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匈奴传》和《汉书"武帝纪》中,都有关于汉武帝派遣光禄勋徐自为修筑五原塞外列城的明确记载。这是一组由两道大致平行的夯土长城以及沿线若干座城障构成的防御系统,始建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这是汉代修筑的最靠北边的长城,已经深入草原腹地,因此,在史书中也被称为“外城“。
今天,在阴山以北的蒙古高原上,仍可见两条时隐时现的土垅蜿蜒并行于广袤的草原,它们东起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东红胜乡西北一带,起初相距不过数公里,进入包头境内后,两条土垅渐行渐远,但大体上仍保持平行,并一路向西北延伸,二者相距最远时也不过50公里左右。同时,在这两条土垅沿线,还发现了十余座汉代古城,其中尤以南线居多。据专家考证,这就是埋没于2000余年历史烟尘中的汉代光禄长城。
北边的一道,经包头的百灵庙、巴彦淖尔市的乌中旗、乌后旗,进入蒙古国南戈壁省境内的尚德山,全长约577公里,其中527公里在我国境内。光禄长城南线的走向与北线大致相同,终点同样深入蒙古国境内,全长808公里,在我国境内的长度约为498公里。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曾为寻找包头达茂旗西河乡附近的光禄长城南线而颇费了一番周折,总结前次经验,我们这一次特意安排了一整天的时间,决心搜寻到光禄长城更明显的遗存,而且南北线都要找到。出乎意料的是,当我们沿211省道过固阳、怀朔,向着百灵庙镇一路疾驰的时候,在刚过边墙壕村的地方,伫立在公路西侧的两块汉白玉保护碑从侧窗一闪而过。急踩刹车,挂倒档,后退80米,停车观望。洁净的白色碑身、“汉南线长城”五个大字,在秋日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哈哈,真可谓“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是位于怀朔镇边墙壕村北的一段光禄南线长城,全部是夯土筑成,残存高度不到0.5米,宽度在4~5米之间,总体而言,比我们在西河乡看到的南线长城要清晰许多。我们沿着这条土垅向西步行了大约2公里,直到它被一道干涸的河床切断,河床对岸,又可以看到一条夯土痕迹向西北方向延伸而去。
我们看到的一段光禄长城北线,是在百灵庙镇西北大约5公里的地方,而这里的保存现状,就比边墙壕附近的南线要差得多,实际上,如果不是同样立着两块保护标志碑,我们是根本不可能找到的。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就在徐自为修筑北线光禄长城的同年秋天,“匈奴大入云中、五原、朔方,杀略数千人,败数二千石而去。行坏光禄所筑亭障。”也就是说,北线长城在筑成后不久就遭到了匈奴人的破坏,这条短命的防线并没能长时间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倒是南线长城此后得到不断的加固和完善,至少到元帝时期,还是阻隔匈奴骑兵南下滋扰的一道稳固防线。
至于两道光禄长城沿线的一系列城障,首先要说到史书中屡次出现的光禄塞城,根据史料的描述,它应是光禄长城东端的第一座塞城,并且在汉匈或战或和的历史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这座著名汉塞的具体位置,迄今在学术界却仍是众说纷纭。据我所知,目前至少有4种不同的结论,其中不乏著名学者的考证,还有的地方,干脆已经在保护碑的碑文中刻上了“光禄塞”的名字。然而,这4个声称是光禄塞的古城,东西之间的距离最远竟然达到了300公里左右,就算是为了搞旅游生搬硬套,可这也差的太远了吧。专家们的说法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我们寻找光禄塞的过程同样充满了艰辛和波折,具体情况,将在下一篇中为大家介绍。
图片说明
1~4均为边墙壕村北的南线长城
img_file=/photo/upload/2009/10/1256143335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9/10/12561433351.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9/10/12561433352.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9/10/12561433353.jpg
本帖由 一根儿筋 于2009-10-22 00:42:15发表