石灰缝结构,但却较明长城矮、窄,风化严重。2000年又去抚宁县深河镇蚂蚁(马驿)沟考察,当地群众又称其村南古驿城城堡为“高丽城”。
这使我想起了《永平府志》中所记载的北齐“朝鲜县”。遂查《后燕录》记载北魏天兴三年:“高句丽王安事燕礼慢。二月丙申,(慕容)盛率众三万伐之,开境七百里,散其积聚,徙五千余户于辽西”。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朝鲜县:府北四十里……后魏延和元年,徙朝鲜民于肥如,置朝鲜县(析肥如县地置,应在今卢龙县北潘庄镇一带),并置北平郡治此。高齐移郡治新昌(今卢龙),并朝鲜县入焉”。
《北史"齐本纪》也记载在北齐天保七年:“冬十一月壬子并省州三、郡百五十三、县五百八十九、镇三、戍二十六。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六十里一戍”。
可见,北齐天保七年是先修筑的北齐长城,后并省的州县。而经今秦皇岛一线“东至于海”的北齐长城,则正是由当年“冬十一月”将朝鲜县并入新昌县(今卢龙)前尚存在着的北齐“朝鲜县”的高丽族县民们所负责修筑完成的,因而才至今还仍然被人们袭称之为“高丽边”,其内侧城堡也被称为“高丽城”。因此,经今青龙县花场峪一线的“高丽边”“老边”长城也并不是像目前的一些专家所误称的是什么“明初老边”,而正是人们争论寻找至今大名鼎鼎的北齐长城,明初只是对其进行过维修和利用而已。
明万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边城:自山海路南海口关起,至建昌路白道子关止,延袤二百三十六里,即古长城,间为移置”。清光绪四年《临榆县志》:“然则今之长城皆北齐旧迹,而周、隋修之者也”。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惟北齐五筑长城……东至于海……今潘家口迤东之边墙知为北齐与隋(其实只是北齐)之所筑也……山海关始于魏公(魏国公徐达)当亦即前人之所筑而增修者也”。
所以,北齐长城正是明长城的前身,明长城正是对北齐长城的增改补筑和利用。而北齐长城又是对这一线上原有燕、秦长城的增改补筑和利用。
这条北齐“老边”旧长城在今赤城县雕鹗、后城镇,延庆县海字口,遵化东陵,迁西城子岭、擦崖子、卢龙刘家口、老边沟,青龙花场峪、拿子峪,抚宁板厂峪,绥中旧关村,抚宁董家口、庙山口、九门口,山海关寺儿峪、滥水关、三道关等地均有遗迹。其绝大部分都已被明长城加宽加高覆盖利用,只有较少地段才因明长城改线而被甩在一边单独存在。或者是明长城只加宽加高了北齐长城的主墙,在倒圮的地方即可看到明长城中的北齐原墙。而其复线则并未被加宽加高,因而也就显得异常古老。其因已是块石灰缝结构的较大规模的中期长城,因而也极易被人们误以为即明长城。只是它在今青龙花场峪、抚宁板厂峪、绥中旧关村、永安堡、山海关三道关等地所才特有的别称——“高丽边”或“高丽城”,则依如天籁之音,在向人们转述着北齐朝鲜县的先民们在这里修筑此北齐长城的清晰历史信息,从而使我们能有幸得以清楚地认识这条真正的北齐长城。其向东经绥中锥子山到金牛洞(南侧城堡永安堡也称“高丽城”);向南则经山海关东欢喜岭一线以始皇长城入海而“东至于海”。
其后《周书"于翼传》记载的“诏翼巡长城,立亭障。西自雁门,东至碣石,创新改旧,咸得其要害云”,也正是“巡”的这条经今京津唐秦一线在山海关东欢喜岭南以始皇长城在姜女坟燕昭王碣石宫碣石西侧入海的北齐长城。
所以,今京津唐秦也即山海关一线的长城首先是始筑于燕,随后是秦,其后是北齐,最后才是在燕、秦、北齐长城基础上所增修改筑的明长城。因此,我们在经过明代蓟镇的今四海镇、慕田峪、古北口、东陵、榆木岭、冷口、秦皇岛、九门口等长城关口时,就都可以同时看到燕、秦、北齐和明代这样四代古长城。而在山海关,则还可以多看到在欢喜岭一线入海的“始皇长城”。
本贴最后一次由山海关李亚忠修改于2011-12-15 22:52:53
本帖由 山海关李亚忠 于2011-12-15 22:48:01发表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相关文章]
● 昌平新发现的古长城很可能是燕长城或秦长城 【山海关李亚忠】2011-12-13 13:57:06 [667] (759)
○ 有本《北京北部山区古长城遗址地理踏查报告》 [网址] 【火箭人】2011-12-13 17:11:10 [576] (86)
■ 北京地区毛石土筑古长城都应该是燕秦长城 【山海关李亚忠】2011-12-14 02:19:01 [737] (3K)
■ 李老师好,观点存疑 【火箭人】2011-12-14 09:04:15 [496] (74)
■ 只要不承认北京地区有燕、秦长城就应该是错误的 【山海关李亚忠】2011-12-14 09:57:49 [600] (332)
■ 关于马刨泉/了思台长城 【踏遍青山人未老】2011-12-14 14:55:05 [731] (251)
■ 北魏长城和北魏“畿上塞围”既是两回事又应有连带 【山海关李亚忠】2011-12-16 13:48:40 [438] (2K)
■ 北齐长城“幽州北夏口”不是居庸关南口而是海字口 【山海关李亚忠】2011-12-15 22:48:01 [961] (6K)
■ 关于北齐长城年代和戍所记载 【山海关李亚忠】2011-12-15 22:40:51 [523] (733)
■ 古北口北齐长城指的是哪些地方 【山海关李亚忠】2011-12-15 21:55:16 [527] (1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